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黨為何不將大清皇室斬草除根,難道忘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2020-12-25 左都御史

1912年1月初,對於愛新覺羅氏家族來說已是山窮水盡,原兩廣總督岑春煊致電清廷要求接受革命黨人議定的條款,「為世界歷史開一未有之局」。此後,各大臣紛紛致電清廷,出現了「請願共和」的熱潮。

在北京,北洋將領段祺瑞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半個月內向清廷連致四電,口氣一通比一通強烈、急迫。除了段祺瑞的武力威脅之外,2月9日,署理直隸總督張鎮芳聯合兩江總督、署理湖廣總督、河南、安徽、山西、吉林等各地封疆大吏八人致電清廷,陳述危機形勢,要求「速降明諭,宣布共和。」

紫禁城中的孤兒寡母面對如此形勢,知道愛新覺羅氏的大業肯定是保不住了,隆裕太后帶著年幼的溥儀在列祖列宗面前痛哭請罪之後,於2月12日,代替大清宣統皇帝發布了退位詔書: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心。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這份退位詔書是張謇起草的,不愧是狀元出身,文章寫得相當不錯。他強調「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其中「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一句是點睛之筆,表達了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和諧、國家統一的深切願望。

在退位詔書發布的同時,也發布了同南方革命黨人議定的《清室優待條件》,該條件分為三部分:

其一:關於清朝皇帝退位後的優待條件

1,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3,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4,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5,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有中華民國支出。

6,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7,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8,原有之禁衛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其二,關於皇族待遇之條件:

1,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2,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3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4,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其三,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1,與漢人平等。

2,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3,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4,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5,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

6,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

7,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以上這些優待條例可以說十分細緻,也很優厚。從中可以看出,革命黨人之所以優待清皇室是想盡力減少阻礙,避免社會動蕩,以期迅速、和平地實現制度轉型。至此,滿族貴族統治中國的歷史宣告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也宣告結束了。

不過很多人都會提出疑問,既然是革命,何不直搗黃龍,痛飲慶功酒,將滿族親貴們送上斷頭臺豈不更加省事方便?難道他們忘了大清入關時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了嗎?

其實,當時的中國局勢還很複雜,革命黨雖然在南方勢大,可是在北方還是袁世凱的北洋集團說了算,要真是當面鑼對面鼓的幹起來,革命黨的勝算不大。既然打不過,那就得照顧袁世凱的利益,何況袁世凱畢竟還是前朝老臣,那麼就勢必要考慮清對皇室的優待。

歷史沒有重演,大清宣統皇帝既沒有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六那樣被送上斷頭臺,也沒有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一樣,被十月革命的布爾什維克秘密處死。溥儀在紫禁城中關起門來繼續當皇帝。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的這次革命,是一次勝利迅速,代價很小的人道主義革命,在世界歷史上,這是很少見的例子。

