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遊學的傳統,孔子「攜弟子周遊列國」的教育舉動被稱為世界遊學的開端。河南作為世界遊學中心之一,一直以來都是感知中華文明、體驗黃河文化的重要目的地。如今,河南正全力打造面向世界的大黃河遊學研學體系,讓億萬華夏兒女身踐黃河、修習古今、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是大力弘揚黃河文化、築牢文化旅遊強省之魂,實現全球探尋體驗華夏歷史文明的重要窗口等目標的重要路徑。
《河南日報》相關報導
河南拉開「大黃河」研學遊學序幕
楊思敏是洛陽一家中學的初二學生。
身居古都洛陽,讓這個小姑娘「近水樓臺先得月」,從幼兒園起,就開始了各種「泡」博物館的研學之旅。
天子駕六博物館裡了解古代的禮儀及殯葬制度……
白馬寺裡聽媽媽講悠久的佛教傳入歷史……
龍門石窟看著名的「龍門二十品」,體會絕世的書法藝術……
幾乎每個假期都在各種研學的她,仍然覺得不夠:「洛陽如今有『博物館之都』的稱號,每一座博物館都是這座城市的璀璨明珠,閃耀著河洛文化的獨特魅力,我還是了解得太少太少了。」
芒碭山漢禮研學體驗
的確如此,河南曾經作為世界遊學的中心,擁有的研學資源燦若星河。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近兩年提出了全力推進「大黃河」研學遊學的目標,將各項工作紮實推進:
——2019年11月24日,文化和旅遊部在開封召開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會;
——2019年12月6日,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洛陽市人民政府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啟動「大黃河研(遊)學旅行」活動,拉開了大黃河研學的序幕;
——2020年7月,省文化和旅遊廳、教育廳聯合在開封舉辦了「河南省黃河文化研學旅行會議」,部署和全力推進「黃河文化」全域研學旅行;
——2020年8月,省文化和旅遊廳在鄭州市舉辦「大黃河」入境遊學體系建設提升培訓會議;
——2020年9月,省文化和旅遊廳在林州召開河南省紅色研學座談會。
省文化和旅遊廳通過一系列具體工作的落實,發揮河南在中華民族文化根魂血脈的核心價值,深度挖掘大黃河研學遊學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內涵。
河南省紅色研學座談會
厚重河南,如何讓學生輕鬆體驗?
研學旅行的蓬勃發展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所引發的全社會積極響應的結果。當前,我省各地不少景區景點博物院等,都成立了專門的研學辦公室或者機構。今年十一前夕,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新館重新開放,在主館東側,專門騰出了一層樓開闢了「社會教育體驗廳」,作為研學基地使用。
穿過一個流動著文物的水幕電影幕布,走進社會教育體驗廳,古代科技體驗區、田野考古體驗區、文物修復保護觀摩區、三維國寶魔牆體驗區等幾大板塊陳列豐富,充滿了濃鬱的科技感、動漫感。
據河南博物院負責研學方面工作的梁爽介紹,和在學校上歷史課不同的是,研學主要是採取文物講解和現場體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最受歡迎的「國寶守護人」特訓班為例,學生開課後,先從形態禮儀培訓開始,再去主展館進行文物講解。接下來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考古體驗、文物修復、文物遊戲等環節,老師們將成語故事和文物對應起來講,著重告訴孩子文物背後的故事。最終,每個孩子都能在展館流利地給遊客講解一件國寶,體驗護寶榮光。
曾經抱怨博物院不好玩的小朋友,經過五天的特訓之後脫胎換骨,家長的微信群裡寫滿了各種「難以置信」。
河南博物院考古課程
「聽到小朋友說要去一趟安陽,看一下殷墟和婦好墓,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可是以前許諾買一套樂高都不願意去看博物館的孩子啊!」
「看到自家孩子在展館流利地講解著杜嶺方鼎,太自豪!」
文化不是說教,是沉浸體驗。厚重的河南,如何讓孩子們接受?博物館、展覽館裡面,少說多做,是個法寶。
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研學課程設計,同樣側重於通過讓孩子動手體驗,體驗「最早的中國」的文化源頭。「我們博物館安排有專門的研學路線,給學生講和對成人講,是不同的內容。」研學負責人張化錦說。
不只二里頭,2019年,洛陽市叫響了「研學洛陽、讀懂中國」的口號,洛陽的各大博物館、研學基地、營地等共開設以培養學生體能、自理、生存適應、動手實踐、愛國主義、情感、紀律約束、觀察等能力為主要目的研學課程近百項,如小小考古家、非遺研學課程、古法拜師禮、河洛大鼓文化體驗、木質拖拉機拼裝等課程,很受歡迎。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文物拼圖
