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打上「土味兒」標籤的沙縣小吃竟然把店開到了浪漫的巴黎?!
看到這個消息的小編趕緊點開了開業現場的視頻,看看這個「法國版」沙縣小吃到底長啥樣兒。
這法國版沙縣小吃於當地時間11月19日在巴黎庫爾布瓦市開業,據法國福建商會秘書長介紹,這家店籌備了一年,目前店內可以同時容納48人就餐,開業之前沒有做任何宣傳,但卻有上百位客人,這些客人中既有中國人也有法國人。
走出國門
店內除了著名的沙縣四大金剛「拌麵、扁肉、蒸餃、燉罐」,一碗拌麵要10歐元。除此之外,還推出針對法國人口味的雞肉餡扁肉,今後還將推出外送和打包。
除此之外,小編還發現在裝修風格上,法國的沙縣小吃和咱們本土的「土味」裝修有明顯區別,除了中文店名和logo外,還為了適應當地的文化還有一個英文招牌。
老闆還介紹在兩個月後,法國巴黎將有第二家分店開業,而且相關人員介紹,計劃在3年之內完成8家門店的投放,建立中央配送這樣直營的方式,把沙縣小吃在法國做一個連鎖集團化的經營模式。
其實,在巴黎開店並不是沙縣小吃第一次出海。
此前,火遍全網的「開業第一天就被迫關店」的沙縣小吃美國店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家沙縣小吃位於美國紐約第八大道上,店長邵彬芳表示,開業第一天,三個小時就停止營業了,原因是人太多了。不知道情況的群眾表示很不解,老闆自己也說,沒有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
除了去美國和法國,沙縣小吃還去了日本。
今年6月,距離東京繁忙的新宿區不遠的高田馬場站附近的一個角落開設了第一家沙縣小吃店,開業僅5小時營業額就突破2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17萬元。
這是沙縣小吃轉型升級戰略向國外拓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日本,韓國我們的「餐飲巨頭」也沒放過。
應2018韓國平昌冬奧組委會邀請,受中國文化部的派遣,沙縣小吃作為美食攤位展示團隊,入駐2018年平昌冬奧會環球集市世界美食文化館。
沙縣小吃美食團隊帶來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引起了韓國平昌冬奧組委及相關媒體的關注。
但走出國門後的沙縣小吃早已不是那個價格親民的沙縣小吃了,在紐約,一份拌麵3美元,蒸餃5.99美元(約42元人民幣);在日本,拌麵和燉罐都是480日元(約30元人民幣);在葡萄牙,拌麵和扁肉分別都要5.9歐元(約47元人民幣)。
沙縣小吃升級之路
如果你覺得沙縣在國外開的店有點多?那是你還沒感受到沙縣小吃在國內的影響力。
「不是所有人都去過福建沙縣,但幾乎所有人都吃過沙縣小吃。」在沙縣小吃一頓花費不過十幾二十元,是無數「加班狗」的深夜食堂。
事實上,沙縣小吃製作工藝淵源傳自古中原一帶民俗,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 2007年,沙縣小吃製作工藝被福建省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說,1997年時任沙縣縣委書記的劉道崎到基層走了一遭,覺得沙縣小吃大有可為,決定開辦沙縣小吃同業公會,並在當年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沙縣小吃」商標。
自2006年申請註冊「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集體商標,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也陸續註冊了「沙縣小吃及圖形」商標。
當時的政府也極力扶持沙縣小吃,以期帶動整個沙縣的就業與經濟。
2011年沙縣集團就對外宣布上市計劃,不過進展緩慢。沙縣集團還曾經定下3年時間實現營收300億元的目標。到了2015~2016年間,沙縣小吃集團頻頻與正大集團、雛鷹農牧集團、中糧集團等上市公司合作。
2017年沙縣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沙縣小吃提升發展,成立了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並成立沙縣小吃易投資和易傳媒2家公司,標準連鎖店800多家。
所有這些動作,都是為了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範,整合沙縣小吃。但是從沙縣小吃集團成立以來的十年間,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外界期待的整合上市始終不見蹤影,很大一部分問題就是出在商標上。
在2006年到2014年間,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共申請9個「沙縣小吃」、「沙縣小吃SHAXIANSNACKS」商標,但其中5項商標均被駁回,狀態顯示為「無效」。
儘管沙縣小吃集團成立了18家子公司,發展了120多家加盟連鎖店。但是根據三明當地官方統計,目前沙縣外出經營小吃人員有6萬多人,在全國的經營店近3萬家,因此編外沙縣小吃仍是主。
因為「沙縣小吃」屬於小店面經營,店鋪衛生條件、食品用料常常出現髒亂差甚至問題食材的情況。這樣的負面輿情事件,令「沙縣小吃」的品牌形象逐漸下降。
對此,有網易網友評價道,國內的「沙縣小吃」環境真的是不敢恭維,與國外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除了難以整合經營,沙縣的「土味」店面也成了大家的吐槽對象。
這時出現的「沙縣輕食」就輕而易舉成了焦點。簡單大方的裝潢,充滿現代化的風格,方不少人感嘆,沙縣小吃變了!
然而事實上是,這家店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沙縣小吃。這樣的場面,不知道沙縣小吃本吃會不會覺得有點尷尬。
但不久後,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升級版沙縣小吃,「淘寶x沙縣」。沙縣攜手淘寶翻新改造了杭州三家沙縣小吃店,走起了萌系治癒風。
小吃們出海口碑如何
其實出海的中國小吃不只有沙縣小吃,餐飲界的「三巨頭」黃燜雞米飯和蘭州拉麵也早就進軍海外了。
早在2015年的時候,黃燜雞就漂洋過海,踏上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土地,截止2017年,已經悄咪咪地在全球開出了6000多家分店。
去年9月,這道「國民小吃」還登陸美國,來到麥當勞的「主場」地盤開店。店內菜單上只有一道菜品,每份售價9.9美元的黃燜雞米飯。
去年8月份,蘭州拉麵成功登陸日本,在東京開了第一家馬子祿蘭州拉麵店。
然而,本土小吃究竟能否徵服外國人呢?
有記者對美國的黃燜雞米飯調查顯示,美國顧客們的反饋兩極分化,有人給出五星好評,也有隻給了一星評價的用戶對這家店的服務態度和訂餐流程頗有微詞。
在美國最大的點評網站Yelp上,顧客們給塔斯廷市這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門店打出了三星半的平均評價,其中5星和1星的極端評價都佔相當比例。
不過,也有一星評分的用戶發表了長篇大論吐槽等餐時間太久,味道也並無驚喜。
而日本的沙縣小吃,因為日本和中國的飲食習慣相似,沙縣小吃進入到日本市場讓日本人高興不已,紛紛表示「看起來好酷,好想去吃一次」。
隨著海外華人的群體日益龐大,以及對中華飲食文化本身的自信,很多知名中餐品牌都在近年來「跨海出徵」,希望打開外國人的胃口和錢包。
儘管中餐的味道獲得了老外們的普遍認可,但要打開市場取得成功,也得注意市場定位和文化習慣等諸多因素。
即使是上過哈佛商學院精選案例的海底撈(Haidilao)和百勝集團旗下的小肥羊(Little Sheep)這兩個知名品牌,依然在美國市場遇到了文化差異帶來的發展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