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廣人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但是為何擁有豐富農業資源的東北,其農業發展速度反而如此的緩慢呢?關於東北農業和工業發展滯後有很多說法,有說東北人不行的,也有說東北沒有地理優勢的,還有說東北體制落後的,眾說紛紜。從來沒有人認真地分析東北農業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
我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資源豐富的東北為何農業沒有發展起來?真實原因讓農民難以接受》這篇文章,大家看看我分析的是否正確?
國家收儲和糧食補貼是限制東北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我們東北農民種地嚴重的依賴國家收儲和農業補貼,我們很多農民戲稱我們是為國家種地的,如果沒有國家收儲政策和農業補貼支撐,東北的農業根本就支撐不下去。在過去國家大力補貼農業的時候,農民的收入還算可觀,生活也有保障,但是現在收儲政策終結反而來個最低保護價,這就是變相的降低農作物的價格,農民怎麼可能有好的收益呢?
農業補貼也只是種植結構調整性質的補貼,根本起不到推動農業發展的作用,所以農業的衰退就是必然的了。
由於國家用國儲收購價格和糧食補貼來控制農民生產糧食的規模和種類,所以就導致種植業的多樣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農民只能夠順著國家的政策部署來生產糧食,沒有辦法自主的先擇糧食生產的種類,這就導致東北農業結構的單一化。
我們簡單舉個例子,比如說國家要是讓你種植大豆,你明知道大豆不好賣你為什麼還要種植大豆?答案很簡單因為種植玉米沒補貼,本來是收益高的玉米在大豆得到補貼之後就變成收益低的農作物了,自然就沒人種植了。種植成本因為政策性幹擾十分不穩定,讓農民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
可能有人不太贊同我的說法,他們認為如果我們農民沒有最低保護價和農業補貼,我們農民會更加的艱難。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的農業補貼政策是為了維持我們糧食生產的穩定性,並不是為了促進農業發展而制定的政策。所以無論是收儲政策(後來的糧食最低保護價)還是現在的農業補貼政策,都是為了維持糧食生產而制定的。這些政策只能維持農業生產的正常運作,而沒辦法給農民增收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我們國家的政策不轉變我們東北的農業會怎麼樣?
如果我們東北這種維持糧食安全的補貼政策不改變,那麼我們東北的農業只會朝著規模化種植和單一化種植髮展,這是必然的。因為我們知道隨著工農收益差距的增大,糧食種植者的規模就必然會不斷的增加,否則你根本就沒辦法實現收支平衡。我們東北就會徹底的成為原料糧食的生產基地,永遠難以實現農業利潤的高增長。
而且隨著南北經濟差距的加大,東北的人員大量外流更會加劇農業單一化和土地規模化發展的趨勢,讓東北農業轉型更加困難。
東北農業如果不從國家層面發生轉變是很難迎來轉機的
如果東北的農業問題不從國家層面來一次自上而下的轉變,東北的農業就很難得到發展,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的一個問題。我們總說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東北農業,但是我們真正有效的政策措施又有多少呢?在世界農業相較於工業生產來說處於絕對劣勢的大背景下,沒有實際的物質物質基礎支撐農業是沒有希望的產業。
糧食保護價和農業補貼政策雖然保住了農民的飯碗,但是同時也是限制農業發展的枷鎖,我們如何從保障糧食安全和支持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這兩個問題之間進行政策平衡,這需要很高的政策技巧。進一步是農業僵化農民收入受限制,退一步是糧食安全無法保障,如何進退有據是個技術活。好了大家認為《資源豐富的東北為何農業沒有發展起來?真實原因讓農民難以接受》說的有道理嗎?一起來評論吧!
我是農民,我為農民發聲。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