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調和油裡究竟有多少花生油 檢測無門

2020-12-18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花生調和油裡究竟有多少花生油 檢測無門

  市場

  調和油只標名稱不見比例

  在各大超市食用油貨架上,食用調和油品種越來越豐富,而配料表上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不透明,令消費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權。以某品牌堅果調和油配料表為例,其中就包括大豆油、葵花仁油、花生油、亞麻籽油、初榨橄欖油、山茶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成分,但這8種油的配方比例卻不得而知。另一款某品牌的花生調和油,其配料表中僅標註含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各類油的比例不詳。

  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金龍魚、魯花、胡姬花、福臨門等品牌都推出了調和油產品,雖然叫法不同,配料也略微不同,但都均沒有標註各配料油的比例,尤其是冠名配料油的比例。

  對於各品牌角逐調和油市場的原因,玉泉路糧油市場分析師劉敬亮介紹,從價位方面考慮,一般來說,大豆油價格低,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油品價格相對較高,而調和油價位處於二者之間,從價位上來說滿足了一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現象

  最貴油品冠名成「潛規則」

  據了解,多數食用油企業僅僅是將其調和油的配方到相關機構進行備案,並依照要求在產品標籤上「按原料配比從大到小註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稱」,食用調和油市場存在的另一個「潛規則」也由此產生: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油品,並以此進行冠名。而實際上,產品主要成分仍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低價油佔大頭。

  按照去年實施的《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中明確規定,包裝標籤上必須標註主要成分信息,並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北青報記者發現,市場上多數食用調和油都是以較為廉價的「大豆油」為基油,而在配料表排後幾位的橄欖油、魚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堅果油等「高級油種」往往被命名到產品名稱中,身價和檔次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以同樣是5升包裝的海洋魚油調和油、第二代金龍魚調和油為例,在前者配料表裡10種成分中,前三位是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魚油僅佔第6位;後者8種成分配料表裡,前三位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但在賣場裡,每桶海洋魚油調和油要比普通二代調和油貴20元左右。

  《標籤通則》規定:如果在食品標籤或說明書上特別強調添加了某種或者數種有價值、有特性的配料,應標示所強調配料的添加量。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益海嘉裡方面曾公開回應,旗下的金龍魚深海魚油的含量約為1.4%—1.8%,但這一數值並未標註在產品外包裝上。

  「當下的調和油市場確實還存在諸多不規範之處,不能以某種油品的名稱來歸併到調和油名稱中來,這樣容易引起誤導。」北京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田鴻儒表示。

  追訪

  專業機構難測調和油配比

  北青報記者致電各糧油企業詢問現售調和油配比,各家企業無一例外地拒絕向記者透露相關內容。金龍魚等食用油行業大企業均以技術保密、沒有授權不方便提供為由拒絕透露調和油產品配比。

  那麼權威檢測機構是否可以鑑定某種調和油中的成分?近日,北青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致電國家糧油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市糧油食品檢驗所),工作人員表示,油料配比是企業自己的事,質檢中心可以檢測出調和油中過氧化值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地溝油都很難檢測出油料比例,更何況調和油」。

  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工作人員稱,該部門僅負責起草糧油標準,檢測問題可諮詢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而該院科研人員也回絕了北青報記者送檢的要求,「我們有檢測設備,但還得有檢測配方比例的技術方法,這事仍然在科研階段,是很複雜的一套體系。比如說將康師傅的水和冰露倒在一起,很難通過儀器設備進行區分。」另一家食品領域第三方檢測機構也表示無法對食用油配比進行檢測。

  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副會長王興國也表示:調和油的檢測是非常困難的,「油加油就是神仙都發愁」。為什麼食用調和油新國家標準沒有出來?主要原因就是檢測方法。

