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南的宗祠文化和喪葬習俗,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震撼傳承

2020-12-16 時空江湖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最早發源於北方的黃河流域,但是,北方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後來歷經多次民族大融合,帶來了文化的高度多元性,對於傳統文化衝擊很大。而南方不一樣,從著名的西晉「衣冠南渡」開始,真正的中華文化傳承最好的中心就已經轉移到了江南,一直延續到現在。

長江以南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傳承和保護,主要體現在北方所沒有的兩個方面,一是宗祠和家譜傳承文化,二是民俗。由於江南的人民幾乎都是從中原北方遷徙過去的先民後代,現在聚集同姓住在同一個自然村落,由族譜知道親緣關係遠近的房頭和鄰村,嚴禁同姓通婚等等民間鄉規民約。所以,他們都有體系性記載,自己的族人從何而來?祖上的族人出了哪些歷史名人?為國家民族做出了哪些貢獻?以後,該怎麼樣繼承和發揚光大,也就是祖訓。

我走訪過多姓祠堂,看過不少族訓,幾乎都是這個格式,某某祖受姓以來,再是歷數本家歷史名人,為國家做了什麼貢獻,再往前當然是全部都是中華三祖炎、黃、蚩尤的子孫。所有族訓全部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全部都是告誡要做國家有用的人,愛國報國,不忘根本,為國家出力,即使是能力有限,也要忠孝正直。真的不用但是負面,沒有一個宗祠不是以做中國人自豪的?也沒有一個不提倡傳承中華文化的。族譜都是很完善的修續的,一般都是由退休老人義務完成,也沒有什麼組織,全憑自己自願,族譜的容量一般很大,就像我們,可以輕鬆地查出足跡,是宋代從山東鄒縣來到湖北的。

江南習俗,現在人死後,身穿漢服下葬,白布蓋臉,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滿清改了漢服和剃髮,老百姓沒辦法,自感死後羞見列祖列宗,知道為什麼「揚州十日」等等的抗清會在南方了吧?這不是關乎民族的歧義,是老百姓的傳統罷了。七十歲以後,除夕晚上,老人們會穿上漢服,那是因為當時是為了躲滿清統治者,而除夕夜官兵是不會來的,所以,穿上漢服,致敬先人,後來就成了一種習俗。喪葬習俗,用道教不用其他宗教,活著的時候,信仰自由,但死後,必要道教,我一開始也不明白為什麼?後來才知道,道士寫的「意旨」之類,全部都是古代文學和歷史,甚至於籍貫用的是明代地名,所以,江南現在,精通傳統文化的人,不在少數。

再說一下,這一切不是狹隘的民族觀念,自古以來,中國別稱「諸夏」,就是多個夏,《左傳 閔公元年》裡說「諸夏親暱,不可棄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和諧共存,「三苗」等少數民族,從《三皇本紀》就有了,同樣是華夏三祖蚩尤之後,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家園,這在江南的傳統文化傳承上都是被很好的保留,共存。

