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祝勇:「網紅」故宮要走得更深遠,學術研究是核心

2020-12-14 騰訊網

「近年來,年輕人佔故宮遊客人數的比例大增,甚至有佔據主體的趨勢。這說明我們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

但怎麼把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表達給他們,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我們必須先引發他們的興趣,然後再一步步引導他們去深入了解、去研究。

這些年,故宮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所有這些辛苦、冒的風險,我覺得都值得。」

周末到了,為你推薦一條視頻。

在這條長約78分鐘的視頻中,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作家、《故宮六百年》等故宮系列圖書作者祝勇以一貫獨特的視角,和我們聊了聊他眼中的紫禁城。

同時,作為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他也表達了對於「故宮熱」的看法:當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故宮「打卡」,故宮需要如何與他們「對話」?

這是2020騰雲·文化周「故宮六百年」直播對話的完整回顧。以下為文字精選版。

嘉賓

祝勇: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作家

主持人

張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在故宮做研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張英:曾有一段短暫時間,你在北京作協當專業作家,是什麼契機讓你選擇了故宮?

祝勇:當專業作家是我長久的渴望。此前,我陸陸續續寫過一些關於故宮的文章,與故宮博物院有比較密切的聯繫。201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學研究所。我赴美歸來後,有幸讀了劉夢溪先生的博士,最終得益於鄭欣淼老院長和李文儒副院長,我在讀完博士後就進了故宮博物院。

此前,我無數次去過故宮,作為合作者和作者,在故宮出版社出過書。但以工作人員的身份進入故宮博物院,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難得的機會。我的師母、劉夢溪先生的夫人陳祖芬老師說,你去了一個最適合你的地方。

張英:作為研究員,在故宮中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

祝勇:其實很平靜,或者說平淡。曾經有電視臺想拍我在故宮裡的工作狀態,我說其實沒什麼可拍的,並不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那樣「炫」,能看到很多技術。我們就是對著電腦尋找一些史料,或者提取一些文物的影像。

我在圖書館待的時間比較多。故宮博物院內部有一個圖書館,在壽安宮,是一個兩進的四合小院裡,非常安靜。我可以看《四庫全書》,幾千卷佔滿了一間一間屋子的書,被壓縮成影印版。而這樣的資料,只是我們圖書館裡的滄海一粟。

我非常喜歡故宮的這種安靜。在這裡,永遠有你不知道的東西。

故宮裡各門類的專家都有,每個學者都有他的領域。「所見皆是師」,而且互相非常平等,不論老幼、不論地位高低,和諧友善。對我來說,這是特別好的滋養。我特別珍視故宮這個環境,覺得很溫暖。

正常的學術研究和寫作不會火爆,但靜水流深,很安靜長遠。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狀態,我特別喜歡這個狀態。

張英:有點像傳統書院的日常生活,但如何將它與寫作相結合呢?

祝勇:寫作要向內去挖掘。離得近了,觀察、思考就會更近一些。

比如《故宮六百年》,我寫到慈禧。中國被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最黑暗的深淵,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近距離觀察,就會有更多視角,會更加細緻。

很多人都關注慈禧吃什麼、穿什麼,覺得她喜歡奢華,比如正趕上「甲午戰爭」,她非要過六十大壽。而我可以有另一個視角——慈禧一進宮廷就開始宮鬥,她身不由己,青年喪夫、老年喪子。從個人生活看,她什麼都沒有,孤獨一人,一直到死。所以,她對物質生活近乎變態的需求,可以由此做這樣一個解讀:她一生削尖了腦袋去爭,結果是什麼?就是要通過奢華的生活來實現她權力的自我滿足。

從歷史的海平面上,我們看到的只是島嶼露出水面的部分,但你還要看看海平面之下的部分。在故宮裡,我可以慢慢沉下來,慢慢梳理,了解人的精神脈絡。我覺得這對我寫作特別重要。

祝勇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平視」故宮

張英:故宮已經有600年的歷史了,它會如何看待我們這個時代?這意味著什麼?

