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對國家電網第三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簡稱「通報」)。通報稱,國家電網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決心退出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務,堅決按期完成深化集體企業改革任務。
而國家電網旗下的房地產業務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具體運作,後者是國家電網的全資子公司。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魯能集團將退出房地產業務?對此,魯能方面並未做出回應。但業內人士稱,中國電網退出房地產,並不代表魯能集團退出地產業務。魯能集團的房地產業務有可能會剝離重組,即可能跟國資委下的以地產為主業的平臺進行整合。
國家電網下決心退出房地產業務
在通報中,國家電網表示,針對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戰略、堅守主責主業方面問題,黨組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正確處理做強做優和做大的關係,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
具體而言,一是下決心退出房地產業務。積極與國資委匯報溝通主要思路,按照國資委意見進一步完善退出和轉型方案,加快推動整改工作。
二是堅守產融結合、服務主業。嚴控業務範圍,避免脫實向虛,實施分類管控、動態調整,明確55項鞏固類、49項拓展類、16項限制類、40項禁止類業務。持續壓降非主業投資,2019年安排非主業投資比例1.1%,較上年實現投資金額和比例雙降。
三是加快建設產業鏈金融平臺。積極穩妥開展金融創新與應用,著力滿足產業鏈市場主體金融需求,促進產業鏈共同發展。
地產分析師嚴躍進點評稱,當前中央紀委公布了國家電網巡視整改情況,國家電網下決心退出房地產業務,類似表述說明,當前央企退房令執行的堅決性。從此類業務的發展情況看,亦說明當前部分地產業務發展偏弱的央企,進一步面臨地產業務削減的局面。
不過,在嚴躍進看來,退出房地產業務有時間表。從時間表上看,首先體現為不拿地,同時也依然允許既有地塊進行開發。也就是說,更強調增量業務的削減,而存量物業的經營方面或依然可以保留。
從這個角度分析,嚴躍進指出,國家電網相關聯的地產企業,後續或在投資拿地等方面面臨壓力或約束,但還很難說直接退出。
魯能已整合部分地產業務注入廣宇發展
記者了解到,國家電網旗下的房地產業務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具體運作,後者是國家電網的全資子公司。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魯能集團將退出房地產業務?對此,魯能方面並未做出回應。
「從國家電網的角度出發,要做大做強企業的主業,所以會考慮把地產剝離出來。但中國電網退出房地產,並不代表魯能集團退出地產業務。魯能集團的房地產業務有可能會剝離重組,即可能跟國資委下的以地產為主業的平臺進行整合。」 億翰智庫董事長陳嘯天表示。
「對於國家電網此次調整而言,類似魯能集團等自然需要積極進行調整。」嚴躍進指出,對魯能集團而言,這兩年持續在做業務整合,整個整合周期較長。從實際情況看,後續依然需要加快整合資源,尤其是在開發業務等方面或將面臨限制的情況下,這就要求魯能後續繼續強化業務調整,以符合當前中央的精神和思路。
官網顯示,魯能集團成立於2002年12月,核心業務聚焦地產、能源兩大板塊。魯能擁有29年城市開發經驗,布局全國23個省市區,累計開發建築面積1300萬平米,為30萬業主提供服務。
魯能集團旗下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廣宇發展。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12月,廣宇發展與魯能集團就資產重組與整合初步達成意向。近年來,魯能集團不斷整合資產進入廣宇發展,後者成為其重要的上市平臺。目前,魯能集團旗下的房地產業務,大部分為集團直接運營,部分資產被注入廣宇發展。
公告顯示,2019年,廣宇發展實現總營收為229.87億,同比下降15.04%;營業利潤41.12億元,同比增加21.23%;歸母淨利潤31.42億,同比增長25.57%。
資源整合 魯能開啟泛產業地產時代
據了解,魯能集團的房地產業務以「大盤模式」著稱。前幾年,魯能集團曾在北京、海南等地開發數個體量龐大、開發周期長的標杆項目。以海南為例,魯能在三亞、海口、文昌等城市,均為旅遊大盤,並依託大盤熱銷項目,助推企業銷售金額。
2016-2017年間,魯能集團的地產業務發展較為迅猛。據克而瑞榜單統計,2016年,魯能集團流量金額達646.7億元,排名第20位。而在2015年,魯能集團僅以220.7億元排名45名。
2016年期間,魯能集團業績實現了3倍增長,對此,億翰智庫在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2016年,魯能集團在北京、濟南、重慶三家城市公司及海南區域公司實現年度銷售額破百億;營銷執行整合化,揭開了集團「大營銷模式」序幕,多項目集中入市帶來9月份120億元的單月銷售額。此外,產品配置體系化,確定7大泛產業地產體系,商業地產、文旅地產、體育地產、健康地產、科技地產、民生地產、美麗鄉村,形成產品線矩陣並開始發力。
在此基礎上,克而瑞榜單顯示,2017年,魯能集團流量金額達893.7億元,排名第21位。2017年,魯能集團在售項目達30多個,其中魯能三亞灣新城、山海天、魯能領秀城、格拉斯小鎮、泰山7號等項目銷售金額均在50億元,五個項目業績合計貢獻率達40%以上。
不過,在此之後,魯能集團未再公布房地產銷售數據。實際上,近些年魯能集團正逐步淡化房地產業務,其業務逐漸向上述7大產業轉型。
在具體的業務板塊上,商業產業產品線包括:魯能城、美麗匯;文旅產業產品線:魯能勝地;體育產業產品線:魯能泰山7號;健康產業產品線:魯能泰山9號;科技產業產品線:魯能矽谷、魯能2025;民生產業產品線:魯能綠色家園;美麗鄉村產品線:共享農莊。記者了解到,其中大部分項目還處於在建狀況。
近期不少央企轉讓旗下房地產項目股權
在優淘城總裁薛建雄看來,這從側面反映出,房地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房地產利潤率或面臨壓力。
實際上,2010年,為規範央企大規模進軍房地產業的現象,國資委曾發布一紙公文,要求多數央企退出房地產業,當時被板子打中的央企多達78家,只留下16家主業為地產的央企。此後,又有5家央企獲準保留這一資質,其中就包括了魯能集團。
隨後,有一些央企主動退出地產業務,有一些央企則因房地產的利潤較好而未退出。總體而言,央企的房地產業務轉讓,還沒有形成態勢,體量較小,退出進程緩慢。
不過,近年來,房地產行業產權轉讓項目明顯增多,而且轉讓方多為央企。記者注意到,去年,保利集團、中化集團、華僑城集團、中航工業、中國電建、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中國電子、國機集團等企業,都曾有轉讓房地產項目股權的行為。
在業內看來,央企轉讓房地產項目股權,可能更多的是企業自身的投資行為,對房地產不太看好,包括負債壓力、資金流收緊、自身產業發展環境不好等原因。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圖片來源 官網截圖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