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院士:沒有好的底牌,她是如何完美逆襲的

2020-12-12 飛飛的小窩

李蘭娟院士,因疫情被更多的人熟悉,73歲的她和84歲的鐘南山,被人們稱為抗疫的定海神針。

武漢疫情爆發後,她主動向國家請纓,帶領自己的團隊,第一時間奔赴武漢支援。

是她向國人呼籲:「病毒可通過口鼻飛沫傳染,病毒可通過酒精與高溫抑制。」

也是她頂著壓力,在1月22日大膽建議:「武漢封城」。

在新增病例爆炸式增長、全國上下一片恐慌的狀況下,她堅定地說:「病人不怕多,只怕漏!"一邊安撫大眾的情緒,一邊引導大家自覺隔離防護。

李蘭娟,這位從浙江紹興走出來的巾幗院士,在最危急的時刻,用最冷靜的頭腦,做著最正確的決定。

她和鍾南山一起頂住疫情的風暴,引導我們穿透黑暗向光明的走去。

她是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女神,她一生的傳奇也是教科書級別示範的女神奮鬥史。

出生貧寒,成功逆襲

李蘭娟於1947年7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夏履橋村。父親因患眼疾無法勞動,全家靠母親賣貨維持生活,家境並不好。

但她學習努力,成績從小就特別突出,小學到高中一路都是保送升學。

1966年,李蘭娟高中畢業,因那場著名的運動,她被迫回到了家鄉。

她人生的第一份職業是給生產大隊裡的學校代課。

聰明好學、不滿足現狀的她,一邊代課一邊尋思再學點什麼。後面她發現村裡很多人腰背疼,多年找不到醫治的辦法,覺得學醫是條不錯的出路,便找到自己以前就讀的高中,請求學校推薦介紹自己去浙江中醫學院學針灸。

學成歸來,便開始為家鄉人民看病。

21歲那年,生產大隊挖她過來做赤腳醫生,待遇是一個月出滿勤三十天,工資三元。

而當時學校希望她繼續當老師,每個月的薪水是24元。24元的工資當時養活一家人已經綽綽有餘。

但思考過後,李蘭娟很堅定地去做了赤腳醫生,用她的話說:

當老師,知識永遠都是那些;而當赤腳醫生,可以學很多新的知識。我還年輕,我得學知識,不能荒廢青春。

在當赤腳醫生期間,她建立了她第一個團隊,「僱傭」了6個老農上山去採草藥,採回來後製成中藥,一旦鄉親們有傷寒感冒的,就給他們吃點中藥。

這些低成本的中藥,為當時的夏履橋村民帶來了莫大的福音,既成就了夏履橋村的鄉親們,也成就了李蘭娟自己。

1970年,大學恢復招生。23歲的李蘭娟被推薦上了大學,成為浙江醫科大學的學生。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個縣的大學生都屈指可數,李蘭娟卻幸運地成為浙江醫科大學的一名學生。此時的她無疑已經成功逆襲,擺在她前面的將是更大更廣闊的舞臺。

憑藉一股拼勁, 雖然吃了不少苦,但相對同齡人來說,李蘭娟院士無疑也是幸運的。

我的角色是醫生

那時候大學是包分配的,李蘭娟大學畢業後,本有機會做浙江醫科大學的團委書記,這個崗位是正處級幹部。一畢業就是處級幹部,應該是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事吧。

