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2020-12-25 上遊新聞

揚州十日

1636年,皇太極定都盛京(今天的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在1642年松錦大戰中大敗明軍,活捉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的精銳軍隊消失殆盡。滿清入關已成趨勢!

1643年,皇太極在入關前夕猝死,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隨後,他的第九個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統。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1644年,滿清入關,入主中原,遷都北京。

1645年,清軍將領多鐸率軍進攻揚州,當時南明將領史可法率部對清軍殊死抵抗,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清軍損失慘重。隨後,惹惱了清軍,加派兵力攻打,史可法最終因無援兵,彈盡糧絕,揚州被清兵攻佔。

多鐸進城後,將清軍傷亡慘重的怨氣發洩在揚州軍民身上,因此,下令在揚州城內進行大屠殺,燒殺淫掠,無一不做。大屠殺一直持續10天,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及其手下將士,無一投降,均慷慨就義。

而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據說光和尚收殮的屍體就有80萬具。這個在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揚州十日記》中有所記載。

嘉定三屠

同年6月,距離「揚州十日」不到2個月,清王朝當即頒布條令,命令十天之內,全國百姓一律剃頭結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這一條令遭到當時漢人的抵制,其中以嘉定漢人的反抗尤為強烈。當時嘉定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鄉民起義反清,由於當時清朝入關不久,想要急切的站住關內腳跟,於是清政府就派明朝降將李成棟領軍前來鎮壓。鄉民畢竟是鄉民,無法和久經沙場的清軍勇士相比,沒多久,便攻破了嘉定。

李成棟攻入嘉定之後,開始了喪心病狂的燒殺劫掠,見人就殺,見婦女就搶,持續一天的屠殺,最終殺害約3萬餘嘉定軍民。李成棟原以為此次屠殺能夠震懾人心,於是委派了幾名清朝官員治理後便離開,是為「一屠」。

殊不知,僥倖逃脫的鄉民,又偷偷溜回城裡,在一個叫朱瑛的義士領導下,處死了一批清朝官吏和一些清朝兵士。李成棟連夜殺回城裡,將許多的還在睡夢中的百姓殺了個精光。並放火焚屍,一時之間,嘉定城內火煙四起,是為「二屠」。

過了半個多月,南明舊部率殘餘勢力猛攻嘉定,周邊百姓一呼百應。殺得城內清兵措手不及,人仰馬翻。後來僥倖逃脫的清兵送信李成棟,李成棟氣急敗壞,率領整軍反撲,將南明舊部勢力一網打盡,還將入城避難的平民百姓大肆屠殺,是為「三屠」。

