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2020-12-20 中國甘肅網

中國甘肅網12月16日訊(本報記者 靳佩佩 通訊員 張宏偉 吳文斌 文/圖)大雪時節,崇信縣山川大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鳳翥山下、汭水河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令人沉醉,這是崇信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深入開展「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共建美好家園的生動實踐。特別是汭河河畔一處名為油葫蘆咀的景觀生動詮釋了崇信生態發展理念轉變。

油葫蘆咀的華麗變身

油葫蘆咀距縣城3公裡,位於汭水河畔,本是一個睡葫蘆形狀的土丘,上世紀七十年代因修建水利工程炸毀了一些,只留下了一個高8米、長寬不過10米,形似葫蘆咀的小土丘,汭河水流經過的時候,就像一個分水嶺,將河水向下遊分流出去。

40多年的風雨歷程,油葫蘆咀見證了崇信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但是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縣城面積不斷擴大,油葫蘆咀已納入縣城西擴的重點區域。2018年2月,在道路規劃設計時,設計單位原本計劃將油葫蘆咀挖掘清理,沿河岸建設南濱河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經過充分在調研、多方聽取意見後認為,油葫蘆咀處於濱河路中段,有一定人文歷史積澱,原址保留並改造成景觀後,不僅不會影響交通,還可以成為群眾休閒健身、觀光娛樂的地點,讓濱河路不在單調枯燥。

隨著思路觀念的轉變和規劃的調整,圍繞油葫蘆咀建成了景觀步道、遊園小路、休息平臺、跌水瀑布和景觀亭等休閒設施,配套建設了休閒景觀帶、塑膠健身步道、景觀小品,現在已成為群眾休閒娛樂、健身鍛鍊的必去之處,也成為了縣城西區的標誌性建築。

順應自然的經驗啟示

一個油葫蘆咀的建設改造,見證著一個城市的變遷,也體現著一個地方發展理念的轉變。昔日的小土丘變為現在的「網紅」打卡地,折射出崇信幹部群眾敢於打破常規、解放觀念,從改造自然到順應自然、從重當前到利長遠的思維轉變。

受油葫蘆咀華麗變遷的啟示,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部署開展了慎挖山、慎砍樹,不佔河、不佔溝,禁偷排、禁盜採,耕地無撂荒、土地無裸露的「兩慎兩不兩禁兩無」專項整治行動,保護傳承自然人文歷史景觀。特別是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因地制宜、因村而謀,利用廢棄窯洞,謀劃打造了集古村落保護、窯洞養牛、農耕體驗、鄉村記憶於一體的農旅綜合體,實現了傳統窯洞文化與現代養殖、文旅產業的相得益彰。

崇信縣委書記張拴會認為,思路決定出路,新思路催生新舉措,激發新活力,唯有創新思路、提升本領、大膽突破,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中佔領先機、贏得主動。

和諧共生的成效顯現

近年來,崇信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堅持山水田林湖草綜合治理,累計建成林業重點生態工程8萬畝、綠色通道258公裡,治理水土流失620.3平方公裡,梯田改造31萬畝,新建人工河道溼地135萬平方米、景觀水域面積75萬平方米,全縣林草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9.88%和36.02%。

先後關停了境內採砂採石企業、黏土實心磚生產企業和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汭河、黑河、達溪河3條河流水質穩定達到國家Ш類水質標準,空氣優良天數佔比連續四年全市第一,成為了黑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成功創建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省級園林縣城。

同時,通過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了「十大生態產業」項目庫,大力實施綠色煤電、生態農業、康養旅遊等生態項目,加快推動生態與工業、農業、文旅產業等深度融合。經過多年努力,崇信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環保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產業開篇破題,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景更美的優美畫卷正在隴東黃土高原上徐徐打開。

相關焦點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實踐層面,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同作為「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原則,闡明了當前和未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體需要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指明了方向。
  • 重慶如何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三位一把手這樣說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重慶日報消息,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刊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學習體會。
  •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保護環境權利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既要防止「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也要避免「生態中心主義」的極端。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觀價值    從根本上說,西方現代性社會危機首先是世界觀危機,西方社會對世界觀的碎片化理解使他們對整個世界缺乏一種完整的根本看法,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對待自然世界,也缺乏正確行動的信念。
  • 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闡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表述說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嵌入其中的核心範疇,是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鑰匙」。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定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要求全黨同志必須全面貫徹。
  • 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功能,作為同等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人類對其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應有的美好場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條件。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是依賴自然而生存的一部分。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高鐵聲屏障守護「小鳥天堂」
    而就在距離古榕樹核心區800米遠的地方,無數列車從江湛鐵路上安靜地駛過,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打造全封閉聲屏障 科研力量為小鳥「保駕護航」江湛鐵路作為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沿海快速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散落」在粵西大地上的13個城鎮「串聯」起來,成為了城市經濟與縣域經濟聯繫的紐帶。
  • 西雙版納勐遠仙境熱帶雨林保護項目啟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光明網訊(記者邱曉琴)熱帶雨林是地球之肺,是人類依賴的天然藥房,是動植物資源的天堂。勐遠仙境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境內,是北緯21度上保存完好的一片熱帶雨林。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當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個為了守護這裡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津實踐」
    近日的天津,氣溫驟降,位於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雙城綠色生態屏障裡遊客卻絡繹不絕,景觀涼亭裡時不時地傳出或高亢或婉轉的歌聲。賞美景、唱小曲、拍視頻、發抖音,成為年過六旬的天津市津南區村民徐振洪和村裡老夥伴們的新愛好。為天津生態環境點讚的,不止遊客。
  • 探訪鹿溪智谷公園社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新網成都2月19日電 (記者 王鵬)初春的鹿溪河被暖陽籠罩,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不時有白鷺振翅起飛,水面上蕩起層層漣漪,河畔的草坪上,人們正享受著輕鬆愜意……春節假期剛過,位於四川天府新區的鹿溪智谷公園社區,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場景
  • 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正在市規劃館展出的常州地質遺蹟主題展,通過記錄地球風貌、展示地質遺蹟,讓市民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定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四重哲學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支柱,具有厚重的哲學意蘊。  融貫了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精髓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立的前提是兩者之間必須具有交互性關係,只有人與自然在多方面實現交互性循環才能使兩者實現和諧共生成為可能。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內在蘊含的這種交互性關係,本質上與中國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 2020-12-21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讓我們更加真切地認識地球、尊重地球、保護地球、善待地球。世界地球日的由來世界地球日發起於1970年,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這一主題,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啟。
  • 今日視點: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當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個為了守護這裡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  「為了保護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我們組織村裡的生態管護員成立了生態管護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加強野生動植物和溼地公園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加強野生動植物和溼地公園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利用周末時間到水庫周邊遊玩的人絡繹不絕。赤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資源林政股、自然保護地股兩個股室放棄休息時間,抓住周末雲州水庫遊覽人員多的時機,在水庫區域進行了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的相關宣傳。在雲州水庫大壩顯著位置懸掛「保護野生動物 保護溼地資源 愛護生態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宣傳條幅,向遊人及車輛上發放倡議書、宣傳頁、明白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