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樂
圖/網絡
20歲時打出旗號,在領域內宣告我的存在;30歲時,儲備至少1000億日元資金;40來歲決一勝負;50來歲,實現營業規模1兆億日元。
這是19歲時的孫正義給自己設定的職場規劃。
也許你會認為他定下的目標太狂妄了,但現實情況卻是,孫正義在每個階段都比計劃的更快更地實現目標。
2017年12月1日,孫正義刊登2017年度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
2018年4月,獲《時代周刊》2018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榮譽。
2019年3月,孫正義以216億美元財富排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43位。
縱觀那些靠自己白手起家,在職場上做出光輝成績的人物,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且一直為自己的目標而付出全身心的奮鬥。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在於職場規劃,有目標的人在奔跑,沒目標的人在流浪,那些缺乏職場規劃的人,往往很容易陷入到職場瓶頸中,兜兜轉轉,虛度歲月而反覆陷入迷茫和焦慮的境地中。
如,馬上就要大學畢業了,依然不知道如何選擇職業方向。
畢業好幾年了,換了無數份工作,工資始終沒有見長……
過了30歲了,職場發展出現了瓶頸,卻不知道如何突破。
網際網路圈大佬傅盛說過一句話:在網際網路時代人與人的唯一界限就是認知。正是因為別人比你認知能力強,別人看的遠,所以才會在今天就提前做很多準備,那這樣就建立了一開始人和人之間的競爭優勢。
渾渾噩噩地混日子註定與成功無緣,你必須有堅定的方向,明確的目標以及長遠的戰略,才能保證你一直奔跑在正確的方向上。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職場規劃包括哪些?
職業規劃是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它包括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
關於職場定位
美國著名人力資源顧問羅傑·安德生研究發現: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
你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嗎?
你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技能嗎?
你了解自己的性格天賦嗎?
如果這些你都回答得上來,說明你對自己的認識很明確,這對於我們的就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反之,如果你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你有必要對自己進行了解和梳理,這樣才能找到適合你的擇業方向。
職場上,最大的就業誤區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工作,喜歡的工作並不代表適合你,更不代表你有能力勝任,真正理智的人會從了解自我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更容易做出成績。
中央電視臺籃球解說顧問楊毅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出色的足球運動員,但由於手掌太小了,先天條件決定他這輩子不可能在足球領域做出成績來,
雖然他很沮喪難過,但還是選擇了另一條更適合他的路——成為一名籃球解說員。
他口才出色,思路靈活,幽默風趣的評說風格讓他的人氣一路飆升,
至今為止,楊毅是唯一一個曾經全部親自採訪中國三大中鋒王治郅、巴特爾、姚明進入NBA的記者,也是第一個陪伴姚明在休斯敦開始NBA徵程的記者,也是中國最早深入報導NBA的一群人,
他的成就證明了當初的職場選擇無比正確。
有人說,一個人就算飽學之士,如果不能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就稱不上是個有智慧的人。
通常來說,適合你的工作一定符合兩個特質,第一能夠發揮你的優點和長處,第二能夠符合你的性格特質。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優點長處,
回想一下,在過去的經歷當中,有什麼事是你比大多數人能夠更好完成的?或者求助一下身邊的朋友,認為你最厲害的地方是什麼?
