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鍋蓋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0-12-24 荔枝網新聞

  濃濃街巷市井味,滿滿人間煙火氣,對於很多鎮江人來說,一天的生活是從一碗熱氣騰騰的鍋蓋面開始的。2020年鎮江鍋蓋面大賽剛剛落下帷幕,20家麵館經過層層選拔,從124家報名麵館中,脫穎而出,前10名被大賽組委會授予「十佳金牌鍋蓋麵館」稱號,11-20名被授予「十佳網紅鍋蓋面」稱號,9月9號上午即將舉行授牌儀式。鍋蓋面不僅是鎮江人的獨家味覺記憶,成為了鎮江的城市名片,更帶動了一大批從業者邁向了小康生活。 

  京口區桃花塢路上的陶大麵館獲得了十佳金牌鍋蓋麵館稱號,每天早晨5點半開始這裡的客人便絡繹不絕。一口大鍋裡,燙出美味的麵條,再配上精心滷製的豬肚、腰花、肥腸、獅子頭等各種澆頭。湯清面軟,爽滑不粘牙有勁道,香氣瀰漫,碗裡紅中點綠、熱中溢香,這一口鍋蓋面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

  食客1

  我一個星期來四天,他這裡一個麵條的確是滿勁道的,還一個這種鹹口的麵條比較適合自己口味,這個陶大環境也比較好。

  食客2

  真吃不膩,因為它口味多啊,可以挑著不同的味道吃,像我們年輕人吃的他就會麵條加多一點,我覺得五星的話評五星。

  這家倍受顧客好評的鍋蓋麵館,創始人名叫陶剛。陶剛自豪地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下面技藝。面下在鍋中,他在鍋與蓋的間隙燙煮澆頭。將配料的味道,充分溶解在麵湯和麵條之中。面越煮越香,湯越煮越醇。鍋蓋面大多是紅湯麵,底料裡的醬汁,是口味優劣的關鍵。陶剛所用的,是自己秘制的醬油。鹹味清爽、回味甘甜、香而不膩,與麵條互補入味,相得益彰。手法正宗、用料講究,在陶剛看來,只是基礎。要做出一碗真正的好面,更重要的還要用心。

  陶大麵館創始人 陶剛

  我早上四點鐘起來,到菜場去選料。鎮江鍋蓋面真正傳統的老味道,澆頭就是燙出來的,原汁原味的。醬油的秘制也很講究,把恆順醬油買回來自己秘制,正常每次秘制醬油大概在30個小時,花了很多的心血。剛開始得不到理解,人家都講這個麵館鎮江到處都是你能做成功嘛?當時我就相信一點,我的口味不錯啊,良心做餐飲,用心創品牌。

  回憶起創業的經歷,陶剛說還要從三十多年前的一碗麵說起。那一年,才13歲的他從淮安漣水來到鎮江打零工。在那個生活窘迫的階段,他第一次嘗到了鎮江鍋蓋面,瞬間被這奇妙的味道所徵服。一碗最便宜的陽春麵,讓陶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一面到處打工,一面觀察學習,每天只要有空就到鍋蓋面的店鋪門口,洗洗觀察別人的面是如何製作出來。2010年陶剛工作的鎮江制鏡廠破產倒閉,他開始正式到各家麵館打工「偷師」,不斷地去鑽研琢磨做面的奧秘。經過前期厚實的積累,2016年8月,陶剛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麵館,2017年10月開始,他又先後註冊了陶派陶大、鍋蓋面陶大、陶大面的品牌商標。至此,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他在市區有4家門店,員工超過100人,包括周邊城市在內還有近30家加盟店。

  陶大麵館創始人 陶剛

  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開第一個小門店,20個平方,我自己身無分文,那時候我姐姐給了我幾萬塊錢。一條街就一裡路,15家麵館,開了之後總的做下來還不錯,經過一年多之後,那麵館僅剩三家。以前不要說汽車了,電瓶車都沒有,後來慢慢自己也買了車、買了房。我每天正常麵條的跑量在150斤左右,一個月營業額在十五六萬左右。我就感覺到自己也帶動了很多人就業,小日子過好了,他們每年也經常到我這裡來說,哎呀,看望師傅,這是我最欣慰的。

  鍋蓋面原名夥面,在本地至少有150年歷史,也稱小刀面、跳面。鍋蓋面的製作主要有三道工序:跳面、擀麵、切面。歷史文化研究者、市鍋蓋面協會顧問裴偉告訴記者,有人認為麵條「是北方移民和軍營的夥夫帶過來的」,所以叫「夥面」。在1922年出版的《鎮江指南》中記載:「夥面鋪城內有數百家,其營業雖小,獲利則頗厚。」情勢與如今鍋蓋面在鎮江的地位相似。

