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一直被譽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也是中國境內長度第二的河流,但是,黃河同時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更多次出現斷流的情況。而造成這些現狀的原因跟其流經地的地質和氣候有關,但同樣也撇不開流域範圍內的人類活動因素。
眾所周知,黃河下遊部分河段泥沙淤積嚴重,所以才形成了典型的地上懸河特徵,而這些區域河床高度的增加並沒有停止,平均增速可以達到每年8到10釐米的樣子。近年來,黃河斷流的問題雖然已經得到明顯改善,我們也看到了不少黃河水變清的消息。那麼,為什麼黃河水會出現斷流的情況,而黃河變清又意味著什麼呢?
黃河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是從哪裡來的?
首先,黃河並不是全流域都含沙量達,比如中上遊其流經的青海、四川和甘薯等地就主要是以山地為主,這些地方的黃河水大多都比較清澈。事實上,黃河的泥沙其實主要就來自於其流經的黃土高原地區,即便是平均到每年這個時間單位,黃河攜帶入海的泥沙量也有12億之多,同時還有另外大約4億噸的泥沙在下遊成為衝積平原的一部分。
如果對黃河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黃河改道其實也跟這些從黃土高原帶來的大量泥沙有關。而年徑流深在25到50毫米左右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特別嚴重。黃河每年都會給下遊地區帶去大約16億噸的泥沙,也就是說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就超過了37公斤,甚至有的洪峰還能達到每立方米幾百公斤的泥沙體量。而黃河大約80%的泥沙和60%的水量,其實都主要集中在汛期這個時間段,這也是為什麼黃河水的開發難度也比較大。
黃河斷流改善和黃河變清之間有什麼關聯?
其實,黃河含沙量、黃河斷流和黃河變清之間是有密切關聯的。我們說的黃河斷流是指其最下遊利津水文站的徑流量的測量值1m /S都達不到。我們可以從之前的水文資料查到,在1972年到1999年之間的這二十多年時間裡,黃河流經山東的部分河段並不止出現過幾次斷流,而其中最長的一次甚至達到了兩百多天的斷流時間,而這個情況是在小浪底水庫建成以後才得到改善。
而黃河水變清,其實就是黃河斷流改善之後的進一步收效。不可否認,黃河的變化跟氣候變化,流域範圍內整體降水量不如以前有關,降水量小的同時蒸發量還更大,乾旱在流域內的不少地區頻繁出現。與此同時,水土流失讓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河床不斷升高,那些得不到支流水源補給的地方,反而還要消耗有限的地下水資源。
但是,黃河目前的現狀,其實也跟黃土高原本身曾擁有的大量植被遭到人為破壞有關。即便現在的我們越來越重視生態平衡,而黃河流域的林木種植力度也加大,但整體來看,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還是明顯低於我國的平均水平。黃河這條自古以來就受到人類深刻幹擾和影響的大河,圍繞其最主要的兩大難題便是確保河流生生不息,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如何得到更好的利用,以及黃河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開發。
雖然,如今的黃河依然會在流經黃土高原的時候衝刷沿岸泥土,但不可否認黃河曾經河水渾濁的部分河段,已經在當代人的努力下變得相對清澈了很多。雖然這麼多年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的確形成了黃河三角洲這樣的衝積平原,但它的存在有利的同時也有諸多弊端,客觀來說,黃河水變清的好處遠遠大於可能帶來的損失,而不管是黃河水變清,還是黃河斷流問題,其本質其實都是水土流失導致黃河水泥沙量大。
黃河的天然徑流量到底有多大?
首先要說的是黃河產水量並不大,如果將它的流域面積和天然徑流量來進行衡量,其580億立方米的天然年徑流量世紀上只佔到了16.3%左右的降水總量。這個數字就足以說明黃河流域自身的產水係數那時相當低了,所以,從我國河川徑流量總量這個層面來說,黃河也僅佔據了其中的2.1%。儘管其長度在我國排名第二,但它的徑流量比珠江和松花江這些還要小。
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如今的黃河的入海年徑流量,在已經過去的幾十年時間中減少了一半以上的入海徑流量。具體來說,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還能達到575億立方米,但20世紀70年代就只有313億立方米,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更是下降到187億立方米。簡單來說,長江的水資源豐富程度相當於黃河的20倍左右,這也是為什麼每當黃河流域部分地區發生乾旱的時候,即便有黃河流經該地也難以緩解災情,畢竟黃河水本身也是主要依靠自然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