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山靠水,探尋中建·國望府的擇址觀、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

2020-12-11 小涵樂一個

依山傍水,生活於大自然之中,尋找家和心靈的棲息地。在城市現代化進程加速的過程中,陽光、空氣與自然山水構成了理想的棲居之所。

日前,《對望紫禁600年 中建·國望府裡的皇家建築與文化》主題活動,薈萃傳統美學的文化盛事,完美落下帷幕。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閻崇年先生,分享《西山氣象與皇家文化》的主題演講,為在場賓客帶來西山脈絡以及皇家文化傳承的故事。

閻崇年老師現場給大家做了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以人生90年計算,前10年和後30年基本是在家裡度過,其餘的50年,按12小時在家計算,早六晚六或早九晚九,再加上周末、節假日,至少有一半時間在家度過,也就是說,人生大約有65年的時間在家裡度過。因此,閻老師認為,衣食住行,住應該排在第一位。

相關焦點

  • 穿越紫禁600年,走進中建·國望府裡的建築與文化禮序
    11月21日,中建·國望府特邀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老師,著名歷史研究學者、央視《百家講壇》開壇元勳、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所所長閻崇年老師,北京電視臺主持人春妮老師,中國音樂家協會箜篌專業研究會副會長吳茜老師,宮廷御膳傳人趙光有老師,文化巨匠暢談古今,聆聽悠遠空靈的古琴天籟之音,皇家禮樂箜篌演繹,御膳傳人定製皇家雅宴……致敬歷史、集萃傳統藝術,一場中建·國望府裡的皇家建築與文化之旅
  • 頂禮膜拜 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為什麼要拜山?從格爾木市區向南眺望被冰雪覆蓋的天際線——崑崙山脈時,這個問題就在腦海中久久未散。在華夏文明史上,崑崙山脈是名副其實的「龍脈之祖」,備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垂青和敬仰,留下佳句名篇流傳後世至今。
  • 旅遊天天薦:日本自然與人文和諧之富士山上下
    去富士山之前家人都覺得我是拿著生命去旅遊的,可能受之前福島海嘯的影響,大家都覺得日本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加上對當年侵華戰爭的痛恨,大家對日本總是有些排斥;當然我骨子裡也是有著同樣的想法,但這次去富士山我更多的是想去探尋日本人是怎麼與一個喜怒無常的自然景觀和諧相處的(這說的有點大了)。
  • 紫禁城的布局智慧——背山面水、取正向心
    紫禁城的布局智慧——背山面水、取正向心 原標題:   紫禁城的布局體現著設計者的諸多智慧。「背山面水」的巧思是其中一個明顯特徵。紫禁城的北面為景山,南面為內金水河。
  •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2020年04月06日 16: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如何保護野生動物、構建更加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話題。
  •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他們乘皮划艇水上巡線,在雪山上監測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3))  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條聽起來如雷貫耳的河流,都發源於青海南部的同一片土地,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三江源」。這片高原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生態環境也極其脆弱。由於地處偏遠、地域廣袤,這裡的生態迫切需要悉心呵護。
  • 水中之島,突出水中之山樹的美景,和諧自然,景有豐富遠大
    斜幹水早式,其幹可斜伸人水面,臨水效果強,且有極強的動感,為雜木盆景的主導用樹法。疙瘩式、樹山式山水相映,富有雜木水旱盆景的內在特色。直幹也可應用,主導成景處理方式為水畔小景式,突出水與岸的結合部的景色,需處理好技巧。一本多幹叢林作雜木水旱盆景,也突出水岸的結合之美。配植叢林水旱,有造型效果,人的作用發揮在其中較大,材料利用好,小樹小樁可成大作。
  • 雲南昆明滇池——人與自然和諧之景
    雲南地處我國的西南部,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我懷著對雲南的嚮往,去到了昆明,在昆明的一周時間中,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昆明的滇池。 在滇池這裡,我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景,這畫面可能讓我一生難忘!於是我拿起了我手中的單眼相機,記錄下了這美好的畫面!
  •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全靠病毒
    所以這只會說話的大猩猩也就成了研究對象,但是凱撒也開始反抗,屬於自然,就要回到自然。這部片其實特別有意思,凱撒可以是一隻大猩猩,也可以是一個人。人是有使命的,凱撒也是,所以他帶領自己的同胞躲入深林,與世無爭。這個時候,人類因濫用藥物,突發猿流感,人類死傷無數,幾乎滅絕。
  • 柴棚丨山背囈語
    而這一次,走進山背大峽谷,讓我領略到山背秘境中竟然還隱藏著另一番獨特神韻。 一 有水的地方一定有美景。山背大峽谷讓我讀懂了水的柔和韌。更讀懂了石頭的忍讓與堅守。沿著山背大峽谷往上走,我一直想找到水的源頭,更想知道山背梯田的水源來自哪裡。幾十年如一日痴迷於山背梯田的攝影人魏榮光先生告訴我,山背有著得天獨厚的水資源,一年四季不缺水。
