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政治論斷,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是什麼性質的國家、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走向如何等一系列關鍵性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什麼?從2017年的「7·26」講話到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從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闡釋:一是從民族復興的角度來看,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二是從社會主義實踐的角度來看,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三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貢獻來看,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個意味著」有著豐富的理論與實踐內涵,既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於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基礎和應當堅持的方向,也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貢獻。我國對外傳播的基本趨勢與特徵亦將由此決定。
三大基本趨勢
第一,國家傳播的主體意識將進一步增強。目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要素已經越來越多地融入其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際社會的矚目下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形成了與時俱進的全球化思維格局。基於這一思維格局,黨中央在內政外交方面不斷推出新舉措,提出了「亞洲新安全觀」「新型大國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一系列立足於地區和全球戰略的新思想、新理念。這些新思想、新理念不但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一種自我超越,同時也超越了長期以來佔據國際社會主導地位的西方思想體系和發展模式。這客觀上要求中國的對外傳播工作者改變以往在國際傳播格局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邊緣化心態,充分樹立自信,增強主體意識和引領意識,在超越性的發展中進一步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與世界分享中國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理念、思想。
第二,話語能力將成為一項重要能力。長期以來,由於歷史、現實的雙重原因,在國際輿論場上,西方話語始終佔據主導地位,我國媒體在對外話語建設方面則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後性,難以完全擺脫「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窘境。正因為如此,黨中央從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建構的角度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要求,話語能力由此成為重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的「核心能力」。當然,這也是由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邁進的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的必然選擇。突破西方話語體系,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話語體系,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任務,既要打破西方主流社會多年來的思維定式,還要讓廣受西方話語影響的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並給予認同。
第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成為共識。從2013年起,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雙邊及多邊重要外交場合多次闡述以合作共贏為核心旨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人類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斷和總體認識,它超越了民族、國家與意識形態界限,著眼於國際社會和平、發展、合作大局,反映了人類的共同利益與共同追求,符合《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成員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原則。因此可以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一種理念、目標與願景,更是一種價值觀——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目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並且作為世界和平發展的目標與願景被聯合國決議、安理會決議所採納;同時又有「一帶一路」共建在實踐層面的推進,具有「內而思維,外而行事,皆達正鵠」的邏輯自洽性。這種自洽性應充分體現在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中,並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予以認識。從戰略角度看,這正是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的突破口與立足點。
三大新特徵
由上述「基本趨勢」所決定,新時代我國對外傳播將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更強的針對性。這種針對性在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中尤顯重要。應當肯定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出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時介紹這一倡議的理念、宗旨、目標,並與所在國家的領導人達成了合作共識。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辦,進一步擴大了「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國內主流媒體也投入其中,全力進行宣傳報導。但是「一帶一路」畢竟涉及不同地域的60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社會文化習俗不同,對於「一帶一路」共建的訴求也有所不同,疑惑與誤解在所難免。這就對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的中國對外傳播主體提出了新的要求:樹立「一國一策」意識,在充分了解沿線各國涉華輿情的基礎上,進行對應性的、細緻入微的溝通交流,及時回應不同國家對於中國的關切與質疑;進行必要的輿論引導與糾偏,避免這方面話語的主觀性、概念性、空泛化與表面化。
第二,更大的創新性。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他還要求用海外讀者樂於接受的方式、易於理解的語言,客觀、真實、生動地報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促使外國觀眾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按照這一要求,我國主流媒體在對外傳播方面持續進行創新探索,通過多種渠道,尤其是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中國聲音。例如近幾年風生水起的「復興路上工作室」相繼推出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短片,它們以生動的說唱形式出現,匯集卡通、快閃、美劇風、漫威風、饒舌神曲等多種風格,受到國內外網民的喜愛,並在優兔(YouTube)、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海外社交網站上得到大量轉發。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也相繼推出不同曲風的《「一帶一路」之歌》,通過年輕、時尚、國際化的表現形式,對「一帶一路」的歷史淵源和當代意義進行解讀,讓人耳目一新。有些媒體還深入發掘中國社交平臺的獨有優勢,將其作為新時期對外傳播的補充渠道。凡此種種,都將使我國的對外傳播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的特色。
第三,更高的戰略性。無論是對外傳播針對性的增強,還是話語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戰略規劃以及頂層設計之下的協同傳播,這就是所謂的戰略性。2009年中央下發的《關於印發〈2009—2020 年我國重點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就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實施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規劃的初期,各重點媒體紛紛以硬體設施建設作為突破口,不斷強化海外傳播平臺的人員、技術配置,完善採編播報網絡,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例如缺乏統籌、資源分散、重複建設等。近年來,中央政府力求在戰略層面加強管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3月,中央決定撤銷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建制,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這無疑是對外傳播能力建設或國家戰略傳播資源整合的一個全新舉措。可以預期,新組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會進一步增強廣播電視媒體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在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相信這一效果不久將會充分顯現出來。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