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籠高掛,盤長結赤亮,新春的年味累積的愈發濃烈。伴著休假的雀躍,歸家的歡呼……在這寂冷的冬季平添上一幅幅熱鬧沸騰的俏皮。然有時像那平靜祥和的海面下積蘊的暗流,這敲鑼打鼓歡慶的圖景中也有遠嫁女積攢著的淡淡憂愁。是誰偏讓她們在這家家共守除夕之夜,年年難續血親之情?
或許這阻力來自公婆。現在稱上公婆的人,大多得益於以前的交通不便,遠嫁遠娶者少,怕是不能體會現在遠嫁的兒媳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苦楚。再加上人多數時候都是利己的,春節這樣的大日子他們自然希望子孫繞膝,共享天倫。
或許這阻力來自老公。如果說公婆年紀大了因循守舊,不肯隨行就市,那麼作為枕邊人的老公自然不該存在這種觀點,而他不願讓回女方家過年的話,無非是兩點,一是孝,願守父母或遵父母意願,二是他自己不願意,或者持有不該在娘家過年的觀點或者只是在丈母娘家呆的不自在。
或許這阻力來自父母。其實不讓回娘家過年,不只是婆家的問題,也許娘家父母也是一樣的。在舊有的觀念中,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過年是會對娘家產生不好的命數,究竟怎樣不好的命數呢?各自又都有各自的說法。俗語有云:「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不知道還有多少父母是這樣一面掩面傷心,一面又把自家女兒「趕出去的」。
或許這阻力來自兄嫂弟媳。自古婆媳難相處,姑嫂相處難,回到娘家不只是父母面前撒嬌的小丫頭了,還不得不顧及兄嫂弟媳的想法體會。開明者自是一家親,不是的話自是嫌多嫌少的,惹了個不自在。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又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如若只是家中的爭論,關起門來說便罷,不巧的是門外的人總有人閒話家常般議論紛紛,指指點點。此時家中人便又不得不顧及鄉親鄰裡的顛三倒四的話語,看來輿論的阻力也是不小的。
古有紅樓探春遠嫁卷盡世人淚珠,皆因路途遙遠,此一別一生不復相見;但今有眾家閨女遠嫁卻不免嘆盡世俗情緣,雖路途遙遠敗於火車更敗於高鐵,不至於一別再難續親緣,仍不免在家家共守除夕之夜,獨獨領受他鄉的空寂。如此又為哪般?誰又為她們舒展緊蹙的蛾眉?
到最後總得自己排解自己的難處。少不得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堅定自己的內心信念,合理回娘家過年沒有什麼。既不是不孝順公婆,也不是給娘家帶來厄運的災星,都不過是對那折了骨頭連著筋的至親血緣的眷戀,沙場鏗鏘將士思念故園尚且「雙袖龍鍾淚不幹」,何況我們只是凡夫俗女,何以非落得「遙憐故園菊」的惆悵。
二是多和各邊親人溝通,合理安排。世間凡事逃不出情理二字,如若不講情理的那便任誰也沒辦法,只能棄之不問。
三是藉助外力,引發共情。原有的習俗,舊有的觀念,老一輩都會固執的不肯打破,如果能有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共同給他們輸送新的觀念,新的行事方法,想必也能引起共情。
四是利用前衛案例,引領輿論潮流。與時俱進是勢在必行的,如果能常將發生在時代前沿的事讓他們知曉,慢慢也就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再死守舊俗,固執己見了。
我也是遠嫁女一名,八年未再體會過曾經在父母身邊的年味兒,如今也是得償所願再無憾。
其實什麼都擋不住的是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