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歲,程式設計師,「中危」後幫別人規劃人生

2020-12-0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註: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為餘歡,編輯為萬芳,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35歲,有妻有子,有房有車,但卻沒有上升空間了。

做程式設計師,35歲是個「終極門檻」,如果不能往上做管理,可能就要重新考慮是否需要轉行——如果不主動考慮,也很可能被公司主動「優化」。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安曉輝的故事:他是個「程式設計師職業規劃師」,專門為遭遇職場瓶頸的程式設計師「規劃人生」。

一切轉折,也發生在他自己的中年危機時期——35歲。

以下是關於他的真實故事:

35歲還升不了管理,還要不要繼續做程式設計師?

35歲,Coding(編代碼)十年。

在把初級程式設計師、技術專家、技術管理者、創業者全乾了個遍後,由於創業不順,安曉輝重新面臨著求職。選擇攤在他面前:技術還是管理?

996過,和BUG日常搏鬥過,新產品上線通宵排過雷,啃過輾轉十幾位程式設計師的「祖傳老代碼」……嘗過很多技術的難,但代碼運行無阻,01世界裡造物般的快樂還是讓安曉輝迷戀,「喜歡,自在開心。」

「但一般的看法是,管理往上走,技術往下走,尤其是做了管理又回到技術的,大家會想,是不是因為你不行啊?」

安曉輝猶豫,他想聽聽朋友們的建議。

他和程式設計師哥們聊,卻發現哥們也迷茫著「想轉型該咋辦?歲數大了幹不動了咋辦?」

他和工程師妻子聊,發現妻子更困惑「IT女的出路在哪?怎麼兼顧事業、家庭、小孩?」

這些外界眼中高收入的「被時代眷顧」的朋友們偶爾脫口而出一句「總不能幹一輩子程式設計師吧?」

在安曉輝看來,馬拉松剛剛過半。

快速成長於千禧年的中國網際網路和應運而生的中國程式設計師,迄今為止只跑過約20年——40年職業生涯的一半,沒人跑完全程,也就沒人跑出一條完整線路。

為人熟知的跑在前面的選手多中途轉了方向,創業當老闆、搞投資、轉行,於是後面的人遠遠望著「好像真沒法幹一輩子」

2015年,整個35歲,安曉輝都在和妻子討論程式設計師的未來,不間斷地思考工作、生活、家庭等主題的意義,他感覺像被無形的力量 「朝四面八方撕扯著」,但找不到真正能幫自己的人。

偶然發現女兒幼兒園同學的家長是「職業規劃師」,安曉輝想「要是我也學學,是不是就可以給自己規劃?幫妻子,幫身邊的程式設計師們規劃了?」

職業規劃幫他做出了重回技術崗的選擇。與此同時,他也開始了副業的支線劇情:圍繞著程式設計師成長寫書、講課、做職業規劃諮詢。

自渡也渡人,但妻子卻是安曉輝「不規劃的人」

「關係太密切,很容易有個人傾向,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親人愛人間不規劃,而是情感撫慰、陪伴和支持。」

安曉輝秉持著「夫妻相處哲學」——「有時候跟媳婦沒有必要講道理講得那麼明確的是吧,不能講不能講。」

即使解決技術難題依舊很有快感,但安曉輝慢慢發現,自己不願在技術上花費更多時間。

幫四十多歲的程式設計師大姐轉型到技術管理;

幫首席架構師兄弟躲過來自許諾期權的金融公司的誘惑,「倖免」的兄弟特意給安曉輝發消息感謝「幸虧沒去!那家公司已經關門了!」;

指導程式設計師妹子成功轉行成幼教……

如何幫諮詢者們選擇更適合的職業方向,與人交互,給「人」帶來變化成了安曉輝更想做的事。

2017年,女兒小學二年級開學前的那個暑假,安曉輝徹底辭職,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每天下午三點鐘接女兒放學,給家人做晚餐,陪女兒寫作業,周末陪伴家人,然後「自由、可控、彈性地自己給自己安排工作」。

