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伊朗當代藝術生態,疫情下的雙重含義表達

2020-12-06 澎湃新聞

連續多日,中國以外的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數高於中國國內。新冠病毒在伊朗擴散開來後,伊朗無疑成為了不少人重點關心的區域。

伊朗當下的藝術生態如何的?在疫情危機下,伊朗藝術家又能做什麼?對此,澎湃新聞特約記者與生活於德黑蘭的伊朗藝術家、攝影師雅爾達·埃斯坎達利(Yalda Eskandari)聊了聊,在她的講述中,我們能感受伊朗的藝術生態和面對疫情的改變、以及藝術生態面臨的困境。

在雅爾達看來,伊朗與世界其它地方一樣,有著雙年展、藝博會等,而青年藝術家的求學之路也會選擇留學海外,不僅是為了知識,也為了和世界連接,instgram線上展覽活動社群就是證明。同時,她也認為,伊朗當代藝術的受關注度與傳統藝術相比還是比較少的。

在疫情危機下,「instagram上的一些藝術博主也發布了一些電影或繪畫,主題是牽手或跳舞,這些在當今伊朗社會的公共場合還是不允許的,這在這場疾病來的時候帶上了雙重含義。」

對話:

澎湃新聞:德黑蘭有多少當代畫廊美術館,分布在哪裡?每周五都會有開幕活動嗎?

雅爾達:

德黑蘭有超過50家畫廊,一般在星期五開幕。大部分文化、歷史、藝術中心位於德黑蘭的中部或者北部。德黑蘭只有一個當代藝術博物館——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77年,有超過3000幅19、20世紀歐洲、美國藝術收藏,有梵谷、畢卡索、康定斯基、賈科梅蒂及其他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伊朗青年藝術家、攝影師Yalda Eskandari

澎湃新聞:德黑蘭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很久都處於閉館狀態是什麼原因呢?

雅爾達:

當代藝術博物館由於整修暫時關閉。總體來說,博物館每年有兩到三次開幕。一般展覽博物館藏品,或者藝術家的個展。在伊斯蘭革命之前,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對當代藝術潮流有很大的影響。博物館的一些收藏展讓我印象很深刻,比如 Sohrab Sepehry和 Ali Akbar Sadeghi。

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

這兩位是很重要的伊朗藝術家,展覽中可以看見他們如何發展出個人風格。比如,Sepehry不僅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詩人,也畫兒童插畫。Ali Akbar Sadeghi受到19世紀愷加王朝咖啡館海報畫的影響,發展了自己的風格。但近年來畫廊對於伊朗當代藝術的影響更大,畫廊有一些和美術館類似的群展。

Ali Akbar Sadeghi作品

Ali Akbar Sadeghi作品

澎湃新聞:我記得每年伊朗很大型的書展,每年伊朗有舉辦大型的當代藝術展或者藝博會嗎?關注國際上哪些展覽?

雅爾達:

我們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有一些藝博會和雙年展,比如蒂爾藝博會(Teer art fair),與幾個畫廊合作,展覽銷售。蒂爾藝博會每年有兩次,春季和冬季,藝博會有一些講座、論壇的活動。還有「德黑蘭拍賣」(Tehran Auction),有很多當代藝術作品,雖然有不能保真的風險,佳士得也在拍伊朗藝術家的作品。因為市場的原因,政府和個人也開始投資當代藝術,Sohrab Sepehry的作品可以買到五萬美金。藝術家也關注國際上的博覽會和雙年展,畢竟很多伊朗藝術家在國外,但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更關注伊朗內部的藝術活動。

Sohrab Sepehry藝術作品

澎湃新聞:一般是在伊朗念書還是會選擇出國留學學藝術?

雅爾達:

去國外還是留在國內是藝術家個人的選擇,但去國外,你接收到的信息更多。在伊斯蘭革命之前,巴列維皇后法拉赫非常關注藝術的發展,鼓勵年輕的藝術家去西方學習前衛藝術。那時候,伊朗藝術界的氛圍很活躍。現在伊朗年輕人也去國外學習,不僅是為了知識,也為了和世界連接。當然現在我們也有網絡渠道,在伊朗instgram很受歡迎,這是一個國際化的社交軟體,因為我們不能用Facebook和YouTube,但在instgram上我們可以看見許多藝術家的個人主頁,它比個人網站更容易接近。而且instgram也組成了一些線上展覽活動的社群。

澎湃新聞:藝術從業者一般平時聚會聊些什麼?讀什麼類的書籍雜誌?

