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十日」慘案,是大清入關之後,第一次大規模屠殺百姓事件。
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故事,屠殺的原因是什麼,有多少無辜百姓命喪於此呢?
1644年,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小朝廷,派遣史可法到揚州督軍,於清軍進行抗爭。順治二年,南明大量土地淪陷,史可法只能退守揚州。
然而,大清豫親王多鐸,率領15萬大軍隨後而至。
史可法,率領軍民進行殊死抵抗,即是揚州破城之後,軍民扔四處伏擊清軍,導致大清軍隊傷亡慘重。
這個時候,多鐸惱羞成怒,15萬大軍竟然沒有徹底拿下揚州城,於是下令,破城之後,立即屠城,數日之內,清軍在揚州城內,燒殺搶掠,猥褻姦淫,無二不作,這個事件就是歷史著名的「揚州十日」。
那麼「揚州十日」,到底有多少民眾被殺呢?
根據《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從寺院焚化屍體的數量來看,前後大約有80萬餘人,這裡面還不包括,投井、落水、自焚、自縊之人。
按照這個計算,加上那些倖存者,被俘者,出逃者,揚州的當時的人口應該由90萬。
這個數據準確嗎?
在慘案發生的前一年,根據地方志記載,揚州地區,各個縣市一共有37.5萬人口。史可法的軍隊,大約有4萬官兵,一些流落到此的難民,總體上來看,單單一個揚州城,人口數量不會超過40萬。
從這裡我們就明白,「揚州十日」死亡人數80萬,只是一個虛數,用來形容死亡人數之多而已,暗示當時揚州城的慘烈。
另外「揚州十日」也有一些疑問。
根據一些資料記載,城破之日,就是屠殺之時,可是到了第五天,多鐸就已經下令開始「封刀」,也就是說停止屠殺。儘管後面,還有清軍殺人事件,事實上已經收斂了很多。
到了第七天,寺廟就出面,開始集體焚燒屍體。
第八天,大清官方就已經開始出面,安撫百姓,出面放賑,倖存的百姓開始領取救濟糧。
第九天,繼續焚燒屍體,第十日,百姓已經開始四處走動。
從這裡可以看出,嚴格意義上來說,清軍屠城持續了四天左右。因此把「揚州十日」說成屠城十天,有點不切實際。
「揚州十日」影響非常的深遠。
即是百年之後,乾隆時期,都還需要不斷地對揚州百姓進行安撫。甚至還大肆的表彰,史可法的忠貞英勇,並為其在揚州城外,建立「史公祠」,並為其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