祝勇:意味著時代的主語發生了變化。

朱棣1420年建紫禁城,到今天是600周年。這600周年裡,帝制佔了505年。這505年,是有皇帝的故宮,故宮的主語是皇帝,故宮的一切都為皇帝服務。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北京是天下的中心,就是這麼一個同心圓結構,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中心。

1925年之後到今天,95年,成了沒有皇帝的故宮,有皇帝的宮殿變成過去式了。今天是故宮博物院,核心詞是博物院,故宮是個修飾詞,裡面的186萬件文物,屬於全體中國人,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故宮的建築之美、文物之美,承載的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果。

張英:大家喜歡你寫的故宮,因為你是帶著今人的視角去看這些事物,採取了一種平視的態度,你用自己的生命印跡和人生經驗在刻畫它,很有親切感。

祝勇:「平視」這個詞特別好。我寫過許多「大人物」,康熙、乾隆、漢武帝、秦始皇,還有前不久寫蘇東坡。

我也曾經躊躇,因為蘇東坡的知識結構特別龐大,對於他的知識結構,我高山仰止;對於他的文化貢獻,我是望塵莫及。

我有什麼本錢去寫蘇東坡呢?之所以動筆,是因為我覺得,蘇東坡也是一個人。

蘇東坡也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師,拿著大師範兒,高高在上。他在黃州時,和賣酒的、賣肉的、種田的都是好朋友,他是姿態很低、很親切的一個人。如果我們能見面,我覺得他就是我們的一個鄰居、一個大哥、一個朋友,一個可以推心置腹交談的人。我可以寫他的喜怒哀樂。

所以,在我的書裡,蘇東坡把姿態放平了,我自己的姿態也放平了。自我解放了,寫作時就會更自由,更設身處地。在寫作中,這種感覺還是挺美妙的。

張英:在你的故宮寫作中,很多文章是跨文體、互文式的寫作,涉及不同領域,是不同學科的融合,我稱之為「有框架的集成式寫作」。

祝勇:這與視野和知識結構不斷擴大有很大關係。「新散文」是一個開放性的文體,優勢在於能接納不同文體。我今天的寫作與早期文化大散文的區別,就在於綜合性增加了,呈現出跨文體寫作的特點。因為題材越來越宏大,單純的散文就有點放不進去了。

我在一些描述大歷史的題材中,很關注普通人,儘量去照顧他們。比如《最後的皇朝》,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那一年,也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年。帝王將相應該是主角,但我在這個作品裡,還寫了很多北京普通市民,有名有姓,不是虛構的,是真實存在的。我找到他們的史料,看看他們的人生經歷,想在大的歷史轉變進程中,看普通人的命運是什麼,我覺得這更值得我們去關注。

包括我寫《故宮六百年》,一想到故宮600年,大家自然會想到明清兩代的帝王,注意力都在帝王權力、后妃爭鬥上面。但是這600年不僅僅只是帝王、后妃、奸臣,還有很多普通人,比如宮女、太監。

過去一說太監,就想到魏忠賢、李蓮英,是特別負面的形象。其實太監也是集權制度、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而故宮這麼大,沒有太監是不行的,因太監這個階層的存在,保證了600年紫禁城各種事情的運營。但他們平時又是不被看見的,但他們也在某方面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有的是從正面、有的是從負面。

太監離開宮廷後,他們沒有謀生技能,沒有地方要他們,然後他們也不知道往何處去。他們後來被集中收留在寺廟裡,哭聲連片。他們並不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清室優待名單中,是多餘的人,就是歷史不再需要他們了,就是被遺忘者。

我故宮寫作很重要的不同點和出發點,不是看了一些史料,用比較美的語言複述一遍,不是那樣。而是必須用一個現代人的立場,和一個新的視角去看這段歷史。

祝勇

「你永遠不知道宮門背後藏著什麼」

張英:讀者會很感興趣,在故宮工作有多少機會去庫房看平時很少展出的器物?

祝勇:我去庫房的機會不多,因為有嚴格的制度,能用圖片解決的,儘可能看電子版。實在是工作有需要,經過審批手續,也可以去看原件

張英:你在採訪中說,故宮像藏地那麼悠遠和神秘。故宮神秘在哪裡?你喜歡它的哪些部分?

