圖解雍熙北伐,北宋自此無緣燕雲十六州

2020-12-11 發現中國知識地圖

點擊可放大,柳水無崖作於發現中國 (ag

前言

雍熙北伐是北宋初期宋太宗趙光義領導的一次大規模的宋軍北伐遼國的戰役。

遼國自耶律阿保機建國後,逐漸在北方形成了一個不可小覷的大國,而當時的中原地區正經歷五代十國的動蕩時期,權利更迭不斷,這一定程度上給遼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公元936年,鎮守太原的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遭到後唐大軍的圍剿。石敬瑭為了能自立為王,向北方的遼國稱臣、稱子。於是在遼國援軍的幫助下,後唐大軍被擊潰,石敬瑭於是稱王,建立後晉。

作為回饋,石敬瑭將所屬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從上圖可以看出,燕雲十六州佔盡地勢險要之處,涵蓋了現在的京津冀、山西東部,甚至部分河南北部地區,並且把燕山和太行山盡收囊中。

遼國得此十六州等於隨時可以自由出入中原,如同一把利刃架在了中原王朝的脖子上。北宋發動北伐,勢在必行。

趙光義捲土重來,制定戰略目標

後周周世宗柴榮曾經一度北伐遼國取得不小的戰果,但最後不幸在北伐途中得病,英年早逝。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建立北宋。

建國初期,由於忙於統一和平定中原各路軍閥以及在大臣趙普的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指引下,對於燕雲十六州只能暫時擱置一旁。但趙匡胤無疑對這十六州是志在必得的。

燕雲十六州

在設立封樁庫、收繳各諸侯財產時,趙匡胤曾表示,等到庫中積攢滿四五百萬,就向契丹贖回這些土地,如果對方不肯,那就換做軍費,二十匹絹換契丹一個人頭,契丹精銳不過十萬,也就兩百萬匹而已。

當然我相信,趙匡胤當初心裡的計劃一定不像說的那麼簡單,那他對於幽燕之地必得的那種信念是肯定的。只可惜,趙匡胤窮其一生都沒有機會來實施北伐。

公元976年,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公元979年,在滅了夾在北宋和遼之間的北漢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挾勝利餘威,親自揮兵向北徵討遼國。但宋軍在強攻幽州(今北京)時被遼軍包夾,導致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附近)一帶慘敗,趙光義也受了重傷。

在接下來的七年時間裡,宋遼之間不斷發生小規模戰爭,互有勝負。趙光義對之前的北伐失利一直耿耿於懷,在解決弟弟廷美,趙匡胤的兒子德昭、德芳等皇位潛在威脅後,宋軍的實力也得到了恢復,現在就差一個契機來再次實施北伐。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邊將賀令圖上奏道:「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這無疑給了趙光義強有力的理論支持。於是,他馬上令曹彬,田重進,潘美兵分三路北上伐遼,目標直指幽薊兩州。

開封地理位置

幽州、薊州是今天的北京和津薊縣。看圖可知,北宋都城開封北面的河北平原一馬平川,這對於北宋的防禦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拿下幽薊兩州,將邊境防線延伸到太行山和燕山,這個戰略是完全正確的。

部署三路大軍,卻暗藏變數

基於上述戰略目標,宋太宗作了如下部署:

一,東路軍以曹彬為主帥,分曹彬,崔彥進為一隊,米信,杜彥圭為另一隊相互照應出雄州。

宋太宗囑咐曹彬一路上做出聲勢浩大、強攻幽州的態勢,但實際行軍需持重緩行,不得貪功。目的是牽制遼軍在幽州附近的軍隊,從而為中西路兩軍爭取時間,待山西地區以及幽州北方各州(山後地區)被攻破後實現三路大軍包圍幽州。

二,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將出飛狐口,目標奪取蔚州等地,使遼軍無法從西面進入太行山從而威脅到東路軍的後方。

三,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出雁門,目標奪取雲州(山西大同)等山後地區,然後和中路軍一起配合東路軍圍攻幽州。