像從深水中緩慢上浮,安曉輝感覺「對生活的掌控感漸漸恢復」

面對程式設計師,這份公認21世紀最有潛力的新型職業,安曉輝覺得「其實和其他行業也沒什麼不同,但知識半衰期太短,技術迭代太快,就容易引起焦慮。

焦慮是什麼?「搞不定,難以把握,是人現有的能力與解決問題所需的能力之間的差距。」

切實回憶起深潛Coding的十二年,安曉輝覺得「快樂和成就感是真的,但那種車子開太快剎不住的感覺,也是真的「

「整個金字塔從底到尖都快。你做了研發專家,你就不忙了?不可能的!你還要搞定更複雜的問題。你是帶隊伍的,你要想讓隊伍拼起來,你不拼嗎?不可能的!你說我的節奏不要這麼快,不可能的!你的知識體系和技能組合都必須不斷更新。

「不願忘記天賜的程式設計師身份」,安曉輝沒有離開這片熟悉的水域,他倚在岸邊,把目光投向他的程式設計師兄弟姐妹們:有人正準備入水,有人琢磨著如何精進泳技或換個泳姿,還有人溼淋淋地猶豫著離開。

這一次,安曉輝的身份是「程式設計師職業規劃師」

還在做開發工作的安曉輝

國企、幼師、廚師都想轉行,但不是誰都可以做程式設計師

理論上職業規劃不劃分具體行業,但因為相似的經歷,四年內,陸陸續續近二百名「程式設計師及預備程式設計師」找到安曉輝,他們覺得「安哥懂我!」

有出身農村的程式設計師,父母對網際網路並不熟悉,「像兩個世界的人」,諮詢者對安曉輝說「我覺得您理解我。」

安曉輝還保持著程式設計師的諸多習慣。

寫文章時從0開始的排序,諸如「一、(一)、1、1)、1.1、<1>……」之類層層疊疊的序號,分類代替過渡,也代替轉折。

做諮詢時大腦無形展開的樹狀邏輯,冷不丁蹦出來的編程術語在生活場景裡二次落地。T恤衛衣牛仔褲,衣服要麼純色,要麼格子,要麼印著個大logo,永遠逃不出黑白灰藍綠。

程式設計師們約他線下見面時互相抬眼一看,自己人!

與諮詢者的交流間湧動著程式設計師的惺惺相惜,客套話很少講,「直接走邏輯,只要你能在邏輯上說服他們,那就沒問題。」簡單直接,不用靠共情。

熱的時候,廚師、文員、幼教、搞建築的、做英語培訓的……各行各業的人向他表達想往程式設計師跳的意願。

有位40多歲,在國企沒競爭上領導崗位,覺得實在沒面子幹下去,想轉行做開發的諮詢者在電話裡反覆問他「我這個年齡,OK不OK,OK不OK?」

人工智慧最火的時候,他自覺要面對的不僅是諮詢者的熱情,還有隱身於熱情後的、生怕被技術迭代拋下的恐懼「我該不該趕緊學學算法,趟把渾水搶一波紅利?」

「年齡從不是問題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安曉輝說,「能不能、該不該因人而異。比如看不進去高等數學,那很難做底層算法開發,就算進入算法領域,也做不了核心工作。」

網際網路寒冬和裁員潮裡,安曉輝的熱度也不降反升,來找他的人越來越多。二十七八歲問發展,三十五六歲問轉型。

36歲的老包自覺有「大齡程式設計師中年危機」——家庭壓力大、經濟壓力大、加班比不過年輕人。

想轉技術管理,但現實殘酷,大齡劣勢都凸顯了,大齡優勢卻沒跟上——未掌握核心技術、未參與核心項目、非技術大神、非了解業務的老資歷、非情商格外高、甚至非和領導關係特別好。

