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院士,因疫情被更多的人熟悉,73歲的她和84歲的鐘南山,被人們稱為抗疫的定海神針。
武漢疫情爆發後,她主動向國家請纓,帶領自己的團隊,第一時間奔赴武漢支援。
是她向國人呼籲:「病毒可通過口鼻飛沫傳染,病毒可通過酒精與高溫抑制。」
也是她頂著壓力,在1月22日大膽建議:「武漢封城」。
在新增病例爆炸式增長、全國上下一片恐慌的狀況下,她堅定地說:「病人不怕多,只怕漏!"一邊安撫大眾的情緒,一邊引導大家自覺隔離防護。
李蘭娟,這位從浙江紹興走出來的巾幗院士,在最危急的時刻,用最冷靜的頭腦,做著最正確的決定。
她和鍾南山一起頂住疫情的風暴,引導我們穿透黑暗向光明的走去。
她是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女神,她一生的傳奇也是教科書級別示範的女神奮鬥史。
出生貧寒,成功逆襲
李蘭娟於1947年7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夏履橋村。父親因患眼疾無法勞動,全家靠母親賣貨維持生活,家境並不好。
但她學習努力,成績從小就特別突出,小學到高中一路都是保送升學。
1966年,李蘭娟高中畢業,因那場著名的運動,她被迫回到了家鄉。
她人生的第一份職業是給生產大隊裡的學校代課。
聰明好學、不滿足現狀的她,一邊代課一邊尋思再學點什麼。後面她發現村裡很多人腰背疼,多年找不到醫治的辦法,覺得學醫是條不錯的出路,便找到自己以前就讀的高中,請求學校推薦介紹自己去浙江中醫學院學針灸。
學成歸來,便開始為家鄉人民看病。
21歲那年,生產大隊挖她過來做赤腳醫生,待遇是一個月出滿勤三十天,工資三元。
而當時學校希望她繼續當老師,每個月的薪水是24元。24元的工資當時養活一家人已經綽綽有餘。
但思考過後,李蘭娟很堅定地去做了赤腳醫生,用她的話說:
當老師,知識永遠都是那些;而當赤腳醫生,可以學很多新的知識。我還年輕,我得學知識,不能荒廢青春。
在當赤腳醫生期間,她建立了她第一個團隊,「僱傭」了6個老農上山去採草藥,採回來後製成中藥,一旦鄉親們有傷寒感冒的,就給他們吃點中藥。
這些低成本的中藥,為當時的夏履橋村民帶來了莫大的福音,既成就了夏履橋村的鄉親們,也成就了李蘭娟自己。
1970年,大學恢復招生。23歲的李蘭娟被推薦上了大學,成為浙江醫科大學的學生。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個縣的大學生都屈指可數,李蘭娟卻幸運地成為浙江醫科大學的一名學生。此時的她無疑已經成功逆襲,擺在她前面的將是更大更廣闊的舞臺。
憑藉一股拼勁, 雖然吃了不少苦,但相對同齡人來說,李蘭娟院士無疑也是幸運的。
我的角色是醫生
那時候大學是包分配的,李蘭娟大學畢業後,本有機會做浙江醫科大學的團委書記,這個崗位是正處級幹部。一畢業就是處級幹部,應該是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事吧。
可她卻不為所動,她很清楚自己的內心想要的是什麼。她熱愛醫學,毅然去了浙江省第一人民醫院做一名醫生,正式開始了她的醫生生涯。
因為內心深藏的熱愛與執著,她一路開掛,碩果纍纍。
1970年,李蘭娟被大隊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學習。1972年4月,在校期間的李蘭娟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6月,李蘭娟從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後,在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擔任主治醫師(至1993年10月)。1974年9月—1975年6月,李蘭娟在浙江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系學習。1983年9月—1984年1月,李蘭娟在浙江省衛生英語進修學校英語口語班學習。1984年8月,李蘭娟在中國丹麥培訓中心學習了兩個月的微生物學。1986年,李蘭娟申請到了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開始進行人工肝技術的研究。1993年10月—1996年10月,李蘭娟擔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1996年10月,李蘭娟擔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一院教授。1996年11月—2002年6月,擔任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8年3月—2008年3月,李蘭娟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2002年6月—2007年6月,李蘭娟擔任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2002年,擔任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主持制定了中國《人工肝支持系統的治療指南》。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工作中,李蘭娟對浙江省「非典」防治提出並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2005年,李蘭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醫藥衛生學部(感染性疾病與傳染病學)。2014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獲得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18年1月,李蘭娟團隊獲2017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世人面前,李蘭娟始終以一個醫生的身份示人。她甚至在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期間,也沒有把本職工作落下,堅持一邊從事行政工作,一邊出診和研究。
2020年2月11日,李蘭娟院士作為國家最高級別專家進入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ICU後,她堅持同普通醫生一樣,進入病房,進入「紅區」查房,只是為了能面對面交流,增加病人和醫生們的信心。
23歲才上大學的李蘭娟,可以說有點大器晚成了。但她不急不徐,一步一步完成了所有的人生操作。
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簡單重複再做到極致。
每一項成就背後,都是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堅守。
互相欣賞的人才能互相成就
1975年5月1日,相識於中國醫科大學的李蘭娟和鄭樹森,領證結婚了,此時的李蘭娟28歲,鄭樹森25歲。
此後45年的相知相伴,志同道合的他們真正詮釋了婚姻美好的另一面。
李蘭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丈夫鄭樹森還曾這樣幽默的調侃她:
「雖然稱不上賢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頓飯,家裡什麼家務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撲在工作上,自己卻很喜歡。」
話語中帶著濃濃的愛意與欣賞。
兩人是出了名的」醫學狂人「,同在一個醫院,卻鮮有交流,常常一個人在做手術,一個人在實驗室討論問題,忙到凌晨一兩點,然後等著一起回家。對他們來說,時間是太寶貴了,根本沒空卻管那些柴米油鹽的瑣事。
李蘭娟是傳染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鄭樹森則是醫術精湛的肝移植權威專家,國內多器官聯合移植 事業的先驅,兩人在一起,可謂真正的勢敵力均。
武漢疫情爆發後,李蘭娟院士主動請纓帶隊去支援那一天,剛好是大年三十,丈夫鄭樹森啥也沒說,默默地下廚燒菜,為即將去疫情前線的妻子餞行,把愛和擔憂藏在心底。
可以說,如果鄭樹森院士用傳統的婚戀觀去要求李蘭娟,要她在工作與家庭平衡,抑或李蘭娟是個傳統女子,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在很多時刻,必須要鄭樹森院士一起解決家庭事務,相信他們兩個人都會互相制約,難以取得今天的成就。
「志同道合、互相關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這是他們的婚姻生活的秘訣,我覺得應該還加上一條:「互相欣賞"!
醫者仁心,初心永不變
如今已73歲高齡的李蘭娟院士,事業上功成名就,婚姻家庭上幸福美滿,可以說已經實現人生的大滿貫。
撒貝寧在《開講啦》問李蘭娟:年逾古稀,您如何保持年輕和活力?
李蘭娟笑著說,我的秘訣就是:「寬闊的胸懷,努力地工作。"
縱觀李蘭娟院士的人生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沒有好的底牌的她,每一步都走的異常艱難。完美蛻變的背後,是無比艱辛的付出與無數風雨的洗禮。
曾經有這麼一個話題:「李蘭娟您覺得幸福是什麼?」
她說:「對一個醫生來說,幸福就是看著一個個患者恢復健康。」
醫者仁心,李蘭娟用自己一生的行動詮釋了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