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非拋補利率平價為什麼不成立 中國將蒙受巨大福利損失

2020-12-19 和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立晟宏觀經濟點評。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這篇文章緣起於2013年時我們發現的一個的現象。

  當時中美利差每年大概有3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每年升值2%。這非常反常。因為按照國際金融理論中的非拋補利率平價,高利率的貨幣應該在遠期貶值。

  過去的研究將人民幣非拋補利率平價不成立歸咎於資本管制。但是,2013年的人民幣國際化政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資本管制,利差與匯差之間的偏離反而越來越遠。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和劉永餘博士詳細查閱了非拋補利率平價的相關文獻,總結了四個研究假說,並做了相應的經驗分析。

  下文是對這四個假說的簡要分析。完整版的論文發表於2016年第7期的《管理世界》:人民幣非拋補利率平價為什麼不成立:對4個假說的檢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下載查閱。

  根據對投資者風險偏好假設的差異,利率平價理論可以分為拋補利率平價和非拋補利率平價。拋補利率平價並沒有限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遠期匯率的升貼水由兩國利率差異決定,高利率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貼水,低利率國家的貨幣遠期匯率升水,這被稱為拋補的利率平價。實證結果表明大多數國家都滿足拋補的利率平價。後續研究主要側重於驗證非拋補利率平價是否成立。

  非拋補利率平價假定投資者風險偏好為中性,即國內外金融資產對國際投資者完全可替代。Fama(1984)認為基於非拋補利率平價理論,遠期匯率應等於未來即期匯率,但實證表明二者有時會呈負向關係,他把這種現象稱為所謂的「遠期匯率偏離之謎」。

  最早的研究方向是Fama(1984)提出的「風險溢價假說」。他認為遠期匯率之所會產生偏離,是由於遠期匯率中的風險溢價成分與匯率預期的協方差為負,而且時變風險溢價方差顯著大於匯率預期的方差,此時利差與未來即期匯率變動呈負相關關係。(Engel,1996)。Sarantis(2006)認為需要進一步考慮金融市場的波動性,遠期匯率的偏離主要源於風險溢價的非線性變化。Sarantis(2006)用交易貨幣期貨合約的波動率來測度外匯市場的波動性,結果發現當交易貨幣期貨合約的波動率較高時,匯差與利差之間的關係會進入相對不再穩定的區間。

  第二個研究方向是Baldwin(1990)提出的「交易成本假說」。他認為國際資本套利的交易成本是遠期匯率偏離的主要原因。Baldwin(1990)構建了一個包含兩類投資機會和風險中性投資者的兩國模型,他指出較小的交易成本就可以在兩國金融資產之間構造一個磁滯區間(hysteresis band),在此區間內沒有任何跨境交易發生,匯率無法對利差的變化做出反應,只有利差的變化超過了這一區間,才會引發匯率變動。Kyle(1985)認為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s)的非理性行為會使非拋補利率平價向上和向下偏離,偏離的界限來自於市場交易摩擦(market frictions),當偏離值足夠大時,套利交易者會進入市場,降低匯率偏離程度,從而引發匯率的非線性變化。此後,由於發達國家普遍放開了資本管制,關於跨境交易成本的研究開始轉向各國資產收益率的差異。

  第三個研究方向是Lyons(2001)提出的「套利受限假說」。他認為正是因為外匯市場投資者收益率的差異導致遠期匯率出現了長期偏離。國際套利交易者在進入外匯市場之前,會衡量不同投資工具的收益率,如果進行非拋補套利獲得的收益低於其他投資機會,投資者將不會對遠期匯率偏離的現象產生興趣。他認為正是因為外匯市場上遠期匯率偏離的夏普比率(Sharp ratio ,收益與風險之比)相對較小,「遠期匯率偏離之謎」才會長期顯著存在。Sarno等(2006)在此基礎上建立非線性的平滑轉換模型驗證了套利受限假說,證實當非拋補套利的夏普比率較高時,並不會出現遠期匯率偏離,而且較大的偏離現象都會逐步自我修正,較小的偏離則會長期存在。根據這一理論,非拋補套利的夏普比率絕對值高低可以用來構造吸引投資者進入套利交易的區間。Hochradl and Wagner(2010)通過實證研究表明,非拋補套利的夏普比率顯著高於S&P 500指數和MSCI指數,有限套利是潛在的解釋因素。

