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090字,圖片11張,閱讀需3分鐘。
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這三者是陶瓷的主要裝飾技法。非常難以分辨,今天茶小逸就一次性給大家講清楚了。
一、產生的年代不同
釉上彩:在明代從釉下青花彩繪的基礎上所創造出來的。
釉中彩: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瓷器裝飾材料和技法。
釉下彩:最早雛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續至今。
從時間上來說,釉下彩的年代更為久遠,從傳承上來講,可以說釉上彩源於釉下彩。
二、燒制工藝不同
釉上彩(胎——釉——彩)
又叫「爐彩」,指先把瓷坯燒成白釉或單色釉瓷,再對它們進行彩繪,最後再入窯低溫燒制(入窯低溫600—900℃),主要是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穩定性。
釉中彩(胎——釉——彩——釉)
指先在素坯上施了一層釉料,然後在表面進行彩繪完成後又覆蓋一層玻璃體釉衣,高溫快燒(通過1100—1330℃),在1330°的高溫下顏色在釉料中間會滲透,呈現一種暈染的感覺。
釉下彩(胎——彩——釉)
又叫「窯彩」,指在成型的素坯上繪製,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淺色釉,一次燒成(入窯高溫1200—1400℃)。燒成後的圖案被釉衣覆蓋在下面,表面光滑柔和、平滑細膩,永不褪色。
三、表現特點不同
釉上彩(有凹凸感,色彩鮮豔,價格較低)
顏色鮮豔,紋樣突出於釉面,用手觸之,有凸起感覺。由於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損,易受酸鹼等腐蝕,易褪色,但因燒成溫度低,著彩選料廣,因而品種豐富而藝術性強,以用於陳設器皿為佳。如釉上紅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琺瑯彩、墨彩等。
釉中彩(工藝複雜,色彩晶瑩,價格高)
釉面細膩光滑,色彩玉潤柔和,滋潤恍目,有玻璃光澤,抗腐蝕、耐磨損。
釉下彩(光亮、色彩柔和,價格高)
表面平滑不凸出,色彩瑩潤、光亮柔和,滲透感強,永不褪色。釉下彩主要有青花、釉裡紅、玲瓏、及釉下三彩、五彩瓷等。
四、如何區分釉上彩、釉中彩與釉下彩?
釉上彩不必說,因為在表層有明顯的突起,肉眼能夠看出來。那麼釉中彩和釉下彩有什麼區別呢?
這是工藝上的區別,導致效果的不同,雖說釉中彩的第一層上的釉流動性差,但也不能和完全不流動的坯相比,因為底釉有那麼一點的流動性,所以釉中彩在燒制中會暈染開,有國畫的筆墨韻味,可以畫出類似宣紙的效果,可謂之國畫的大寫意畫,而釉下彩則完全不會流動,當然也不排除釉下彩也有大寫意,但明顯能看出筆痕 釉中彩基本看不到筆痕。
這種效果也就導致釉中彩很難畫的很細緻,一般只畫寫意,內容多是花鳥,而釉下彩可選擇餘地就非常多。 另外有的釉下彩的青花也有類似的暈染,但仔細觀察,這種暈染方向是主要向下的,而不是均勻的向四周,這其實是因為燒制溫度過高或釉與青花料不耐高溫而導致的,俗稱燒糊了。
這些精美的瓷器,總是讓人滿心歡喜、憐愛,或鮮豔或柔和,或熱烈或纏綿,都散發出淡淡的的芳菲~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