宋軍三路大軍理想戰略路線圖

當然,戰略歸戰略,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這三路軍的變數還是存在的。

首先,打這種正面牽制、背後迂迴包抄戰術,三軍主將需要有一流的武將擔任。由於古代通信限制,三軍行軍狀態難以信息同步,這時需要主將審時度勢,根據戰場的變化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

第二,這次北伐主力是東路的曹彬、米信軍(號稱10萬),而廣闊的河北平原很容易形成正面戰場。

且從上圖可以看出,右路軍的行軍路線是最短的,而初期的戰術思想是右路軍拖住幽州附近遼軍主力,為西路和中路兩軍特別是西路的潘美軍贏得包抄的時間。

這就要求曹彬嚴格控制行軍速度,一旦行軍過快,那就極容易單方面發生宋遼主力會戰,從而使得其他兩路的包抄顯得沒有意義了。宋太宗也明白,在平原,單靠一路軍,想要攻克幽州,那結局一定是高梁河的翻版。

除了行軍速度之外,東路軍和遼軍的野戰是不可避免會發生的,宋軍如何在平原克敵制勝將是極大考驗主帥能力的。

第三,潘美那路離幽州是最遠,而所要攻克的州縣又是最多的,並且需要深入遼國土地作戰,又要儘快和主力曹彬軍合攻。所以對潘美軍的要求就是快。而潘美這路一旦進展不順,那整個方案就全盤皆輸了,可見,潘美軍儘管不是主力,但卻起著決定性作用。

第四,中路的田重進比潘美容易些,但飛狐口,蔚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旦沒法攻克,那麼左右兩軍的聯繫將會被遼軍切斷。

實際戰況:初戰告捷,東路變故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實際作戰情況。一開始,三路大軍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行軍線路參考下圖。

宋軍初期行軍線路

雍熙三年三月,東路軍先鋒李繼隆擊敗遼軍,取得固安、新城二縣。曹彬軍隨後攻克涿州。四月,米信軍遇到遼軍增援部隊圍攻,但在曹彬援軍幫助下於新城東北擊敗遼軍。

三月,田重進軍在飛狐口南擊敗遼軍。遼軍大將大鵬翼率軍來擋,田重進列陣東面,派部將荊嗣出擊西面包抄,逼得遼軍投崖而下,斬殺甚多,但幾日下來依然激戰不停。

最後荊嗣讓將譚延美派兩百人在道路側樹立旗幟,裝作大軍來援,使得遼軍退去並乘勢追擊,最後打敗遼軍,生擒遼將大鵬翼。於是,飛狐口,靈丘都投降於宋軍。

四月初,田重進在飛狐北面再次擊敗遼軍,斬殺兩將,並在同月逼近蔚州,蔚州投降。

西路方面,潘美三月出雁門西陘,擊敗遼兵,並且一直追到寰州,殺敗遼軍,刺史趙彥章投降。潘美軍轉而圍攻朔州,逼得朔州投降。隨後,應州也被攻破。四月,潘美攻克雲州。

就這一個多月左右的時間來說,宋軍基本按照原計劃執行,並且各條線都取得了進展。其中西路軍進展最為順利,一直打到了雲州,可以說是窺視幽州了。

中路軍受到的抵抗不小,但好在將領採取了適當的戰術,拿下了飛狐口,奪取了蔚州。東路軍看似也順利,拿下了幽州前哨涿州,但實則麻煩就從東路軍這邊開始了。

上文提到,東路的河北平原一定會成為主戰場並且會有遭遇戰。而東路軍初期北上的時候,幽州守將耶律休哥因為兵力不足,不敢貿然迎戰,只能派輕騎騷擾宋軍,或者設伏偷襲宋軍運糧隊伍,可以說是充分利用了騎兵在平原上的優勢。與此同時,遼主與太后派兵南下救援耶律休哥。