可她卻不為所動,她很清楚自己的內心想要的是什麼。她熱愛醫學,毅然去了浙江省第一人民醫院做一名醫生,正式開始了她的醫生生涯。

因為內心深藏的熱愛與執著,她一路開掛,碩果纍纍。

1970年,李蘭娟被大隊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學習。1972年4月,在校期間的李蘭娟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6月,李蘭娟從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後,在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擔任主治醫師(至1993年10月)。1974年9月—1975年6月,李蘭娟在浙江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系學習。1983年9月—1984年1月,李蘭娟在浙江省衛生英語進修學校英語口語班學習。1984年8月,李蘭娟在中國丹麥培訓中心學習了兩個月的微生物學。1986年,李蘭娟申請到了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開始進行人工肝技術的研究。1993年10月—1996年10月,李蘭娟擔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1996年10月,李蘭娟擔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一院教授。1996年11月—2002年6月,擔任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8年3月—2008年3月,李蘭娟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2002年6月—2007年6月,李蘭娟擔任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2002年,擔任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主持制定了中國《人工肝支持系統的治療指南》。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工作中,李蘭娟對浙江省「非典」防治提出並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2005年,李蘭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醫藥衛生學部(感染性疾病與傳染病學)。2014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獲得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18年1月,李蘭娟團隊獲2017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世人面前,李蘭娟始終以一個醫生的身份示人。她甚至在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期間,也沒有把本職工作落下,堅持一邊從事行政工作,一邊出診和研究。

2020年2月11日,李蘭娟院士作為國家最高級別專家進入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ICU後,她堅持同普通醫生一樣,進入病房,進入「紅區」查房,只是為了能面對面交流,增加病人和醫生們的信心。

23歲才上大學的李蘭娟,可以說有點大器晚成了。但她不急不徐,一步一步完成了所有的人生操作。

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簡單重複再做到極致。

每一項成就背後,都是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堅守。

互相欣賞的人才能互相成就

1975年5月1日,相識於中國醫科大學的李蘭娟和鄭樹森,領證結婚了,此時的李蘭娟28歲,鄭樹森25歲。

此後45年的相知相伴,志同道合的他們真正詮釋了婚姻美好的另一面。

李蘭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丈夫鄭樹森還曾這樣幽默的調侃她:

「雖然稱不上賢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頓飯,家裡什麼家務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撲在工作上,自己卻很喜歡。」

話語中帶著濃濃的愛意與欣賞。

兩人是出了名的」醫學狂人「,同在一個醫院,卻鮮有交流,常常一個人在做手術,一個人在實驗室討論問題,忙到凌晨一兩點,然後等著一起回家。對他們來說,時間是太寶貴了,根本沒空卻管那些柴米油鹽的瑣事。

李蘭娟是傳染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鄭樹森則是醫術精湛的肝移植權威專家,國內多器官聯合移植 事業的先驅,兩人在一起,可謂真正的勢敵力均。

武漢疫情爆發後,李蘭娟院士主動請纓帶隊去支援那一天,剛好是大年三十,丈夫鄭樹森啥也沒說,默默地下廚燒菜,為即將去疫情前線的妻子餞行,把愛和擔憂藏在心底。

可以說,如果鄭樹森院士用傳統的婚戀觀去要求李蘭娟,要她在工作與家庭平衡,抑或李蘭娟是個傳統女子,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在很多時刻,必須要鄭樹森院士一起解決家庭事務,相信他們兩個人都會互相制約,難以取得今天的成就。

「志同道合、互相關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這是他們的婚姻生活的秘訣,我覺得應該還加上一條:「互相欣賞"!

醫者仁心,初心永不變

如今已73歲高齡的李蘭娟院士,事業上功成名就,婚姻家庭上幸福美滿,可以說已經實現人生的大滿貫。

撒貝寧在《開講啦》問李蘭娟:年逾古稀,您如何保持年輕和活力?

李蘭娟笑著說,我的秘訣就是:「寬闊的胸懷,努力地工作。"

縱觀李蘭娟院士的人生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沒有好的底牌的她,每一步都走的異常艱難。完美蛻變的背後,是無比艱辛的付出與無數風雨的洗禮。

