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到廣東佛山出差,回來給我帶了件瓷器,說是什麼釉中彩的。因為她知道我最近正對陶瓷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僅研究瓷器的製作工藝,還開始收藏瓷器,於是就惦記著給我帶了一件。就是下面這個盤子,我看了半天只知道這肯定不是釉上彩,但是對於釉中彩和釉下彩的感覺不是很明顯。於是我就去搜集了一些相關資料,如何來區別它們!一起來看看吧~
就拿這件瓷器來說,我們先來區分釉上彩和釉下彩。這兩者還是比較好區別的,首先從手感上,比較直觀。釉上彩的紋飾你上手摸會有痕跡感,而釉下彩和釉中彩都沒有這種感受。這件瓷器就是摸起來沒有痕跡感的,其表面十分光滑。除了手感,你在光線好的地方用肉眼也是能看到的。從圖片上可能你們不太感受到,你可以找來你們家的瓷碗來觀察!
因為家用的瓷碗一般成本較低,所以大多採用釉下彩。這是因為從製造工藝上看,釉下彩繪瓷高溫一次燒成,這樣就使得工藝過程相對比較簡單,便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數量。而釉上彩則是在釉上彩一般則經過兩次燒成,先高溫燒成瓷胎後,再施彩經低溫二次燒成,這樣成本相對提高。從其質地來看,釉下彩繪,紋飾不易脫落,對人體無害。現代科學證明,低溫釉上彩瓷的彩料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鉛。
對於釉中彩大家可能聽的不較少,當朋友送我這件釉中彩的瓷器後,我才開始關注釉中彩。根據我查據的資料表明,其實釉中彩就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結合!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既有釉下彩的步驟,又有釉上彩的步驟。就是說它和釉上彩一樣都是把紋飾用顏料畫在釉上,然後和釉下彩一樣上面又塗上了一層釉。這是工藝上的區別,然後導致效果的不同。
雖說釉中彩的第一層上的釉流動性差,但也不能和完全不流動的坯比較。 因為底釉有那麼一點的流動性,所以釉中彩在燒制中會暈染開,類似國畫的大寫意畫。而釉下彩完全不會流動,但也要仔細看釉下也有大寫意。但明顯能看出筆痕,而釉中基本看不到筆痕。這種效果也就導致釉中彩很難畫的很細緻,一般只畫寫意,內容多是花鳥,而釉下彩可選擇餘地就很多了。
看看我的釉下彩,再看看朋友送的釉中彩,你能分辨了嗎?另外有的釉下彩的青花也有類似的暈染,但仔細觀察這種暈染方向是主要向下的。而不是均勻的向四周,這種其實是溫度燒高, 或者釉和青花料是不怎麼耐高溫的,俗稱燒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