在河南的另一個研學中心開封,徜徉在清明上河園,可以體驗雜耍、鬥雞等市井民俗、宋風宋韻。園區內開展有軍事體驗、活字印刷、糖畫、手工風箏等課程。每位學生拿到自己的作品,都是滿滿的驕傲感。同時,開封的古城牆、翰園、河南大學老校區、城市會客廳等,也都是研學的理想承載地。
安陽市依託紅旗渠精神、文字博物館等資源優勢,深耕細作,已成為國內外研學旅遊的標杆。編制發行了國內第一本《研學遊手冊》,成為業界研學手冊典範。開展了「紅旗渠畔甲骨情」活動、「我與漢字」演講比賽、紅旗渠景區「十個一」主題教育課堂獲得師生一致好評。目前,每年有近百萬學生到安陽研學旅遊,使研學與自然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
另據了解,信陽新縣大別山露營公園,每年接待中小學研學學生近1萬人次。芒碭山旅遊區每年接待研學人數達10萬餘人次。
尋根老家,凝聚濃濃赤子情
在內地被稱為研學的教育形式,在港澳習慣被稱為遊學。內地通過組織港澳青少年到訪,增進其對祖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的了解,增強其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對港澳青少年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圍繞港澳遊學,各方共同發力。據香港愛遊學公司總經理張玉忠介紹,香港每年都推出「薪火相傳、萬裡同心、赤子情中國心」活動,讓研學的孩子擔當起文化大使的責任。港澳學生來了,看到共享單車,體驗微信支付,感受到內地的發展是那麼快,能改變某些觀念甚至是偏見。
河南省自2015年牽頭成立了「內地遊學聯盟」至今,成員單位從成立之初7家發展到現在的28家。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作為「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聯盟」常設秘書處,在文化和旅遊部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的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活動,取得積極的成效。五年來境外來豫參加遊學活動持續火爆,已成為河南省對外文化旅遊推廣地主陣地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通過各種渠道來豫入境遊學人員達20萬人次。
今年,省文化和旅遊廳立足落實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程,切實提升大黃河入境遊學體系品質,深入調研和分析河南省黃河文化資源現狀和實際,開展了入境遊學話語表達體系規範、主題活動課程設計規範、從業人員隊伍素養與道德規範、基地營地服務規範、遊學風險安全管理條例、遊學質量評價等標準化建設工作,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河南省黃河文化研學旅行會議上的研學課程
圍繞需求做文章,今年春天,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對港澳學生赴內地遊學的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港澳學生最熟悉的河南城市是洛陽,對安陽的殷墟漢字文化和濟源的愚公移山文化較為關注。少林寺、太行大峽谷、靈寶函谷關、小浪底水庫和殷墟擁有較高知名度。功夫、非遺、詩詞、文字起源、大遺址等線路主題受歡迎度高。
在遊學活動的組織中,港澳學生強調要加強內地學生與港澳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強化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和增強相互之間的友誼顯得十分重要。
調查信息對我省針對港澳的研學線路產品,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黃河」入境遊學體系產品創新推進會
10月9日-11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在洛陽召開「大黃河」入境遊學體系產品創新推進會,探討遊學線路,共商遊學大計。
「黃河文化的向心力主要在華人圈,根在黃河,是非常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河南以此切題,很有意義。」我省知名考古專家、黃河文化專家孫英民在授課中表示。
「入境遊現在這種基本停滯狀態下,大家都在圍繞國內遊市場做業務,河南還在積極布局,苦練內功,是非常有遠見的。」上海錦江旅遊日本中心總經理張琦如此評價。