  市鍋蓋面協會顧問 裴偉

  上世紀80年代後,鎮江餐飲界形成了「面鍋裡煮鍋蓋、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的新三怪諺,還附會了乾隆下江南到鎮江嘗面的故事,那麼現在因為機制麵條已經形成了大規模市場,手工小刀面已經很稀見,那麼街頭巷尾「鍋蓋面」的店招隨處可見。

  

  鍋蓋面怪,怪就怪在大面鍋裡煮著小鍋蓋。很多半路出家的麵館,其實並不明其中緣由。裴偉介紹,「面鍋裡面煮鍋蓋」是一次奇妙的失誤,舊時自來水還不普及,也沒有熱水瓶,麵店為了能及時招呼食客,會在下面的大鍋旁邊準備一個稍小一些的「二鍋」,這個二鍋裡就是充分利用灶火餘熱形成的溫水,隨時添一把柴就可以燒開了下面,主家下面時錯拿了「二鍋」的鍋蓋放在大鍋裡,卻發現了別有妙用。

  市鍋蓋面協會顧問 裴偉

  一團團的面撂下鍋,水一滾,各自東飄西散,而小鍋蓋漂在上面,相對起穩定作用,哪個先哪個後,跟編了號一樣一目了然。還有其他的因素就是防止噗溢。起鍋的時候,先後有序,面既不會生、也不會爛,而且經過這一燜,麵條更加柔韌有勁,撈到碗裡,湯汁更易入味。

  鍋蓋面的本質是早晨的便餐,原是鎮江本土最草根的早餐之一。但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鍋蓋面由原先的香油光面、沒有任何澆頭,發展至今,在一代代廚師的革新和改良下,鎮江鍋蓋面風味愈發多樣化。在鎮江鍋蓋面協會登記的一百多家麵館,可以說各有所長:趙年鳳師傅的看家功夫是魚片魚湯麵,雪白魚湯與筋道麵條相得益彰;廚師學校畢業的21歲小夥子張旭則以酸湯小煮麵見長,風味獨特;吳紅梅店內的「爆款」是肥腸和腰花面;20歲年輕廚師王威開了一家寶堰乾拌麵館,店中小刀面最具鎮江特色。

  在對風味要求越來越嚴格的同時,各家麵館又在環境上下足功夫。2018年,一個全新形象的鍋蓋麵店——劉府面道出現在南山路與茶硯山路交叉口。270平米的店堂中,小橋流水,古色古香,讓人宛若置身江南園林。這裡營業時間從早晨六點至下午兩點,日常供品68種,每月都有新品亮相;每天客流量超過300人,不乏省內外慕名食客。

  劉府面道在這次2020年鎮江鍋蓋面大賽中也獲得了「十佳金牌鍋蓋麵館」稱號。老闆劉斌告訴記者,光這家店面的裝修他就花了三百多萬,他想用實際行動破除鎮江麵館曾有的「好吃的環境差,環境好的不好吃」的 「怪圈」。

  劉府面道老闆 劉斌

  我們看了很多的一些商業,都是由傳統美食而來,現代化地去打造,所以我們一直在思慮是不是傳統的鍋蓋面也有可以用現代的手法來打造,我們希望把我們這作為一個江南文化的產品特色推廣出來,在一年多的經營當中,在鎮江還是站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一個月營收的話,在二十大幾萬。

  2007年,鎮江市成立鍋蓋面協會,2009年江蘇省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鎮江鍋蓋面製作技藝名列其中。這些年來,鍋蓋面作為公認的鎮江地域美食品牌,這一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市商務局四級調研員虞軍表示,這次鍋蓋面大賽的舉辦就體現了政府對鍋蓋面行業進一步健康發展的引導和支持。

  市商務局四級調研員 虞軍

  這次我們實際上對硬體是有要求的,必須要具備100平方以上,要有獨立的操作間,要使用天然氣,環境要優良,這是一個導向,也就是希望我們所有的麵館不能總是在背街背巷吧,我們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那肯定就是在服務質量、環境上面也要提升。我們計劃在9月9號舉行盛大的授牌儀式,我們還準備商量通過這個國字號這個中國食品協會,把中國的十大特色面到鎮江來搞一個博覽會,實際上就是把鎮江的麵條把它的品牌影響擴大、提升。

