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北京-北平圖書館

2020-09-03 一個人的漫長旅程

今天我要推薦的北京必打卡景點是北平圖書館舊址,我是來拉仇恨的,原因在段尾說明~在北海公園旁邊,文津街上,有一座民國的圖書館,它的名字叫北平圖書館。

北平圖書館

首先我們說一下它的歷史,它最初是由原京師圖書館分館與京師通俗圖書館合併合而成的,1933年改稱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日偽統治時期稱北京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北京解放前夕,稱北平市立圖書館,在此期間,1917年建立於中山公園內的圖書閱覽所(曾改名京師第三普通圖書館、革命圖書館和中山圖書館)也合併過來,成為市館的分館和兒童圖書館。當時的北平圖書館是免費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市民無需交納任何費用,只需每次在圖書館入口處領取具有借書證性質的門牌就可以在圖書館中任意借書閱覽,但並不提供外借。另外,圖書館對進館讀者的衣著有著嚴格的要求,讀者必須著中式長衫或者西式襯衫西褲並衣著整潔方可入內,否則就要被擋在圖書館的大門之外。

北平圖書館舊址

北平圖書館舊址是民國建築,大門正立面面闊三間,下身漢白玉石雕須彌座,上身灰牆,頂為綠琉璃歇山頂,下施琉璃一鬥三升鬥拱,主樓前矗立的石碑、華表、石獅是初建時由圓明園安佑宮搬來的。

華表

主樓坐北朝南,平面呈「王」字形。建築仿清官式大殿樓閣,磚混結。因仿故宮文淵閣,鬥拱梁枋施青綠彩畫,柱身也漆成綠色。建築形式為功能需要,打破中國傳統風格,將傳統形式一層變為二層。下層明間為大門,兩側為大門造型的採光窗,廊間為傳統影壁的中心花和岔角裝飾。二層為周圍廊,枋下帶雀替,頂部為重簷廡殿造型,綠琉璃瓦,簷下施單昂翹五踩鬥拱。基礎為漢白玉須彌座和漢白玉欄杆。

北平圖書館

北平圖書館繼承了宋、元、明、清時代皇家部分藏書,以清內閣大庫、翰林院和國子監藏書為基礎,陸續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遺書等珍貴刻本及一些著名私家藏書。現在我就揭露一下我拉仇恨的地方:

北平圖書館

北平圖書館現在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分館-古籍善本館,持有國家圖書館讀者證才可以進入,並可以借閱古籍善本,內部閱覽室依然是民國時期的風格,檯燈,座椅,坐在裡邊的時候我突然感覺我回到了舊北平(閱覽室不能拍照,所以沒有照片)~想去的話先去國家圖書館免費辦一個讀者證吧~