曹彬像。網絡圖片

而曹彬的進軍速度,顯然超出了太宗的預期。宋太宗聽了奏報後,都驚訝他的進兵如此之快。曹彬在到達涿州十幾天後,軍隊糧食耗盡,只能回雄州去取。

太宗聽說後,簡直是氣得直跺腳,說到,哪有敵軍在前,反而退軍取糧食的,這也太失策了!急忙命令曹彬更改行動方案,沿著白溝河去和米信會和,等潘美那路完成任務再一起合圍幽州。

但曹彬的部下聽說中西兩路軍捷報頻傳,身為主力部隊一員,紛紛想要邀功,而曹彬竟然無法克制部下,與米信帶著糧食又向涿州進發。耶律休哥聞訊,又派騎兵來騷擾,專打落單的兵士,宋軍自救不暇,只能結成方陣,在道路兩旁挖壕溝前行。

當時天氣炎熱,一路缺乏飲用水,只能找快乾枯的泥水來喝。就這樣用了二十天左右才到涿州,人困馬乏,而所攜帶的存糧又快吃完了。如此折返,承天太后的救援部隊已經快到涿州了。

無奈之下,曹彬只能再從涿州撤兵。這時,耶律休哥不再騷擾,果斷出兵追擊宋軍,大敗宋軍於歧溝關。宋軍只得夜渡拒馬河,耶律休哥派精兵乘勝追擊至拒馬河,宋軍大潰,溺死者不計其數。

曹彬、米信只得率殘軍逃往易州,在沙河附近正在燒火做飯,聽聞追兵趕到,頓時崩潰。死傷,溺亡者過半,棄甲如山,據說屍體把沙河都能截斷。

太宗見大勢已去,命曹彬、米信部還師,田重進屯定州,潘美撤回代州,並將攻破的那幾個州縣的吏民部落遷移。

第二階段東路軍及遼軍行軍線路

上圖是東部戰區的基本作戰線路,可以看到從撤退,再進軍,再撤退,最後被遼軍一路追殺而潰敗,整個行動毫無計劃,戰鬥又無章法,遇到耶律休哥的精銳幾乎是一觸即潰。

前文提到,東路軍原本要承擔吸引主力為其他兩路創造攻略山後的機會。但隨著東路軍的慘敗,中西兩路軍的進展變得毫無意義,即便山後地區都佔領,也沒機會實現幽州的戰略包圍了。

可以說,隨著東路主力的失利,雍熙北伐再無勝利的可能了。

全線失利,雍熙北伐徹底失敗

東路軍以外,我們看另兩路軍的進展情況。

在中路戰場,遼將耶律斜軫的援軍到達定安(蔚州附近),擊敗賀令圖的宋軍,並追宋軍至五臺山,宋軍死者數萬人。

第二天,遼軍攻克蔚州。潘美於是和賀令圖合力來救,在飛狐口又被遼軍擊敗。渾源、應州守將看形勢不對,棄城而走,耶律斜軫乘勝攻入寰州,斬殺守城宋軍一千餘人。

遼軍反攻線路如下圖所示。

遼軍第二階段行軍路線(藍色)

經過第二階段,伴隨著飛狐口戰敗,中路宋軍第一輪攻勢取得的成果已經不復存在。

西路戰場,在潘美敗於飛狐口後,楊業正帶兵將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的吏民內遷。而這時,耶律斜軫已經攻克寰州。

楊業為了避其鋒芒,打算領兵出大石路,進入石碣谷。但護軍王侁認為楊業怯懦,想讓他直接出雁門北打遼軍,並諷刺楊業外號楊無敵名不符實,故意避戰是有異心。

楊業只能無奈領兵前往朔州。臨行前,哭求潘美在陳家谷設伏相援(陳家谷見下圖),這樣一旦自己的部隊敗退,也好相互支援夾擊敵人。

結果王侁為了貪功,提前帶走了部隊,潘美也沒阻止,等聽到楊業敗退的消息,兩人卻不去救援,帶兵撤退。就這樣楊業如期來到空空如也的陳家谷,最終力竭被俘,絕食而死。

雲、應、朔等地的守將聽聞楊業兵敗被俘,紛紛棄城而逃。耶律斜軫於是一一收復失地。於是,西路戰場各州也得而復失。

楊業兵敗陳家谷

至此,三路大軍經過第二階段均遭到慘敗,雍熙北伐徹底以失敗告終。

戰敗總結:時機、實力評估有誤

總結雍熙北伐失敗,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時機不對。賀令圖所謂的「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這句話是沒錯的,當時遼聖宗只有十六歲,母親承天太后把持朝政,並且寵幸大臣韓德讓。

