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是評估一個公司階段性成果和前景的有效手段,評估中國大賣場冠軍的大潤發(需求面積:20000-22000平方米),也是如此。
大潤發(高鑫零售)剛剛發布的2020上半年半年報當中,給出了一份同比(相對2019年上半年)5.1%的增長率的成果。這個中國快銷零售和大賣場模式的領導品牌,現在應該加速在門店業態創新和拓展、生鮮食品品類規模、多渠道多銷售方式上,加速實現整體轉型升級的步伐。數位化,應該作為上述目標的手段和過程,而不再應該作為階段性核心目的來重點攻關。
對於5.1%的增長率,高鑫零售執行董事&CEO黃明端對此的解釋則是:疫情帶來線上訂單增長。不過,相對年增長(相對2018年下半年-2019年上半年),還是有6.4%的下滑。這種下滑的主要原因,顯然來自全國480多家門店在銷售方式的切換當中,出現一些局部的結構調整。門店銷售、線上到家訂單、B2B批發訂單、門店商業街租金等之間,以及大潤發+歐尚門店大整合等原因,發生了一些銷售方式的切換。不過,單純今年上半年的門店商業街租金收入的18.8%的下滑(實際為16.76億元),只和疫情有關,但並不影響整個上半年依然增長的事實。
整個高鑫零售的儲備現金,也達到歷史最高的16.61億元。
B2B批發生意受到疫情的影響也是顯著的,進貨的零售小店、餐飲企業,以及供應商的關係,這項業務的表現屬於未能達到預期,但也在小幅度增長中。
眾所周知的是,超市和藥店,屬於疫情期間,即便是武漢作為疫區中心,依然是唯二在保持滿負荷運營的業態,是協助政府保民生、保供應的主體力量之一。超市生意,尤其是生鮮生意在疫情期間都獲得高增長,也是全行業普遍現象。
也就是說,高鑫零售在上半年出現租金收入下滑、B2B生意未達預期的雙重影響下,反而還能交出一份高於2019年同期的財報,可以看作高鑫零售獲得來自阿里生態的多方面支持,已經達到空前佔比的重要性。
財報並未給出來自阿里生態更詳細的銷售結構數據,只是給出Q1季度單店日均750單,客單價85元;Q2季度單店日均950單,客單價68元的簡要報告。
這個數據指向著一個結論,雖然Q2的客單價低於Q1,但是反而符合到家即配業務正常的客單價標準。增長的訂單數才是關鍵,這意味著通過自營的大潤發優鮮(O2O門店發貨業務)、天貓超市旗下淘鮮達,以及餓了麼等其他第三方平臺的同城零售業務佔比,走向更為健康的成熟階段。
作為一個標準快銷型大賣場,擁有單店6000平米以上、單品數量2萬以上的大潤發+歐尚,日均2000訂單,將是現有門店商品類目和運營能力下的最成熟指標。
來自阿里生態的支持還不止這些。同樣歸屬於天貓超市的門店周邊一小時即配業務,同城半日達業務,將是今年阿里重點要在整個阿里系大整合(當然現在還未有清晰成熟方案),扮演重要角色。不過,大潤發和天貓超市的共享庫存業務,進展不夠迅速。原因也很簡單,天貓超市和大潤發能在庫存共享上的商品,大多數都是全球500強級別的品牌。包括寶潔、聯合利華、雀巢、強生等超級品牌商。大潤發和這些品牌商,無論是全國總代性質的採購權益,還是進銷模式的採購形式,以及這些品牌商在不同渠道,採取不同規格不同價格的渠道策略,甚至包括內部分屬不同部門對接不同渠道的渠道模式,都不是那麼簡單打通。天貓超市和大潤發之間,是在給全行業探索一條大品牌商全渠道一個策略的新模式。
來自阿里生態的另一項支持,則是今年紅得發紫的社區團購業務。菜鳥網絡的菜鳥驛站,作為擁有遍布全國最多社區線下網點(5萬+)的實體資源,天然的承載了這個業務的資源輸出。對於大潤發來說,這個業務最為關鍵的地方,不在於供應鏈,而在於運營端的能力搭建。如何充分利用每個自提點的終端功能,將用戶拉新、轉化、訂單履約、售後、日常運營維護做好。這對於大潤發和菜鳥驛站來說,都是從未觸碰的新業務、新方法。簡單一句話,搞定好團長。
