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故宮擁有一個與外面世界相反的時間

2020-12-11 澎湃新聞

從《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到今年的《故宮六百年》,作家祝勇已經出版了多部有關故宮題材的作品,若從《舊宮殿》算起,則寫了十幾年,算是寫故宮的「專業戶」了。

現任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的祝勇,也是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的總編劇

在進入故宮工作之間,祝勇的人生經歷可謂豐富,他十八歲離開瀋陽遠行,在北京讀書、工作、定居,感覺自己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生己養己的故鄉,一個是文化的故鄉。這個文化的故鄉,在他出生以前,就已經埋藏在他的血脈、基因裡。之後,他去南方,入藏地,幾經歷險,「在大地上爬行摸索」,生命和寫作好像隨著空間的拓展而延長、變化。他蟄居京郊小鎮,埋頭寫作,還組織了一支作家足球隊,但禍不單行,他在比賽中受傷,養傷足足半年。傷好後,他受邀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駐校藝術家,回國後「又讀博、寫作、拍紀錄片。此後的時光,像一隻快速轉動的陀螺,自己想停都停不下來」。

祝勇曾反覆說:我希望躲在文字的後面,像塞林格那樣隱居在村野。他記起一個聽來的故事:寺廟裡描繪壁畫的僧人,在洞窟裡,看不到日落月升,只是手擎一根蠟燭,在所有人的注視之外,摸索著,默然無語地畫下每一筆。不知多少年過去,他開門走下臺階,消失在日光照耀的世間。朝拜的人蜂擁進去,驚豔於壁畫的精湛與美麗,卻對他的存在一無所知。「但他什麼也沒有失落。他把創造的快樂帶走了,由自己獨享。每一個創作者,內心都珍藏著一份獨屬於自己的秘密快樂。」

這樣的快樂,正是他書寫故宮書寫歷史時的心境寫照。在他之前給本報撰寫的《在時間中相濡以沫》一文中,他說幸好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富有想像力的時代,「在這樣一種時代格局下回望歷史,歷史也才會顯露出它的可愛與真實。」

歷史不只是一個盛水的盤子,它更是一片海,表面上看什麼都沒有,實際上卻包羅萬象。一個歷史的工具論者,就像一個漁夫,或者一個海洋捕撈工作者,在大海裡取其所需,而一個「互動」關係的建構者,卻是一個潛水員,甚至是一隻海洋生物,在大海裡生存,他是體魄,被海洋所塑形,每時每刻,都可體會到大海的波瀾壯闊、急浪暗流。

在上海書展上,祝勇帶來了新書《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今天夜讀,為大家帶來其中關於他思考歷史寫作觀念的篇章。

祝勇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版

有時我也在想,這樣寫下去,是否有意義?不是因為世界對寫作的刻薄,而是我陷入對寫作意義的懷疑。藝術的創造,固然是向有盡歲月發出挑戰的一種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挑戰,才能讓脆弱的生命顯示出應有的尊嚴。但在這個世界上,不要指望有什麼事物能夠不朽。所謂的永垂不朽都是騙人的,萬物皆朽,這才是最高的真理。我知道,在並不久遠的將來,我所寫的一切都將變成一堆廢紙,像我的身體一樣,爛在泥土裡。將來的人們不需要它們,甚至現在就已經不需要了。為了那個虛無的將來,值得以年華為賭注嗎?