曾經有這麼一個話題:「李蘭娟您覺得幸福是什麼?」

她說:「對一個醫生來說,幸福就是看著一個個患者恢復健康。」

醫者仁心,李蘭娟用自己一生的行動詮釋了這個詞。

相關焦點

  • 兒子眼裡的李蘭娟院士:她一直都沒有拋棄自己醫生的身份
    被網友稱呼為「李奶奶」的李蘭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帶著疑問,我們專訪了李蘭娟院士的兒子鄭傑先生,希望從他的視角裡,閱讀到一些關於李院士的別樣片段。從視野裡消失了整整六天的母親「日曆上,她自1月17日後,就在我的視野裡消失了整整六天……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從18日開始到28日,她沒有一天不是2點之後睡的。」
  • 兒子眼裡的李蘭娟院士
    鄭傑和母親李蘭娟院士的合照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從視野裡消失了整整六天的母親「日曆上,她自1月17日後,就在我的視野裡消失了整整六天……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從18日開始到28日,她沒有一天不是2點之後睡的。」鄭傑在個人公號中寫道。
  • 表彰大會上,鍾南山被授予「最高榮譽」,為何李蘭娟院士卻沒有?
    特別是鍾南山院士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出了的冷靜,抗擊疫情表彰大會於9月8日上午隆重召開,但這個獎項也讓很多人想起了一個人,也是這場疫情的最前線的李蘭娟院士,為什麼她沒有獲獎? 其實,李蘭娟和鍾南山在工作上性質是一致的,但雙方性質重疊後,鍾南山院士給人的感覺稍微好一點,雙方在工作上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疫情防控方便的話,鍾南山院士比李蘭娟院士貢獻更大。
  • 無症狀感染者如何發現、管理、治療?李蘭娟院士回應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7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2月2日就抵達武漢,整整58天,她和她的團隊一直在負責的是重症患者的救護。  今天,她就要離開武漢,現在的武漢讓人放心了嗎?這些天,無症狀感染情況備受關注,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成為傳染源?如何發現?如何管理?《新聞1+1》連線李蘭娟,帶來最新解讀。  武漢接下來重點工作是什麼?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一國院士,出身貧寒的她靠知識改變命運
    直到解放初土地改革後,家裡分到了田地條件才慢慢好轉,李蘭娟也有了機會讀書。但即使如此,她的求學之路也不順暢,全憑助學金讀完了初中和高中。出身農村的李蘭娟分外關注那裡的醫療狀況,她在杭州高級中學讀書期間,就到省中醫院學了一手好針灸。「上山下鄉」後,她一邊當老師一邊為當地鄉親們打針灸。
  • 李蘭娟院士:國家形勢依舊嚴峻,我沒有什麼好休息的
    3月23日上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舉行感恩林種樹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參加了這場活動,活動現場,李蘭娟院士在回應記者希望她能多休息一下的請求時表示,能夠為抗擊疫情,能夠為挽救病人生命做出一點貢獻這是最大的快樂,「我覺得沒有什麼好休息的,現在武漢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 李蘭娟:逆行中的女院士
    李蘭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疫情肆虐的日子裡,73歲的她每一天都在跟時間賽跑,竭盡全力搶救病人、控制疫情。    2003年,非典暴發期間,時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的李蘭娟,不僅力排眾議,快速隔離疑似病例的1000多名密切接觸者,使得浙江沒有發生醫務人員感染事件,也沒有出現「二代感染」的病例;還在治療過程中嚴格控制激素的使用,創造了非典「零嚴重後遺症」的奇蹟。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圖為李蘭娟看望病人。  防治H7N9禽流感戰役,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被更多的人熟悉。作為我國傳染病學領域傑出的領軍人物,李蘭娟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已經40年,她是我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創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曾獲得重大突破。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 李蘭娟院士300萬全捐,當一名好醫生是使命,辦樹蘭醫療服務全國