但是,承天太后極具政治頭腦,韓德讓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治世之能臣,遼國被治理的很好。在對外軍事方面,有耶律休哥這樣不世出的將才。因此「請乘其釁」的「釁」是不存在的。

第二,主將能力平庸。上文曾提及,在打這樣戰略包圍,各路兵馬需要有一流的將領來指揮。但看宋軍這三路,由于田重進的中路主要起著承接作用,並且在第二階段已經撤退,我們就著重看一下東路主將曹彬和西路主將潘美。

他們倆能力怎麼樣呢?只能說是二流,特別是曹彬,整個北伐毫無亮點,平庸至極。按理說曹彬軍是整個北伐軍的核心,但慘敗卻恰恰始於他的東路。

作戰一開始急於冒進,導致糧草接濟不上,一個主將對於糧草安排不當實屬不該。而面對遼軍的偷襲卻沒有一點提前準備以及反制的戰術,很難想像他是東路軍的主帥。

而面對缺糧,在遼軍眼前撤退也是極其業餘,恐怕宋太宗當時一定後悔陣圖沒有多畫幾張交給他吧。撤退取糧也就算了,但當部下想要爭功折返時,曹彬竟然無所適從不能節制。草率地進軍最後再次導致糧食耗盡被遼兵追殺。

而東路軍另一隊的米信,個人勇猛善射,但領兵卻還欠火候,整個行軍也是思路不清,太宗本意是讓他和曹彬相互配合支援,但整場戰役下來,除了被迫和兵,並沒有看出其他的亮點。

縱觀東路軍整個行軍雜亂無章,徒勞無功,可以說正是曹彬一步步將東路拖入泥潭,既沒有完成牽制遼軍主力的戰略目標,又在和遼軍接觸過程中一次又一次潰敗,是整個雍熙北伐最大的責任方。

西路軍的潘美一開始確實電光火石之間拿下了諸多州縣,讓人眼前一亮,但對副將楊業的猜忌,見死不救,並對回過神來的遼軍作戰一敗再敗的結果來看,潘美是不具備一流武將的素質的。

至於之前徵討南漢,伐江南的功績,著實是因為對手不強的緣故,這一點和曹彬是類似的。

第三,遼軍不弱。宋軍在第一階段不斷取得勝利,很大程度是因為前線遼軍兵力不足,並且疏於準備。而當遼軍援軍陸續抵達,開始反撲,宋軍只能是節節敗退。

連一向勇猛的楊業也打算先避其鋒芒,可見遼軍戰鬥力是很強的,並且又有騎兵對步兵的加成,宋軍的正面對抗是沒有優勢的。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權力分散。雖然此次北伐宋太宗並沒有直接統帥,但戰前部署,行軍規劃大都出於宋太宗及樞密院,軍隊將領又有監軍等節制,主帥的行動顯然會受到幹擾。

宋太宗趙光義像。網絡圖片

其次還有陣圖束縛。北宋流行陣圖,即在出徵前,將領會被安排遇敵如何布陣,如何行軍,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死板的陣圖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然而,在整個雍熙北伐的過程中,這兩個原因只能算是次要因素了。比如監軍王侁讓楊業殞命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主將潘美的人品以及對楊業的猜忌。

陣圖給為將者帶來的限制在這次北伐中並不突出,但也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東路軍的進軍速度過快、糧盡等問題,宋太宗都了如指掌,並且又遠程下令曹彬軍撤退,制定和米信軍匯合線路等等,都表明將領的行軍安排會受到制約。

