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2020-12-25 騰訊網

清朝,從叩山海關入主中原到晚清王朝的覆滅一共經歷了二百多年,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在它統治下的二百多年中,中國的疆域不斷擴大,尤其在強盛的康雍乾時期,清朝的經濟、文化等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繁榮。

然而,

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

戰爭的行為卻是極其血腥和野蠻的,

尤其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

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野蠻屠殺,

典型的事件就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清軍入關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是極其殘酷的,

但是真正了解到背後,

卻也萬分悲涼!

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

揚州,地處南北交通樞紐位置,歷代以來都是依託漕運、鹽運的富庶地區,商業經濟繁榮。

在清軍入侵前,史可法領導的反清鬥爭得到揚州百姓強烈的支持與響應。

清順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重重包圍了揚州城,揚州告急。守將史可法統率揚州軍民,堅守孤城,決定抵抗到底,戰死以報國。

史可法

在奮力抵抗了三十餘天后,揚州守軍終因彈盡糧絕,城陷,將俘,史可法壯烈就義。而清軍在攻城中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對於如此反抗和富庶的江南名鎮,清軍破城後,不殺百姓不足以洩憤,不搶財物不足以中飽。入關前所謂的「今入關西徵,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如約者罪之」的法令,早已成一紙空文。

揚州變成了煉獄,惡臭血腥瀰漫,到處是殘垣斷壁和肢體不全的屍首,一切道德倫理和社會準則都不復存在。在殺戮和搶掠的第六天,清軍接到了豫王的命令,才就此封刀,這場血腥屠殺終於結束了。據史料記載,共有80萬人死於這場屠殺,其中還不包括那些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和在偏僻之處自縊的人。

慘無人道的屠城使得富庶繁華的揚州城在轉瞬間化作殘垣斷壁,江南水鄉花紅柳綠的小道古巷變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羅場。後人稱之為「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發生在同一年,也是清順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地點就是如今的上海市嘉定區

提到「嘉定三屠」,就不得不從「剃髮令」說起。清軍入關後,為了推行滿制,頒發剃髮令,所到之處百姓一律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但古人深受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之久,奉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引起了百姓大規模的反抗。「嘉定三屠」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清前期剃髮

下達剃髮令之後,清軍開始了強制的血腥鎮壓,嘉定當地百姓拒不從命,反清人士揭竿而起,召集了多達十萬人計的「鄉軍」,反抗清朝統治。

明朝降將李成棟率五千精兵,前來鎮壓,雙方在兩個月內,經歷大小戰鬥十餘次,結果是,沒有組織和紀律的「鄉軍」大敗。清軍在嘉定境內開始了三次白色恐怖,嘉定三屠也就此展開。

李成棟

李成棟部在嘉定境內,大肆奸掠,濫殺無辜,縱火焚屋,雞犬不留,逢人便殺,不分老幼,所劫財物盡歸太倉,民眾犧牲2萬餘人,史稱「嘉定三屠」。

編者說

面對慘痛的歷史,想法莫過於兩種:

第一種是避免成為被屠殺者,

第二種是避免人類彼此屠殺,

文明理性的想法是第二種,

而符合人性的想法是第一種。

所謂的歷史,就是全體人類所共同的記憶。雖然所回想起來的事情當中,或許會有些令人覺得不愉快,但是無論如何,這些事情卻不是人們可以加以漠視或者遺忘的,不是嗎?

