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陸生議題,臺灣銘傳大學國際教育交流處長劉廣華接受訪問時表示,兩岸關係中,教育是中性的,可以不談意識形態,他強烈認為應該要恢復兩岸教育交流、開放陸生來臺。在教育層面,若民進黨當局釋出善意,相信大陸也會有相應的回應,大陸對於學術交流並不排斥,「以政治因素考量介入教育,是比較不恰當的。」
劉廣華說,今年全臺的新陸生已經歸零了,未來3、4年很難恢復榮景,後續就看兩岸官方的善意才會開放,否則就是陸生大二、大三生持續畢業後減少到零。
劉廣華指出,有7成陸生改變對臺灣的概念,他不知道不讓陸生來臺的政治因素是什麼,但他認為陸生來臺的好處太大了,不只是財務挹注而已,從學術層面、思想到生活方式等都是。
劉廣華認為,在臺灣已開放全部境外生的情況下,僅不開放陸生是不妥的。他強烈主張,應該要恢復兩岸教育交流,必須開放陸生來臺,這是一個善意的表示,「以政治因素考量介入教育是比較不恰當的。」
劉廣華指出,今年全臺的新陸生基本上已經歸零了,沒有新的大學生、碩博生,未來3、4年很難恢復榮景,後續就看兩岸的善意才會開放,否則就是現有大二、大三、大四的陸生逐漸畢業歸零。而大陸不放陸生來臺,是在疫情一開始我們就擋住陸生在先,1月底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陸籍人士來臺限制」,2月5日又宣布陸人暫緩入境等一連串事件,而大陸在4月9日發布聲明暫停2020年陸生來臺就讀。
劉廣華認為,大陸對於學術交流其實並不排斥,甚至是鼓勵開放,就看我們要不要放人進來。兩岸關係到目前這個地步,各種因素都有,但臺灣當局若能釋放善意,大陸會有回應,尤其在教育方面,其他政治、經濟等層面他不敢說,但教育是最中性、單純的,他誠懇希望至少臺灣當局在學術交流或兩岸教育方面釋放善意,大陸應該也會有相應回應。
記者問,今年陸生來臺就讀碩博士班,共錄取655人,比去年1440人,減少超過一半,招生達成率僅約4成3,博班招生達成率更跌破2成,而這是今年大陸限制只有在臺應屆畢業陸生才能報考臺灣碩博班,陸生的減少會影響到私立大學經營嗎?
劉廣華說,這得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私校大學財務層面,碩博士生本就不是私校的強項,影響財務不大。不過若納入大學部、碩博生、交流生,2015年銘傳大學就有高達1600名陸生,對一所大學來說,一年學費新臺幣10萬元,就是新臺幣1.6億元,這對私校的挹注絕對有很大的影響。
劉廣華指出,另一層面是交流層面,這項的影響就比較大,近年來臺灣碩博生幾乎是斷崖式減少,幾乎被陸生充滿,尤其是讀博士,主因在大陸大學高校師資要升等,而「臺灣教育的軟實力被大陸所承認」納入海外資歷,再加上同文同種同語言,因此大陸師資喜歡來臺念博士。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