相關焦點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發生在明清改朝換代之時,清朝順治二年,據史書記載大約發生在1645年間。嘉定三屠呢,這個事件記載的傷亡人數並不知道是否屬實,但是這個事件確實是發生過的。清軍頒布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嘉定城城破,清將李成棟下令屠城,持續了一天,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李成棟破城後的三四天,僥倖逃脫的嘉定的倖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人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然而, 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 戰爭的行為卻是極其血腥和野蠻的, 尤其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 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野蠻屠殺, 典型的事件就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揚州十日1636年,皇太極定都盛京(今天的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在1642年松錦大戰中大敗明軍,活捉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的精銳軍隊消失殆盡。滿清入關已成趨勢!多鐸進城後,將清軍傷亡慘重的怨氣發洩在揚州軍民身上,因此,下令在揚州城內進行大屠殺,燒殺淫掠,無一不做。大屠殺一直持續10天,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及其手下將士,無一投降,均慷慨就義。
  • 滿清入關後,為何屠殺我漢人百姓?實施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等等
    這是一個比較沉痛的話題,關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如今雖然仍存在爭議,但根據史料如《揚州十日記》,《韃靼戰紀》等的記載,更多的人還是相信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或勢力,是專門為了殺人而來,清軍同樣,殺人不是其目的,但為何又會出現揚州十日的發生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以屠震懾天下殺人不是目的,而為了達到目的,必須殺人!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浙傳統文化內核強硬,何以重男輕女沒市場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浙傳統文化內核強硬,何以重男輕女沒市場?一種觀點認為,吳語區的生產結構,就是女性在家庭經濟收入上不比男性少,所以導致有男女平等的經濟基礎,工業化導致紡織女工在80年代的收入高於公務員,浙北的80年代紡織女工嫁機關幹部都屬於下嫁……
  • 公祭南京大屠殺的同時,不要忘了還有「揚州十日」等
    然而,我提醒人們,在祭奠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離我並不算遙遠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有「屠江陰」,「屠廣州」,這些滿清對漢族軍民的屠殺,其殘忍血腥一定也不亞於南京大屠殺。「揚州十日」是1645年揚州城被滿清攻破後,滿清縱兵屠殺平民,歷十日,80萬人死於屠殺。揚州這座當時亞洲最美麗的城市變成人間地獄,滿清的大屠殺直接摧毀了這座美麗的城市。滿清統帥多鐸五次勸降揚州守將史可法,遭到嚴詞拒絕後,猛攻揚州城。
  • 滿清入關後的兩大暴行: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
    比方說,為了對付金兵的拐子馬,嶽飛專門訓練了一種步兵,專門拿刀砍敵人的馬腿,但將自己置於更危險的境地:或者被敵方殺死,或者被馬蹄踐死。另外,還有一種沒死在戰場上卻著實是因為戰爭的緣故而死的人,田豐被袁紹殺掉實在太例外,也怪他命不好,趕上這麼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公。另外一種則是不成文的規矩,即將軍如果戰敗的話就應該自殺。古時,像春秋的楚國,就是這條不成文規矩的忠實信守者。
  • 滿清入關大屠殺之「揚州十日」:韃虜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萬
    《揚州十日記》的作者王秀楚,曾任史可法的幕僚,也是這次屠殺的親歷者和倖存之人。據書中記載,清軍這次對平民的屠殺,共計十日,所以有了「揚州十日」這一說,並記述此次屠殺,揚州城內死難者達八十萬人。 《揚州十日記》所記載的揚州十日大屠殺,描寫清兵殺人如麻,流血有聲,讀之令人毛骨悚然,如遊地獄,忘掉人間。
  • 被閻崇年美化為「民族融合」的揚州十日,到底有多慘烈,漢人之痛