相關焦點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發生在明清改朝換代之時,清朝順治二年,據史書記載大約發生在1645年間。嘉定三屠呢,這個事件記載的傷亡人數並不知道是否屬實,但是這個事件確實是發生過的。清軍頒布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嘉定城城破,清將李成棟下令屠城,持續了一天,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李成棟破城後的三四天,僥倖逃脫的嘉定的倖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人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嘉定三屠同年6月,距離「揚州十日」不到2個月,清王朝當即頒布條令,命令十天之內,全國百姓一律剃頭結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條令遭到當時漢人的抵制,其中以嘉定漢人的反抗尤為強烈。當時嘉定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鄉民起義反清,由於當時清朝入關不久,想要急切的站住關內腳跟,於是清政府就派明朝降將李成棟領軍前來鎮壓。鄉民畢竟是鄉民,無法和久經沙場的清軍勇士相比,沒多久,便攻破了嘉定。
  • 滿清入關後的兩大暴行: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
    本文摘自《歷史密碼Ⅱ》作者:何 憶 孫建華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戰爭殺人:鐵蹄踐踏的無辜靈魂戰爭,總是伴隨著血腥的殺戮。自古至今,到底有多少人死於戰亂,人類已經無法作出精確的統計。 揚州十日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生民疾苦。闖王李自成揭竿而起,於1644年農曆3月攻陷北京,明朝覆亡。誰知這時手握雄兵的守衛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投降了清軍,幾十萬八旗鐵騎盡踏中原。
  • 滿清入關後,為何屠殺我漢人百姓?實施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等等
    這是一個比較沉痛的話題,關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如今雖然仍存在爭議,但根據史料如《揚州十日記》,《韃靼戰紀》等的記載,更多的人還是相信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清軍入關後,十萬清軍在將領多鐸的率領下直撲揚州,妄圖一舉拿下這江南最富庶的地方,但在史可法的帶領下,揚州人民誓死抵抗,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載,由於力量過於懸殊,揚州城破之後,多鐸下令屠城,僅僅就城內和尚收斂的屍體,就超過80萬具之多!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浙傳統文化內核強硬,何以重男輕女沒市場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浙傳統文化內核強硬,何以重男輕女沒市場?想一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知道江浙傳統文化的內核實際上相當堅硬,只是近代最早開埠的上海帶來了變數而已。從宏觀角度而言,一個地方的思想觀念大概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文化傳統,江浙不必說明清兩代,這裡的四書五經大概是讀得最多的。二,新的生產要素對原有思想傳統的解構。
  • 公祭南京大屠殺的同時,不要忘了還有「揚州十日」等
    然而,我提醒人們,在祭奠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離我並不算遙遠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有「屠江陰」,「屠廣州」,這些滿清對漢族軍民的屠殺,其殘忍血腥一定也不亞於南京大屠殺。「揚州十日」是1645年揚州城被滿清攻破後,滿清縱兵屠殺平民,歷十日,80萬人死於屠殺。揚州這座當時亞洲最美麗的城市變成人間地獄,滿清的大屠殺直接摧毀了這座美麗的城市。滿清統帥多鐸五次勸降揚州守將史可法,遭到嚴詞拒絕後,猛攻揚州城。
  • 滿清入關大屠殺之「揚州十日」:韃虜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萬
    《揚州十日記》的作者王秀楚,曾任史可法的幕僚,也是這次屠殺的親歷者和倖存之人。據書中記載,清軍這次對平民的屠殺,共計十日,所以有了「揚州十日」這一說,並記述此次屠殺,揚州城內死難者達八十萬人。 《揚州十日記》所記載的揚州十日大屠殺,描寫清兵殺人如麻,流血有聲,讀之令人毛骨悚然,如遊地獄,忘掉人間。
  • 被閻崇年美化為「民族融合」的揚州十日,到底有多慘烈,漢人之痛
    經過一番了解之後,原來是有人對閻崇年在《百家講壇》之上宣揚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滿清入關之後的一系列殘暴行為稱為「民族融合」極度不滿導致的。關於閻崇年的理論,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作為所謂的清史大家,他曾經公開宣揚「剃髮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不能上綱上線。清軍入關更多的是促進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
  • 革命黨為何不將大清皇室斬草除根,難道忘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紫禁城中的孤兒寡母面對如此形勢,知道愛新覺羅氏的大業肯定是保不住了,隆裕太后帶著年幼的溥儀在列祖列宗面前痛哭請罪之後,於2月12日,代替大清宣統皇帝發布了退位詔書:「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 清朝入關後,「揚州十日慘案」,到底屠殺多少百姓