接受了安曉輝的綜合分析後,他發現,留在原公司努力才最實際的選擇。

「如願以償」轉行成了程式設計師的小海也不好過,白天上班晚上自學補課是生活常態,同時還承受著心理的煎熬,「看C++稍微複雜點的語法和功能都有點吃力,很著急」

小海懷疑自己當初的轉行是否正確,懷疑自己是不是該再轉技術培訓、課程運營,甚至懷疑自己將一事無成……

行業中的來來往往,安曉輝習以為常,他稱之為「自然的流動」

「會有一部分人願意且一直能夠從事基礎性、建設性的技術工作,他們能夠被接納,價值一定能被發揮;

但也會有一大部分人要接受淘洗,或是基於個人的選擇,或是因為實際市場中沒那麼高的技術要求,因為沒有技術上的不可替代性,因為性價比低……

成為職業規劃師,安曉輝專門拍攝的個人職業照

找我規劃之前,先問問自己想要什麼

「安老師如果是你,你會選哪個?你覺得呢?你幫我選吧。」來找安曉輝比offer的人多自稱選擇困難症,「選哪個都難,選哪個都覺得剩下的更好」。

阿里和華為,怎麼選?「選的不是工作,而是職業價值觀,對平臺、技術、薪水、未來發展等等的排序。」

剛開始做職業規劃,「依仗」多年經驗,安曉輝常不自覺地很快給出建議,語氣篤定。

「聽我的!這個好!那個不好!」規劃多了,他意識到「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職業規劃師只能給出建議,「拍板」還得當事人親自出手

旁觀過這麼多場人生,除了職業難題,他還掌握著一些愛人間談起來傷感情的秘密,例如「我想做人工智慧,我想去北京。是,老婆孩子在西安。」

有的諮詢者需要理解、撫慰甚至心理疏導。但職業規劃並不負責心理諮詢。有人在職場中失去自我,也有人在職業規劃中重新找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相互交纏,無法分開。

「你想要什麼?」這個問題把諮詢者小邱問懵了。

電話那端是短暫的沉默,安曉輝習慣了這種沉默。無論電聯或見面,這都是常見的冷場問題,類似的還有:你的價值是什麼?你對自己的期望是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211大學畢業的小邱,從事了三年軟體測試後想轉做開發。

諮詢的前一個小時,小邱念叨的是「現在的工作不飽和,領導不看重,武漢的IT環境不好」,然後緩緩吐露是「同期畢業去了北京深圳的同學的高速發展,家長希望他回家考教師的期望」,再然後就卡住了。

被外界定義,和人比較,那『我』是誰呢?繞圈把自己繞沒了。」隔著電話,安曉輝感覺小邱「不聚焦」。

「你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什麼?身邊有沒有讓自己羨慕的人,那是什麼樣子?現在的工作可以滿足自己預想的生活狀態嗎?……」

小邱開始說出以「我想,我認為,我應該」為開頭的句子,這一次,主語不再是小邱的上司、同學和家人,而是他自己。

引導小邱思考出對未來的真正設想,安曉輝才感覺對方「終於不饒了」。

在安曉輝眼中,最好分析的是那些有了目標但不知如何實現的人,他們至少知道自己要去哪。

更普適性的經驗是「只要一個人開始尋求變化,就意味著有未被填補的底層需求,職業規劃師要挖掘這個需求。」

職業規劃早期,一位石油系統的諮詢者讓安曉輝記憶深刻。

諮詢者20出頭,全家都出自石油系統,他從事一線生產安全工作,原崗位發展路徑指向車間組長與車間主任,工作內容十分穩定,他想往「軟體開發、旅遊、產品經理」等方向轉行。