然而東路軍的混亂主要還是由於曹彬的能力問題導致,反觀中路軍前期遇敵應變就做的很好。可見,將在外,陣圖、監軍等問題實在不應該成為主要因素,若是,那只能是將領統帥不力。

總之,雍熙北伐是豐滿的理想和骨感的現實的碰撞,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都不傾斜在北宋這邊,失敗的結果令人惋惜卻也合情合理。

在雍熙北伐之後,北宋想要奪得燕雲之地的努力再次化為泡影。遼國自此對北宋發起了幾次入侵,在比如君子館戰役中繼續大敗宋軍。

從那以後,北宋君臣將領意識到北伐的不可能性,輿論方面逐漸從主攻轉為防禦,但由於無法拿下幽州戰略要地,被動防禦效果實在一般。

檀淵之盟。網絡圖片

隨著之後檀淵之盟的到來,北宋在經濟方面又遭受了沉重的歲幣負擔……

* 本文經柳水無崖授權整理,配圖在發現中國(ageeye.cn)繪製,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關注「發現中國知識地圖」,看精彩知識地圖。

相關焦點

  • 燕雲十六州地形圖,山川地勢一目了然,北宋王朝永遠的痛
    燕雲十六州素來是中原沃野抵禦外敵的北部屏障,其重要性體現在丟燕雲則必禍中原。這裡屯田牧馬兩者兼可,對黃河下遊形成了居高臨下的俯瞰態勢。其中的「燕」指幽州,耶律德光將之定為遼國南京幽都府;「雲」指雲州,遼興宗耶律宗真時改為遼國的西京大同府。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燕雲十六州是華北平原的門戶,萬裡長城就修在這塊。如圖,大概就是在筆者畫圈的那一塊,看地形可知燕雲十六州山脈縱橫,但是再往南便是一馬平川。秦漢時期,燕雲大地一直是中原王朝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要地,退可據險而守,進可以此為據點。
  • 北宋為何一直要收回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在今北京、天津北部和河北、山西北部,又稱「幽雲十六州」,包括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和朔州,所處地勢易受難攻,極具戰略價值。本來燕雲十六州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統治區域,但是在唐亡後天下大亂,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求助契丹幫其稱帝,從此燕雲十六州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後才重新回歸漢人的江山。也正是因為燕雲十六州戰略意義重大,才讓北宋受威脅一百多年,北宋也一直想收回這十六州,也在北宋末年聯合金國滅亡遼國後獲得了這夢寐以求的土地,可惜沒多久自己也被金國滅了。
  • 北宋統治者為何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 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 失去燕雲十六州,於北宋而言意味著什麼?
    而這曲子唱的,正是燕山一帶的百姓們對契丹殘暴統治的詛咒和對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期盼。而對於北宋而言,失去燕雲十六州,"得到"的不僅是當地的百姓怨聲連天,還有不少其他的損失。"燕雲十六州",即今天的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北京一帶。
  • 燕雲十六州在哪?有多重要?以至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草原民族戰爭的場地,也是漢民族北方包括長城左內的邊塞地區。北方草原民族佔領這個區域等於打開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門,他們的騎兵鐵騎一路無阻到達黃河北岸,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一直視為隱患才不悔餘力的奪回要回燕雲十六州。
  • 燕雲十六州
    幽(燕)、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與朔共十六州。包括幽薊節度使所轄的幽、薊等十一州,與河東節度使所轄的雲、蔚等五州。    「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燕雲十六州東西寬約600公裡,南北長約200公裡,總面積約120,000平方公裡。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
  • 燕雲十六州:北宋王朝的遺憾之地,何以看盡華夏千年興亡?
    燕雲十六州一直以來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軍事地區。自五代十國以後,有四百餘年落入北方少數民族之手。成了兩宋朝整個的遺憾。很多人說北宋武力不振,積貧積弱。經常被少數民族吊打。那這全部都是宋朝自己的責任嗎?只是因為它重文抑武的國策嗎?不惟如此,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因素。
  • 《燕雲十六州》宋遼爭奪的始末,遼國需要,大宋更加需要
    燕雲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和塞外民族爭奪的關鍵屏障,燕雲之地佔據居庸關及盧龍塞天險,地勢險要不說還易守難攻,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必須佔據的地方,由於後晉高祖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燕雲十六州問題就成為中原王朝與遼的一個重要問題。
  • 什麼是「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詞,指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山西北部地區(雁北地區,大同及朔州)。
