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最早發源於北方的黃河流域,但是,北方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後來歷經多次民族大融合,帶來了文化的高度多元性,對於傳統文化衝擊很大。而南方不一樣,從著名的西晉「衣冠南渡」開始,真正的中華文化傳承最好的中心就已經轉移到了江南,一直延續到現在。
長江以南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傳承和保護,主要體現在北方所沒有的兩個方面,一是宗祠和家譜傳承文化,二是民俗。由於江南的人民幾乎都是從中原北方遷徙過去的先民後代,現在聚集同姓住在同一個自然村落,由族譜知道親緣關係遠近的房頭和鄰村,嚴禁同姓通婚等等民間鄉規民約。所以,他們都有體系性記載,自己的族人從何而來?祖上的族人出了哪些歷史名人?為國家民族做出了哪些貢獻?以後,該怎麼樣繼承和發揚光大,也就是祖訓。
我走訪過多姓祠堂,看過不少族訓,幾乎都是這個格式,某某祖受姓以來,再是歷數本家歷史名人,為國家做了什麼貢獻,再往前當然是全部都是中華三祖炎、黃、蚩尤的子孫。所有族訓全部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全部都是告誡要做國家有用的人,愛國報國,不忘根本,為國家出力,即使是能力有限,也要忠孝正直。真的不用但是負面,沒有一個宗祠不是以做中國人自豪的?也沒有一個不提倡傳承中華文化的。族譜都是很完善的修續的,一般都是由退休老人義務完成,也沒有什麼組織,全憑自己自願,族譜的容量一般很大,就像我們,可以輕鬆地查出足跡,是宋代從山東鄒縣來到湖北的。
江南習俗,現在人死後,身穿漢服下葬,白布蓋臉,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滿清改了漢服和剃髮,老百姓沒辦法,自感死後羞見列祖列宗,知道為什麼「揚州十日」等等的抗清會在南方了吧?這不是關乎民族的歧義,是老百姓的傳統罷了。七十歲以後,除夕晚上,老人們會穿上漢服,那是因為當時是為了躲滿清統治者,而除夕夜官兵是不會來的,所以,穿上漢服,致敬先人,後來就成了一種習俗。喪葬習俗,用道教不用其他宗教,活著的時候,信仰自由,但死後,必要道教,我一開始也不明白為什麼?後來才知道,道士寫的「意旨」之類,全部都是古代文學和歷史,甚至於籍貫用的是明代地名,所以,江南現在,精通傳統文化的人,不在少數。
再說一下,這一切不是狹隘的民族觀念,自古以來,中國別稱「諸夏」,就是多個夏,《左傳 閔公元年》裡說「諸夏親暱,不可棄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和諧共存,「三苗」等少數民族,從《三皇本紀》就有了,同樣是華夏三祖蚩尤之後,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家園,這在江南的傳統文化傳承上都是被很好的保留,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