挨個方向聊,聊了兩個小時依舊無果,最終諮詢者悻悻地表示「不轉了,還是石油吧」。

安曉輝還記得諮詢結束後,從見面的咖啡廳椅子上站起身來時,他滿心空落落的挫敗。

「沒有挖到他真正的需求,如果不跳出石油系統,是不是也有能滿足他需求的崗位呢?他想要什麼?他選擇背後的訴求是什麼?是沒有空間,個人的才華抱負得不到施展嗎?」

成為自由職業者後,安曉輝參加線下活動

技術可以迭代、BUG可以修復,人生也可以「調試」

「你想要什麼」,安曉輝也不全是問別人,也被別人問。

圈子裡有職業規劃師、心理諮詢師和職場教練。心理諮詢師互相督導,教練們互相教練,每年1-2次的頻率,安曉輝要找教練「規劃」一下自己

一次分享後,雖然收穫了大多好評,但寥寥的幾條差評就足以在安曉輝心上扎個洞。「為什麼就是差評?」他想不通。

職場教練問他「你的價值是什麼?差評影響了你的價值嗎?」

當被從另一個視角審視時,安曉輝覺得「這個問題也很難回答啊!」

「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不是沒自己問過自己。

但自己問自己,往往聲勢浩大地虎頭蛇尾了,不想那麼痛,所以草草地尋找一個合理化解釋。「但應該要挖,不能停下來,不能迴避」。

一個工作日,安曉輝發布了條因大雨滯留某景區的朋友圈。之前的程式設計師朋友點讚評論「自由職業真好」。

但自由是相對的。「自由職業要承擔不確定性,失去了被老闆發錢的幸福,就要財政自理。」

安曉輝的自由職業,除了做1V1職業規劃外,為了「養活自己」,他還出關於程式設計師成長的書、做程式設計師成長相關的視頻課、語音問答、公眾號以及兼職做獵頭。

好在成績不錯、收入不錯,一切都在穩步推進。但這麼多方向自己到底該聚焦在哪?安曉輝也說不清。

但這一次,他沒有急著想要一個答案。

在和程式設計師身份交手的第十四年,他發現,人生無法如既定程序般完美運行。

給人生編程,輸入的願景再美好,也無法一個輕敲回車就實現所有需求。但技術可以迭代,BUG可以修復,人生也可以調試。

安曉輝喜歡「調試」這個詞。

相關焦點

  • 我35歲了,就活該被「拋棄」嗎?
    不要「妖魔化」35歲程式設計師的35歲魔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35歲變成了一個很「殘酷」的年齡。35歲的中浪,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前浪和後浪拍打在沙灘上,連浪花都不剩。中年危機已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柳疏桐(化名)從2016年開始逐漸轉向管理,到18年年底才完全從一線工作中解放出來。「那個時候我是技術骨幹,同時還要周旋在各項管理會議裡,大家很多事都需要等我做完才能往下推進,漸漸地我就成了團隊的『瓶頸』,這促使我下定決心把一線研發工作下放到團隊中去」。但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程式設計師都適合做管理。
  • 我是35歲程式設計師,失業後幹啥都賠錢,愁得頭髮都掉光了!
    我,35歲失業程式設計師,幹啥都賠錢,月薪3萬這樣的好日子再也沒有了!在現實中也確實如此,很多大廠大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們待遇都很高,過年過節發iPhone手機那更是常態,但是在這些大廠裡,程式設計師也會迎來他們的危機:35歲程式設計師的中年危機。小王就是一位大廠的程式設計師,月薪3萬,每年還有年終獎,十三薪,一年收入超過40萬,這個收入水平以及超過了99%的打工人。
  • 35年去35個國家,李欣頻:這5種能力,幫你快速實現人生規劃
    在講課的時候她不會準備教程,而是根據近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去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帶著大家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生。課程結束後,她把這些課程的內容整理了出來,寫成了《十四堂人生創意課》一書。這本書講了人生要具備的14種創意能力,今天,我們重點來講一下,在規劃人生之前,要先具備的5種能力。