北平圖書館

相關焦點

  • 許知遠:我想念一個豆汁味兒的北平|豔遇圖書館
    豔遇圖書館 第十八站 坐標:北平隨身音樂:55 Days它的氣質與現在的北京大不相同,按許知遠的說法,老北平的空氣裡,是豆汁、驢打滾、黃土的味道。現在這種味道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說不清的味道。北平已經不在了,因此所有對於北平的理解,都只能通過旁人的描繪與敘述,比如許知遠最近在讀的張北海的小說《俠隱》,就在虛構的武俠故事裡寫出了北平的風味,這讓他對這個過去的城市愈加嚮往。在對北平的想像中,許知遠構建了一種迷人的真實。
  • 琉璃廠故事⑤|《北平箋譜》
    夏和順北京琉璃廠,又稱廠甸。遼代為海王村舊址,元代曾在此設官窯燒制御用琉璃瓦。清代中葉起,每逢科舉會試,文人雅士常聚集於此,商賈之家亦開鋪設攤,以書鋪為最,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等次之,儼然京都文化中心。
  • 一葉知秋丨倏忽北京就變成了北平
    一葉知秋丨倏忽北京就變成了北平若是說北方秋天最值得前往的城市,不說小的,不說遠的,非北平莫屬,它短暫它也美好。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
  • 北京變成了北平
    北京最美季節就是秋天了,特別是到了深秋,北京就是文人墨客筆下天堂——北平了。北京的深秋,就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各種彩葉把北京變得讓人難以忘懷,永遠看不夠的各種彩葉,奼紫嫣紅,好似一幅天然的調色板,美麗至極。北京的深秋,雖然漂亮,但是很短,特別是刮幾次大風後,各種樹葉紛紛掉落,樹成了光禿禿的樹枝,一股股冷空氣隨時降臨,讓人覺得秋風蕭瑟。
  • 國家圖書館110歲了
    不過,首任館長繆荃孫主持籌辦的京師圖書館還沒來得及正式對外開放,清政府就覆亡了。進入民國,京師圖書館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繼續籌備。1912年8月27日,寄寓在什剎海北岸廣化寺的京師圖書館在第二任館長江瀚的努力下終於開館接待讀者,「無論士農工商界暨女學界,皆得入覽」。
  • 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說到這裡,大家想一想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北京現在是我國首都,建制是直轄市,是省一級別的;國民政府時期,北平雖然少數時期是河北的省轄市,但大部分時間是院轄市(相當於直轄市),這個城市地位也非常高,大家印象中,北京的建制級別就應該是很高的;清代,首都同樣是北京(實際稱為「京師」更合適,因為清代沒有南京,所以沒有對應的「北京」),旁邊的省份也不叫河北,而叫「直隸」。
  • 北平烤鴨與北京烤鴨,做法不同,味道誰更勝一籌呢?
    說到烤鴨,很多人大腦浮現的大概是北京烤鴨,北京烤鴨可謂是北京有名的菜式,相信很多人都有吃過的。據說北京烤鴨在烤的時候,都是用桃木來烤的,所以只要你細品,就會發現烤鴨的肉中,帶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
  • 北京最大的兇宅,不是「京城81號」,而是「北平會館」
    提起北京的兇宅,大家反應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京城81號",本地人的叫法是"朝外81號",戰臺烽數次路過,這是一棟造型精緻的小別墅,但有關這棟樓的"鬧鬼"傳說卻早有澄清,皆是誤傳,這棟樓近年也在在荒廢許久之後重新裝修,出租於尋常單位作為辦公用。而在傳說中的"北京四大兇宅"中最大的北平會館,也就是位於虎坊橋的湖廣會館,至今則依然神秘。
  • 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帶您探訪國圖舊址
    新京報訊 2019年是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從京師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到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歷次更名,館址也多次變更。1月24日,新京報記者實地探訪北京多處國家圖書館舊址。  京師圖書館——北京廣化寺 西城區鴉兒胡同31號  廣化寺廣曙法師介紹,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籌建京師圖書館,館址設在廣化寺,1917年圖書館搬遷至方家胡同國子監南學舊址。目前廣化寺是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寺內藏經閣收藏許多佛教典籍,也是當年民眾借閱圖書的地方。
  • 北京圖書館讀者指南
    景點介紹:北京圖書館是中國的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五大藏書過千萬冊的圖書館之一。1988年建成的這座新型的、現代化的新館,坐落在北京圖書館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側。這是我國、也是目前亞洲地區最大、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圖書館之一。   北京圖書館的前身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4月24日清政府學府部奏請籌集的京師圖書館,主要用於收藏善本書等古籍,館址在什剎海廣化寺(鼓樓西鴨兒胡同內)。辛亥革命後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1912年8月27日開館,正式接待讀者。1928年改名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址遷到中海居仁堂。
  • 一到秋天,北京就美成了北平
    北京的秋天是什麼樣的?老舍說「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北京就變成了北平北京的秋是『故宮』的風花雪月北京的秋天是從故宮開始的。是『頤和園』的恍若千年在北京生活久的人總有一種情懷,就是秋天的時候去逛逛頤和園。
  • U+旅行 | 一到秋天,北京就美成了北平
    北京,更是直接美成了北平。連老舍也說:「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北平深處×一葉知秋十一假期將至,祖國的偉大繁榮在繼續。因為一到秋天北京就變成了北平你自如地穿梭於紅葉之間,隨意採擷那紅葉,間或也可發現隱藏其中的幾片小綠葉
  • 古都地標變身「最北京」圖書館 古香古色吸引讀者
    古都地標變身「最北京」圖書館《北平風物》《日下舊聞考》《舊京環顧圖》……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是北京古城地標之一,如今已經搖身一變成為「最北京」圖書館,古香古色的氛圍吸引著全市的讀者(見圖)。相關負責人馬寧介紹,角樓圖書館建築面積約1160平方米,一層是主題文化活動及展覽展示區,主要舉辦老北京文化主題的展覽;二層為圖書閱覽區,有北京地方文獻圖書7000冊、紙質報紙30餘種、期刊100餘種;三層為輔助文化活動區。「我平時就喜歡讀讀書、寫寫詩,角樓圖書館古典雅致的環境讓我特別喜歡,我在這裡認識了很多新朋友。」
  • 文津街上有個圖書館,綠色琉璃瓦屋頂讓人驚豔,讀書充滿了儀式感
    後來才知道,這座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前身是國立北平圖書館,當初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修建,使用的是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圖書館於1931年建成,當年是北平的一樁文化盛事。因為之前已有從清末京師圖書館沿襲而來的國立北平圖書館的館舍,這座在北海西岸御馬圈舊地及公府操場新建的館舍又叫國立北平圖書館新館。
  • 1949:葉劍英與北平
    原標題:1949:葉劍英與北平 1948年底,古都北平即將解放。毛澤東親自挑選,任命葉劍英為新北平第一任市長兼軍管會主任。葉劍英是如何完成毛澤東交給的重任的呢?
  • 北平的中秋
    北平的中秋題記:老舍先生於上世紀40年代創作了巨著《四世同堂》其中有一段對北京(北平)>中秋的描寫,讀來讓人羨慕不已:作者.老舍 誦讀.二地秋&狼 吻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
  • 國家圖書館舉辦「錢存訓先生紀念展」
    後因戰事無法回程,錢存訓由此開始了在美國從事圖書館學事業及教學、研究的歷程。 張鵬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錢存訓先生紀念展」21日在京開展。
  • 活動預告 | 保羅·法蘭奇*止庵:午夜北平與舊日中國——《午夜北平》新書首發式
    待日光降臨狐狸塔下,人們發現了她乾涸的殘缺屍體。著名的外交官父親,絡繹不絕的追求者,乏味的校園生活,道貌岸然的高中校長與北平的聲色犬馬共同構成了帕梅拉生活的迷宮,她在欲望間穿梭,又迅速逝去,留下一個天真而反叛的背影。
  • LIFE雜誌:民國故夢,北平舊影
    北平是北京的舊稱。北京最早於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稱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為北京。雖然北京早在隋朝就有了北平之名,但在對大多數人來說,「北平」代表了民國,代表了風雨飄搖的年代中最後的風情雅韻,無數文人墨客的風流傳奇在這座城市裡上演。
  • 奔赴千裡,只為看一眼北平的秋,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北京的秋天,得到了不少文人作家的青睞。其中影響力較大的還要屬於老舍先生的那篇《北平的秋天》。在老舍先生的理想裡,春天要住在杭州,夏天要住在濟南,冬天要住在成都。「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老舍或許是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對於北京的秋天,一直有一種嚮往和情懷。帶上我心愛的吉他,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