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食品不僅在美國人的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也是現代美國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政府表示,近40%的美國人每天都吃快餐。據估計,有八分之一的美國人曾在麥當勞打工,包括主持人傑·雷諾、格萊美獲獎歌手仙妮亞·唐恩和梅西·格雷、奧運會金牌得主卡爾·劉易斯以及世界首富——亞馬遜執行長(也是《華盛頓郵報》的所有者)傑夫·貝佐斯。
從經濟上而言,快餐業普遍採取的是特許經營模式,該模式要求各地的加盟商承擔經營餐廳的大部分風險,同時需向母公司預付一筆費用並繳納部分收入。作為交換,加盟商可獲得知名品牌的使用權、經過驗證的商業計劃、高效的市場戰略和大賺一筆的機會。
即使不是憤世嫉俗的人也會發現,美國有接近25萬的快餐連鎖店也提供大批底薪的工作崗位。與此同時,這些快餐店最受歡迎的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脂肪、鈉和無營養的熱量,是美國肥胖症盛行的罪魁禍首。與快餐密不可分的健康和經濟問題在美國黑人社區裡尤為突出,與其他地方相比,這些地方提供的食物選擇更少,商業活動也更少。
以上問題吸引了喬治城大學教授瑪西婭·查特蘭(Marcia Chatelain),她在此基礎上撰寫了《特許經營:美國黑人的「金拱門」》(Franchise: The Golden Arches in Black America)。查特蘭通過行業巨頭麥當勞的故事講述了快餐對美國黑人產生的巨大影響。簡而言之,這本書講述了麥當勞是如何被黑人佔領的。這聽上去像是關於主流黑人社區中存在食品沙漠和快餐盛行的小眾故事,但實際上,這本書有著龐大的構想,鞭辟入裡地分析了快餐店如何成為了美國黑人的又一個負擔。
查特蘭用了大量篇幅來分析二戰結束後不久,麥當勞的崛起與同一時期有著重大進展的黑人解放鬥爭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正如查特蘭所述,那個時代普遍存在種族歧視,美國黑人無法享受多數政府福利和公共設施,如果考慮到這點,那麼關於黑人顧客是否會受麥當勞歡迎的問題實在沒有任何新意。毫無疑問,他們受到的對待是相當糟糕的——但如果當時連北卡羅來納Woolworth超市的午餐櫃檯都對不同種族區別對待的話,那麼本地麥當勞這麼做也就毫不讓人意外。
隨後,該書以更富有啟發性的反轉記錄了麥當勞挖掘美國黑人市場盈利能力的過程,以及政府如何幫助麥當勞等連鎖企業抓住了這個機遇。
麥當勞的觸角早在戰後就延伸到了加州郊區,而直到上世紀60年代,麥當勞才精明地意識到黑人社區的潛在利潤。這個時機並非偶然。在60年代的內亂後,白人和中產階級加速逃離,導致華茲和紐瓦克等地滿目蒼夷,經濟衰敗。在尼克森執政期間備受歡迎的一個理念是政府鼓勵對全國城市,特別是貧困的黑人社區進行新一輪的投資。
快餐店正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首家由黑人持有的麥當勞加盟店於1968年開業,三年內,全美國有了近50家這樣的加盟店。很多黑人企業家都得到了政府的補助支持。
事實證明,黑人開店對麥當勞而言極為有利,幫助其在營銷時將公司與黑人社區的融入作為宣傳點。該書提到,沒過多久,黑人社區加盟店所產生的收入就多於白人地區了——儘管部分黑人店主抱怨在高風險的地址開店需要承受更高額的保險和安保費用,以及他們常常被分配到更老舊的門店中。
麥當勞充分利用了在黑人社區實現的增長以及增長為公司帶來的良好公共關係。有批評者稱麥當勞只是從黑人社區中撈錢,而黑人加盟商幫助其擋住了這樣的批評。最後,麥當勞還聘用了黑人經營的廣告公司Burrell Communications,該公司策劃的市場推廣活動幫助麥當勞被全國的黑人社區廣為接納。
麥當勞是第一批在廣告和電視宣傳片中啟用黑人模特和演員的公司之一。麥當勞成立了全美高中籃球賽和麥當勞全美高中樂隊,還為全國跳繩聯賽提供贊助。在廣告和其他營銷活動中,麥當勞標榜其不斷增加的黑人管理層人數。還有各種誇讚之詞稱麥當勞是全美最大的年輕黑人僱主,從當時各方面來看,事實的確如此。
作者在書中對麥當勞營銷策略的探討,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極富啟發性的視角,以了解當時大企業和民權運動領袖之間的相互影響。就在不久前,美國黑人領袖傑西·傑克遜牧師推動大企業給黑人商人乃至整個黑人社區「公平的份額」。查特蘭記錄了克利夫蘭和波特蘭等多個城市針對麥當勞是否應在經營地承擔責任而發生的有趣鬥爭。
麥當勞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可以被視為是回報了造就其成功的社區。在麥當勞獲得了第一份工作的年輕人是否應在那裡創立事業?第一份工作最寶貴的收穫是在工作場所中培養工作習慣和對未來的預期,不是嗎?截至2017年,美國黑人擁有約222家麥當勞加盟店,這難道不是件好事嗎?同時,像麥當勞這樣的盈利企業能夠讓其加盟商為那些追求事業的成年人們支付足以維持生計的薪酬,這又有何不可呢?
這本書沒有輕易放過麥當勞,而是更進一步展開了探討。2014年,黑人青年麥可·布朗在與警方對峙時被槍殺後,密蘇裡州弗格森鎮變得一片混亂。在書接近結尾時,她描述了多年後的現狀。那裡至今仍然活躍的商業之一是黑人經營的麥當勞。查特蘭寫道:「這本書關注的是像弗格森鎮這樣的地方,為何在騷亂後更有可能開設快餐店,而不是直接為窮人提供現金救濟、對警察局進行監督、提供時薪8.6美元起的工作機會。」
根據她的分析,快餐企業、短視的民權領袖、政治家、政府和不知情的黑人資本家共同導致了黑人社區被快餐食品滲透,危及其健康的現狀。
這只是一種觀點。然而,問題或許不在於黑人社區的快餐店過多,而在於其他商業和機構的缺乏。
(翻譯: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