    「揚州十日」慘案,是大清入關之後,第一次大規模屠殺百姓事件。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故事,屠殺的原因是什麼,有多少無辜百姓命喪於此呢?史可法,率領軍民進行殊死抵抗,即是揚州破城之後,軍民扔四處伏擊清軍,導致大清軍隊傷亡慘重。這個時候,多鐸惱羞成怒,15萬大軍竟然沒有徹底拿下揚州城,於是下令,破城之後,立即屠城,數日之內,清軍在揚州城內,燒殺搶掠,猥褻姦淫,無二不作,這個事件就是歷史著名的「揚州十日」。
  • 揚州十日清軍屠城80餘萬人,此惡性直到200年後國人才知道真相
    清軍入關,攻陷北京城,然而在南方,又是有著一批明朝官員不願就此投降於清朝,便擁立朱由崧為帝,建立了南明政權。這場屠殺足足持續了十日之長,真的將揚州城殺得一片廢墟。可惜清朝大興文字獄,對於思想控制的更加嚴固,自然是不會讓描寫揚州十日的書籍出現,這肯定會影響到清朝的統治,引起民族間不間斷的糾葛,而在200多年之後,孫中山也是在日本找到了描寫揚州十日的書,畢竟國內沒有,不代表國外沒有。
  • 清軍入關後揚州屠城80萬!二百年後國人才知道真相
    就像是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建立,就有著這些原因,可是最多的還是因為叛徒以及皇太極的強硬手法。因此在清軍入關以後,一路上根本就是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直到清軍攻打到了揚州卻是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可最終明朝將軍史可法在巨大的實力懸殊之下也是沒能守住,最終演變出了舉世震驚的「揚州十日」!揚州之戰,明朝的守城大將為史可法將軍,而攻城的則是統領十萬大軍的愛新覺羅·多鐸。
  • 史上的揚州十日謎團:清軍真的屠殺了80萬人口嗎?
    剃髮令二,《揚州十日記》是否是偽書在清朝,確實曾經有《揚州十日》或者《揚州十日錄》之類的書籍,被列為禁書,作者為無名氏,該書在乾隆年簡就被焚毀了。而今天之人所見的《揚州十日記》,作者提名為王秀楚,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的《荊駝逸史》一書中。而《荊駝逸史》是一名「陳湖逸士」編撰的野史集,該書除了記載了《揚州十日記》之外,還有《嘉定屠城記》等。而該書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還沒有被人所知,是在清末時期,留學生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圖書館所發現,隨後被革命軍利用,成為了宣傳反清的工具。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史書上記載,康熙帶著群臣來到鐘山之後,便在欞星門外下轎,向不遠的明孝陵行三跪九拜之禮。到達明孝陵後,康熙不惜重金,再次行了三跪九拜之禮。接著,康熙親手祭酒,並在陵前發表了對朱元璋的讚頌。康熙是清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王朝中,朝代前後更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新朝取代舊朝,不僅會將亡國的君主和宗室子弟趕盡殺絕。此外,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會採取一些非常規的行動,如破壞前朝陵墓建築等。萬曆皇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就拆了他的宮殿。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清軍為了順利入關,起初對待漢人很是殘忍,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可奇怪的是,清軍對漢人也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呢?那有人會說,民間不是一直有反清復明的組織嗎,怎麼能說天下百姓都臣服了?相信大家都聽過「朱三太子」,在清朝初期,很多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其實這些人實際上,要不是前明宗室,想繼續過養尊處優的日子,所以才造反。
  • 史上最野蠻的五個民族(三)
    (三)旗人很多人奇怪,這裡為什麼用旗人這個稱呼,而不是用滿人。因為當年滿清入主中原,對中國人造成無邊殺戮的不僅有滿洲八旗,也有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這些漢奸走狗。若論對中國的傷害來說,當年的蒙古人和侵華時期的日本人,都比不過旗人。
  • 清朝初期男人的髮型並不是宮廷劇裡的樣子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男人留辮子其實最早並不是滿人特有的習慣。這個歷史要追溯到滿人統治中國之前,這個習俗也不是始於滿人,中國北方有很多遊牧民族,如女真、契丹、蒙古和鮮卑,他們都留著辮子,只是具體的髮型略有區別。
  • 乾隆盛讚的這位清朝開國王爺 卻是個人間惡魔 36歲死狀悽慘!
    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都為清朝入關建國立下大功,清帝乾隆尤其盛讚某位王爺是「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但是這位王爺雖然對清朝功勞甚偉,在老百姓心中卻是個殺人魔頭。這位王爺就是愛新覺羅·多鐸,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正白旗,母親為阿巴亥,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多鐸17歲時就跟著皇太極四處徵戰,屢立戰功,賜號「額爾克楚呼爾」,22歲封豫親王,順治帝福臨登基後,成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心腹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