  第四個研究方向是從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有限參與(limited participation)的角度切入。Froot and Thaler(1990)認為外匯市場參與者對資產調整速度緩慢是遠期溢價偏離的主要原因。假定投資者並不是完全理性,至少一部分投資者對利差變動的反應較為緩慢,這可能是由於投資者需要一些時間在執行交易前進行思考,無法快速對信息做出反應;或者是「中央銀行」的「逆風而行」的政策行為減弱了利率上升對匯率變動的影響。Bacchetta and Wincoop(2010)構造了一個兩國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投資者資產配置調整頻率較低(infrequent portfolio decision)對遠期匯率溢價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雖然短期內存在「遠期匯率溢價之謎」,但是在長期內這一現象會逐漸消失。這是因為短期內投資者並沒有充分調整資產配置,利率上升的同時匯率也會隨之上升。

  在Froot and Thaler(1990)的研究基礎上,McCallum(1994)提出了「央行幹預假說」。他們認為貨幣當局幹預效果的非對稱性是遠期匯率偏離的主要原因。他們指出若一國貨幣當局作為外匯市場重要參與者,進入外匯市場幹預的目的是平滑匯率或利率的變動速度,匯率與基本面的關係將會受到影響,貨幣面的衝擊會造成遠期匯率持續偏離。當政策幹預對市場的影響是漸進性過程時,UIP模型中估計的參數可能也是呈現漸進式變動,線性模型的估計方法忽略了政策幹預對參數的影響,估計結果會出現參數不一致的問題。Mark and Moh(2007)建立了內嵌央行幹預的非線性函數,以動差模擬法(simulated method of moments)檢驗了德國馬克、日元與美元之間的非拋補利率平價。研究表明,對於德國馬克而言,遠期匯率的偏離只存在於外匯市場幹預期間,對日元而言,遠期匯率的偏離同時存在於幹預和非幹預期間,但是在幹預期間,遠期匯率的偏離估計係數為負,且更加顯著。這表明,央行的外匯市場幹預至少是改變非拋補利率平價的一個因素。

  我和劉永餘合作的這篇文章,運用資本管制、夏普比率、外匯市場幹預和VIX指數作為時變轉換變量,在統一框架下檢驗「風險溢價」、「交易成本」、 「套利受限」和「外匯市場幹預」四種人民幣非拋補利率平價假說。

  研究結果表明,在樣本期間(2006年10月到2014年3月),人民幣非拋補利率平價並不成立,而且人民幣遠期匯率偏離程度不斷上升。

  具體而言,在資本管制較嚴格的區制,利差與匯率之間沒有相關性。在資本管制較寬鬆的區制,利差與匯率之間會出現顯著的正相關,高利率貨幣遠期會出現貶值預期。

  外匯市場幹預和套利收益的變動改變了匯率對利差的反應速度和時間。在外匯市場幹預程度較高和套利空間較低的區間,利差和匯率之間的負相關程度更高。

  VIX指數波動引起的風險溢價變化並不是人民幣遠期匯率偏離的主要原因。

  從結論的政策涵義來看,資本管制是人民幣非拋補利率平價成立與否的關鍵。外匯市場幹預則會影響到人民幣對利差的響應時間和程度。

  隨著中國資本帳戶開放度的提升,以中間價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與跨境資本流動的套利,在短期正面臨越來越突出的矛盾。不論是2012年之前數量型外匯市場幹預,還是此後以管理中間價為目標的價格型外匯市場幹預方式,都扭曲了市場預期,不能合理地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係變化,導致利差對匯率的影響相對有限。

  而且在以中間價為目標的管理方式下,外匯市場經常出現人民幣匯率觸及日波幅上限的情況,即期外匯市場交易活躍程度也因此下降,這進一步降低了人民幣匯率對利差的響應速度。在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期間,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跨境套利愈演愈烈,利率較高的人民幣相對美元的匯率預期反而升值得更劇烈。

  這表明,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實現之前,實施資本項目的漸進式自由化,會為國際投資的套利和套匯提供巨大利潤空間,而中國則將因此蒙受巨大福利損失。

  這篇文章定稿於2014年10月,現在來看,政策含義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立晟宏觀經濟點評