  探因

  調和油盈利是純大豆油一倍

  強大的宣傳攻勢、促銷廣告衝擊,讓很多消費者選購食用油時更多的是關注價格,而忘記看配料表。正在超市選購花生油的王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有一次看到花生調和油促銷,5升裝的比普通花生油便宜了30元,但買回家後吃起來卻沒有一點花生油香味,後來就不考慮調和油了。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於調和油配方比例的不明確和質疑,食用調和油的銷量正在衰退。AC尼爾森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國內第一大食用油消費品類,2010年調和油佔比40.6%,2011年下降到37.1%,2012年下降到33.7%,已經連續兩年下滑。

  但對於很多品牌而言,調和油的利潤仍要遠遠高於普通的大豆油,這正是近年眾多企業投身調和油品類,市場份額逐漸擴大的緣由所在。曾有報導指出,例如100元的大豆油品,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盈利。而相比較調和油而言,100元的以大豆油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盈利可以達到6元,即盈利6%,是純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標準

  成分配比有「行規」沒「國標」

  繼食用油市場新兵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旗下正式推出兩款註明成分配比的調和油後,近期一家橄欖油企業也率先在國內市場標註出橄欖油和果渣油比例,據該公司總經理杜先生介紹,在西班牙等國的調和油市場,標註成分配比的做法非常普遍。在現行法規缺失情況下,希望行業內有更多公司加入公布配比的隊伍中。

  據業內人士介紹,由於國家尚未制定出統一的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更沒有對調和油配料比例作出統一要求,目前各個企業採用和執行的都是企業標準。

  據了解,食用調和油最早是標註各成分所佔比例的,如金龍魚第一代調和油標註了「97%的大豆油、2%的菜籽油、0.5%的芝麻油、0.5%的花生油」。但由於調和油尚無國標的強制規定,隨著生產企業和調和油品類增多,漸漸就不標註油中各成分量比例。

  現行的《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從2005年開始制定,當年10月形成徵求意見稿,至今已多次公開徵求專家和企業的意見。2008年,《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完成,並提交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定。雖然有專家近期也表示標註成分比例是與國際接軌的做法,但歷時七年,食用調和油的新版國標仍未見蹤影。

  業內人士指出,專家、消費者、行業都呼籲國標儘快出臺,公布調和油的成分比例對消費者明白消費、規範企業公平競爭都有好處。

(責任編輯:段丹峰)