但每當我回到自己的書房,打開電腦,所有的怨懟就無影無蹤了,就像對一個深愛的女人,每一次生氣、爭吵,最終只能增加自己的愛。我發現自己仍然是那樣深愛著寫作,從來都沒有變節。哪怕是一瞬間的動搖,都讓我深感羞愧。我相信,只要愛著,就有意義。譬如一位棋手,即使成為棋王的概率微乎其微,他對下棋的熱情也絲毫不會減損。因為他不是愛棋王,而是愛下棋。

我把寫作稱為「一種寂寞而又誠實的生活」。農民種地也掙不到多少錢,但對於人類來說,種地無疑是偉大的,因為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有人輕視農民,無非是因為他們勞動的辛勤、收入的微薄和身份的卑微,但種地的偉大,絲毫不因人們的輕視而被抵消。人們可以忘記農民,卻不能忘記吃飯。而吃飯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對農民勞作的認可甚至褒獎。前幾天,在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裡,我看到那麼多愛茶的年輕人,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他們對這份勞動愛得沒有理由,他們也因此顯得無比可愛。一個一無所有卻仍然受到尊重的人,才是真正的尊貴。

喜歡張煒說過的一句話:「寫作者願意把自己放在文字後面,這樣交流起來更方便。他們有一支筆一張紙,通過它,彼此可以不太失望。」

張煒道出了寫作者和演員的根本區別。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對於演員來說,有時很難將自己與角色區分開來。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他們的生活甚至也成了一齣戲,更受矚目,失去了這種矚目,他們會手足無措。他們的所有表情、動作、態度,都隨時為這種矚目準備著。而作家,則更需要一種本質的生活。我終於明白,我對寫作的嚮往裡,包含著對本質生活的嚮往。

只有寫作是必需的。儘管紙質書在做著垂死掙扎,儘管出版作品的經濟回報與影視作品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我心裡,沒有一種文字載體比紙質書更加神聖。一個商人的成功可以寫在支票上,但一個作家的成功只能寫在作品上。我這樣說沒有歧視,它們只有不同。

在進入故宮之前的差不多十年裡,我已經開始了對故宮的書寫。我通過文字,向這座莊嚴的城靠攏。

我曾無數次地走進故宮的大門——以遊客、朋友或者作者的身份,有時會在李文儒先生(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辦公室裡暢談至深夜。我喜歡故宮的氣息,喜歡它厚重的滄桑感和不可侵犯的莊嚴感。因為與李文儒先生相熟,我參與、策劃了故宮的一些活動,這使我在進故宮博物院工作以前,就有幸走過了故宮的各個角落,其中包括不少「故宮的隱秘角落」。那時故宮博物院的「百年大修」工程開始不久(該工程起於2002年,將於2020年結束),許多地方還是「荒草萋萋」,這使我有幸目睹了故宮被修葺一新之前的模樣。很多年後,我在《故宮的隱秘角落》一書裡寫下這樣的話:

站在個人立場上講,我不願意看到所有的殿宇都修舊如新,因為一座修繕一新的建築無疑會破壞時間的縱深感,使它變成了一個平面,僵硬,沒有彈性。在我看來,只要保證那些破舊的宮殿不再繼續毀壞,就不妨以廢墟的形態向公眾開放。故宮不是一個堆放古代建築的倉庫,而應該像潮水衝刷過的海岸、風吹過的大地,保持著最自然的流痕——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從建築保護的角度上說,修葺的意義毋庸置疑,但從寫作的角度上說,我更迷戀修葺以前的那個故宮,它更加「原始」、蒼老,也更加真實。它讓我對歷史的認知一下子變得立體起來,真切起來,好像歷史中的那些人還站在那裡,我不經意地走過一個轉角,就會與他們迎面相逢。

我不曾想到,自己會被調入故宮博物院,成為一名研究人員。長久以來,故宮就像藏地一樣,那麼幽遠、神秘。我曾無數次地走入這座宮殿,寫過好幾本宮殿之書,這一次,我與它緊緊地綁定在一起,無法分開了。我至今保留著鄭欣淼院長發來的一條簡訊:「故宮是寫不完的!」

