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當院士的李蘭娟,背後不僅有支持她的媽媽,還有一路保送大學的...

2020-12-12 騰訊網

文/山山

一場空前絕後的世界疫情,讓我們認識了中國兩位偉大的人物,一位是鍾南山,另一位就是李蘭娟,與出身名門醫學世家的鐘老不同,李蘭娟院士出身貧寒,從鄉村代課老師,到收入了了的「赤腳醫生」,最終成長為傳染病學的醫學泰鬥,傾聽著李院士的描述,我們仿佛被代入了她那看似平淡、實則不凡的一生。

近期李蘭娟院士做客某節目,讓我們更加細緻的了解了這位醫學界的傳奇人物,看完採訪視頻,不僅有感動,更多的則是敬佩。

年少的李蘭娟家境貧寒,但是她本人非常爭氣,中考是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杭州第一中學(現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高中畢業後,李蘭娟被安排到鄉裡做一名代課老師,在當老師的期間,她看見周圍的老人腰酸背痛,便自學針灸和一些知識,併到省中醫院實習針灸,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醫學知識。後來國家要辦農村合作醫療,李蘭娟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一個月有24元工資的教師,另一個是一個月不會超過3塊錢的赤腳醫生。

她選擇了讓所有人都不理解的赤腳醫生,因為一來可以學知識,二來能夠為鄉親們的健康做點貢獻,實現自己的價值。

為此,她還親自上山採草藥,晾曬研磨,村民生病了就給大家吃草藥,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雖然放棄了「豐厚的報酬」,她也迎來了自己生命的轉折,後來因為出色的業務能力,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繼續深造。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後,李蘭娟又做出了一次不同尋常的選擇,她從人人羨慕的熱門「金眼科」,轉到了具有危險性的「冷門」傳染科,因為能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但在李蘭娟勇敢選擇的背後是支持她的「文盲」媽媽,李蘭娟說媽媽一直以來就喜歡助人為樂,即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會與人計較,也正是在母親耳濡目染的教育下,李蘭娟的人品也是如此。後來隨著李蘭娟工作逐漸忙碌起來,家裡的大小事務都是母親幫著打理,李蘭娟自己也坦言,自己從未做過一頓飯,家裡的家務都是母親一人全包。而李蘭娟的兩個兒子也因為夫妻二人無瑕照顧,孩子的照顧也都交給了姥姥。

而孩子們也都知道父母工作繁忙,所以在學業上也都是自己完成,從不讓李蘭娟操心。雖然李蘭娟沒有時間教育孩子的學習,但對於孩子的品格要求還是非常高的。大兒子也是十分爭氣,高中和大學都是保送。

為人女兒,李蘭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孝順早亡的父親,更沒有讓母親享受到兒女繞膝的老年生活,為人妻子,李蘭娟沒有為丈夫做過一頓飯,所有節日也都是在忙碌的科研中度過。為人母親,李蘭娟陪伴孩子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以至於兩個孩子和姥姥更親。但作為醫生,李蘭娟當之無愧。正如網友形容李蘭娟院士一般:她不是院士,不是醫生,而是全國人民的希望,是名副其實的巾幗英雄。