  • 秦嶺探尋記之水峪和潭峪
    秦嶺探尋記這次介紹的是位於秦嶺東部的兩條小峪道,之所以一塊介紹,是由於峪道相鄰可以很便捷的在峪道深處相通,是個較為輕鬆的穿越路線,尤其是金秋季節,紅葉滿山梁,盡染溝壑。我們從潭峪進山,潭峪位於渭南華州城區東南三公裡的龍潭村,徒步從一池碧水蕩漾的龍潭水庫開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興修水庫,開荒造田,華州南部山區共修建有十二座水庫,潭峪的龍潭水庫較小,屬於蓮花寺鎮管水庫。潭峪的峪道較窄,沿著東側的山腰鑿建出一線羊腸路,沿途不時有細小的瀑布留下匯入水庫,荒廢的山間小塊田地,整齊的石頭牆,秦嶺的峪道裡永遠有著刀耕火種的痕跡,如今人去屋空。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雖然每天到山裡巡護很辛苦,但我們保護了這裡的山山水水,我覺得很自豪。」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奎知說,眼看著自己熟悉的這片山林野生動物多了起來,盜採盜挖的違法活動逐漸消失,一種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以前的奎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浪村的牧民,2015年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成立後,他成了這裡的生態管護員。
  • 鐵壺煮水,在之於「靜」,茶之為道,在於自然
    喝茶應該是一件簡單的事,也因為它的簡單,我們才能在其中尋找平靜、寬廣、安詳的內心之「道」。焚上一柱沉香,嫋嫋的煙霧和安詳的氣息,令品茶之人忘卻煩惱,全心沉浸這非同凡響的境界之中。鐵壺煮水,不僅能讓人在忙碌中靜下心來,體會返璞歸真的韻味,更重要的是鐵壺對身體有很大的益處,在煮茶過程中
  • 速水重道造訪中國四川 探尋大熊貓生活狀態
    人民網東京2月18日電 日本頻道綜合日本時尚娛樂網站Modelpress報導,日本男演員速水重道將出演2月20日播出的旅行節目《地球紀行》。這一期速水重道來到中國四川省,親臨世界遺產九寨溝,並探尋面臨滅絕危機的大熊貓的生活狀態。 《地球紀行》是日本一檔以「地球」為主題的紀錄片節目,每期時長2小時,主要介紹了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土及動物等。 速水重道表示,「中國有很多世界遺產,我很想去看看散發著神秘鈷藍色的九寨溝」。這奇妙的九寨溝,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以北約400km、海拔3000米的大山另一邊。
  • 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功能,作為同等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人類對其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應有的美好場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條件。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是依賴自然而生存的一部分。
  • 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正在市規劃館展出的常州地質遺蹟主題展,通過記錄地球風貌、展示地質遺蹟,讓市民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定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在「溫泉之鄉」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在「溫泉之鄉」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9日 19:34 來源:   新華網東京3月9日電(記者錢錚 孫巍)日本群馬縣素有「溫泉之鄉」的美譽,當地人依靠溫泉發展旅遊業,同時又對溫泉呵護備至,每個到群馬的觀光者都禁不住為那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而感慨。
  • 水往山上流 告別山洞背水——
    新華社貴陽8月11日電 題:水往山上流 告別山洞背水——援黔幹部解貴州高山缺水之困新華社記者肖豔、李驚亞打開安裝在家裡的水龍頭,清澈的水「譁譁」流出來,51歲的涪洋鎮涪洋村聯豐組苗族村民覃禮強樂得合不攏嘴,他再也不用到山洞裡背水喝了。
  • 國立中山大學:是一塊風水寶地,背山靠海,非常漂亮
    國立中山大學是可以隨便進的,臨海的一所大學,這裡入口的風景也是超級美的,中山大學裡面幾乎都是磚紅色的建築,磚紅色的建築讓人看上去很舒服,這座校園的各個角落都散發著書香氣息。國立中山大學是一塊風水寶地,背山靠海,非常漂亮,這裡的學生每天都可以在西子灣的夕陽下沉浸在書海裡,這也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了。
  • 崇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中國甘肅網12月16日訊(本報記者 靳佩佩 通訊員 張宏偉 吳文斌 文/圖)大雪時節,崇信縣山川大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鳳翥山下、汭水河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令人沉醉,這是崇信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