「嘉定三屠」,據史實不完全記載,慘遭屠殺的約有10萬餘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後的血腥殺戮——「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然而, 在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 戰爭的行為卻是極其血腥和野蠻的, 尤其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 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野蠻屠殺, 典型的事件就是「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發生在明清改朝換代之時,清朝順治二年,據史書記載大約發生在1645年間。嘉定三屠呢,這個事件記載的傷亡人數並不知道是否屬實,但是這個事件確實是發生過的。清軍頒布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嘉定城城破,清將李成棟下令屠城,持續了一天,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李成棟破城後的三四天,僥倖逃脫的嘉定的倖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人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
  • 滿清入關後,為何屠殺我漢人百姓?實施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等等
    這是一個比較沉痛的話題,關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如今雖然仍存在爭議,但根據史料如《揚州十日記》,《韃靼戰紀》等的記載,更多的人還是相信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清軍入關後,十萬清軍在將領多鐸的率領下直撲揚州,妄圖一舉拿下這江南最富庶的地方,但在史可法的帶領下,揚州人民誓死抵抗,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載,由於力量過於懸殊,揚州城破之後,多鐸下令屠城,僅僅就城內和尚收斂的屍體,就超過80萬具之多!
  • 清朝入關後,「揚州十日慘案」,到底屠殺多少百姓
    「揚州十日」慘案,是大清入關之後,第一次大規模屠殺百姓事件。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故事,屠殺的原因是什麼,有多少無辜百姓命喪於此呢?那麼「揚州十日」,到底有多少民眾被殺呢?根據《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從寺院焚化屍體的數量來看,前後大約有80萬餘人,這裡面還不包括,投井、落水、自焚、自縊之人。按照這個計算,加上那些倖存者,被俘者,出逃者,揚州的當時的人口應該由90萬。
  • 滿清入關後的兩大暴行: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
    自古至今,到底有多少人死於戰亂,人類已經無法作出精確的統計。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戰爭同災荒、瘟疫一樣,都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人口減員最為明顯的災禍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戰爭中殺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戰場上人數的零消耗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戰場上刀槍無眼,慘烈異常,「傷人一萬,自損八千」,馬革裹屍而還是常有的事。
  • 滿清入關大屠殺之「揚州十日」:韃虜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萬
    在這裡,我們不分發動屠殺的是誰,只是針對屠殺這種行為,作出一個作為「人」,一個有生命的、自由人的譴責,這種被譴責的屠殺,當然也包括了「揚州十日」,包括任何一場對平民的屠戮。不論是有什麼理由,又出於什麼目的,屠殺,都是沒有道理的,都是應該被譴責的。
  • 史上的揚州十日謎團:清軍真的屠殺了80萬人口嗎?
    剃髮令二,《揚州十日記》是否是偽書在清朝,確實曾經有《揚州十日》或者《揚州十日錄》之類的書籍,被列為禁書,作者為無名氏,該書在乾隆年簡就被焚毀了。那麼如果真的發生了大規模屠殺,城中還能倖存如此多的人,那麼此消息必然就廣泛傳開了,大江南北必定都知道。然而當時的《國榷》等史書並未記載該事。三.清軍入關的政策和屠殺的矛盾之處清軍入關的目的並非像過去的少數民族一樣是為了掠奪,寇邊,而是為了爭取天下。多爾袞規定清軍必須秋毫不犯,1644 年多爾袞與諸將誓約:「今入關西徵, 勿殺無辜, 勿掠財富, 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
  • 公祭南京大屠殺的同時,不要忘了還有「揚州十日」等
    然而,我提醒人們,在祭奠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離我並不算遙遠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有「屠江陰」,「屠廣州」,這些滿清對漢族軍民的屠殺,其殘忍血腥一定也不亞於南京大屠殺。「揚州十日」是1645年揚州城被滿清攻破後,滿清縱兵屠殺平民,歷十日,80萬人死於屠殺。揚州這座當時亞洲最美麗的城市變成人間地獄,滿清的大屠殺直接摧毀了這座美麗的城市。滿清統帥多鐸五次勸降揚州守將史可法,遭到嚴詞拒絕後,猛攻揚州城。
  • 被閻崇年美化為「民族融合」的揚州十日,到底有多慘烈,漢人之痛