(責任編輯:鄧益偉 HN006)

相關焦點

  • 利率和匯率的交互影響及利率平價理論
    若投資者認為本國幣將進一步貶值,導致資本外移,為使本國貨幣不過度貶值,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但套利者在比較金融資產的收益率時,不僅考慮兩種資產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還要考慮兩種資產由於匯率變動所產生的收益變動,即外匯風險。   這一理論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   1。 利率平價說沒有考慮交易成本。然而,交易成本卻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各種交易成本過高,就會影響套利收益,從而影響匯率與利率的關係。如果考慮交易成本,國際間的拋補套利活動在達到利率平價之前就會停止。
  • 利率平價理論 為何在中國失靈了?
    舉例來說,投機者將100萬美元換成700萬人民幣存在銀行,同時賣出人民幣遠期合同,一年以後本息總額為728.982萬人民幣,並按時交割當初的遠期和約,獲得111.125萬美元。這樣,熱錢一年的收益率為11.125%,這遠高於美國的基準利率2%。值得強調的是,這個收益完全無風險,這還沒有考慮熱錢投資資產部門可能獲得的更高收益。
  • 購買力和利率平價助推人民幣貶值
    因此,今後市場關注焦點將是人民幣貶值的未來匯價水平。為了按照漸進、可控、主動的原則調整匯率,央行也需要從匯率理論出發把握住人民幣未來可能的調整水平。  購買力平價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為7.55-8.00  2005年,世界銀行在其組織實施的ICP調研計劃基礎上,推出了一份「全球購買力平價和實際支出」報告。
  • 集體拒籤告旅行社 因此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集體拒籤告旅行社 因此蒙受巨大經濟損失時間:2016-05-13 14:03   來源:鹽淮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集體拒籤告旅行社 因此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集體拒籤告旅行社 被告堅持團隊成員錯誤致惡果 日前,一則消息引發網絡熱潮:一旅遊團體因某種原因在辦理外國旅遊籤證時,被集體拒籤。
  • 拋補套利機會的呈現與消失——從內地交易員視角看港幣市場
    但2019年5月之後港幣利率快速上漲,拋補套利交易的空間被逐步關閉,文章深入思考了其原因,並探討了港幣未來交易機會。雖然,將香港與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和倫敦比肩還為時尚早。但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首個開展人民幣業務的離岸市場,港幣和香港外匯市場的發展對於境內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一、聯繫匯率制:是否還是當年的「超級提款機」?
  • 臺銀行主管部門開放新臺幣與人民幣現鈔拋補作業
    臺海網7月14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 臺灣「央行副總裁」周阿定今天宣布,為進一步滿足臺灣民眾需求,確保人民幣貨源及新鈔供應穩定,降低兌換成本,自7月15日起,臺灣「央行」將開放符合條件的臺金融機構與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銀香港)籤訂人民幣拋補協議
  • 國研中心許偉:關於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四個判斷
    一是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比較看,在主要經濟體貨幣當中相對靠前,人民幣匯率表現了較好的韌性。二是從中長期看,人民幣匯率並沒系統性糾正壓力,但短期確實有一些利好的條件。三是國際收支結構已發生趨勢性改變,短期資本在匯率決定當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匯率的波動性也將明顯增大。四是要更好管理資本項下的開放,需要有新的池子和緩衝墊。
  • 人民幣升值趨勢不變 當期人民幣匯率走勢判斷
    當期人民幣匯率走勢判斷:12月維持6.60~6.80震蕩人民幣匯率趨勢總結來講,取決於:1)中美經濟預期差;2)美元指數;3)央行態度;4)中美利差(理論上,決定匯率的理論包括保值功能——購買力平價理論,投機需求——利率平價理論,支付功能——國際收支理論。
  • 人民幣不升值中國理直氣壯
    日 本、美國甚至IMF(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紛紛對中國施加壓力,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潘英麗:在國際競爭中,「國家利益至上」是無可非議的原則。但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向來尊重他國利益,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那麼大的貶值壓力,我們硬是挺了過來。如今,保持人民幣穩定,也決不是光考慮自身利益,而是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理由站不住腳。