相關焦點

  • 花生調合油含多少花生油 油料配比涉商業秘密?
    你吃到的花生油可能在配比上根本沒有花生油的成分,而只是一些花生味的香精,用的橄欖調合油可能只含有微量的橄欖成分……從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欖油再到深海魚油調和油等,目前市場上的食用油名目繁多,您在買食用調和油時,注意過配料按照什麼比例配比的嗎?
  • 濃香花生油的由來——花生在山東的種植
    倘若有花生,店家豈有不拿出給武松下酒之理?非但店家沒見過花生,《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生前也不曾拿過花生做過口菜,這是由於在明朝初期以前花生還沒有引入國內種植,更不用說還有花生油了。花生是當今我國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8/19年度我國花生產量1700萬噸/年,居世界各國之首,同時花生也超過大豆、菜籽成為我國產量居首的油料作物。
  • 金龍魚花生油又漲價約8% 魯花觀望
    7月初,花生油價格又掀起上漲勢頭。在原料花生米成本壓力之下,花生油批發價格繼續走高。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北京、河北、山東等多地信息採集員反映,近期純花生油市場價格再次上調。監測數據顯示,與今年3月30日相比,7月2日,全國純花生油價格同比漲幅為17.2%。
  • 花生5元一斤,超市裡的花生油才賣10元一斤,這樣的油能吃嗎?
    以花生油為例子,乾花生的價格是5元一斤,超市裡的花生油才賣到10元一斤,這樣的油能吃嗎?我有一個親戚在老家是做榨油的,我家裡吃的油,都是母親定期從老家帶過來。她不讓去超市裡買,說那些油都不純,不正宗。下面就給大家說說,這用花生榨油的比例和算法。
  • 調和油不能說的秘密 從不公開配方
    調和油的隱秘配方中儲糧油脂營銷公司透露,市場上的冠名油種調和油,冠名油種不會超過10%,有些企業甚至不到1%記者在北京和上海市場上看到,目前調和油產品五花八門,包括有花生調和油、濃香花生調和油、原香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橄欖葵花油、橄欖香調和油、大豆調和油、山茶調和油、芝麻香調和油、花生芝麻香調和油、核桃花生芝麻調和油、芥花調和油
  • 10款花生油對比測評:魯花最香,鷹嘜、刀嘜無「花生味」
    許多花生油都宣稱自己是100%壓榨,但這都是真的嗎?壓榨油最大的特點是香味濃鬱,哪款花生油最能滿足你的味覺需求?香味濃鬱的花生油有沒添加香精? 2020年4月,《消費者報導》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10款花生油,檢測指標包括溶劑殘留及香氣評分。
  • 葵花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和食用調和油哪種炒菜最好?
    有朋友問:葵花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和食用調和油哪種炒菜最好?我們家一桶5L的食用油要吃蠻長的時間,所以我買食用油常是不同種換著買的,避免長期吃同一種油。我們小時候,聽大人說茶油是最好的,那時茶油也不像現在這麼貴。
  • 9款調和油綜合測評:魯花表現較好,不推薦長壽花、龍大
    2019年6月,消道長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商超裡熱銷的9款食用調和油,進行對比測試。 測試品牌 有業內人士指出,市場上的調和油一般會在名稱上突出最昂貴、最被消費者看重的油脂,比如橄欖調和油、花生調和油,卻看不到各種油料的具體含量比例,但實際上這些調和油中的橄欖油、花生油含量非常低甚至完全沒有,而且還有可能添加了大量廉價的棕櫚油、甚至地溝油。
  • 超市裡的純花生油,為什麼大媽很少會去買?
    食用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特別是花生油。色澤清亮,氣味芬芳,滋味可口,別提多美味了。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超市裡出售的大多是混合油,純花生油卻賣不出去,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之所以純花生油沒人買,是因為純花生油價格普遍比較貴,超市裡售賣的5L花生油,售價至少在100元以上。而一般的調和油價格在60元左右,遠低於花生油。價格上幾乎翻了一倍,讓部分的消費者難以接受。而調和油的價格較低,口感多樣可供選擇,消費者的接納度更高。其次,花生油自身會帶有一股非常濃鬱的花生味,用花生油炒出的菜一入口就能吃得出來,別有一番風味。
  • 市民新買花生油燒成黑渣 廠商:各項指標合格
