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御瓷器的燕子,經常會有一些初次接觸瓷器的朋友們向我諮詢一些關於瓷器的專有名詞與知識,其實瓷器的世界太大,需要我們去學習的東西也有太多,今天我就先來和大家講一講經常被搞不清楚的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釉」。如同我們每個人穿的衣服一樣,「釉」就是瓷器的一件衣服,有的衣服潔白如玉,有的衣服色彩絢麗。
漢字中的釉,本意是指有油狀的光澤,對於瓷器來說就是指附著於陶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的玻璃質層,並且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們聰明的祖先就已經學會用巖石和泥巴製成釉來裝飾陶瓷了。
搞清楚了釉之後,我們就來分別認識一下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
在景德鎮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一個買家問老闆釉上彩、釉中彩與釉下彩之間的區別,老闆回答道:「上午燒制的是釉上,中午燒制的是釉中,下午就是釉下」,這顯然是一個笑話,但是也表現出人們對這三者之間的疑慮很普遍。
實際上,這三者是陶瓷的主要裝飾技法。
釉上彩又叫「爐彩」,指先把瓷坯燒成白釉或單色釉瓷,再對它們進行彩繪,最後再入窯低溫燒制,主要是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穩定性。
釉中彩指先在素坯上施了一層釉料,然後在表面進行彩繪完成後又覆蓋一層玻璃體釉衣,如同對照片進行塑封,在1330°的高溫下顏色在釉料中間會滲透,呈現一種暈染的感覺。
釉下彩又叫「窯彩」,指在成型的素坯上繪製,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淺色釉,一次燒成。燒成後的圖案被釉衣覆蓋在下面,表面光滑柔和、平滑細膩,永不褪色。
由此可見,我們以成型後的釉層關係來區分判斷,彩料固化於釉面並整體或部分直接外露的是釉上彩,彩料不同胎體結合且被夾在兩個釉衣中間的是釉中彩,彩料在釉下並且與胎面一體的是釉下彩。
以便於讓朋友們更好的區分,大御瓷器的燕子將從四個方面進一步介紹一下三者之間的區別。
第一,燒制年代
釉上彩:出現雖早,但技藝成熟於明中、晚期。
釉中彩: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瓷器裝飾材料和技法。
釉中彩:最早雛形可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續至今。
時間上來說,釉下彩的年代較為久遠,可以說是釉上彩源於釉下彩,而釉中彩處於兩者之間,吸收了各自的優點。
第二,燒制溫度
釉上彩:600°——900°
釉中彩:1060°——1250°
釉下彩:1200°——1400°
第三,分類方法
釉上彩: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
釉中彩:包括製作性釉中彩與燒成性釉中彩
釉下彩:主要包括青花、釉裡紅和釉下五彩
第四,特點
釉上彩:紋樣突出於釉面,顏色鮮豔,藝術感很強但長期摩擦易磨損變色
釉中彩:釉面細膩光滑,抗腐蝕、耐磨損
釉下彩:色彩瑩潤、滲透感強,永不褪色
從以上的區別可以得出,較為容易的方法就是從手感與光澤度下手。
我們生活中也會接觸到很多瓷具,包括茶具、餐具等,那麼它們的安全性就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市面上都是釉下瓷、釉中瓷與白瓷,比較安全。如果餐具上的圖案手感不同,釉彩能用指甲刮掉,就可能是劣質的釉上瓷。
燕子建議,把剛買回來的瓷質餐具先用沸水煮五分鐘,再放到常溫的食醋裡浸泡1至2小時,將瓷具中的有毒分子稀釋出來,有助於飲食健康。
無論是使用還是觀賞,健康可靠地瓷器才是最好的選擇。大御瓷器一直以來堅持選用優質高白泥,古法七十二道工序從不懈怠,為每一位愛瓷之人做出最真摯的承諾。
每一把瓷器背後都藏著一顆虔誠的心,點綴每一個單調乏味的世界。也許藏於家中的祖傳珍寶也許是愛不釋手終日把玩的日用瓷具,無所謂其價值的高低,只要能賞心悅目、愉悅心靈,在歲月的滋潤下必定會有驚喜回報於你。
感謝朋友們的觀看,若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大御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