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從明成祖永樂年間開始興建,至1420年建成,距今正好600周年。在此之際,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由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祝勇主編的《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並於8月17日在上海書城舉辦了新書首發儀式。祝勇出席了活動,介紹新書,暢談故宮人的情懷。
從《舊宮殿》到《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故宮六百年》等,祝勇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書寫故宮。但《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與其他作品不同,匯聚集中了鄭欣淼、揚之水、李潔非、張宏傑、熊召政、蔣藍等二十餘位專家學者的精彩篇章,只收錄了一篇來自祝勇的文章。作為新書主編,祝勇介紹道:「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一路走來,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一代代故宮人為了保護文物付出巨大代價,所以由他們創作的文章非常值得一看。」
新書設有「建築春秋」「國家寶藏」「兩朝煙雨」「百年曆程」四輯,多角度呈現歷史悠久、輝煌燦爛的紫禁城文化。祝勇表示這四個部分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繫,「因為研究兩朝風雨不能光看歷史大事跡,要了解當朝皇帝和文物。文物和歷史走向存在著關係,牽動著整個大格局,很多細節都是相互之間聯繫的。事實上,文物的命運、人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是緊緊聯繫在一起。」
2011年,祝勇入職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如今已是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談及自己對故宮的感情,他表示:「在故宮裡工作的員工都將自己的生命和故宮緊密結合在一起。故宮人有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是五千年文明積澱下來,注入到故宮人內心世界裡面。我們每個人對文物都有很深的情感,就像對待家人、孩子般對待文物,這樣的精神更是在故宮博物院裡一代代傳承。」
雖然,近年來有關故宮的紀錄片層出不窮,不少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專家學者也因此成為了網紅,但祝勇卻坦言:「對於出名這件事,他們的內心是非常淡然的。因為能夠在故宮幾十年如一日,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是需要十足的耐心,而這種耐心源於他們對文物本身熱愛,而非名利。」
祝勇還透露:「文物行有一個規律,收藏不鑑定。在博物館工作,不能出去鑑定,鑑定也不收藏。所以我們這些鑑定大師們,家裡一貧如洗。」
活動的最後,祝勇表示雖然已經創作了不少與故宮有關的書籍,但「故宮有186萬件文物,每個文物背後飽含複雜的歷史內涵,我願意盡畢生之精力書寫故宮」。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