雅爾達:

除了國外的網絡媒體,我們有一些波斯語的藝術雜誌《藝術工作者之家》(Herfeh Honarmand)網絡雜誌《攝影與藝術》(akasee va honaragah)、獨立書籍,有一期《藝術工作者》之家我很感興趣,主題是從伊朗的角度看德國當代藝術。一般這些藝術讀物的組織者是藝術家,沒什麼官方雜誌。平時我們什麼都聊,也聊哲學,有些人對西方哲學感興趣,比如拉康、弗洛伊德、阿甘本,另一些人會更偏好伊朗哲學,比如魯米,舒赫拉瓦迪,海亞姆。

伊朗藝術雜誌

伊朗藝術雜誌

澎湃新聞:一般哪些人關注當代藝術?伊朗人平時去美術館博物館嗎?

雅爾達:

大部分人其實不太關注當代藝術,也不了解當代藝術在做什麼。但伊朗人很喜歡去博物館,與幾千年的歷史(古波斯、伊斯蘭時期)產生關聯,並教育他們的後代。在德黑蘭,有古代博物館,伊斯蘭美術館,禮薩·阿巴斯美術館,古麗斯坦宮等等歷史美術館、博物館,到了假期都人滿為患。

伊朗文化遺產比索頓古蹟

澎湃新聞:伊朗這半年來有很多政治風波,對藝術活動有什麼影響?

雅爾達:

伊朗藝術家有的在伊朗、有的在海外。在海外的人可以更直接地關注問題,在伊朗的往往會間接地談論問題。但在任何事件之後,都需要時間來治癒和解決,它對社會和你自己的影響。但不會馬上反應到作品裡,創作需要時間。但我們在討論這些社會話題。除了一些專門畫時事政治的漫畫家,比如Mana Neyestani,Touka Neyestani,可以迅速地根據新聞進行創作,這其實是他們的工作。但經過一段時間,也會產生一些當代藝術作品。比如十年前的事件,出現了一些很好的當代藝術作品。比如Ramyar Manuchehrzadeh的攝影,Mehrdad Mohebali的繪畫。

Mana Neyestani漫畫作品

Mana Neyestani漫畫作品

Mehrdad Mohebali繪畫作品

澎湃新聞:藝術文化活動暫停,藝術家們對於新冠狀病毒有什麼看法?

雅爾達:

這些天來,我們正與這種新的緊急情況作鬥爭,每個公共場所都暫時關閉,伊朗人被隔離在家中。同時,instagram上的一些藝術博主也發布了一些電影或繪畫,主題是牽手或跳舞,這些在當今伊朗社會的公共場合還是不允許的,這在這場疾病來的時候帶上了雙重含義。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伊朗藝術家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作品

澎湃新聞:伊朗濃重的宗教政治氛圍及文化,會對藝術創作有什麼影響?對畫廊、博物館有什麼影響?

雅爾達:

比如現在的政府對當代藝術的支持不大,而且也要取決於不同的黨派當政。如果改革派當政,那在電影、文化等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多,如果是保守派,在藝術的投入就少。另外,我們有一些審查制度,但規則和指導方針不是很清楚。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家,要非常小心這些不成文的規則。比如,一些裸體畫不能展出。

澎湃新聞: 波斯傳統藝術是如何影響伊朗當代藝術的?

雅爾達:

一些藝術家以傳統藝術作為靈感來創造,但最後也找到了自己的風格。比如細密畫,伊斯蘭、前伊斯蘭建築,等等。伊朗藝術一直在繼承傳統。比如,玻璃的馬賽克天頂,雖然是新材料但延續了建築中馬賽克的傳統。比如Monir Farmanfarmaian的作品中就用了玻璃、馬賽克的元素,在現代主義中別具一格。

Monir Farmanfarmaian作品

澎湃新聞:10月份你在德黑蘭做了個展,能介紹一下這個項目嗎?

雅爾達:

這個項目的主題關於私人空間(比如家)及與身體的關係。這是一個女性還是男性的地方。利用投影儀,我把一個男性的身體投射到女性的體態(身體)上,同時加入了包括女性身體在內的名畫,我拍了投影和繪畫結合的照片,加上所投射的背景,沒有編輯,得到了最後的現場拼貼張。觀眾懷疑被攝對象是男性還是女性,空間是女性的還是男性的,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是。潛意識和意識發生衝突。但很不幸,我的作品在Ag galerie展出時,面臨的審查制度,我不得不改方案,重新開始整個過程,讓我的模特穿一件黑色襯衫蓋住他的身體。

Yalda Eskandari作品

Yalda Eskandari作品

澎湃新聞: 為什麼選擇當代藝術攝影作為創作方式?藝術界關注什麼樣的媒介?