  • 美媒:押寶印度的中國科技公司蒙受損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月11日文章,原題:下大本錢押寶印度的中國科技公司如今被拒之門外 今年,印度和中國快速增長的科技行業陷入了一場激烈的地緣政治對峙。儘管兩國企業公司都將因此蒙受損失,但中國科技公司的損失會更大。
  • 5年貨幣互換3萬億中國吃虧了嗎?人民幣不跌就不虧
    盧布的大幅貶值不僅深深傷害了俄羅斯的經濟,也讓與俄羅斯政治經貿關係密切的中國感到一絲涼意。「剛剛籤完如此大規模的本幣互換協議,對方貨幣就貶值得這麼厲害,中國會不會吃虧啊?」網友們猜測、疑慮的情緒在網上蔓延。而「業內人士」的一番解讀也讓「中國蒙受巨大損失」的論調甚囂塵上。
  • 中國利率市場現狀:七大利率如何傳導?
    讓兩個軌道逐漸統一,將是未來的改革方向。那麼,中國為什麼要進行利率市場化?目前利率傳導機制的通暢程度如何?利率市場化25年來都取得了什麼樣的進展?未來向何處去?摘要利率市場化就是讓市場對資金要素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 香港人民幣存款利率超內地
    由於香港市場對於人民幣的需求提升,近期香港銀行的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均出現上升趨勢。本周以來已有兩家香港銀行調高了人民幣最優惠貸款利率。9月25日,恒生銀行宣布,將其人民幣最優惠利率由3%調升至4%;東亞銀行昨日也宣布其人民幣最優惠利率由3%升至4%,有關調整將由2012年10月3日起生效。
  • 臺銀人民幣現鈔兌換業務 本月底更便宜
    臺銀人民幣現鈔兌換業務 本月底更便宜 2010-10-18 14: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張蕾  中國臺灣網10月18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銀行(簡稱:臺銀)董事長張秀蓮今天在臺「立法院」表示,臺灣銀行香港分行與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
  • ...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將放開 臺灣將推人民幣匯率期貨交易
    至此,中國利率市場化就差放開存款利率管制這最後一躍。無獨有偶,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近日表示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放開將為時不遠。 儘管二季度美國經濟數據喜憂參半,美聯儲在周三發布的褐皮書中稱,4月初到5月晚些時候的日子裡,美國經濟活動整體在擴張。褐皮書表明,美聯儲對經濟持樂觀預期。
  • 人民幣發展歷程_五套人民幣的發展史
    人民幣發展歷程_五套人民幣的發展史人民幣的概念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後於1948年12月1日首次發行的貨幣,建國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至1999年10月1日啟用新版為止共發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
  • 肯亞環境碩士來信:農產品、旅遊、交通行業蒙受巨大損失|非洲...
    現在我已經隔離在家,我總結了七個主要洞察,希望能夠讓中國讀者近一步了解我們的真實困境。一開始,每當看到中國客人,我們都感到害怕。但過了一段時間,疫情蔓延到其他國家,我們不僅只對中國人,而是對每一位近期有中國旅行史的人感到恐懼。叄第一例感染者出現後,公共場所開始不安全3月13日,肯亞報告了第一例病例後,隨後感染人數日益增加。
  • 澤平宏觀:中國利率市場現狀:七大利率如何傳導?
    但是,金融約束與利率管制的邏輯是自我削弱的。金融約束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場不發達,而金融約束卻又幫助促進金融深化,這使金融約束的效果無法長期持續。然而,隨著金融深化逐步推進、金融市場日益發達,這個前提條件不再成立。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以及理財、資管、信託等產品的崛起,都對銀行存款形成了顯著的替代效應。儘管目前銀行仍為中國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但非銀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已經對利率管制的效果形成了威脅。當管制的效益逐漸減小,合適的策略必然是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順應中國金融深化、改革開放的大勢。
  • 匯率分析框架與人民幣展望
    近期人民幣快速貶值主要受到五方面的影響:一是中美貨幣政策分化,中國貨幣邊際結構性寬鬆,美國加快加息;二是中美經濟周期不同步,加大人民幣貶值壓力;三是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四是美元指數走強導致非美貨幣紛紛貶值;五是美元走強、川普減稅、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資本回流美國,新興市場均現資金流出。  綜合前面分析,人民幣當前面臨四大支撐和四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