每當穿越車水馬龍的街市,走進這宏大的宮殿,樹上的鳥鳴,帶給我無比的清透寧靜。我一頭扎進宮殿西北隅的一個獨立的庭院,那是故宮博物院的圖書館,去一頁頁地翻動影印版的《四庫全書》,這是一種促膝長談。故宮容納了太多人的生命軌跡,而它自己也是一個生命體。每當大雪之後,我站在空曠的宮殿裡,看飛簷上的積雪一點點地斷裂,沿著飛簷的弧度緩慢地滑行,然後接二連三「撲簌撲簌」地降落在地上,我就知道,故宮不是一個死物,而是像我們一樣,有自己的律動和感情。

我痴迷於這座宮殿,時常會一直待到夜裡。我發現,這座舊宮殿的美,竟然那麼適於在夜色裡展開。它就像一個人在夜裡褪去了華麗的外表、虛擬的表演,我聽得見它安靜的心跳,那裡面藏著它最真實的隱秘和疼痛。

北京的冬天,天黑得早,有時五點半就全黑了,只剩下宮殿的剪影在冰藍的夜空下波瀾起伏。下班之後,一個人從宮殿的最深處走出來,我會想,在明清兩朝,宮殿是不會這麼黑的,因為各座宮院裡都有人。只要有人,就有燈火。一盞盞燈,在宮殿深處亮起來,滲入重重的夜色,宮殿也就有了生氣和活力。所以我想,那時的宮殿和今天是不一樣的。