    這半年之間,發生的變化前所未有,可不變的是李蘭娟院士始終把治病救人當生作一生的使命。 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作為中科院院士,作為一名醫生,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名「赤腳醫生」,一直追求著用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 李蘭娟: 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傳染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  浙江在線11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苗)李蘭娟的日程安排精確到了分鐘,坐診、科研、行政、講座、接待來訪……71歲的年紀,在這位中國傳染病界的領軍人身上似乎看不出痕跡
  • 隔離休整的李蘭娟院士在幹什麼?
    今天中午,樹蘭醫療集團鄭傑總裁、樹蘭(杭州)醫院葉再元院長、吳章穆書記以及醫院全體領導班子成員、部分科室負責人,帶著慰問品前往李蘭娟院士援鄂醫療隊的隔離休整點,探望醫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成員。樹蘭(杭州)醫院第一批援鄂抗擊新冠肺炎醫療隊由李蘭娟院士帶隊,從 2 月 1 日起出發馳援武漢直至 3 月 31 日返杭。
  • 跨行當院士的李蘭娟,背後不僅有支持她的媽媽,還有一路保送大學的...
    文/山山 一場空前絕後的世界疫情,讓我們認識了中國兩位偉大的人物,一位是鍾南山,另一位就是李蘭娟,與出身名門醫學世家的鐘老不同,李蘭娟院士出身貧寒,從鄉村代課老師,到收入了了的「赤腳醫生」,最終成長為傳染病學的醫學泰鬥,傾聽著李院士的描述,我們仿佛被代入了她那看似平淡、實則不凡的一生。
  • 73歲的李蘭娟院士來濟南了!對於濟南的防疫工作,她這樣評價
    說到濟南,李蘭娟院士表示,濟南的疫情防控做得很好,目前已經著力推進復工復產,她強調說,目前濟南是很安全的!▲7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樹蘭(濟南)國際醫院副院長傅煜冰及相關高級顧問專家到樹蘭(濟南)國際醫院項目調研。
  • 當「最美女神」李蘭娟院士來到晉江市醫院……
    她是一名醫務人員,更是一位戰「疫」英雄。她就是被譽為「最美女神」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李蘭娟院士了解晉江市醫院新院規劃晉江市醫院供圖李蘭娟院士與晉江市醫院領導班子座談交流晉江市醫院供圖李蘭娟院士充分肯定遷建項目成效。
  • 李蘭娟院士肯定列車防疫措施
    李蘭娟院士肯定列車防疫措施 2020-06-02 0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蘭娟,一個註定被歷史記載的女院士
    2003年,非典肆虐,她和鍾南山院士不懼疫情,共戰一線; 2020年,新型肺炎肆虐,她再次成為鍾南山院士背後的女人,仍然不懼疫情,再次出現在一線。 她和他都是我們心目中最美的逆行者,而她和他更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一同守護著我們。
  • 4位院士:鍾南山、李蘭娟、高福、王辰,哪一位實力更強?
    4位院士:鍾南山、李蘭娟、高福、王辰,哪一位實力更強? 其實這個題目,來源於某個論壇,最近疫情期間,同學們都在熱議這幾位院士,也想通過實力上的比較,來確認他們當中,哪一位院士的實力更強?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73歲再戰一線
    在充滿了病毒的戰役「前沿」,防護服成了她的戰袍。上面除了名字,前後都書寫著四個大字:「武漢加油」!很多人都驚嘆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李蘭娟仍然身先士卒,奮戰在第一線。其實從打響疫情狙擊戰的第一天開始, 李蘭娟院士就曾莊嚴承諾:「我打算長期在武漢,與那裡的醫護人員並肩戰鬥」。
  • 李蘭娟返杭丈夫鄭樹森院士接機怎麼回事 李蘭娟和鄭樹森的愛情太甜了
    3月31日,支援湖北的李蘭娟院士團隊返回杭州,其丈夫鄭樹森院士來到機場接機。雖是春寒料峭,鄭樹森院士在春雨淅瀝中撐著傘,早早地迎候在停機坪。他笑說,要給李蘭娟院士一個驚喜。「想到馬上就能見到她,感覺非常高興和激動!」
  • 李蘭娟:從魯迅家鄉的赤腳醫生,到與鍾南山齊名的巾幗院士
    1968年,21歲的李蘭娟成為了村裡的紅人,也因此第一次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正是這個選擇,讓她開始走上了醫學路,更為她1998年成為浙江省衛生廳廳長,2003年初遇SRAS,2005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戰勝禽流感,成為疫情戰裡的巾幗英雄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