祝勇:故宮有這麼多宮殿,有那麼多文物,有那麼多門。各種大門小門,不斷在打開,你都不知道門後藏著什麼。永遠有新奇的東西在吸引你,知道得越多,就越發現你知道的還很少。

比如我講到一幅畫《重屏會棋圖》,五代的作品。畫面詭異:幾個人物在下棋,背後放了一個屏風,屏風裡又畫了幾個人,那幾個人後又畫了一個屏風……這種畫中畫的形式,無窮無盡,就像鏡子反射。它可以無窮無盡這麼畫下去,讓你猜它是屏風還是真實的空間,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2015年,故宮展出了這幅《重屏會棋圖》,原作上那個棋盤和棋子更小。但是通過電子版你可以放大看得很清楚,棋盤上其實只有黑子,沒有白子。這是在幹什麼?我們就要去破解背後的秘密。

我的導師劉夢溪先生給我一句話,我至今受用,是我寫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不說別人說過的話」。你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獨特的發現。

張英:《故宮六百年》是你寫故宮十年的集大成之作,你是怎麼來找到這樣一個坐標的,就是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同時又是一種打破了以前以地方象限為主體的敘事視角的?

祝勇: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故宮六百年》歷史龐雜,建築空間也龐雜,怎麼開始,這個很難。但我非常明確的就是,不想把它寫成一部政治史,也不想按24個皇帝的順序排下來,寫帝王歷史。那是「明清二十四帝」,不是《故宮六百年》。

想了很長時間,後來我還是採取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遊客的視角展開敘述——從午門進,走中軸線,然後東西路走一走,最後從神武門出來。在走的過程當中,看到的不只是空間,這個大殿那個大殿,而是像過電影一樣,用走的方式來看故宮600年。在每一章,都附有一張地圖。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空間帶時間」的方式去寫。

「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

張英:這幾年故宮藉助大眾媒體做了非常多的年輕化嘗試,包括故宮也和騰訊合作推出了「數字故宮」小程序。作為戰略合作夥伴,騰訊的科技優勢還將助力故宮完成更多的數位化探索。你如何看待這些嘗試?

祝勇:年輕化當然是好現象。實際上,故宮的遊客本身也確實在年輕化——原來的故宮是以中老年人為主,但近年來,年輕人所佔的比例大增,甚至有佔據主體的趨勢。

這說明我們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是喜歡的,但怎麼把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表達給他們,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我們必須引發他們的興趣,然後再一步步引導她們去深入了解、去研究。

這些年,故宮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所有這些辛苦、冒的風險,我覺得都值得。從結果來看,這的確引起了年輕朋友們對故宮的喜愛。

我覺得下一步,是需要讓更多年輕朋友深入去了解中華文化,了解故宮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不僅僅限於網紅打卡地。

騰訊和故宮的合作,是很好的嘗試。騰訊作為高科技企業,它有自身的技術優勢和文化優勢——我覺得科技的背後也是文化。這些年騰訊跟故宮博物院有非常密切的合作關係,是戰略合作夥伴。騰訊的科技優勢和故宮的文化資源相結合,我覺得能碰撞出很多新的火花出來,這個前景也是非常廣闊的。

我非常希望故宮的遊客,尤其是年輕的朋友能夠通過故宮的「熱」,看到故宮的文化脈絡、民族的文化脈絡,了解我們民族文化價值在什麼地方,從而找到我們的文化自信。

這個自信是我們文化自身的價值帶來的,是油然而生的自信,不是強制性的一種灌輸。因為當你了解我們文化價值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具體在什麼地方,自然就會有這種自信。這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僅就傳播這方面,我想故宮還是要與時俱進,要嘗試探索新的表達方式。在我看來,其實傳播的廣度和研究的深度,這兩個方面不是背離的關係。挖掘得越深,傳播得才能更加深入深刻,才更加有廣度。

