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2020-12-11 瀟湘晨報

「紫禁城的宏大,不僅使營造變得不可思議,連表達都是困難的。這讓我的心底生起來的那股言說衝動,每次都鎩羽而歸。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明清歷史上許多重大宮廷事件的源發地。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的故宮博物院不同於一般的博物館,不僅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而且對古建築、院藏文物、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和95年的故宮博物院歷程有著更為深入細緻的研究。

祝勇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在這位「故宮人」眼中,書寫故宮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座建築過於宏大。祝勇說:「紫禁城的宏大,不僅使營造變得不可思議,連表達都是困難的。這讓我的心底生起來的那股言說衝動,每次都鎩羽而歸。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我的講述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在紫禁城面前,話語是那麼無力。」

自1420年建成算起,故宮已經走過了六百年的風霜雨雪。作為一名故宮文化的研究者,祝勇採用以空間帶時間的寫作手法,以大氣磅礴的構思和輕盈靈動的文字,建構了一座王朝政治意義上的紫禁城,也展示了一座集園林、字畫、藏書和工藝品之精華於一體的文化意義上的紫禁城。從午門到神武門,推開沉重的宮門,跨過朝代的門檻,跟隨作者的文字,讀者仿佛走過了六個世紀,甚至更為久遠的洪荒歲月。

故宮對於祝勇而言,不僅是一座建築,還是一個生命體;不僅是一個空間,還代表著時間。在他眼裡,紫禁城有自己的『生物鐘』,它的聲與色,在每一分鐘都在發生著變化,讓他這個『老員工』,也感到興奮和驚奇……「這些具體的、細小的變化,帶動這座城,處於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動中。這是紫禁城這件『古物』與其他古物最根本的不同。」

紫禁城不僅是空間之城,也是時間之城。「講建築,講空間,最終還是要講歷史,講時間。寫『硬體』(建築),目的也是為了寫『軟體』——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沒有了空間,所有的時間(歷史)都沒有了附著物,都會坍塌下來;而沒有了時間(歷史),所有的空間都會變成空洞。」

祝勇對歷史與文化有著深刻的認同與深厚的情感。作家馮驥才曾說:「祝勇已經著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裡。這樣的人不多。因為一部分文人將其視做歷史的殘餘,全然不屑一顧;一部分文人僅僅把它作為一種寫作的素材,寫一寫而已。祝勇卻將它作為一片不能割捨的精神天地;歷史的尊嚴、民間的生命、民族的個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跡全都深在其中。特別是當農耕社會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時,祝勇反而來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對著垂垂老矣、日漸衰弱的老母,感受著一種生命的相牽。我明白,這一切都來自一種文化的情懷!」

祝勇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書寫故宮。他不想寫得過於沉重,他最終選擇了以空間帶時間的結構來呈現:「在故宮(紫禁城),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了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這樣,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區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

值得一提的是,《故宮六百年》中用了一百多幅圖片,主要是李少白的攝影作品。祝勇表示,這些圖片都是故宮的一些角落,非常精美。李少白幾十年如一日拍攝故宮,他拍攝故宮的圖片至少十萬張,他的照片裡不僅有美景,還有時間的縱深,因為故宮從 2002 年開始不斷進行修繕,有的當時還沒有開放,比如慈寧宮,李少白拍了很多修繕之前的照片,還有一些是未開放時的照片,在今天看不僅僅是圖片,也已經成為了歷史資料。

「我始終認為,不是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文化,而是要看我們會不會講故事。」祝勇說,今天,無論男女老少,還都在使用筷子,吃著餃子,千裡萬裡也要回家團圓過春節,這些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它一直都在人們的血液裡,包括年輕人。只不過需要我們以更合適的方式去喚醒和激活。而這種方式並不一定要板起面孔擺出教書先生的架勢。