相關焦點

  • 工作忙從不做家務,兒子升學一路保送,李蘭娟教育經打了誰的臉?
    看完了曹可凡對話李蘭娟院士的一期節目。發現李蘭娟身上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善良,一個是好學。從赤腳醫生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要論成功元素,善良和好學也算。李蘭娟拿大兒子鄭傑舉例,首先是人品非常好,助人為樂,同學們都很信任他。他升學一路保送,初中升高中被保送到李蘭娟的母校杭州高級中學,高中升大學也是被保送,有幾個大學備選,兒子跑來問媽媽的意見。媽媽李蘭娟就想著就近原則,讓兒子選了浙江大學,結果鄭傑去了浙江大學的竺可楨班。
  • 李蘭娟院士:沒有好的底牌,她是如何完美逆襲的
    但她學習努力,成績從小就特別突出,小學到高中一路都是保送升學。1966年,李蘭娟高中畢業,因那場著名的運動,她被迫回到了家鄉。她人生的第一份職業是給生產大隊裡的學校代課。聰明好學、不滿足現狀的她,一邊代課一邊尋思再學點什麼。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一國院士,出身貧寒的她靠知識改變命運
    不管是年少時一路艱難讀到高中,還是從老師又學習做赤腳醫生,又到去浙江醫科大學求學再造,李蘭娟將「好學」二字詮釋得淋漓盡致。只要有學習的機會,她就不會放棄,也正因為如此,她才能一步步走向專業。大學期間成績優異的她順利被分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的附屬第一醫院,為了成為一名好醫生,她從當時的金眼科毅然轉向了感染科。
  • 兒子眼裡的李蘭娟院士
    鄭傑說,「她做事有一股『倔』勁。」為祖國奉獻被李蘭娟這一代人視作本職。「這個時候誰也攔不住她,而且祖國確實需要她,所以我們只能在後面默默地支持她。」鄭傑說。快節奏的生活,對李蘭娟來說可能是一種常態。作為一個醫療工作者,李蘭娟每天6時左右起床,8時開始門診。「她已經形成習慣了,晚上睡得再晚,早上起床的時間都是固定的。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圖為李蘭娟看望病人。  防治H7N9禽流感戰役,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被更多的人熟悉。作為我國傳染病學領域傑出的領軍人物,李蘭娟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已經40年,她是我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創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曾獲得重大突破。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 邋遢媽媽養不出出息娃?李蘭娟院士從不做家務,但不影響孩子優秀
    李蘭娟院士從不做家務,但不影響孩子優秀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的疫情,兩個年邁而偉大的人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和生活中——鍾南山和李蘭娟:鍾南山出身名門,傳承著家族的優秀;但是李蘭娟卻完全不同,出身貧寒經歷坎坷,從最初的鄉村教師到赤腳醫生,到如今我們看到的傳染病學專家、醫學泰鬥。
  • 李蘭娟:逆行中的女院士
    李蘭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疫情肆虐的日子裡,73歲的她每一天都在跟時間賽跑,竭盡全力搶救病人、控制疫情。    1947年的秋天,李蘭娟出生於浙江紹興,與魯迅先生是同鄉。1960年,她從紹興夏履橋中心小學畢業,由於畢業成績優秀,被保送到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讀書。讀到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趕上了國家困難時期,家裡連溫飽都難以為繼,李蘭娟的母親迫於生活的壓力,叫她不要讀書了。
  • 兒子眼裡的李蘭娟院士:她一直都沒有拋棄自己醫生的身份
    鄭傑說,「她做事有一股『倔』勁。」為祖國奉獻被李蘭娟這一代人視作本職。「這個時候誰也攔不住她,而且祖國確實需要她,所以我們只能在後面默默地支持她。」鄭傑說。快節奏的生活,對李蘭娟來說可能是一種常態。作為一個醫療工作者,李蘭娟每天6時左右起床,8時開始門診。「她已經形成習慣了,晚上睡得再晚,早上起床的時間都是固定的。這點也是我佩服她的地方。」
  • 李蘭娟:從魯迅家鄉的赤腳醫生,到與鍾南山齊名的巾幗院士
    李蘭娟父親因病無法勞動,全家靠母親賣貨維持生活。雖然家裡很窮,但她學習成績從小就特別突出。小學畢業,她直接被保送到紹興第一初級中學。因為交不起學費,她要報中專,杭州第一高中慧眼識才,幫助她上了高中,直到畢業。1966年,李蘭娟高中畢業。但遇上了那場著名的運動,她被迫回到了家鄉。
  • 李蘭娟院士300萬全捐,當一名好醫生是使命,辦樹蘭醫療服務全國
    2020年7月17日,李蘭娟院士獲得浙江首次頒發的科技大獎,作為唯一的個人獎項,高達300萬獎金,她全部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 這半年之間,發生的變化前所未有,可不變的是李蘭娟院士始終把治病救人當生作一生的使命。 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作為中科院院士,作為一名醫生,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名「赤腳醫生」,一直追求著用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 李蘭娟,一個註定被歷史記載的女院士