雅爾達:

攝影是藝術家可以使用的最複雜的工具之一,在真實和不真實之間遊戲,這和與生活非常相似。媒介不是限制,而在於用什麼媒介最適合表達。

澎湃新聞:你認為,在伊朗,藝術創作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雅爾達:

經濟的困難也影響到藝術。有創作激情,但面臨找到買家和收藏家的挑戰。所以一般來說,當代藝術不能養活藝術家。藝術品的價格和展覽方式受收藏家和畫廊所有者的影響很大。

(雅爾達·埃斯坎達利(Yalda Eskandari),青年藝術家、攝影師,1987年生於德黑蘭,畢業於Alzahra University平面設計專業,舉辦兩次攝影個展「我新家的新窗簾」(2011)「投影自然地將光照在幕布上」(2019),參與多個群展,現工作、生活於德黑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當代藝術亮相2019「多瑙河對話」當代藝術節
    展覽展出了30餘件中國當代藝術的優秀作品,涵蓋油畫、水墨、漆畫、蠟染、裝置、攝影、影像等多種媒介,從不同側面展示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生態,成為本屆「多瑙河對話」當代藝術節最受關注的項目之一。  以東方美學構建國際對話  「多瑙河對話」當代藝術節始創於2012年,是多瑙河地區最富盛名的視覺藝術節,在塞爾維亞及中東歐地區的當代藝術界有較大的影響力。
  • 當代藝術 是當代文明的藝術表達
    中國當代藝術=當代文明+中國現狀+藝術表達。當代文明的基本立場是前提,中國現狀是生存處境。立場的喪失或偏離,生存處境的逃避或粉飾,都會讓炫目時尚的藝術表達經不住起碼的質疑。而表達方式、審美特徵從來都是和具體的問題共生的,在有感而發的表達過程中,有效的藝術表達自然會推進藝術語言的發展,體現為具體的審美特徵。
  • 對話|向京與靳衛紅:學術價值系統不健全,是當代藝術的硬傷
    在接受澎湃新聞對話時,向京、靳衛紅分別就作品,對藝術的理解,以及當代藝術分享了觀點。向京認為,缺乏健康的學術價值評估系統,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硬傷。向京的雕塑作品《降臨》展現的是一隻具象的章魚。白色的觸角在微微浮動,「章魚」體內的電動裝置使得它看上去正在「呼吸」,這也是向京第一次嘗試會動的雕塑。
  • 尋求相遇:《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在讀發想
    > 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潘力所著的《「現場」:對話日本當代藝術名家》集結了他20年來與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安藤忠雄、隈研吾,攝影家荒木經惟、杉本博司、蜷川實花,當代藝術家李禹煥、菅木志雄、
  • 首屆「廣州當代」上線,能否改寫廣州當代藝術生態?
    藝術市場 — 熬過了上半年的「寂寞」,下半年終於在疫情有效防控的前提下,藝術圈開始接棒熱鬧了起來。從 2020 年第一場線下博覽會「藝術深圳」,到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二十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藝術廣東……藝術市場在各大博覽會的加持下迅速升溫。 2020年歲末,一個全新的藝博會品牌——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下簡稱「廣州當代」)也於12月16日登場。
  • 關於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的對話
    對話時間:2009年12月7日  對話地點:深圳市民中心VIP室  鄭美雅:臺北當代藝術中心基本上是個提供藝術家、策展人、藝術評論、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運動者聚會的空間,是用來討論藝術創作及文化政策的。
  • 中國當代藝術閃耀多瑙河畔
    當地時間9月16日,「多瑙河對話」當代藝術節主賓國項目「無聲處——絲路上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塞爾維亞諾維薩德馬穆齊奇捐贈收藏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多瑙河對話」當代藝術節首次向中國機構和藝術家發出邀請,也是中國首次受邀在該藝術節中作為主賓國設立國家館。
  • 2020年終報導·重返抗疫現場丨疫情與制裁雙重壓力下,伊朗民眾如何...
    今天推出第三篇《疫情與制裁雙重壓力下,伊朗民眾如何堅韌面對生活?》「疫情總會結束,希望還是要有的」兩年前,伊朗小夥兒黑達裡在首都德黑蘭開了一家名叫「伊朗之旅」的旅遊公司。2019年,隨著伊朗對中國遊客免籤政策的正式生效,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來到伊朗,讓黑達裡的公司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公司每月收入可達到數萬美元。
  • 2020藝術廣東·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
    展覽現場大洋網訊 昨日,2020藝術廣東·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廣州流花展貿中心開幕,將持續至11月29日。「藝術廣東」到今年為創辦以來的第十一屆,被公認為是藝術市場學術化和規範化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它不僅有效改善了廣東藝術市場藝術生態單一、藝術品類不夠豐富的現狀,還有力地推動了本土文化與國際交流發展。據悉,本屆參展藝術機構達五十餘個,國內外參展藝術家近百人,超過一千件架上繪畫、裝置和其他各個種類的藝術品集中在博覽會期間與觀眾見面。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本屆論壇共設「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和「文學與當代技術」四個分論壇,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32個相關領域的主題報告,展示了文學與哲學、宗教、繪畫、電影、生態、科技、法律等學科交流碰撞所激發的火花。
