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揚州十日慘案」,到底屠殺多少百姓

2020-12-16 阿勝說歷史

「揚州十日」慘案,是大清入關之後,第一次大規模屠殺百姓事件。

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故事,屠殺的原因是什麼,有多少無辜百姓命喪於此呢?

1644年,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小朝廷,派遣史可法到揚州督軍,於清軍進行抗爭。順治二年,南明大量土地淪陷,史可法只能退守揚州。

然而,大清豫親王多鐸,率領15萬大軍隨後而至。

史可法,率領軍民進行殊死抵抗,即是揚州破城之後,軍民扔四處伏擊清軍,導致大清軍隊傷亡慘重。

這個時候,多鐸惱羞成怒,15萬大軍竟然沒有徹底拿下揚州城,於是下令,破城之後,立即屠城,數日之內,清軍在揚州城內,燒殺搶掠,猥褻姦淫,無二不作,這個事件就是歷史著名的「揚州十日」。

那麼「揚州十日」,到底有多少民眾被殺呢?

根據《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從寺院焚化屍體的數量來看,前後大約有80萬餘人,這裡面還不包括,投井、落水、自焚、自縊之人。

按照這個計算,加上那些倖存者,被俘者,出逃者,揚州的當時的人口應該由90萬。

這個數據準確嗎?

在慘案發生的前一年,根據地方志記載,揚州地區,各個縣市一共有37.5萬人口。史可法的軍隊,大約有4萬官兵,一些流落到此的難民,總體上來看,單單一個揚州城,人口數量不會超過40萬。