    1. 2003年,非典肆虐,她和鍾南山院士不懼疫情,共戰一線; 2020年,新型肺炎肆虐,她再次成為鍾南山院士背後的女人,仍然不懼疫情,再次出現在一線。 她和他都是我們心目中最美的逆行者,而她和他更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一同守護著我們。
  • 媽媽的人品和為人到底多重要?李蘭娟院士說:我的成功有媽媽一半
    看到上海電視臺一段採訪李蘭娟院士的視頻,很有感悟。視頻中,李蘭娟院士這樣說:我媽媽,我認為也是很偉大的。我媽媽鬥大的字不認識,是個文盲。解放以前生活也很苦,根本不可能讀書的。我媽媽的為人人品,給我樹立了榜樣。
  • 李蘭娟: 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那段時間,她曾在老家紹興夏履鎮做中學代課老師,每個月的工資有24元。  李蘭娟經常目睹辛苦勞作的村民遭受腰背疼痛但無錢治病的情況。為了能為鄉親們紓解病痛,她拿著杭高革委會的一紙介紹信,毅然去省中醫院學習中醫針灸技術。她把經絡書背得滾瓜爛熟,而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到醫學,目的僅僅是為了給鄉親們做點事。
  • 李蘭娟返杭丈夫鄭樹森院士接機怎麼回事 李蘭娟和鄭樹森的愛情太甜了
    3月31日,支援湖北的李蘭娟院士團隊返回杭州,其丈夫鄭樹森院士來到機場接機。雖是春寒料峭,鄭樹森院士在春雨淅瀝中撐著傘,早早地迎候在停機坪。他笑說,要給李蘭娟院士一個驚喜。「想到馬上就能見到她,感覺非常高興和激動!」
  • 李蘭娟院士團隊返浙
    天容水色西湖好,浙恩在心若有天。3月31日,浙江省第五批返浙醫療隊凱旋。這支1010人的大部隊,由浙江省援鄂重症新冠肺炎救治李蘭娟院士國家醫療隊、浙江省援鄂第三批醫療隊、浙江省援鄂第四批醫療隊、浙江省援漢防疫組、浙江省支援荊門前方指揮部等隊伍組成。李蘭娟院士團隊由11人組成,包含感染病學、重症醫學、院感、護理等領域專業人員,在漢指導疫情防控59天。
  • 73歲的李蘭娟院士來濟南了!對於濟南的防疫工作,她這樣評價
    在致辭中,在抗擊疫情中留下最美身影的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表示,隨著人工智慧和健康數據在醫療衛生領域的蓬勃發展,生命科技與醫療技術在新的時代將會有新的發展,也必將促進健康產業與不同產業跨界融合,從而把健康產業建成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在這個過程中,樹蘭(濟南)國際醫院將為濟南市的醫療健康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73歲再戰一線
    當她發現短短的24個小時,武漢又新增確診病例149例後,面對漸有「燎原之勢」的疫情,這位中國唯一的傳染病學科女院士憂心如焚:武漢作為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若不能及時從源頭進行阻斷,一旦大規模擴散的後果會不堪設想。▲ 鍾南山、李蘭娟去武漢視察疫情1月22日,在刻不容緩的情況下,她再次向國家建議武漢必須「封城」!
  • 李蘭娟:我的成功也有我媽媽的一半
    李蘭娟:「我媽媽一直跟著我,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到我的事業當中,她也是很偉大的,我的成功有她的一半。」 如果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那父母的教育就是畫筆,鍾南山院士如此,李蘭娟院士也如此。
  • 李蘭娟返杭,丈夫冒雨接機:這對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17年後,當妻子再一次主動請纓出徵武漢時,鄭樹森仍然支持了妻子的決定。李蘭娟院士來武漢不分晝夜,忘我工作。圖片來源央視微博同為醫生,他深知,對於傳染病學專家而言,妻子的戰場在一線。面對重大疫情的發生,她從來都是義無反顧,親涉險境。
  • 記浙大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院士:以知識回報社會—新聞—科學網
    李蘭娟院士CFP 從小家境貧寒。李蘭娟依靠政府助學金,讀完初中、高中、大學。 「如果沒有家人、老師的支持,沒有助學金的資助,我不可能接受教育,更不可能圓我的學醫夢!」大學畢業時,李蘭娟說:「我要以知識回報社會!」 30多年後,SARS、手足口病、地震災後防疫、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伴隨著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傳染病防控難題,人們記住了她: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內科學(傳染病)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國際微生態聯盟主席,我國傳染病學領域傑出的領軍人——李蘭娟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