《故宮六百年》可以視為祝勇推廣故宮文化、講好故宮故事的又一次努力。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說:「祝勇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故宮,對於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很有意義。」(郭影)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宮裡人」祝勇又要帶你逛故宮了!新作《故宮六百年》直播首發吸引...
    5月25日晚,祝勇帶著它現身線上直播平臺「快手」,用一場當下最流行的直播宣布,自己這個「宮裡人」又要帶著大家去逛故宮了。《故宮六百年》祝勇+故宮這個IP也確實號召力不俗,雖說是新書發布會,但人氣絲毫不亞於其他帶貨主播,前後有超過1800萬網友走進直播間圍觀。
  • 祝勇談新作《故宮六百年》:宮鬥速朽 故宮長存
    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從館藏文物、建築遺蹟和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和探尋故宮的前世今生,這就是《故宮六百年》。近日,祝勇在快手上發布新書,並接受媒體群訪。建紫禁城比較集中的時間是三年半,從永樂十五年到永樂十八年問:這本書這麼厚,寫了多長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寫的?祝勇:寫了五年。
  • 13萬「老鐵」同時在線刷直播,故宮六百年背後的故事憑什麼讓網友...
    「這次活動算個人的一次新嘗試,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廣故宮文化、傳統文化,希望在傳統和新生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讓更多人了解故宮六百年背後的故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作家祝勇在直播間裡與網友線上對話,作家安意如、插畫家常怡、演員劉曉曄及快手達人「開心de核桃」等也接力助陣。
  • 「故宮人」祝勇新書雲發布 作家安意如和青島籍演員劉曉曄來給做...
    600歲的故宮如今變得越來越年輕、時尚、有活力,通過IP價值的深入發掘和一系列爆款文創產品的推出,如今的故宮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網紅」。5月25日18:30,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祝勇於快手平臺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行《故宮六百年》的新書雲發布會,快手平臺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打造了《故宮六百年》新書聯名定製款。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某種文化意義上,它變成了象徵著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體現著東方古代建築的繁複結構和複雜宏大。前一段的一本銷售業績非常好的繪本類讀物《建築的故事》中,將中國的紫禁城收入其中,和代表了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代表了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一樣,成為了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符號。
  • 祝勇《故宮六百年》榮獲琦君散文獎:歷數故宮的前世今生
    祝勇的獲獎作品《故宮六百年》原載於《當代》2019年6期,2020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單行本。組委會給予祝勇的頒獎詞是:「無論是置於公眾的視野之外還是讀者的關注熱點,故宮所銘刻的六百年滄桑從未變成過眼雲煙。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所以它裡面的內部結構和體現的文化,不是說在明朝皇帝朱棣想起這麼一初就完全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的,而是他按照周代禮制的要求,把它落實到建築的空間當中,所以這裡有至少三千年以上的脈絡。圖源@故宮博物院所以在紫禁城裡面我們經常會找到超越六百年明清兩代文化的範疇,如果我們僅僅從王朝的意義上去看,很多事情看不明白。
  • 故宮600年專題 | 祝勇:我像是從故宮的天際線上划過的飛鳥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通過對《故宮六百年》《故宮的古物之美》《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作者祝勇的專訪,我們站在今天的坐標上回望歷史,更好地認識了紫禁城,了解了它的過去與未來。在他的筆下,那一段段往事、一座座宮殿、一件件藏品,都在講述這600年的相守相望。
  • 上海書展拍了拍你,在回望和打量中「返歸未來」
    他於本次書展上推出的長篇新作《醒來》,講述了一名照相師為祖國和信仰而戰的故事。在與浙江文藝出版社總編輯王曉樂的對談中,他聲稱,很多時候,他寫小說和劇本都是概念先行的,如果說不出一個概念來,他根本就不會去動筆。「一部抓眼球的諜戰劇需要好的概念和故事架構」。這並不意味著海飛的小說是對戰爭的圖解。事實上,海飛寫作向來追求細節飽滿,讓文字有畫面感。