從這裡我們就明白,「揚州十日」死亡人數80萬,只是一個虛數,用來形容死亡人數之多而已,暗示當時揚州城的慘烈。

另外「揚州十日」也有一些疑問。

根據一些資料記載,城破之日,就是屠殺之時,可是到了第五天,多鐸就已經下令開始「封刀」,也就是說停止屠殺。儘管後面,還有清軍殺人事件,事實上已經收斂了很多。

到了第七天,寺廟就出面,開始集體焚燒屍體。

第八天,大清官方就已經開始出面,安撫百姓,出面放賑,倖存的百姓開始領取救濟糧。

第九天,繼續焚燒屍體,第十日,百姓已經開始四處走動。

從這裡可以看出,嚴格意義上來說,清軍屠城持續了四天左右。因此把「揚州十日」說成屠城十天,有點不切實際。

「揚州十日」影響非常的深遠。

即是百年之後,乾隆時期,都還需要不斷地對揚州百姓進行安撫。甚至還大肆的表彰,史可法的忠貞英勇,並為其在揚州城外,建立「史公祠」,並為其題詞。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揚州十日1636年,皇太極定都盛京(今天的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在1642年松錦大戰中大敗明軍,活捉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的精銳軍隊消失殆盡。滿清入關已成趨勢!多鐸進城後,將清軍傷亡慘重的怨氣發洩在揚州軍民身上,因此,下令在揚州城內進行大屠殺,燒殺淫掠,無一不做。大屠殺一直持續10天,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及其手下將士,無一投降,均慷慨就義。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然而, 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 戰爭的行為卻是極其血腥和野蠻的, 尤其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 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野蠻屠殺, 典型的事件就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 滿清入關後,為何屠殺我漢人百姓?實施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等等
    這是一個比較沉痛的話題,關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如今雖然仍存在爭議,但根據史料如《揚州十日記》,《韃靼戰紀》等的記載,更多的人還是相信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清軍入關後,十萬清軍在將領多鐸的率領下直撲揚州,妄圖一舉拿下這江南最富庶的地方,但在史可法的帶領下,揚州人民誓死抵抗,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載,由於力量過於懸殊,揚州城破之後,多鐸下令屠城,僅僅就城內和尚收斂的屍體,就超過80萬具之多!
  • 史上的揚州十日謎團:清軍真的屠殺了80萬人口嗎?
    揚州是南明的防禦重心之一,在清軍南下時,當地的百姓和官僚已經開始四處逃散。經過逃亡後,可能已經所剩無幾。作為對比,可以參照當時南方其他城市的人口。南京是當時南方最大的城市,參考武漢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論文《明代南京的人口變化試探》得知:明朝後期的南京城的人口也才40萬左右。
  • 滿清入關大屠殺之「揚州十日」:韃虜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萬
    不過今天我們講的「揚州十日」,卻不是商場裡設置的旅遊大獎,而是一場屠殺,甚至這場屠殺比之當日日本軍隊對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的大屠殺,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據史料記載,這一場清軍對幫助南明軍隊抵抗清軍的百姓的屠戮,死亡人數達八十萬,這個數字可是比南京大屠殺的兩倍還多。 古人云:「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古枯」。
  • 揚州十日清軍屠城80餘萬人,此惡性直到200年後國人才知道真相
    清軍入關,攻陷北京城,然而在南方,又是有著一批明朝官員不願就此投降於清朝,便擁立朱由崧為帝,建立了南明政權。而這樣長時間的攻城,以及守軍的不斷反抗也是將多鐸徹底的激怒了,居然下令屠殺。這場屠殺足足持續了十日之長,真的將揚州城殺得一片廢墟。可惜清朝大興文字獄,對於思想控制的更加嚴固,自然是不會讓描寫揚州十日的書籍出現,這肯定會影響到清朝的統治,引起民族間不間斷的糾葛,而在200多年之後,孫中山也是在日本找到了描寫揚州十日的書,畢竟國內沒有,不代表國外沒有。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發生在明清改朝換代之時,清朝順治二年,據史書記載大約發生在1645年間。嘉定三屠呢,這個事件記載的傷亡人數並不知道是否屬實,但是這個事件確實是發生過的。清軍頒布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嘉定城城破,清將李成棟下令屠城,持續了一天,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李成棟破城後的三四天,僥倖逃脫的嘉定的倖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人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
  • 被閻崇年美化為「民族融合」的揚州十日,到底有多慘烈,漢人之痛
    經過一番了解之後,原來是有人對閻崇年在《百家講壇》之上宣揚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滿清入關之後的一系列殘暴行為稱為「民族融合」極度不滿導致的。關於閻崇年的理論,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作為所謂的清史大家,他曾經公開宣揚「剃髮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不能上綱上線。清軍入關更多的是促進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
  • 公祭南京大屠殺的同時,不要忘了還有「揚州十日」等
    然而,我提醒人們,在祭奠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離我並不算遙遠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有「屠江陰」,「屠廣州」,這些滿清對漢族軍民的屠殺,其殘忍血腥一定也不亞於南京大屠殺。「揚州十日」是1645年揚州城被滿清攻破後,滿清縱兵屠殺平民,歷十日,80萬人死於屠殺。揚州這座當時亞洲最美麗的城市變成人間地獄,滿清的大屠殺直接摧毀了這座美麗的城市。滿清統帥多鐸五次勸降揚州守將史可法,遭到嚴詞拒絕後,猛攻揚州城。