我覺得這兩方面是能夠並舉的,這是挑戰,但也是很大的機會。我們覺得工作有壓力,也很有動力,因為有創造性在裡面。

還沒看夠?點此觀看完整版

×

相關焦點

  • 作家祝勇:「網紅」故宮要走得更深遠,學術研究是核心
    嘉賓 祝勇: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作家 主持人 張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在故宮做研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知名作家祝勇 站在故宮寫作整個世界
    作為作家,祝勇時刻提醒自己,寫東西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角度,並用獨特而清晰的語言將之表達出來。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收藏一幅《重屏會棋圖》,對這幅名畫,自古以來研究者眾。屏風裡又畫了一個屏風,被普遍認為是這幅畫最大的看點。祝勇沒打算專門再寫此文。但有一天,在工作的院子裡,祝勇與學者餘暉老師擦肩而過。餘老師突然停住腳步,問祝勇:你會下棋嗎?
  • 作家祝勇:願盡畢生之精力書寫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從明成祖永樂年間開始興建,至1420年建成,距今正好600周年。在此之際,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由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祝勇主編的《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並於8月17日在上海書城舉辦了新書首發儀式。祝勇出席了活動,介紹新書,暢談故宮人的情懷。
  • 名人堂·訪談|2020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祝勇: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
    祝勇創作出不少紀錄片好作品,也得過多項紀錄片大獎。以至於一度他的朋友擔心,祝勇就此走上轉型導演的康莊大道,會偏離了寫作。但是祝勇並沒有放棄寫作。他對文學的初心依然不改。「拍攝紀錄片和寫作都是我的所愛,但我更重視寫作。一個作家,可以依憑最簡單的工具——文字的世界來表現世界,甚至是塑造世界,在我眼裡,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神奇的事了。」
  • 知名作家祝勇 站在故宮寫作整個世界
    作為作家,祝勇時刻提醒自己,寫東西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角度,並用獨特而清晰的語言將之表達出來。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收藏一幅《重屏會棋圖》,對這幅名畫,自古以來研究者眾。屏風裡又畫了一個屏風,被普遍認為是這幅畫最大的看點。祝勇沒打算專門再寫此文。但有一天,在工作的院子裡,祝勇與學者餘暉老師擦肩而過。餘老師突然停住腳步,問祝勇:你會下棋嗎?
  • 「故宮人」祝勇新書雲發布 作家安意如和青島籍演員劉曉曄來給做...
    「故宮人」祝勇新書雲發布,作家安意如和青島籍演員劉曉曄來給做直播了大眾報業·半島記者 黃靖斐  600歲的故宮如今變得越來越年輕、時尚、有活力,通過IP價值的深入發掘和一系列爆款文創產品的推出,如今的故宮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網紅」。5月25日18:30,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祝勇於快手平臺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行《故宮六百年》的新書雲發布會,快手平臺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打造了《故宮六百年》新書聯名定製款。
  • 祝勇 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作家祝勇:願盡畢生之精力書寫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從明成祖永樂年間開始興建,至1420年建成,距今正好600周年。在此之際,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由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祝勇主編的《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並於8月17日在上海書城舉辦了新書首發儀式。祝勇出席了活動,介紹新書,暢談故宮人的情懷。
  • 「宮裡人」祝勇又要帶你逛故宮了!新作《故宮六百年》直播首發吸引...
    這不是知名作家、兼紀錄片導演祝勇第一部寫故宮的書,但卻因為今年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而有了不同的味道——2020年剛好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祝勇的新書也剛好以此為名:《故宮六百年》。5月25日晚,祝勇帶著它現身線上直播平臺「快手」,用一場當下最流行的直播宣布,自己這個「宮裡人」又要帶著大家去逛故宮了。《故宮六百年》祝勇+故宮這個IP也確實號召力不俗,雖說是新書發布會,但人氣絲毫不亞於其他帶貨主播,前後有超過1800萬網友走進直播間圍觀。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_讀書_中國西藏網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祝勇與《故宮六百年》