    廠商稱,食用油並無質量問題,並由檢驗人員現場檢測,證明油的各項指標均符合標準。【市民】新買的花生油 燒成黑渣上周五,黃先生家新買了一桶鴕鳥牌花生調和油,「在大超市買的,家裡一直吃這個牌子」。再次打開鍋蓋時,黃先生發現鍋裡的油變了樣,下鍋時十分清亮明黃的花生油,成了燒焦的油渣,還有股刺鼻的味道。「油著火後,不是應該燒沒了嗎,怎麼會有這種黑乎乎的東西?」黃先生將裝在透明塑膠袋裡的黑色渣滓給海都記者看。這是他從著火後的鍋裡剷出來的油,已凝成細碎的渣滓狀,呈烏青色。黃先生說,擔心買到地溝油,家裡不敢再吃這桶油了,暫時用芝麻油炒菜。
  • 靠一粒花生賺外國人錢,34年做成花生油第一品牌,年收265億
    但是因為廠裡面有過食用油的加工背景,孫孟全想要與這兩個企業一爭天下,於是他創辦了萊陽魯花植物油廠。他從7名員工,4間平房,發展到2萬員工,30個基地。身家70億,登上胡潤富豪榜。1984年南美旱災,花生價格暴漲。孫孟全卻貸款收購了500斤花生,賣到國外,光差價就賺了8000元。
  • 金龍魚花生油出廠價上調8% 因原料價格上漲
    終端零售超市可能會根據自己的庫存情況有2-3周的緩衝時間。  另一食用油巨頭中糧福臨門方面相關負責人昨日表示,是否調價還未明確。  記者了解到,在原料花生米價格上漲的成本推動下,花生油市場從去年上半年開始就一路高歌猛進,不斷攀登「高峰」。  北京最大的糧油批發市場玉泉路市場監測數據顯示,繼4月份大幅上調之後,近期花生油批發價格再次上調。
  • 金龍魚花生油年漲25塊 今年普漲三次
    超市裡的花生油價格又漲了。昨天,超市買手也證實,花生油一年內調價三次,目前,大容量桶裝花生油已突破了170元,將大豆油、調和油等遠遠甩在了身後。  中商平價糧油買手王海介紹,4月以來,某品牌花生油漲了三次,以賣得最好的5升裝為例,先是從129元調到135元,之後又漲到 了149.9元,目前的價格已經調至159.9元。而大容量5.436升裝的花生油已經賣到了175.9元。
  • 你媽迷戀的土榨花生油,謀財又害命
    街頭巷尾的炒貨店和短視頻平臺裡,這些土榨花生油存在感一點都不低;某地使用「土法」,正在街邊現榨10元1斤的花生油逢年過節回家,體貼的父母也會在孩子返程的背包裡裝上這些「香撲鼻土榨油。無添加,不摻假,是土法壓榨花生油的金招牌。但這些「三無產品」,潛藏著眾多你想不到的風險。
  • 10款花生油測試:不存在轉基因花生油,不推薦鷹嘜、西王
    一款好的花生油究竟怎麼選?其實,許多消費者心中已經有了評選標準:壓榨、香味濃、安全。為此,《消費者報導》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10款花生油,測試指標包括:溶劑殘留、香味感官評價、反式脂肪酸及黃麴黴毒素。
  • 重要提醒:這個牌子的食用調和油被曝光,看看誰家吃的有?
    調和油也可以調整油的風味,比如,有些穀物油本身脂肪酸組成不錯,但香味不足,就可以通過調和增加花生油或芝麻油,增強風味,促進食慾。 什麼是調和油? 顧名思義,就是幾種油按一定比例調配製成的食用油,說直白點,就是幾種油混合而成的油脂。
  • 什麼是調和油 有什麼優點?
    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以及聽到調和油,但其實很大一部分人都沒有真正的了解過調和油。相較於其他的食用油而言,調和油對於人體而言是最健康、營養的。什麼是調和油  調和油主要是根據使用的需要,從而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油脂按比例調配製成的食用油。
  • 一批裕豐牌花生油塑化劑超標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2013-12-16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花生綜合實驗廠
  • 臺灣知名品牌花生油花生成分為零 遭下架(圖)
    中新網10月1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彰化縣檢方和衛生局查出臺灣「大統長基食品公司」生產的15款花生味調和油,都沒有花生,而是添加香精調製。  彰化地檢署檢察長鄭文貴說,檢察官愈查愈心驚,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開門七件事,檢方決定和衛生局主動出擊,全面了解市售瓶裝食用油的質量,追查是否有類似大統欺騙消費者的不法情形。  17日下午衛生局立即配合檢方,針對市面上各廠牌的橄欖油、葡萄籽油、葵花油、苦茶油、玄米油及調和油進行抽驗,共取樣39件送驗。
  • 廣東省食藥監局:4批次花生油被檢出黃麴黴毒素B1項目不合格
    其中,食用油、油脂及其製品抽檢145批次,包括花生油等食用植物油(半精煉、全精煉),煎炸過程用油(餐飲環節),食用動物油等品種。主要檢驗項目有酸值、過氧化值、溶劑殘留量、總砷、鉛、黃麴黴毒素B1、苯並(a)芘、丁基羥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羥基甲苯(BHT)、特丁基苯二酚(TBHQ)等。檢出4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不合格的項目為黃麴黴毒素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