  • 清軍入關後揚州屠城80萬!二百年後國人才知道真相
    就像是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建立,就有著這些原因,可是最多的還是因為叛徒以及皇太極的強硬手法。因此在清軍入關以後,一路上根本就是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直到清軍攻打到了揚州卻是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可最終明朝將軍史可法在巨大的實力懸殊之下也是沒能守住,最終演變出了舉世震驚的「揚州十日」!揚州之戰,明朝的守城大將為史可法將軍,而攻城的則是統領十萬大軍的愛新覺羅·多鐸。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清軍為了順利入關,起初對待漢人很是殘忍,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就好比當初元朝入主中原,就同樣對中原百姓採取壓迫手段,結果他們在中原待了不到一百年,便被趕回去放羊了。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那有人會說,民間不是一直有反清復明的組織嗎,怎麼能說天下百姓都臣服了?相信大家都聽過「朱三太子」,在清朝初期,很多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
  • 清軍入關揚州後,大開殺戒,並屠城10日!百年後才得知死了幾百萬人
    清朝大軍長驅直入,抓住明朝改革失敗,宦官專權軍備落後,以及上層統治者不能掌握核心權力的漏洞,大軍長驅直入連下多座城池,明朝陷入淪陷局面。在17世紀40年代,由將領多鐸帶領的清朝大軍,攻克了一系列城池後,長驅直入到揚州城下。
  • 滿清入關後的兩大暴行: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
    自古至今,到底有多少人死於戰亂,人類已經無法作出精確的統計。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戰爭同災荒、瘟疫一樣,都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人口減員最為明顯的災禍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戰爭中殺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戰場上人數的零消耗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戰場上刀槍無眼,慘烈異常,「傷人一萬,自損八千」,馬革裹屍而還是常有的事。
  • 乾隆盛讚的這位清朝開國王爺 卻是個人間惡魔 36歲死狀悽慘!
    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都為清朝入關建國立下大功,清帝乾隆尤其盛讚某位王爺是「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但是這位王爺雖然對清朝功勞甚偉,在老百姓心中卻是個殺人魔頭。這位王爺就是愛新覺羅·多鐸,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正白旗,母親為阿巴亥,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多鐸17歲時就跟著皇太極四處徵戰,屢立戰功,賜號「額爾克楚呼爾」,22歲封豫親王,順治帝福臨登基後,成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心腹羽翼。
  • 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死傷無數,清朝為何不管?將無能進行到底
    震驚世界的海蘭泡大屠殺曾經給無數人的心中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傷痛與陰影。在江東六十四屯慘案爆發的時候,在海蘭的時候,在整個地區被鮮血染紅的時候,清朝為什麼要無動於衷呢?海蘭泡大屠殺海蘭泡大屠殺,一個充滿血腥的名字,一個死寂的名字。
  • 如果清朝和西方列強死磕到底,號召全國勤王會怎麼樣?
    民族矛盾一直貫穿清朝的始終首先,你要知道,清朝是滿族統治的封建王朝,而滿族是少數民族,還記得清朝剛入關時下達的剃髮令,以及揚州十日的慘案,對漢族都是血腥鎮壓的政策,即使康熙以後,對漢族有所重視,但是軍權一直掌握在滿族人手中。可以說,民族矛盾一直貫穿清朝的始終。具體表現你可以想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首先就是驅除韃虜,反對的就是滿族。
  • 史可法不降揚州全城屠殺,錢謙益降清南京百姓得以保全,怎麼看?
    實際上,史可法堅決不投降與滿清「揚州十日」也沒太大的關係,把大屠殺掛在史可法身上也是莫名其妙的。在清軍南下時候,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城,是一座古城,手裡沒有兵馬,由於兵力太弱小,抵抗不了清軍的圍攻。史可法作為一個文人,卻出於對大明王朝忠心的心理,沒有想到投降兩個字,堅持到了最後一刻。當揚州城被清軍攻破之後,他打算自刎殉國,卻被眾人攔住。
  • 史可法不降,揚州被屠殺,錢謙益降清,南京得以保全,你怎麼看?
    站在明朝立場,清朝那時是敵寇!是入侵者!身為明朝臣明朝兵就有為國捐軀的覺悟!!拿一個國家忠義之人跟一個叛徒並論!我認為這個問題提的本身就有缺陷,史可法是為了氣節,而錢謙益是為了他自己的命和地位,他這種人怎麼可能是為南京百姓犧牲個人利益。為了堅守有可能把百姓都疏散了,堅守的都是軍士和甘願與揚州同存亡的百姓。忠君愛國往往是連在一起的。這可能就是正道!
  • 殭屍的由來:為何殭屍皆是清朝形象?這4個觀點解開疑惑
    同在清朝的紀曉嵐也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將殭屍的產生分為新死去的人的屍體因風水或是被靈物附身等機緣巧合突然屍變成為殭屍和屍體下葬後久久不腐爛而變為殭屍兩大類,並且在書中這麼描述過殭屍的形象
  • 3000無辜百姓慘遭屠殺 平頂山慘案倖存者艱難訴訟
    最後為了掩蓋罪行,用汽油焚屍,崩山毀跡,將殉難者的屍骨掩埋於山下,並縱火燒毀了全村八百多間房屋,將平頂山村夷為平地,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平頂山慘案」。  800餘具殉難同胞遺骨再現了村民被屠殺時的恐慌  平頂山慘案遺址是國內少數保存完好的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平民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