那時的宮殿,有萬千燈火,有人影晃動。整座宮殿,就像一隻超級豪華遊輪,漂浮在夜色之上。那時,我心裡時常會想念那些消失的故人。我說「想念」,是因為我對他們從不陌生,只是相別已久。時間試圖拉遠人與人的距離,但故宮有自己的時間,故宮的時間與外面的不同。故宮的時間不會讓人走遠,相反,會讓不同時代的人靠得很近。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出版書影、劇照;封面圖:雨後故宮,來自官微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故宮擁有一個與外面世界相反的時間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祝勇 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知名作家祝勇 站在故宮寫作整個世界
    祝勇   1從故宮 發散到整個世界  研究歷史,如果不注意,容易走上抄史料的路子。  優秀的作家往往都有一個聚焦點,像莫言就寫故鄉,其實很多人都是寫自己的故鄉,張愛玲、王安憶、莫言、蘇童、餘華、遲子建等等都有自己的根據點。他們一生都在圍繞這個據點在創作。曾經的祝勇,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寫作據點。他從家鄉瀋陽出發,到各地去漫遊,希望找到一個自己的寫作方向。因緣際會,他與故宮相遇了。自然而然就聚焦在故宮。但就像福克納寫自己故鄉,同時也是在寫世界一樣,寫故宮也不能僅僅是寫故宮。
  • 作家祝勇:願盡畢生之精力書寫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從明成祖永樂年間開始興建,至1420年建成,距今正好600周年。在此之際,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由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祝勇主編的《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並於8月17日在上海書城舉辦了新書首發儀式。祝勇出席了活動,介紹新書,暢談故宮人的情懷。
  • 鄰國皇宮面積超過故宮,創造世界紀錄,卻沒有故宮的地位
    一般說起建築藝術,大家應該會首先想到中國,因為我們國際不僅現在是「基建狂魔」,古代的建築水平也十分高超,而且我國幾乎是世界公認的建築大國。但是鄰國皇宮面積超過故宮,創造世界紀錄,卻依然沒有故宮的地位。緬甸國土面積只有67萬平方公裡,但是卻擁有一座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的皇宮,故宮只有72萬平方米,在面積上超過故宮。而且不僅超過故宮,這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宮殿,但是也不用因為面積太大,擔心一天的時間無法參觀宮殿內的所有景點,因為不是所有部分都對外開放。
  • 故宮價值與地位: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故宮(圖)
    公約規定,對於世界遺產,整個國際社會都有責任予以保護。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5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
  • 世界文化遺產——故宮
    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世界第一大宮殿,總面積相當於5.5個中國故宮,在一個小國
    說到古宮殿建築,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故宮了吧。作為當下保存最完整的宏大建築群之一,以明清獨有的建築風格和當時中國的強勢屹立於世界之中,向世界宣告著中國的強大與繁榮。
  • 瀋陽故宮和北京故宮,在建築風格、文化傳承上,存在著哪些不同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可以說是中國存在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可是兩個建築群之間,由於建造的時間、政治背景不同,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第一,北京故宮沒有什麼好說的,大家都比較了解,佔地75萬平方米,古建築有980座,房間9000多間。
  • 故宮!領銜世界十大皇宮!
    故宮!領銜世界十大皇宮!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他們的住所也是威嚴無匹的,接下來大家一起走進世界最權威的皇宮,這些建築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成果,已成為無法被超越的經典。故宮舊稱為紫禁城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
  • 簡介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五大宮之一——故宮,故宮的風水布局揭秘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 故宮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這裡才是,面積相當於5.5個故宮!
    故宮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這裡才是,面積相當於5.5個故宮!我們國家在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水平確實是處於一種突飛猛進的狀態當中,所以也有許多朋友們都在閒暇或者是放假的時候開始出門旅遊。要知道,我們國家可是一個擁有著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古國,也是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屬於東方神秘的存在。而且我們國家的許多遺蹟和建築及風景都是其他國家所遠遠沒有的,最令人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無疑就是故宮。但大家有沒有想到過呢?故宮其實並不是這個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皇宮。
  • 【世界遺產在中國】英文介紹——明清故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
    推出【世界遺產在中國】系列原汁原味的英文介紹,按照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時間先後呈現。
  • 中韓故宮大對比,韓國:我們的故宮更大,也要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有著名的故宮,故宮太有歷史紀念意義了,韓國也有一座宮殿,它不僅規模大,而且比北京的故宮還要古老,韓國的宮殿叫做景福宮,是朝鮮半島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朝鮮王朝的宮殿,是韓國首爾五大宮殿的之首,景福宮位於朝鮮王朝的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首爾,是韓國首爾的五大宮之首,也是朝鮮王朝的政治中心
  • 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在故宮博物院揭牌成立
    12月26日,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揭牌成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出席揭牌儀式並講話。    單霽翔在講話中表示,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工作在國家「十二五」規劃首年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中央財政首次設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國家文物局主持設立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大國家重大遺產地保護設施專項投入等,這表明了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視與堅定決心。
  • 讓世界都為之驚嘆的北京故宮
    很多人在國內旅遊時,都會選擇去北京故宮看一看。這座中國標誌性建築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從建成至今,故宮已跨越了600年時間,見證了明清兩個王朝從興盛到衰亡的全部過程。
  • @故宮,江津白沙歡迎你!
    《不成問題的問題》《母親,母親》《開羅宣言》提起這幾部影視作品小編首先想到的就是白沙這次白沙要牽手故宮了9月22日,記者從白沙鎮獲悉,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研究所所長、著名作家、著名紀錄片導演祝勇一行到該鎮實地勘景,尋找抗日戰爭烽煙中的「重慶影像」,為「故宮文物南遷紀錄片」項目做攝製準備。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故宮600年專題 | 祝勇:我像是從故宮的天際線上划過的飛鳥
    通過對《故宮六百年》《故宮的古物之美》《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作者祝勇的專訪,我們站在今天的坐標上回望歷史,更好地認識了紫禁城,了解了它的過去與未來。在他的筆下,那一段段往事、一座座宮殿、一件件藏品,都在講述這600年的相守相望。
  • 世界最大皇宮是故宮?並不是的,此皇宮佔地面積是故宮的5.5倍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大家可能以為是我們的故宮,其實並不是的,這個皇宮總面積達到了400萬平方米,相當於我們中國故宮的5.5倍。最近這兩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之後,都喜歡四處旅遊,出去旅遊的時候,我們都喜歡看一些古代建築,因為現在建築都是一些高樓大廈,沒有什麼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