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最大的惡果,就是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忍受半個多世紀後的苦難後,直到1945年寶島臺灣才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這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牢記的屈辱歷史。
令人驚奇的是,日本佔領臺灣後僅三年,卻打算把臺灣「出售」給法國,當時連價格都談好了,只要1億日元,相當於2.7億法郎。由於年代久遠,可能大家對這筆錢到底有多大,沒什麼概念,那我們做一個比較。
《辛丑條約》規定清朝向八國聯軍賠償4.5億兩白銀,相當於16.88億法郎。換算過來,2.7億法郎就是720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辛丑條約》的賠款可以買6個臺灣,即使是《馬關條約》的2億兩白銀賠款,也可以買2個多臺灣。
那麼,為什麼日本想賣掉臺灣?又為什麼是法國想買?眾所周知,割讓臺灣的是《馬關條約》,但日本和法國對臺灣的野心遠比《馬關條約》更早。
1874年2月,日本公然出兵臺灣,殺害當地民眾,企圖建立殖民政權。清政府派大臣沈葆幀與日方交涉,最後以賠償50萬兩白銀的代價,迫使日軍撤離臺灣。
日本並沒有放棄吞併臺灣的企圖,只是認為時機尚未成熟而已。甲午戰爭後,日本打敗清朝最精銳的北洋水師和淮軍,逼迫清政府割讓臺灣,實現了覬覦二十年的目標。
但是,臺灣島的中國軍民對日本殖民政府和軍隊進行了持續的抵抗,使前三任日本總督都焦頭爛額。在這些抵抗力量中,較為有名的是「簡大獅」、「猛虎」、「少貓」等等。
簡大獅的真名叫簡忠浩,祖籍福建漳州南靖縣,自幼習武,身材魁梧,能舉起門口的石獅子,繞行宗祠一周,被人稱讚力大於獅,因而時名「簡大獅」。
1895年,日軍侵佔臺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簡大獅全家數十口人被日軍殺害,他懷著國讎家恨,散盡家財,聚集起一千多志同道合的義軍,進攻臺北,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簡大獅的義軍打死打傷300多日軍,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隨後,他又聯合「猛虎」柯鐵雄、「少貓」林苗生等其他義軍,四處襲擊日軍,打得日本殖民當局和軍警惶惶不可終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委派的第三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深感統治臺灣非常困難,每年光軍費就要700多萬日元,而且還看不到治安好轉的希望。乃木希典思來想去,與其背著這個包袱,不如換點錢用來擴軍吧。
於是,乃木希典向日本政府提出賣掉臺灣的計劃,並找法國人接盤,價格都談好了——1億日元。這筆錢可以補償日本歷年來在臺灣的投入,對窮兵黷武導致財政緊張的日本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巨款了。
法國為什麼會對臺灣感興趣呢?其實法國人跟日本一樣,很早就對臺灣垂涎三尺。跟英國相比,法國在東亞地區的殖民步伐略晚一點,主要的殖民地和據點只有一個越南。
1884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除了在中法邊境交火外,法國還在馬尾港摧毀了南洋水師,並多次臺灣的基隆港發起進攻。法軍一度登上陸地,企圖佔領基隆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
臺灣守軍在清軍將領劉銘傳的率領下,經過艱苦奮戰,把法軍趕回海上,挫敗了法國侵略臺灣的圖謀。直到中法戰爭結束,法國人也沒有能夠再次登陸臺灣。
但法國人對臺灣一直念念不忘,他們認為佔領臺灣後,法國就能在瓜分中國的狂潮中獲得優勢,甚至超過英美德等國,取得在華的特殊地位。因此法國才願意出價2.7億法郎,從日本手裡買下臺灣。
不過,日本政府對出售臺灣的計劃很不感冒,經過一番討論,終於否決了乃木希典的提議。這個乃木希典是名軍人,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因為攻克203高地而被奉為日本「軍神」。此時卻因為想出售臺灣,而遭到很多人的嗤笑和鄙夷。
臺灣人民對日本殖民者的反抗,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1930年仍然爆發了霧社事件,使殖民當局心驚膽戰。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這才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