當來自阿里生態的業績關聯度越來越高的時候,大潤發自身要去努力的工作,則是想方設法將門店業態創新和拓展、生鮮食品品類規模、多渠道多銷售方式上,加速實現整體轉型升級的步伐。
黃明端在財報分析師會議上的表態,落地在中小型門店的創新和拓展。眾所周知的是,目前大潤發在心急火燎的大幹快上項目,叫做小潤發(大潤發mini)。這是針對前兩年在盒小馬(該品牌已經正式回歸盒馬,隸屬於盒馬早餐項目品牌),這個試圖佔領大潤發大店之外,更為社區神經末梢的業態,所做的一次模式升級。
這種升級的地方在於,更加注重生鮮品類的能力建設和品類佔比;更加重視單店營收水平和盈利水平的打造;更加強化加盟商的篩選和門店選址的精準度;更加滲透社區家庭日常高頻購買的一站式綜合能力。
就連它的品牌名稱小潤發,也在新任大潤發CEO林小海的建議下,選擇了更容易讓顧客對大潤發品牌的識別和信賴,轉移至這個小店的消費習慣建立。小潤發,潤發工坊,都是現在大潤發敞開來用的品牌。
大潤發此前存在一個過於依賴門店的模式慣性。即全公司在營採銷方面的所有能力和資源配置,全部圍繞著大潤發門店展開。這種完全圍繞著前端門店設計的內部資源配置和組織架構,導致大潤發一直渴望有一個標準的業務中臺(供應鏈)、數字中臺(技術驅動創新)、人力中臺(不再一人配一崗)方面,來釋放新業態、新渠道、新業務的創新力度。這也是為什麼大潤發此前在新業態,尤其是看似技術含量低於大店的小業態創新方面,明顯滯後了。
對於大潤發來說,加速在多業態方面的創新,才是更加速承載阿里生態資源的自身功課。這樣,大潤發才能在阿里同城零售的系統布局早期,就能從零起步,參與到阿里系生態建設的一個重大戰略業務的核心圈。獲得參與新業務的模式設計,而非僅限於配合執行的更高地位。至於已有大店的轉型升級,目前來看,實際難度遠比當初預想的要更為複雜。
這種複雜的地方是多維立體的。需要保持現有門店年銷水平不變(至少不下滑)的情況下,還要先在單區單店完成成熟度極高的試點驗證,以及後端供應鏈的改造要先於前端門店的改造,甚至應該是良好的後端供應鏈改造和中臺建設完成之後,前端門店是在舊模式新店和新模式新店之間同步展開。
中國實體零售業的整體創新程度和成熟度,也在加速展開中。美國Costco、德國ALDI在上海的成功開店,已經給了中國零售業很大的模式競爭壓力(還未到業績競爭階段)。沃爾瑪在自身的生鮮品類加強,以及依託京東系的線上訂單加持,也沒落後於行業的進步。家樂福能夠進入到蘇寧體系,顯然蘇寧需要在家電品類之外,創造快銷品類的第二品類價值點。多點和物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探索,也沒閒著。就連阿里系自家的盒馬,已經在生鮮源頭和商品開發創新方面,進入到「走自己的路,別人模仿不來」的穩定階段。
留給大潤發創新的機遇和時間不是那麼同步,市場機遇是越來越好,但是時間應該越來越緊張了。
當前的高鑫零售管理層,也進入到年齡和阿里全面接管業務的交替關鍵期。雖然法國歐尚依然是高鑫零售的大股東,但是阿里顯然才是大潤發未來的話事人。
大潤發既然已經在今年上半年挺過來了,下半年在小業態創新方面,應該繼續加強資源的投入和權重的提升。至少,財報裡說的30家小型社區超市(小潤發),需要實打實的完成拓展目標。
本文轉載來自:零售老闆參考 萬德乾,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