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到的花生油可能在配比上根本沒有花生油的成分,而只是一些花生味的香精,用的橄欖調合油可能只含有微量的橄欖成分……從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欖油再到深海魚油調和油等,目前市場上的食用油名目繁多,您在買食用調和油時,注意過配料按照什麼比例配比的嗎?記者走訪海口的多家超市發現,食用調和油成分不透明,油料配比大多沒有公開,本地食用油企業表示「油料配比涉及商業秘密」。
油料配比涉及商業秘密?
怎麼樣的油才能稱為調和油?調和油怎麼命名?為什麼各類生產食用油企業都沒有標明構成調和油的油料佔比?對此,記者聯繫到了定安一家食品有限公司。一位男性工作人員回答了記者提出的相關問題。他介紹說,該公司生產的壓榨花生油之所以沒有營養成分表是因為該產品是舊款,明年,全國會統一對營養成分表做出更加詳細的標準。
為什麼標籤上沒有標明調和油各油料的配比呢?他解釋說,各家公司生產配比的標準都不一樣,而且花生油不需要什麼配比,這涉及商業秘密。行業內的人員對照配料表能大致判斷出調和油各油料的佔比,因此不宜對外公開。而在專家眼裡,這些商業機密其實就是一個生產成本的問題。
「現在市場上各種品牌的食用調和油琳琅滿目,可調和油裡的各種配料油各佔多少比例,卻鮮有廠家標識。」對此,省民營企業家協會秘書長熊林表示,由於國家尚未制定出統一的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更沒有對調和油配料比例作出統一要求,目前各個企業採用和執行的都是企業標準。另外,一些商家僅從自身經濟利益著想,使用一些模糊概念進行宣傳;存在以次充好、冠名不夠規範等問題;甚至還有些商家只加入少許花生香精,也說成是花生調和油。記者從網上查詢獲悉,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就曾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但時至今日還沒有出臺標準。另有消息稱,最快今年年底,將出臺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
熊林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選購食用調和油時,儘量要選擇一些市場信譽度比較好的產品,所選商品的外觀應清晰透明、不混濁、無沉澱、無懸浮物;標誌標註應全面,譬如:調和油的原料油名稱、以及是否使用轉基因原料,廠址、廠名、電話等都要在包裝上進行標示。
油品未標明各油料含量
近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和中國糧油學會發布聲明:目前市場上的食用調和油不公開產品配比,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生產企業往往將營養價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價格低的食用油做主要成分,但命名調和油成品時卻以前者來命名。4日,記者走訪了市區家樂福、大潤發、旺佳匯等多家超市,發現多個品牌調和油都存在配方比例不標明現象。這些品牌的調和油中,以「花生」冠名的居多,其次還有以「橄欖」、「堅果」冠名的。這些調和油少則由兩三種、多則八九種油料組成,包括大豆油、花生油、菜子油、玉米油、葵花子油、芝麻油等,雖然成分標註比較詳細,但是每種油的具體含量和所佔比例,卻沒有一個品牌在標籤上進行明示。各類調和油的價格差異很大,同等包裝規格五十元到八九十元甚至上百元不等。
在大潤發國興店食用油專區,記者看到,一款900毫升金龍魚第二代食用調和油配料表一欄裡標註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芝麻油、亞麻籽油、紅花籽油等油料種類,但是沒有標註各油料的佔比。另一款900毫升廚幫100%純花生油配料表一欄裡標註菜籽油、花生油等油料種類,依舊沒有各油料的佔比。而在產品的營養成分表一欄裡能量、蛋白質、脂肪等都以百分比來作為參考值。記者又走訪了文明東路、青年路等多條路段的幾家超市,發現這種只標明配料表卻沒有配料佔比的做法是一種普遍現象。在文明東路旺佳匯超市食用油專區,定安福禧旺食品有限公司出品的福禧旺品牌壓榨花生油產品外包裝無營養成分表,更無食用油配料表。
面對市場上目不暇接的食用調和油,儘是帶「花生」字樣或以單價較高的油來命名,讓消費者猶如「霧裡看花」。正在購買花生調和油的一消費者在接受詢問時說:「包裝上寫著是花生調和油,感覺花生油應該佔大部分吧?」調查發現,消費者選購調和油大都是「跟著感覺走」,或「跟著商家的宣傳走」,呼籲儘快出臺食用油國標。
多換幾個品牌口味食用
記者從網上查找到的有關中糧儲的數據,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配方比例分別為47.50%、41.40%、6.00%……這些名稱和數據不僅僅是配方和配比,它的另外一頭牽繫的是食品安全和健康問題。
省中醫院保健科主任符光雄表示,人體每天所需的70%的脂肪來自食用油,油品的攝入量每天不宜過高,消費者應當注意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才會更健康。市民在選擇食用油品種時,一定要自主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跟風。「比如橄欖油,現在很受消費者青睞,價格也很高,但其實橄欖油更多的是從國外進口的,它可能更適合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因此中國人要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來選擇合適的油品。」符光雄說道。另外,由於營養成分和配比成分的不透明,在購買食用調合油時,也不要一下子買一大桶,建議消費者買小包裝的,經常換不同的品牌來食用,這樣更有益於營養搭配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