    經過一番了解之後,原來是有人對閻崇年在《百家講壇》之上宣揚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滿清入關之後的一系列殘暴行為稱為「民族融合」極度不滿導致的。關於閻崇年的理論,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作為所謂的清史大家,他曾經公開宣揚「剃髮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不能上綱上線。清軍入關更多的是促進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
  •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浙傳統文化內核強硬,何以重男輕女沒市場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浙傳統文化內核強硬,何以重男輕女沒市場?想一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知道江浙傳統文化的內核實際上相當堅硬,只是近代最早開埠的上海帶來了變數而已。從宏觀角度而言,一個地方的思想觀念大概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文化傳統,江浙不必說明清兩代,這裡的四書五經大概是讀得最多的。二,新的生產要素對原有思想傳統的解構。
  • 革命黨為何不將大清皇室斬草除根,難道忘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除了段祺瑞的武力威脅之外,2月9日,署理直隸總督張鎮芳聯合兩江總督、署理湖廣總督、河南、安徽、山西、吉林等各地封疆大吏八人致電清廷,陳述危機形勢,要求「速降明諭,宣布共和。」紫禁城中的孤兒寡母面對如此形勢,知道愛新覺羅氏的大業肯定是保不住了,隆裕太后帶著年幼的溥儀在列祖列宗面前痛哭請罪之後,於2月12日,代替大清宣統皇帝發布了退位詔書:「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 揚州十日清軍屠城80餘萬人,此惡性直到200年後國人才知道真相
    清軍入關,攻陷北京城,然而在南方,又是有著一批明朝官員不願就此投降於清朝,便擁立朱由崧為帝,建立了南明政權。而這樣長時間的攻城,以及守軍的不斷反抗也是將多鐸徹底的激怒了,居然下令屠殺。這場屠殺足足持續了十日之長,真的將揚州城殺得一片廢墟。可惜清朝大興文字獄,對於思想控制的更加嚴固,自然是不會讓描寫揚州十日的書籍出現,這肯定會影響到清朝的統治,引起民族間不間斷的糾葛,而在200多年之後,孫中山也是在日本找到了描寫揚州十日的書,畢竟國內沒有,不代表國外沒有。
  • 清軍起初對漢人很殘忍,為何他們入關不久,天下百姓就臣服了
    清軍為了順利入關,起初對待漢人很是殘忍,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為了讓漢人剃髮,清朝廷甚至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那些真正有意願反清的人,也考慮到當初吳三桂絞殺了南明永曆帝,所以不會幫他。問題就在於,這些人可以不支持吳三桂,可是卻完全可以,趁清朝與吳三桂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發動起義恢復明朝。但當時並沒有什麼揭竿而起的組織攪和進來,這就說明,漢人當時並不想反清。那麼為何這麼快,清朝就讓天下臣服了呢?
  • 清朝初期男人的髮型並不是宮廷劇裡的樣子
    一本專門記錄清朝人習俗的書《清俗紀聞》中《冠禮》卷的繪畫中描述的是:一側背站立的教書先生頭頂蓄髮,編一長辮垂於後背,其長度已達腰部,辮尾有髮帶繫結。漢族人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認為身體是父母賜予的,不能隨意剃髮。經過了幾百年長期的滿漢文化融合,髮型上有了多次變化,越留頭髮越多,到了清朝末期,逐漸變成人們電視劇裡看到的樣子。
  • 殭屍的由來:為何殭屍皆是清朝形象?這4個觀點解開疑惑
    同在清朝的紀曉嵐也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將殭屍的產生分為新死去的人的屍體因風水或是被靈物附身等機緣巧合突然屍變成為殭屍和屍體下葬後久久不腐爛而變為殭屍兩大類,並且在書中這麼描述過殭屍的形象
  • 史上最野蠻的五個民族(三)
    (三)旗人很多人奇怪,這裡為什麼用旗人這個稱呼,而不是用滿人。因為當年滿清入主中原,對中國人造成無邊殺戮的不僅有滿洲八旗,也有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這些漢奸走狗。若論對中國的傷害來說,當年的蒙古人和侵華時期的日本人,都比不過旗人。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康熙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常對大臣們說,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是朕的忠心耿耿,朕最憐憫的人有三個:一個是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另一個是衣不蔽體的窮苦百姓,還有一個就是因無知而犯法。因此,他看見百姓紛紛跪迎,不但緩緩地行禮,而且還使百姓平身免禮。除此外,康熙還在江寧府盤桓了好幾天之久。除要去探望民情,了解民情之外,還有到明孝陵去拜拜朱元璋。
  • 清軍入關後揚州屠城80萬!二百年後國人才知道真相
    就像是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建立,就有著這些原因,可是最多的還是因為叛徒以及皇太極的強硬手法。因此在清軍入關以後,一路上根本就是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直到清軍攻打到了揚州卻是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可最終明朝將軍史可法在巨大的實力懸殊之下也是沒能守住,最終演變出了舉世震驚的「揚州十日」!揚州之戰,明朝的守城大將為史可法將軍,而攻城的則是統領十萬大軍的愛新覺羅·多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