  市鍋蓋面行業協會會長周鶴鑾表示,這些年來,鍋蓋面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正悄悄發生著改變,要想把鍋蓋面文化轉化為鍋蓋面產業,帶動更多的人走向致富小康路,就必須規範起來,走規模化道路。

  市鍋蓋面行業協會會長 周鶴鑾

  我們對鍋蓋面的集體商標和地理標誌進行一系列企劃,採取有效的保護機制。鎮江鍋蓋面它的標準和規範我們要給它分等定級,最近我們已經議定了鍋蓋面的一些細化標準,就像星級飯店一樣有評分,這個我們在今年準備落實到位,將小鍋蓋、小產品做成大文章。

  (來源:一起鎮江)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圓滿結束
    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正定縣參觀採訪。這是採訪團一行來到正定博物館採訪正定縣文物保護工作情況。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影報導2020年8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來到正定縣參觀採訪。
  • 守望丨幸福海北: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周《守望》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節目,就要帶大家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和門源縣,跟著那裡的百姓一起去探索他們的綠色發展之道。像這樣的生態種植企業,不僅能為農戶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創收,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脫貧成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可複製的「莓」好
    9月25日上午9:00,昌平人民廣播電臺將攜手福建永安、北京大興、河北武安、山西大同、內蒙古鄂爾多斯、天津濱海共同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脫貧攻堅聯合直播活動,向全國觀眾展現各地脫貧路上溫暖的故事。直播觀看平臺為「北京昌平」APP。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崇明島上的太陽村
    因是崇明島上第一個迎來日出的村莊,它又被稱為「太陽村」。《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8日走進《崇明島上的太陽村》。2020-08-0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已經退休的瀛東村老支書陸文忠,會經常來到村史館,向遊客講述艱難的創業史。陸文忠:原來是崇明68個窮村之一,農民要發展,關鍵要土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風景如畫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傾聽小康故事之餘,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各地獨具特色的美景。而靠著家鄉秀美的景色,很多群眾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作為郭爾羅斯草原上最耀眼的明珠,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遼金文化、滿蒙文化、漁獵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等在查幹湖交融共生,「春捺缽、夏賞荷、秋觀鳥、冬漁獵」的四季旅遊發展格局初具雛形,特別是查幹湖冬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瑞金華屋村「華嬤嬤」:小康生活「泡」出來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東方女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透過平凡生活的溫度與感動,一個又一個的小康故事,生動體現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家門口的光影世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家門口的光影世界 2020-08-26 1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舌尖」上的小康有滋有味
    來源:安徽日報評論部7月28日一上班,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食品安全監測室檢驗員金海鳳像往日一樣,對同事從市場上採集來的17個食材樣品進行檢測。臨近中午,所有檢材全部合格。小金與同事一道,前往鎮東邊的「紫霞美食一條街」例行巡查。這裡有32家旅遊餐飲店,經營的徽菜以地道食材和純正味道出名,每年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年營業額近千萬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5年前的一場山洪,令住在柞水縣營盤鎮北河村的趙家林家陷入貧困,上有年邁雙親,下有將升學的孩子,老趙家貧困戶的帽子怎麼也脫不下來。這時,柞水縣推動的生態扶貧讓老趙看到了機遇——林業系統從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老趙成功獲聘。有了生態護林員,森林資源安全更有保障。
  • 光影見證小康:文昌閣和四望亭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影記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1-16 17: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家小院裡的風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家小院裡的風景 2020-08-05 18: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浙江衛視播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譜寫「兩山」新篇章》,永康...
    ,我市作為經濟強市,更是承載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使命,為記錄好呈現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永康人公眾號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鄉:「微心願」圓夢超市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鄉:「微心願」圓夢超市 2020-10-03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臺縣羅城鎮:搭上「脫貧快車」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臺縣羅城鎮:搭上「脫貧快車」奔小康 2020-07-24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風景如畫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傾聽小康故事之餘,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各地獨具特色的美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邊境線上的小康路
    小康生活,對龍州百姓而言,曾經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考察工作,強調「廣西是革命老區,是貧困地區,也是邊境地區、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做好了,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就有了堅實基礎;邊境建設搞好了,民族事業發展了,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極大促進」。  群山雖然連綿起伏,但擋不住新時代龍州人民拔掉窮根、奮力奔小康的步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是你印象中的洲仔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是你印象中的洲仔嗎?為講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故事,展示各領域各行業的偉大成就,鼓舞決戰決勝鬥志,凝聚團結拼搏力量,激勵全縣上下奮勇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圓滿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從今日起,本臺將連續播出大型主題報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我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發生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