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海鐵路潼關至寶雞段是橫貫陝西的第一條鐵路,1931年12月,隴海鐵路由河南修到陝西省境內潼關,1934年年底修到西安,潼關至西安段開通運營。1935年6月,西安至寶雞段開工建設,1936年底修到寶雞通車。
隴海鐵路開通運營近百年歷史,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的各個歷程,是鐵路發展的歷史見證和寶貴財富。老隴海鐵路也成為眾多鐵路迷研究挖掘的一段主要歷史。今天,我們就聊聊隴海鐵路西寶段上的武功、普集鎮火車站吧。
民國時期,隴海鐵路西寶段過境武功縣,卻沒有穿過當時的武功縣城(武功鎮,即老縣城),而是在縣城南邊約10幾公裡穿過,設有武功車站(今楊陵車站)、普集鎮車站(今武功站)。
普集鎮車站(今武功站)
武功車站(今楊陵車站)
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武功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火車站東北直線距離十公裡開外武功鎮,因此這裡叫「武功車站」不但是理所應當的,而且是無可非議的。
上個世紀60年代初,鑑於武功老縣城交通不便且地理位置太偏西北,故武功縣政府遷到位於現在普集鎮這一帶,也即普集鎮火車站附近。從此以後,在陝西關中道便有三個不同意義上的武功:一個是武功車站所在地(即位於老縣城西南的楊陵鎮),年過古稀的本地人至今還把這裡叫「站上」;一個是武功縣政府所在地,即本地人所說的普集鎮;一個是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老縣城(即現在的武功鎮),本地人老年人至今都叫「縣」。所以,外地人出差來到武功,經常會有搞混的情形:武功車站和武功的科研教學單位都不在武功,武功縣城不是武功,武功不是武功縣城。儘管這種情形一直延續了幾十年,但本地人從未感到有什麼不妥和不適應。
武功車站
武功火車站站場
1982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楊陵示範區。隨後,鐵道部門將「武功車站」改名為「楊陵鎮車站」(後又改為「楊陵車站」),而將「普集鎮車站」(位於原武功車站東12公裡處,武功新縣城所在地)改名為「武功車站」。
通過歷史資料來看,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離這個火車站二三裡路的北塬上張家崗村建成了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以後相繼改稱為國立西北農學院(民國時期)等,這兒已初步形成農林、水利教學科研基地,當年鐵路選擇離老武功縣城經現在楊陵區通過,也是有長遠發展規劃的。
從網上資料看,有些人說是「武功車站」「普集鎮車站」兩個站名牌匾,均由時任國民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題寫,從實際站名牌匾題字落款來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武功車站,即現在的楊陵車站,這個牌匾題字落款為「李協」,是由時任民國陝西省水利廳廳長、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題寫的,李儀祉(原名協,字儀祉)陝西省蒲城人。
武功車站是由時任民國陝西省水利廳廳長、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題寫
「武功車站」牌匾原來鑲嵌老站房的牆壁上
李儀祉題寫的「武功車站」牌匾原來鑲嵌老站房的牆壁上(這個站房是建站所建,還是後期重建的,不是很清楚),這一排房子為鐵路派出所使用,在楊陵站站臺北側。前一段楊陵車站要在原站址北擴再建幾條線,將這棟房子拆了,不知「武功車站」牌匾現在哪兒保存著。
普集鎮車站,即現在的武功火車站,「普集鎮車站」站名牌匾由張競立所書,此人生平不詳,現在這塊車站牌匾保存在武功火車站辦公院內。
「普集鎮車站」站名牌匾由張競立所書
現在的楊陵車站成為二等火車站,車站目前還在進一步擴建,地方政府在車站附近建立物流基地,通過專用線與鐵路銜接起來。
武功火車站是個三等站,辦理客運、貨運業務。每天有十幾趟客車在車站停靠。這兒貨場也成為當地農用物資到發集中地,當地運輸戶用東方風拖拉機進站拉貨。這個拖拉機由中國洛陽拖拉機廠生產(中國一拖)。
作者/來源:火車站工程師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