    經過一番了解之後,原來是有人對閻崇年在《百家講壇》之上宣揚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滿清入關之後的一系列殘暴行為稱為「民族融合」極度不滿導致的。關於閻崇年的理論,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作為所謂的清史大家,他曾經公開宣揚「剃髮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不能上綱上線。清軍入關更多的是促進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
  • 清朝入關後,「揚州十日慘案」,到底屠殺多少百姓
    「揚州十日」慘案,是大清入關之後,第一次大規模屠殺百姓事件。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故事,屠殺的原因是什麼,有多少無辜百姓命喪於此呢?史可法,率領軍民進行殊死抵抗,即是揚州破城之後,軍民扔四處伏擊清軍,導致大清軍隊傷亡慘重。這個時候,多鐸惱羞成怒,15萬大軍竟然沒有徹底拿下揚州城,於是下令,破城之後,立即屠城,數日之內,清軍在揚州城內,燒殺搶掠,猥褻姦淫,無二不作,這個事件就是歷史著名的「揚州十日」。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可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
    可是,在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的時候,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來看幾幅圖:《牙山捷豹》、《月夜大戰高麗平壤城》、《葉軍門水陸並進圖》。這幾幅圖都是大清百姓在甲午戰爭之後在民間狂歡心情的表現,看到這裡,大家就很奇怪了:難道甲午戰爭清朝還打這麼多局部「大勝仗」?
  • 《康熙王朝》鄭經提臺灣歸屬中國3大條件,為何康熙強調「剃髮」
    作為大清王朝的開國大患之一,當時的臺灣在鄭成功及其後人的帶領下,長期堅持以明為正朔,堅決抗擊清朝,屢次對東南沿海進行襲擾,最巔峰的時候,水陸進軍,一直打到南京。為此,鄭經提出了仿照朝鮮列為屬國、每年朝拜大清皇帝、按時繳納貢賦等三大條件,後來,鄭經面對現實,提出3個條件:除鄭經外臺灣軍民均可剃髮、雙方百姓自由登岸但兵勇不得登岸、清朝每年給予100萬兩白銀。
  • 史上的揚州十日謎團:清軍真的屠殺了80萬人口嗎?
    一,揚州是否有80萬人口史料記載揚州府人口最多的一年為萬曆六年(1578年),其戶口和人口狀況為「戶一十四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揚州府有81萬人。這裡是揚州府,並非揚州城,揚州府除了管轄揚州城之外,管轄著高郵州、泰州、通州和江都、甘泉、儀徵、興化、東臺、寶應6縣,合稱「三州六縣」,而揚州又有鄉村和城市。
  • 殭屍的由來:為何殭屍皆是清朝形象?這4個觀點解開疑惑
    趕屍又稱移靈,由趕屍人將剛剛死去尚未腐爛但已有些僵硬的數個屍體用一根繩子系住手串聯在一起,然後由趕屍人念著咒語搖著鈴鐺,走在一連串的屍體前面,晝伏夜出,帶領屍體一路走回故鄉。交由趕屍人的屍體,三到四天就可以走回家鄉,並且可以保存屍體完好不腐爛。
  • 張獻忠沉銀事件水落石出,歷史將還原其屠川真相!
    張獻忠曾前後三次入川,最後一次於1644年正月從湖南向四川進發,8月9日攻下成都,11月16日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1646年7月,為了北上抗擊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11月,張獻忠大軍紮營於西充鳳凰山。1646年11月27日,清軍發現張獻忠後,發射暗箭,張獻忠不幸中箭,時年四十歲。
  • 大清都亡了108年了,怎麼還有人在看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
    清朝自然也是有自己的皇家陵墓的,裡面葬的就是清朝的皇帝、皇后以及皇帝的生母等人,實際上雖然清王朝已經覆滅108年了,還是有人在清皇陵守墓,難道是國家給發的工資嗎?中國人一直以來都講究的是入土為安,在火化還沒有全面普及的時候,所有人死後都是放在棺材裡下葬的。
  • 同樣是末世之君,大明的崇禎帝和大清的宣統帝,結局為什麼不一樣
    因為畢竟作為上一個朝代的皇帝或者是皇室的人,對於新朝來說應該是一個不小的危險,如果不能斬草除根的話,從長遠來看對於下一個朝代是沒有太多的好處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歷朝歷代的末世之君結局都是比較的悲慘的。
  • 大清作死簡記,三分鐘讀完帝國落日,張之洞埋下的火藥桶終於炸了
    生前被洋人們搶怕了的老佛爺終於是硬氣了一回;咱大清的財寶,就是死也不留給洋人!於是將大清國大半個家私帶進了墳墓,20年後...這些財富成了「摸金派」軍閥孫殿英發家致富之本。這一年,年僅三歲的溥儀成為了大清的皇帝。而代政的是他老爹,24歲的小年輕攝政王載灃。小夥子嫉惡如仇,尤其對當年出賣他哥哥光緒的袁世凱,更是深惡痛絕!於是下盤還不穩的袁世凱「被有病」回河南老家釣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