  • IT程式設計師自述:吃完青春飯,我在35歲就走進了行業的「死胡同」
    老張是一位IT程式設計師,今年剛剛35歲,現在正在做軟體架構師。到目前為止,老張在他的事業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開發、架構師、研發項目管理、團隊管理、方案管理方面,老張的工作經驗都很足。他甚至是公司團隊的培訓師,針對員工的弱點定期培訓他們。
  • IT圈的「年齡歧視」:年過35歲的程式設計師都去了哪兒
    群裡大部分校友都是海歸,對招聘中出現年齡要求明顯不適。大家很快群起攻之,質問,「為什麼明確要求35歲以下?」  這位高管理直氣壯地回復,35歲以上還做經理這個level,能力不足發展性不足。他在群裡說:「即使便宜,我也不要。」  平日一派祥和的校友群迅速撕裂成兩個陣營,不願低頭的這位高管舌戰群儒。有人「捂著臉」表示,「感覺在罵我」。
  • 35歲的我要告訴20幾歲的你什麼人生道理?
    前言:之前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35歲的你有什麼人生道理給28歲的我?我將自己回答整理成文章。我是已經走過35歲的中年人,而你剛好28歲,我和你這麼大時已經走過很多城市,經過或離開很多人,也換過很多工作,所以有些話想對你說。
  • 年過35歲的程式設計師有出路?就是一群20幾歲的在販賣焦慮
    關於程式設計師35歲這個問題,有網友在某網際網路論壇上說,這都是20出頭的小年輕們自己在販賣焦慮,請求35+的老哥們現身說說現狀。這也給了不少35+以上的青年一個現身說法的機會。
  • 招聘Java程式設計師時不標明年齡是否代表沒有35歲以下的要求
    按照歷史經驗來看,年齡超過35歲的工程師,通常不會應聘Java開發崗位,比較常見的應聘崗位會集中在研發級崗位,比如大數據工程師、物聯網工程師、雲計算工程師或者人工智慧工程師等等。在軟體開發領域,通常分為兩大類崗位,一類是研發設計類崗位(研發級程式設計師),另一類是具體功能開發崗位(應用級程式設計師)。
  • 你的工作年齡真的是35歲止步嗎?給你5點職場建議,跨越35歲魔咒
    很多朋友都跟我抱怨,自己35歲了找工作越來越困難了,用人單位一看我35歲就開始各種嫌棄我了感覺自己就是職場的鹹魚,是不是我這種鹹魚再也沒有在職場翻身的機會?是不是用人單位真的討厭35歲的人,是不是35歲的人連超市和家政門檻都進不去了?
  • 35歲程式設計師被裁後找了6份兼職,曬出收入網友:啥兼職
    沒錯,他就是程式設計師!作為一個有名的高薪職業,每年都有無數的人被這個職業吸引,希望拿到相關的offer,然後大幹一場,步入精英階層。然而這只是這個工作好的一面,大家不知道的是,程式設計師一直都在面臨著一個難關,這個難關就是年齡,每個人都會老,程式設計師也一樣,但是這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卻是程式設計師的大煩惱。
  • 大齡程式設計師找不到工作,程式設計師真的是吃青春飯的嗎?
    裁員潮波及最大的自然屬網際網路行業,這樣一個新興卻飛速發展的產業,是如今最炙手可熱的行業,在很多年輕人的眼中,是高薪的象徵,尤其是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所以大批的應屆生在畢業後紛紛湧入了這個行業裡。   但是在國內,程式設計師似乎是一個吃青春飯的行業,大齡的程式設計師似乎不太受歡迎,因為我們能在網上看到很多超過30歲的程式設計師被裁員,被辭退的事情。
  • 在中國,程式設計師這行能幹一輩子嗎?
    「我肯定幹不了一輩子,太累了,精神壓力也太大了。」不過,談到轉行,谷同學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想法。在他周圍,也暫時沒有可借鑑的前例——身邊35歲的程式設計師其實不少,主要都是leader級別,他們目前也並沒有要轉行的意思。「先升上組長再說吧。」
  • 知乎熱議話題「35歲即失業」,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