至於性格特徵就更好理解了,如果工作跟自己本身的性格特點相違背,註定長久不了。
正如叫一個不喜歡束縛的人從事辦公室職業,一個創意無限的人去做流水線工作,一個內向性格的人去跑業務,必然會因為跟性格特點相反而產生受挫心理。
以上說的都是向內探索,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進行職業規劃,然而職業選擇除了本身的特點,還會受到外部環境影響,
因此在選擇行業和崗位上,我們要考慮3點:
這個行業是不是處於上升期這個崗位是不是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這份工作能不能帶來技能或能力上的疊加
關於設置目標
相信通過上面的分析,你對自己適合做什麼應該有大致的了解,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設定職場目標,為職場發展提供動力。
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是有憧憬的,只是有的人幻想一下就過去了,但有的人幻想之後就會付出鍥而不捨的行動,直到目標實現為止。
在我還是公司的一名小職員時,我曾經幻想過的未來是這樣的:
能夠從事文案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想什麼時候上班就啥時候上班,想什麼時候下班就什麼時候下班,當然,最重要的是從事喜歡的工作的同時,還能讓薪水翻倍。
當時其實就是隨便一想,然而一年多過去了,我真的實現了這個職場目標。那麼,你的目標又是什麼呢?拿出一張紙,勾勒出一幅未來的藍圖。
在設定目標時,要注意的幾點:
可實現:
不要一上來就設定什麼五年內賺他一個億這種根本不可能的目標,我們畢竟是普通人,路要一步步走,目標也是要一點點實現的,邁步太大容易扯到蛋。
具體化:
設置目標不是說我在五年後要成為一個創業老闆這種大而空的口號,而是越具體越好,
比如,你想成為一名創業者,那麼是要開公司還是開店鋪,希望手底下有多少員工,地點在哪個城市……
有截止時間:
設置了目標後,其實很多人都不會去完成,就是因為他們給自己設置的目標從來沒有截止期限,其他事情也就罷了,但職業規劃事關前途,當然要謹慎對待,
比方說,你想成為公司的高層,那麼就給自己一個期限,是要在一年內實現目標,還是三年,都需要給自己一個喊停的時間,這樣才有緊迫感,避免無限期地拖延下去,把目標拖沒了。
關於路徑實施
好了,現在定位有了,目標也有了,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如何去實現?
1.鍛鍊專業能力,做好本職工作
前幾天,江一燕因獲得建築師大獎被全網追著罵的新聞還歷歷在目。
一個女演員,沒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忙著秀人設,又是做支教又是做公益的,還非要跑到專業門檻高的行業摻和一腳,被噴成篩子也是無可厚非了。
這次翻車事件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一個人的專業水平才是最重要的,過分迷戀斜槓青年的身份註定本末倒置,如果你連自己的專業領域都做不好,誰能相信你能勝任其他?
2.發揮長處和優勢
有個名人說過,了解自己的長項,才能選準人生的職業方向;練好自己的長項,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在過去,我們對木桶效應深信無疑,但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的今天,這套理論明顯過時了。
馬雲曾在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會談中表示,自己在網際網路時代工作了25年,到現在依然只會收發郵件。
很多小夥伴對此感到震驚,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馬雲爸爸。堂堂淘寶創始人,卻連電腦都不會用,確實令人難以置信。
不過想想也是,厲害的人從來不是全才通才,馬雲的長處和天賦在於商業嗅覺和運籌帷幄,他只需把商業帝國打造好了,就會有電腦技術最厲害的人才為他服務。
聰明人都把時間花在發揮長處上面,當你的優點能夠蓋過你的短板時,根本就沒人在意。
3.不要把工作當成一輩子的職業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在很多明星都開始玩起了自媒體,如範冰冰在小紅書帶貨,鄭爽開網店,一天銷售額20萬,柳巖直播2小時突破1500萬……
日進鬥金的明星都有未雨綢繆的職場意識,懂得拓寬自己的發展路徑,更何況普通人呢?
如果你把工作當成一輩子的職業,一直躺在過去的成績單上吃老本,那麼時代淘汰你的時候也不會提前打招呼。
4.找到可以借力的平臺
在這個時代靠單打獨鬥很難成功,而學會利用平臺的優勢,卻可能讓你的成長速度增加100倍。
這裡指的平臺可以是貴人,可以是公司,更可以是某種資源。
比如說我有個朋友開發了一款新產品在淘寶銷售,但是他只懂得前端開發,卻沒有銷售經驗和客源,於是找來了兩個朋友合夥。
一個是多年的老銷售,手上有豐富的客源人脈,另一個熟悉淘寶運營,彼此賦能,互為幫手,這樣合作起來就會比一個人更加省心省力,還能把彼此的資源最大化。
查理·芒格有句很經典的話: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你未來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早就蘊藏著你此刻的選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