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12月16日訊(本報記者 靳佩佩 通訊員 張宏偉 吳文斌 文/圖)大雪時節,崇信縣山川大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鳳翥山下、汭水河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令人沉醉,這是崇信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深入開展「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共建美好家園的生動實踐。特別是汭河河畔一處名為油葫蘆咀的景觀生動詮釋了崇信生態發展理念轉變。
油葫蘆咀的華麗變身
油葫蘆咀距縣城3公裡,位於汭水河畔,本是一個睡葫蘆形狀的土丘,上世紀七十年代因修建水利工程炸毀了一些,只留下了一個高8米、長寬不過10米,形似葫蘆咀的小土丘,汭河水流經過的時候,就像一個分水嶺,將河水向下遊分流出去。
40多年的風雨歷程,油葫蘆咀見證了崇信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但是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縣城面積不斷擴大,油葫蘆咀已納入縣城西擴的重點區域。2018年2月,在道路規劃設計時,設計單位原本計劃將油葫蘆咀挖掘清理,沿河岸建設南濱河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經過充分在調研、多方聽取意見後認為,油葫蘆咀處於濱河路中段,有一定人文歷史積澱,原址保留並改造成景觀後,不僅不會影響交通,還可以成為群眾休閒健身、觀光娛樂的地點,讓濱河路不在單調枯燥。
隨著思路觀念的轉變和規劃的調整,圍繞油葫蘆咀建成了景觀步道、遊園小路、休息平臺、跌水瀑布和景觀亭等休閒設施,配套建設了休閒景觀帶、塑膠健身步道、景觀小品,現在已成為群眾休閒娛樂、健身鍛鍊的必去之處,也成為了縣城西區的標誌性建築。
順應自然的經驗啟示
一個油葫蘆咀的建設改造,見證著一個城市的變遷,也體現著一個地方發展理念的轉變。昔日的小土丘變為現在的「網紅」打卡地,折射出崇信幹部群眾敢於打破常規、解放觀念,從改造自然到順應自然、從重當前到利長遠的思維轉變。
受油葫蘆咀華麗變遷的啟示,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部署開展了慎挖山、慎砍樹,不佔河、不佔溝,禁偷排、禁盜採,耕地無撂荒、土地無裸露的「兩慎兩不兩禁兩無」專項整治行動,保護傳承自然人文歷史景觀。特別是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因地制宜、因村而謀,利用廢棄窯洞,謀劃打造了集古村落保護、窯洞養牛、農耕體驗、鄉村記憶於一體的農旅綜合體,實現了傳統窯洞文化與現代養殖、文旅產業的相得益彰。
崇信縣委書記張拴會認為,思路決定出路,新思路催生新舉措,激發新活力,唯有創新思路、提升本領、大膽突破,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中佔領先機、贏得主動。
和諧共生的成效顯現
近年來,崇信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堅持山水田林湖草綜合治理,累計建成林業重點生態工程8萬畝、綠色通道258公裡,治理水土流失620.3平方公裡,梯田改造31萬畝,新建人工河道溼地135萬平方米、景觀水域面積75萬平方米,全縣林草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9.88%和36.02%。
先後關停了境內採砂採石企業、黏土實心磚生產企業和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汭河、黑河、達溪河3條河流水質穩定達到國家Ш類水質標準,空氣優良天數佔比連續四年全市第一,成為了黑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成功創建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省級園林縣城。
同時,通過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了「十大生態產業」項目庫,大力實施綠色煤電、生態農業、康養旅遊等生態項目,加快推動生態與工業、農業、文旅產業等深度融合。經過多年努力,崇信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環保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產業開篇破題,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景更美的優美畫卷正在隴東黃土高原上徐徐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