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10月14日,日軍中將乃木希典繼樺山資紀和桂太郎之後成為第三任臺灣總督。
乃木希典不僅是個擅長寫中國古體詩的中國通,而且是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魔鬼般的劊子手,他是1894年旅順大屠殺的指揮者,也是1895年侵佔臺灣戰爭的參與者。
乃木希典對臺灣的風土人情地理風貌相當了解。他上任後,為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臺治臺"政策,頒布了《臺灣紳章規則》《土匪歸順政策》等法規,但由於臺灣各界人士的抵制,乃木的陰謀未能得逞。
更令乃木希典頭痛的是,臺灣各地的抗日鬥爭此起彼伏方興未艾,使他顧此失彼疲於應付。他上任兩個多月後,臺灣就爆發了"太魯閣鬥爭",日軍死傷數百,士氣嚴重受挫。
由於臺灣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日本佔領軍士兵和官員經常受到老百姓的襲擊,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恐懼不安,晚上日本人根本不敢單獨一個人出門。這讓乃木希典對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前景感到灰心失望,萌生了趁早甩掉這個包袱回國的念頭。
在乃木希典看來,日本統治臺灣得不償失,軍費開支每年高達700萬日元,除了臺灣的稅收之外,日本還從甲午戰爭中國的賠款中拿出1千2百萬對臺灣進行軍費補助。龐大的經費開支使日本不但沒有從臺灣的割讓中得到實際利益,反而成了日本的沉重包袱。
他曾經抱怨日本統治臺灣一事:"就像一個叫乞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認為臺灣是塊燙手山芋,在他的鼓動下日本國會一度出現以一億日元的價格將臺灣掉的想法,稱為"臺灣賣卻論"。
1897年春,乃木希典利用回國之機,再次向當時的日本首相松方正義及軍界、政界的少數要人談了日本在臺灣的處境及自己的想法。他建議將臺灣賣給英國,這樣既可甩掉一個包袱,又可獲得一大筆錢,一舉兩得。
當時的日本政府正處於財政危機當中,乃木的建議引起了首相松方的興趣,但卻遭到了日本內閣中強硬派的反對,但乃木希典對出售臺灣這件事一直沒有死心。為達到甩賣臺灣的目的,乃木私下與英法官員進行了多輪秘密接觸。當時英國佔領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殖民地的管理已使英國當局頭痛不已,對購買臺灣興趣不大。
法國則不同,1884年法國曾兩次侵犯臺灣,均未能得逞。得知日本想出售臺灣的消息後,法國人十分感興趣。雙方的外交官員經過討價還價,初步確定臺灣的售價為1.5億法郎。
1898年,伊藤博文重新成為日本首相,在他主持召開的軍政要員會議上,乃木希典再次提出將臺灣賣給法國的建議,支持他的日本外務省的官員也在會上匯報了與法方會談的情況。
乃木希典還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臺灣併入日本之後,日本分文未賺到不說,反而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日本無力改變臺灣人的中國情結,也難以在臺灣取得經濟上的收益,更無力治好臺灣,這個賠本的事情不能再做了,不如將臺灣賣給法國「。幾位日本軍政大員也在會上發言贊同乃木的主張。
幾個人發言之後,曾任日軍第三師團長的兒玉源太郎怒不可遏,他拍案而起說道:"我認為,臺灣系日本南部的屏障,軍事價值甚大,絕不能賣給法國!當初為了得到臺灣,我們費了那麼大的力,死了那麼多的人,出賣臺灣是鼠目寸光的混蛋邏輯!至於乃木總督提到臺灣不好治理的問題,我覺得不是臺灣不好治理,而是我們的官員太無能了。如果首相覺得政府中找不到治理臺灣的總督,我願前往就任臺灣總督「。
聽了兒玉源太郎的一番話,伊藤博文當即表態:"那好,臺灣不賣給法國了。我任命你為第四任臺灣總督,臺灣的事情,全權委託給你處理。"
由於兒玉源太郎等人的堅決反對,日本將臺灣售給法國的計劃落空了。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兒玉源太郎雖仍兼任臺灣總督,但已回軍部任職,與他同時上任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成為臺灣實際的統治者。日本政界評價兒玉和後藤開創了一個時代,奠定了臺灣殖民統治的基礎。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大清國,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以刀架在清廷脖子上的方式,強行攫取了覬覦已久的臺灣。到1945年臺灣光復,日本對臺灣進行了50年的獨裁殖民統治。在掠奪資源的同時,強力推行奴化教育。
儘管目前島內臺獨勢力猖獗,但我們相信寶島早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