  • 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具體是指哪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具體是指哪十六州?時間:2017-05-16 12:58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燕雲十六州是誰收復的 燕雲十六州具體是指哪十六州?
  • 從燕雲十六州到三八線、上甘嶺
    這一切,還得從燕雲十六州說起。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在哪個地方呢?古書記載,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蔚州」。這十六州在今天大概就是指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一帶。
  • 看懂「燕雲十六州」,就會明白為何失去它是漢人的400年之痛
    契丹在獲得這一地區後,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居住在燕雲十六州的漢人給契丹王朝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農業經濟遂取代遊牧經濟一躍成為契丹的主要經濟方式。而後,燕雲地區成為了契丹的農業經濟中心,也是主要的賦稅來源地。僅燕京析津府一地「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城中之半」《遼代石刻文編》這段引文表明了燕雲十六州在契丹王朝的財政地位。
  • 燕雲十六州分別對應現在的哪些地方?中原王朝為何因此糾結數百年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北面門戶,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燕雲十六州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北宋的葉隆禮在《契丹國志》中說道:「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
  • 宋朝發動三次戰爭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實際意義上從未屬於宋朝
    燕雲十六州,又叫幽雲十六州,指中國北方,以幽州和雲州為中心的十六個州。我們都知道,五代十國之後,幽雲十六州便掌握在契丹人手裡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一共發動了三次戰爭,但始終未能如願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大宋朝廷發起了第一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
  • 誰是收回燕雲十六州的第一位王者?你恐怕想不到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今天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京津地區這一大片地方。這裡和長城結為一體,自古是中原王朝抵禦蠻族入侵的關鑰之地。後續的中原王朝,對燕雲十六州的喪失,痛心疾首,無論誰成了中原之主,都一心要收復燕雲。後周雄主、世宗柴榮第一次向契丹發起收復燕雲的北伐,並且接連收復三州之地。可惜北伐途中,突然病逝。宋太祖代周自立,建立大宋王朝後,首先統一了南方,當他把目光轉向燕雲的時候,卻在「燭影斧聲」的疑似政變中暴斃。接替宋太祖的太宗皇帝,發起過兩次北伐燕雲的戰爭,可惜實力不濟,均告失敗。
  • 古代燕雲十六州指的哪裡你知道嗎?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一個國家必須重兵把守的地段。在影視劇裡面,燕雲十六州也是反覆強調,那麼燕雲十六州是指哪些地方呢?
  • 宋朝錯失四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是宋朝時期所有漢人心中的痛,一直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能人異士,民間也多為之莞爾,可以說誰要是收復了燕雲十六州誰就是當時的民族英雄。其實宋朝有四次絕佳的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一一錯過,沒錯就是錯過了。
  • 同樣是開國之初,為何明朝一年收復燕雲十六州,兩宋三百年都不行
    燕雲十六州也就是現在北京、天津全境和河北北部與山西北部,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戰略要地,它是南方的屏障,如果沒有它,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將輕而易舉踏入中原,影響到中原政權的穩定與安全。直到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常遇春佔領了大都,重新把丟失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收回來了。而在此之前,燕雲十六州也有被收回的可能。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收復?
    北宋末年時,宋徽宗更不顧「宋遼百年好和」,賭一把也要「聯金滅遼」,就為收復幽雲十六州……可以說,對幽雲十六州的執念,幾乎貫穿了北宋王朝的一個半世紀興衰,待到北宋變了南宋,殘山剩水間的南宋學者胡安國,依然對北宋「丟失幽雲十六州」悲憤不已:「其利不能已再世,其害乃及於無窮」——大宋落到這步挨揍喊大爺的田地,都是丟了幽雲十六州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