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叩山海關入主中原到晚清王朝的覆滅一共經歷了二百多年,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在它統治下的二百多年中,中國的疆域不斷擴大,尤其在強盛的康雍乾時期,清朝的經濟、文化等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繁榮。
然而,
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
戰爭的行為卻是極其血腥和野蠻的,
尤其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
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野蠻屠殺,
典型的事件就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清軍入關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是極其殘酷的,
但是真正了解到背後,
卻也萬分悲涼!
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
揚州,地處南北交通樞紐位置,歷代以來都是依託漕運、鹽運的富庶地區,商業經濟繁榮。
在清軍入侵前,史可法領導的反清鬥爭得到揚州百姓強烈的支持與響應。
清順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重重包圍了揚州城,揚州告急。守將史可法統率揚州軍民,堅守孤城,決定抵抗到底,戰死以報國。
史可法
在奮力抵抗了三十餘天后,揚州守軍終因彈盡糧絕,城陷,將俘,史可法壯烈就義。而清軍在攻城中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對於如此反抗和富庶的江南名鎮,清軍破城後,不殺百姓不足以洩憤,不搶財物不足以中飽。入關前所謂的「今入關西徵,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如約者罪之」的法令,早已成一紙空文。
揚州變成了煉獄,惡臭血腥瀰漫,到處是殘垣斷壁和肢體不全的屍首,一切道德倫理和社會準則都不復存在。在殺戮和搶掠的第六天,清軍接到了豫王的命令,才就此封刀,這場血腥屠殺終於結束了。據史料記載,共有80萬人死於這場屠殺,其中還不包括那些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和在偏僻之處自縊的人。
慘無人道的屠城使得富庶繁華的揚州城在轉瞬間化作殘垣斷壁,江南水鄉花紅柳綠的小道古巷變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羅場。後人稱之為「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發生在同一年,也是清順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地點就是如今的上海市嘉定區。
提到「嘉定三屠」,就不得不從「剃髮令」說起。清軍入關後,為了推行滿制,頒發剃髮令,所到之處百姓一律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但古人深受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之久,奉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引起了百姓大規模的反抗。「嘉定三屠」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清前期剃髮
下達剃髮令之後,清軍開始了強制的血腥鎮壓,嘉定當地百姓拒不從命,反清人士揭竿而起,召集了多達十萬人計的「鄉軍」,反抗清朝統治。
明朝降將李成棟率五千精兵,前來鎮壓,雙方在兩個月內,經歷大小戰鬥十餘次,結果是,沒有組織和紀律的「鄉軍」大敗。清軍在嘉定境內開始了三次白色恐怖,嘉定三屠也就此展開。
李成棟
李成棟部在嘉定境內,大肆奸掠,濫殺無辜,縱火焚屋,雞犬不留,逢人便殺,不分老幼,所劫財物盡歸太倉,民眾犧牲2萬餘人,史稱「嘉定三屠」。
編者說
面對慘痛的歷史,想法莫過於兩種:
第一種是避免成為被屠殺者,
第二種是避免人類彼此屠殺,
文明理性的想法是第二種,
而符合人性的想法是第一種。
所謂的歷史,就是全體人類所共同的記憶。雖然所回想起來的事情當中,或許會有些令人覺得不愉快,但是無論如何,這些事情卻不是人們可以加以漠視或者遺忘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