相關焦點

  • 傳統喪葬習俗和流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很多傳統的習俗都不知道,對於農業大國的我們來說,一般講究入土為安,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採用的是土葬
  • 唐河縣蒼臺鎮陳排灣村喪葬習俗中的歷史密碼
    據《蒼臺鎮志》記載,明洪武二年,由江南江寧府上元縣義門陳遷至陳排灣,始遷祖陳鼎字興妻駱氏,弟鼐字盛(遷郭莊改為郭鼐),始遷地今為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後陳排灣村北有三皇廟。而陳排灣祖碑也顯示「陳氏者,江南江寧府上元縣人也」。這些內容如果和當地喪葬習俗結合起來,便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的文化積澱,也可以破解其中的歷史秘密。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起源於何時?這天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寒食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現在定於每年的4月4號,每年清明節都會舉辦春季祭祀活動,在民間人們在這一天會掃墓或者祭祀祖先,表示對已逝者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 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2008年開始,端午節被確定為我國的法定假日。2009年9月,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   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 漳縣鹽川喪葬習俗與彩棺文化【語音版】
    歡迎點擊收聽《鹽川喪葬習俗與彩棺文化》語音版俗話說,人生三大事:結婚生子、修建房子、老人過世
  • 文化| 水族人民的傳承——水書習俗
    文化 | 水族人民的傳承——水書習俗 2020-04-30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洋節」說拜拜!
    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為過去繁盛的家族而驕傲、為祖先的創業而感動、為長途的遷徙而震撼、為百折不回的壯舉而崇仰,從中國傳統節日中,我們得到的是祖先創業不易、後人定當珍惜的結論,產生的是勤勉才能生存、奮鬥才能興業的省悟,激發的是不忘祖訓、振興民族的內生動力。這才是中國傳統節日的真正內涵!
  • 梁氏宗祠變身博物館,教化【仁德孝義】中華傳統文化!
    黃埔村人文歷史展覽館設於梁氏宗祠如今黃埔,出自海珠「鳳浦」如今,認識廣州的人,都知道黃埔區、黃埔港和名聲赫赫的黃埔軍校;然而,卻鮮有人知道,這一系列的「黃埔」,源自與它們隔江相望的海珠區新滘鎮黃埔村,源自於900年前設在該村的中國唯一通商口岸廣州古黃埔港。流傳千年,從「鳳浦」到「黃埔」,這是怎樣的一條古村落?
  • 蘇州黎裡端午「粽」有情 江南文化和傳統習俗大展魅力!
    中國江蘇網訊 端午小長假,天氣涼爽舒適,黎裡古鎮舉行的各項活動給廣大市民和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評如潮。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黎裡的精彩端午吧。  端午佳節,為了展示江南文化,6月18日,東方衛視「端午●江南文化」長三角古鎮端午直播連線黎裡古鎮,精彩呈現了黎裡的端午文化元素。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稱為「新春」或「新年」,一年365天人們盼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忙碌了一整年在春節這一天,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團圓飯,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風俗,才讓春節更加有年味兒。
  • 花圈:傳統的喪葬文化中,是沒有花圈的,甲午戰爭之後才傳入中國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是沒有送花圈的習俗的,古人的喪葬儀式,多為搭建靈堂,以白布和紙紮飾之。大概是在清末年間,甲午戰爭失敗之後,中國才逐漸有了送花圈的習慣。花圈最早是起源於希臘,大概在2000多年前,希臘人就開始用花圈拜神了。不過那個時候的花圈,並非紙花而是真花。
  • 做喪服、叩頭禮,中國入殮儀式是文化糟粕還是文化精華?
    一、入殮儀式,皆有喪失對喪葬文化大大小小的理解,都蘊含著天上人間,不同的生存法則,從傳統的喪葬文化中看,分為大殮和小殮,後來隨著火葬的推行,傳統葬禮才開始淡出中國人的視野。入殮儀式可以分為小殮和大殮,其背後有著籠統的喪葬儀式,每一步都要按照傳統規矩來,逝者的衣服是生前準備的,在現在看來在生者之前準備喪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但是我國自古就有閏三月做喪服的習俗,老人也自然能夠理解。
  •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墳墓上堆一個土包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有多種喪葬方式,如崖葬、海葬、土葬等。其中,土葬是傳統中原王朝最常見的喪葬方式。古代中國,由於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狀態,信奉入土為安。在歷史的演進中,出於對死亡的崇拜和敬畏,人們越來越重視墳墓。然而,提起土葬這件事,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墳墓上面,需要埋一個小包?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喪葬習俗,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來的。在原始社會,直到系統文明形成之初,才出現了所謂的王朝。
  • ...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入選浙江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名單
    最近,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其中,東陽市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作為金華市唯一一個文化傳承保護區入選。東陽素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世界木雕之都。
  • 東陽市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入選浙江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
    最近,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其中,東陽市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作為金華市唯一一個文化傳承保護區入選。東陽素有「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世界木雕之都。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
  • 匠心鑄造,中國文化遺產麼麼御守,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當時作為文化、技術、思想輸出大國,影響了很多國家的文明建設,直到現在雖然社會發展百家爭豔,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風貌,但依然能在很多國家的文明禮儀、思想文化中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也許千百年前,這些習俗、禮節、文化也曾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與民俗
    服飾本身既直接反映著物質民俗,如服裝構成、穿著配套都有一定的民俗約定性與規範性而且世代傳承;同時服飾又是精神民俗,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各種願望和情感,如巫祝、厭勝、喜喪及貴賤等。民俗生活對服飾的創造和傳承有直接的關聯,民俗生活也缺不了服飾的參與,服飾在普通民眾的民俗生活中表達出了民眾的種種願望,如人生的重要階段、節日、日常娛樂等。講一講人生重要階段的民族服飾在很多的民俗生活中,人生的重要階段往往通過不同的民俗活動表現出來,服飾通常是民俗活動中最為主要的外在形式,如人生中的重要階段一誕生、 成年、結婚、去世等。
  • 為傳承蒲隆地傳統文化而努力
    詩歌和散文裡歌頌的是和諧、和平和勤勞的社會民風,其主要特點就是多樣性。蒲隆地的傳統地區都有其各自的文化,不同地區的舞蹈形式也各具特色。如果按照種類劃分,蒲隆地文化的確稱得上是千姿百態。傳統上,有的文化習俗只屬於女性,有的則只屬於男性。這並不意味著不平等,而是反映出它的豐富多樣性。 幾乎所有的蒲隆地人都認為他們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