    □範良偉作為故宮博物院的資深研究專家,祝勇的《故宮六百年》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這部近35萬字、723頁的皇皇巨著信息量十分豐富,讓我愛不釋手,連續幾天都沉浸其中。這部書以全新的視角有條不紊地講述了故宮(紫禁城)的方方面面,立體、全景式地反映故宮的歷史與文化內涵,讓我不知不覺完成了對故宮600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因為這本書,讓我這個故宮「門外漢」也因此愛上這座紫禁城,成為一個「故宮迷」。祝勇,當代作家,紀錄片導演,現任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出版文學作品400多萬字,其中他的故宮系列作品填補了用文學方式書寫故宮史的空白。
  • 作家祝勇:小時候在故宮裡瘋跑,如今用文字為故宮圈粉
    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近日帶著他的新書《故宮六百年》做客瀋陽歌德書店,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六百歲的故宮的魅力,與讀者分享這本新書的獨到之處。「2002年我寫了《舊宮殿》,那是一個跨文體寫作,也叫互文性寫作,就是把幾種不同的題材糅合到一起,有文學性的,有歷史研究的,也有虛構的成分。」這次的《故宮六百年》也延續了跨文體寫作方式。
  • 祝勇:用文字搭座紫禁城(作家近況)
    祝勇說:「在書寫歷史的時候,我關注的不僅僅是事件,而是事件中的人。因為所有的事件都是由人來完成的,所以核心永遠是人。」大眾熟知的,多是故宮裡帝王將相、後宮嬪妃的故事。然而在《故宮六百年》中,祝勇著墨頗多的是故宮裡更廣大的芸芸眾生:從太醫、工匠,到太監、宮女,這些湮沒在歷史塵埃裡的人,也被作者視為構成紫禁城600年豐富歷史的重要部分。
  • 「故宮人」祝勇新書雲發布 作家安意如和青島籍演員劉曉曄來給做...
    「故宮人」祝勇新書雲發布,作家安意如和青島籍演員劉曉曄來給做直播了大眾報業·半島記者 黃靖斐  600歲的故宮如今變得越來越年輕、時尚、有活力,通過IP價值的深入發掘和一系列爆款文創產品的推出,如今的故宮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網紅」。5月25日18:30,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祝勇於快手平臺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行《故宮六百年》的新書雲發布會,快手平臺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打造了《故宮六百年》新書聯名定製款。
  • 祝勇 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今年恰逢故宮600年華誕,市場上出現了好幾本題為《故宮六百年》的著作,但祝勇的書與眾不同——不是帝王家史,不是龍椅背後的獵奇,而是呈現人性溫度之作,它以平視的眼光,更多關注故宮中的普通人,呈現他們生命的疼痛與哀傷。除了書寫和學術研究,祝勇還是故宮博物院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身體力行,不斷通過電視紀錄片、綜藝節目等新方式向全世界傳播、推廣故宮。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除了書寫和學術研究,祝勇還是故宮博物院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身體力行,不斷通過電視紀錄片、綜藝節目等新方式向全世界傳播、推廣故宮。從央視12集《故宮》(2005年播出)、《故宮一百》等等,到如今講述「故宮文物南遷」的紀錄片,一個個項目背後,都有他的身影。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名人堂·訪談|2020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祝勇: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
    祝勇創作出不少紀錄片好作品,也得過多項紀錄片大獎。以至於一度他的朋友擔心,祝勇就此走上轉型導演的康莊大道,會偏離了寫作。但是祝勇並沒有放棄寫作。他對文學的初心依然不改。「拍攝紀錄片和寫作都是我的所愛,但我更重視寫作。一個作家,可以依憑最簡單的工具——文字的世界來表現世界,甚至是塑造世界,在我眼裡,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神奇的事了。」
  • 祝勇談新作《故宮六百年》:宮鬥速朽 故宮長存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我風 通訊員 宋強2020年,故宮迎來建成六百周年。經過幾百年的輾轉沉浮,這座兩朝皇宮成了最具歷史底蘊的文化「網紅」。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從館藏文物、建築遺蹟和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和探尋故宮的前世今生,這就是《故宮六百年》。近日,祝勇在快手上發布新書,並接受媒體群訪。建紫禁城比較集中的時間是三年半,從永樂十五年到永樂十八年問:這本書這麼厚,寫了多長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寫的?祝勇:寫了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