    一位曾經網際網路從業者表示:在網際網路行業時,幾乎看不到幾個35歲以上的。據知友的回答,在前幾年,小米曾經搞過「90後化」,開大會時也公開說「要增加更多90後員工」。0235歲程式設計師 被單位逼離職在知乎的回答區,一位35歲失業的程式設計師,講述了他的「中年危機」的故事。
  • HR竟坦言找工作不要35歲以上的?35歲一道坎,但你的敵人並非年齡
    35歲的職場人群中,女性更是舉步維艱,不僅要面臨生活問題,還要面臨生育、照顧孩子、家庭等考驗,有些女性生完孩子出來找工作就變得異常艱難。再說前陣子一位專家提出要延長女性退休的新聞就又將「35歲一道坎」的話題推上了高峰。
  • 35歲離開網際網路,Feel damn good
    35歲真的是職場分水嶺嗎?《21世紀經濟報導》10月底在微博上推出了這個討論話題後,參與討論的人數達到了1.1萬人次,並且一度登上微博熱榜,閱讀量更是超2億。這一問,讓電腦屏幕後的網際網路人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氣。35歲,本該是眾多職場人士漸漸走上成熟的分水嶺,但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卻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
  • 公司清退35歲以上員工,HR感慨:人到中年,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作為一個有兩個孩子的父親,其實覺得這話說得沒毛病,大家都在說90後這些年輕人有多難,但是年輕的時候又有幾個人是一帆風順的呢?就連馬雲年輕的找工作的時候也屢屢被拒,18個人應聘只有自己沒被選上,今天我們不聊年輕人,我們來聊一聊那些步入中年的80後們,相比於90後,我覺得80後這一代人更值得訴苦。
  • 中年人真難,37歲程式設計師被阿里華為騰訊拒絕,小公司嫌他技術落後
    01 37歲程式設計師被公司優化,面試阿里、華為、騰訊都被拒,小公司也嫌棄他三十歲是一個分水嶺,一旦過了三十歲,身體狀況就會逐漸下降,跟不上高強度的工作制度,就會面臨被辭退的危險。03 水庫式經營,年輕人你長點心,為35歲後的你早做準備吧:第一:水庫式經營,要有一個觀念:在年輕時為年老做好準備和打算在發大水的時候,水庫可以避免洪災的發生,當持續乾旱,河流將要乾涸的時候,水庫又可以保證足夠的水位。
  • 很多招聘崗位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有人說,職場上到了35歲以後還沒有升到管理崗位,就是能力不行;有人說,35歲的人,背負壓力,包括家庭的,還有年齡的壓力,不會輕易跳槽找工作了;也有人說,35歲以上的人都以穩定為主,就算在公司裡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為了家庭也為了每月還上各種貸款,也大多會選擇忍氣吞聲;還有人說,35歲以上的人一般不會像年輕人那樣出去找工作,有本事的人早就找內推了,本事不強的都不敢辭職。
  • 招聘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嘛去了?-虎嗅網
    每一個年近35歲的老鳥內心都明白,自己的性價比早就不如90後。別人能996,能熬通宵,能喝汽水,能半夜吃完宵夜繼續加班到天亮。而自己呢,每當6點下班,就開始想著孩子的功課誰輔導,第二天的飯菜怎麼辦,以及喝多少公斤的枸杞能補回熬一夜通宵的損傷。
  • 多年前他僅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多年後成為阿里合伙人,中間經歷了什麼
    ,多年後成為阿里合伙人,中間經歷了什麼?我們都知道能夠在阿里上班就已經是不錯的了,但是他居然成為了阿里的合伙人,蔡景現應該是所有程式設計師中最成功的了,有些人也許敲一輩子的代碼也不可能成為阿里的合伙人,但是蔡景現就幸運的成為了阿里的合伙人,除了運氣之外跟自身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老天是不會將機會給那些沒有準備的人,由此可見蔡景現能夠成為阿里的合伙人靠的不僅僅是運氣,更是自身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