  • 藝術與財富跨界巔峰對話——當代藝術名家阮成森
    藝術與財富跨界巔峰對話——當代藝術名家阮成森
  • 什麼是當代藝術?千人千面的當代藝術
    在這期播客中我們談論了:1.什麼是當代藝術?2.看不懂當代藝術——我們該如何理解當代藝術?3.沒有喜歡或討厭的藝術家,只有喜歡和討厭的藝術作品!當代藝術在今天幾乎無處不在,因為科技和通訊技術發展了,每個人的手機都可能 是一個信息巨大的圖書館和美術館,網際網路空間又是一個比以往公共空間更大的公共領域, 所以要接觸當代藝術變得越來越簡單,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一個遙遠的展覽,尤其疫情期間很多美術館推出了雲展覽,這種展示方式雖然本質上不如現場,但至少提供了一種了解和學習途徑,使得今天的人了解藝術的途徑大大拓寬了。
  • 當代藝術遇上AR技術:打開另一個「平行世界」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張漫子)藉助一部手機的操作,6位中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漂浮」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空間,為觀眾打開另一個奇妙的「平行世界」。這是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8日開幕的AR(增強現實)藝術特展「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現場,讓藝術品「漂浮」呈現於另一平行空間的技術是AR(增強現實)技術。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丹尼爾·伯恩鮑姆介紹:「AR等技術的應用,為我們開啟了一個嶄新時代。技術與藝術的對話日漸密切,新技術的應用為藝術帶來了新的生命。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文獻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這場疫情後的首展中,文獻佔據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同於以往意義上的歷史資料,出現在展覽中的是由藝術家們提供的個人文獻:你能看到出現在張恩利畫中的舊水管、鐵桶和皮球,鳥頭組合用過的照相機,也能看到八九十年代的磁帶和版本較早的貢布裡希的
  • 李禹煥為日韓當代藝術「正名」
    所謂的「抽象藝術大師」,不過是外界為李禹煥建構的身份,若問本心,他試圖詮釋的不過是發展在作品「對話」中的無限性。\大公報記者 周婉京  李禹煥這一代韓國人,生處在一個躁動的時代。  反觀李禹煥同時期的日韓藝術作品,曾被歸為「先鋒的日韓現代藝術」,直到近幾年才被正名為「日韓當代藝術的早期表現」。有趣的是,現代藝術強調對繪畫材料、描繪對象的純粹表達,而這種純粹性似乎也體現在李氏的當代藝術作品中。
  • 「生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
    11月8日,「生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此次展覽作為「2020北京798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北京798藝術區管理委員會主辦,北京央美文化藝術中心承辦,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偉擔任學術主持,孫菁、韓琳聯合策展。
  • 西安美術館的十年:在「城牆之外」 的當代藝術敘事
    對於西安美術館,十年,完成了對於這座城市的藝術啟蒙。「立足傳統,構建當代」的理想沒有成為主義,而是在時代敘事中,給出現實呈現。「十年來,在西安美術館的努力下,西安的當代藝術群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版圖的重要拼圖,假以時日,西安當代藝術必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一極。」館長楊超在十周年之際說道。
  • 從上海兩座當代藝術館看中國當代藝術
    在黃浦江畔,有兩座以當代藝術為主題的館。一座地處浦西世博園,名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歷時一年半建成;另一座位於人民公園內,名叫上海當代藝術館,地處上海市中心核心區域裡的核心,發展了8個年頭。或許從這兩座館的身上,可以一窺究竟的不只是當代藝術,也是這座城市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文化氣質。
  • 新高尚美學對話當代藝術:「移動的理想國」即將啟幕
    2020 年的第二屆藝術展,將展出範圍擴展至北京、瀋陽、杭州、成都四地,旨在延續新高尚美學理念內涵,探討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本土品牌與當代藝術的交融對話,帶領受眾領略一場中國式的、引發深度思考與廣泛討論的藝術感官之旅。
  • 何以為「新」——新媒體藝術的形式、意識及當代思考
    同時,從國外學術界對於新媒體藝術的線索梳理來看,美國藝術批評家麥可·拉什(Michael Rush)所著《新媒體藝術》一書實際上把新媒體藝術的文脈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西方多媒體表演和錄像藝術。以此觀之,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淵源應該從1990年前後的錄像藝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