做考古線路、名人線路等,河南資源優渥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只是個郵差。研學旅遊要讓人們尤其是青年在遊歷的過程中,能夠真正讀懂當地賦存的豐厚文化。河南文旅資源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用黃河文化專家孫英民的話來說,就是「黃河文化就是百科全書,華夏文明,河洛為中,祖根老家在此,元典文化在此,諸子百家在此,詩詞戲劇文化在此,信手拈來就是很好的研學線路。」
「從實踐經驗來看,河南成為全國研學中心是有優渥條件的。」北京世紀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倪愛東表示。比如以洛陽鏟為切入口的文化考古研學線路、汝瓷鈞瓷在內的研學瓷器線路、杜甫白居易韓愈蘇東坡等一批名人為吸引力的詩詞之旅,少林寺陳家溝為基地的功夫線路,豐富之極。
在研學專家的建議中,不約而同提到河南燦若星河的歷史名人。以名人為連結,最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黃帝、顓頊、帝嚳、周公、老子、墨子、鬼谷子、張仲景、曹操、關羽、竹林七賢、花木蘭、玄奘、武則天、杜甫、韓愈、劉禹錫、李商隱、歐陽修、包拯等燦若星辰的名人巨匠,都是講好黃河故事的最佳載體。
進工廠實習、下農村當農夫 研學道路還很寬闊
研學做什麼?一方面是感知歷史文化,一方面是面向未來。歷史文化的主題之外,研學市場對河南在新時代取得的輝煌成就等主題也有很大的需求。
香港愛遊學公司總經理張玉忠建議,河南是農業大省,可以開發農業線路,讓孩子做小農夫,了解養魚和種菜的常識,非常好玩。河南又是高鐵等交通很發達的地方,可以開發工業研學線路,讓學生看盾構機等裝備,看大國重器。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實踐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薛保紅認為,立德樹人,實踐育人的最佳方式就是遊學、研學。未來,要構建研學遊學大格局。不只是博物館,每個工廠單位,都應該有研學導師。研學、遊學教育責任,全民有責。
紅旗渠小小講解員
研學營地需求旺盛
夜幕降臨,洛陽的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更顯寧靜。「品」字形的廊院式空間布局,還原隋唐時期盛行的住宅廊院式布局,讓營地和周圍的洛陽博物館等建築渾然一體。負責人餘勇介紹,營地內可同時為120名學員提供研學配套服務,是洛陽市目前功能最為完善、設施最為先進的綜合性研學營地,成為「研學洛陽、讀懂中國」的理想之地。
在河南,像這樣的研學營地基地正在蓬勃發展。紅旗渠、新縣、開封,都在加緊建設中。
「研學團隊有大團,一次就有幾百人,目前酒店的這樣接待布局,是不適配的。」倪愛東說,美國有15000多個營地、俄羅斯有55000多個國家營地、日本也有2萬個營地,我們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缺口。
研學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引起了更多相關機構的關注。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核心素養教育研究院鄭州分院院長王亞嬌介紹,研究院計劃在河南打造一個研學中心,研學課程要對標學校教材,以大黃河為例,將水治理和物理、化學、生物都有關係,幫助學生提升成績、增長見識。
研學導師極其短缺
疫情加上自駕遊等業務形態的崛起,造成導遊大批失業,但研學市場的迅速崛起,造成了老師的短缺。很遺憾的是,導遊卻又不能很快轉行做研學導師。因為研學導師既不是教師,也不是導遊、講解,屬於教育+旅遊的職業形態,因此需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旅遊學等多項知識儲備。
以紅旗渠研學為例,倪愛東說,研學導師不但要講紅旗渠的偉大建設進程,更要引導學生與學科結合起來,向深度挖掘。如根據地理地貌,當地為什麼缺水?引水的過程中,如何要防備滲透的問題?如何改變了當地生態?在紅旗渠的建造過程中,如何團結作戰,發揮團隊精神?通過研學,將氣象學、地理學、環境學等各個教學要素融入進去。
據悉,桂林旅遊學院、華南師大等30多所大學裡已開設研學導師專業。「目前,我們的研學導師年薪在8萬元至10萬元,收入還是不錯的。」倪愛東說。
大學裡培訓的科班研學導師畢竟是少數,目前河南還在加強培訓,力爭讓各個博物館、景區有一支專業隊伍,把講解員變成導師,就地取材,為研學提供專業支撐和人才保障。
臨黃河而知中國。河南段的黃河是中華文化元典產生之地,更是中華民族的人文根魂和精神家園。「下一步,我們將打造一批既能體現黃河文化特色,又能展現新時代出彩河南的大黃河研學產品。」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負責人表示。
28號
河南日報專刊頻道
(微信號:hnrb28hao)
第一時間獲取河南本地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