  • 祝勇 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談故宮文物南遷之旅
    原標題: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談故宮文物南遷之旅中新網蘇州6月29日電 (記者鍾升)29日,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現身在蘇州舉行的江蘇書展現場,以「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為主題,與公眾分享了自己在故宮博物院的所見所聞。2020年就是故宮建成600周年。
  • 大IP故宮六百年的風霜故事
    故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是一個大IP,IP是自帶傳播內容的,一本書《故宮六百年》展示了它不一樣視角的內容。這本書的封面上,英文是這樣寫的:From The Forbidden City To The Palace Museum。直譯過來就是——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 人物|祝勇:在故宮,儘管有許多人,最終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故宮六百年》的得獎,或許正是一種歲月對痴人的獎賞。「在故宮,可以慢慢沉下來。」祝勇說。那麼,徘徊在故宮內外庭院的他,在想些什麼?他有他自己看故宮的方式。有人說祝勇應該寫一部關於故宮的小說,祝勇說,如果他寫一部故宮的小說,那一定不是宮鬥的,也不是歌頌帝王的,而是一部關於人的、充滿複雜人性的小說,與所有寫明宮、清宮的小說都不同的小說。對於當下的一些文化怪現狀,從六百年的時間深處抬頭的祝勇保持著自己的那份清醒。
  • 作家祝勇:願盡畢生之精力書寫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從明成祖永樂年間開始興建,至1420年建成,距今正好600周年。在此之際,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由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祝勇主編的《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並於8月17日在上海書城舉辦了新書首發儀式。祝勇出席了活動,介紹新書,暢談故宮人的情懷。
  • 名人堂·訪談|2020年度名人堂十大作家祝勇: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
    2020年12月末,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發布紀錄片《故宮文物南遷》5分鐘先導預告片視頻,並透露故宮又將推出新紀錄片,這次講文物南遷!該紀錄片從故宮博物院剛成立不久的1925年講起,「再現了一群故宮人於千鈞一髮之際奮力守護國寶南遷的經歷。抗日戰士以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故宮人以書生意志延續文化命脈。」在先導片中,首先就出現畫面強調該片「獻給紫禁城肇建六百周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五周年。」
  • 故宮六百年,這些書為你慶生
    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此次發布三本:《宮殿漫步》《文物風華》《故人匠心》。其中,《宮殿漫步》講述有著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建築的故事;《文物風華》講述文物背後的精彩故事;《故人匠心》是一代代故宮人無私奉獻、恪盡職守保護故宮的感人故事。三本書均由故宮出版社推出。
  • 書香安心,讀以成己:在上海書展尋找「十大好書」
    在全球多個大型書展取消或推遲的情況下,沒有缺席的上海書展,在閱讀之外,給予人們世界恢復的穩定感。這就是書展的意義——擴大你的視野,開拓你的邊界。封面新聞記者在書展現場浸泡,為讀者精心搜羅、挑選了本屆上海書展的十本好書。 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來,在很多方面,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它也提醒我們,人類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我們的身邊,生老病死也總提醒我們,珍惜每一個當下的生命時刻。讀一本書或許很難給你人生困境的終極答案,但它卻最能成為帶你通向智慧所在的光之隧道。
  • 劉相濤:我讀《故宮六百年》
    但故宮的歷史、人物活動,都圍繞著它特有的空間和時間秩序展開,它仿佛一個宏偉的黑洞,在長達600年的時空交錯中,所有的芳華與頹廢都被毫不留情的吞噬,如今濃縮至中華大地上的一隅,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雖歷經百年仍熠熠生輝。太和殿」故宮是空間之城,也是時間之城。
  • 國際博物館日丨祝勇為你打造一座「紙上的故宮」
    我曾笑言,那些給自己掛牌大師的人,只要到故宮,在王羲之、李白、米芾、趙孟頫前面一站,就會底氣頓失。朝菌不知晦朔,而蟪蛄不知春秋,這不只是莊子的提醒,也是宮殿的勸誡。六百年的宮殿(到2020年,紫禁城剛好建成六百周年)、七千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一個人走進去,就像一粒沙被吹進沙漠,立刻就不見了蹤影。故宮讓我們收斂起年輕時的狂妄,認真地注視和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