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最全)

2021-02-28 坦腹齋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最早制茶飲茶的國度。自上古神農時代的【藥飲】至唐代陸羽的【瀹飲】,再到明代的【泡飲】,茶文化涵蓋了修身養性之道。時至今日人們又應通過何種途徑來滿足內心的精神渴求?中國傳統茶道,承襲自唐宋茶人師祖的茶事風雅,在現代生活中以茶為媒介,來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平衡。

  茶器


  最讓人真切感受到這樣一席茶味道的,就是這些因茶而設的器具。說起來,無論是唐代陸羽創製的茶器二十八式,還是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種茶器,抑或現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這些茶器十餘種的選擇,不同的材質器形,以及它們之間彼此連接關係,都隱藏著神秘的符號,而經驗老道的喝茶人是符號的破譯者,從這隻壺、那隻杯的關係中,在心裡慢慢勾畫出將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選擇,是對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對器皿的取捨尺度,從要衝瀹的茶品、所用衝泡手法來考量,進一步還要感知季節、時辰這些因素對茶的影響,最終呈現出一席茶。

  茶席


  茶席是茶事進行的空間,也是泡茶人對茶事認識的綜合表達。一個茶席的思考重點,是如何展現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節性和地域性不是獨立於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結合當下和對茶性的理解而通過鋪陳的細節來呈現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氣候的轉變、泡茶空間所在,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擇茶要考慮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積累的生活素養。

  選擇契合的茶品,由對茶性的認識出發,選擇茶的泡法、再由此決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圍繞這個內容而配合,呈現出的茶席,自然帶有鮮明的季節和地域性。當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觀察其中蘊涵的季節因素的。春天的某日,天氣微濛。選擇碗泡臺灣高山烏龍茶,高山茶的清冷韻致能夠在這樣的天氣裡更深長細膩的表現出來。

  茶器除品杯以甜白釉的品杯來感受紆迴的香氣和細膩口感外,茶碗、杯託、花器多是暖色調的陶器,而藍色席布上一枝北方早春的海棠更是微帶清寒季節的鮮明意味。在暑氣漸生的時候,夏天的茶席常以簡淡的色彩和清簡的茶器營造清涼的夏日空間,一簇小黃楊的茶花、石硯的茶盤、景德鎮的白瓷杯,讓人有清泉石上流的涼意。這一席泡的是鳳凰單叢的黃梔香。黃梔香是單叢茶裡高香鮮爽的一種,口感微苦而生津迅速,正是適合溽熱天氣來消暑的。

  茶聲

  起炭從點燃一枝油薪竹開始,鵝毛扇扇動的風聲裡,油薪竹的火焰帶著一縷白煙自下而上地升起,龍眼炭開始有爆裂聲,讓人心生期待,不過這個時候的扇子舞動反倒更加透著舒緩和沉穩。直到炭爐裡噗地一聲,火焰結結實實地圍繞在逐漸泛白地炭塊之間。壺裡地水開始鳴叫,正是所謂「松風」的鳴響。注水溫壺、投茶入壺、出湯入杯,淅瀝水聲和器皿碰撞的聲響,如果靜下心來,就會聽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緒,隱約而細微,但是卻讓人清晰探尋到最無可隱匿的內心。

  茶事

  對喝茶這件事,古人說得直白,「飲茶以客少為貴,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曰勝, 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細思量,其中的深意並非單以形式上人數的多寡來斷定喝茶雅俗之別,避免嘈雜喧囂回歸內心的寧靜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近年愛茶者人數日增,若不是把茶當做解渴的飲品或者攀比的名品,會漸漸覺察到喝茶的過程會帶給我們的更多滋養。這樣的滋養,隱於平淡生活中瞭然無痕地與茶的對話,由此養成對茶深切感知的思考習慣,又憑藉不同的喝茶形式傳遞,無論是獨啜還是約幾個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絲剝繭般積累得來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時空的集中展現。

  每次茶會有不同形式的表達,茶品茶器的選定、茶席的鋪陳,花木的選擇、空間的安排,凡此種種細節,遠超想像。茶品的選定,關乎對茶客人的體貼,除季節氣候而外所要瀹泡的茶品前後邏輯也同樣要考慮到對味覺體感的影響。茶會上容易被忽略的茶譜,如同古曲的工尺譜,其實是茶會的法度。讓茶與器之間輝映出另一番神韻,使不同茶品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長期養成的功夫。

  茶會


  茶會不同的茶席空間錯落組合,移步易景的觀念來自中國傳統園林的風致。在一個空落的廳堂裡,「無中生有」構建出傳統的花木掩映、心手閒適的意境。這些形式的背後,由無數個細小的信念和綿密的行為在做支撐。愛茶人的行為理念總是如同細流在茶事中涓涓流過。


  入口屏風前陶罐裡粗大的枝條,並非是為了營造氣氛而砍伐的樹木,是前幾天經過離家不遠的路邊時,看到園林工人正修剪花壇裡的枯死的樹木,理下長長短短的枝條是為了保證花木過冬保留必須的養分,一大捆用麻繩綑紮的不同種類的枝條被我欣然討要過來,將要丟棄在路邊的枝條在茶會上恰恰就是意態天然的點睛之筆。這大概就是所謂無用之用,這樣的器物在每次茶會裡都會出現,都會喚起很多人內心的柔情,也都會成為提亮茶事的一筆。

  一場茶會,對於泡茶人和喝茶人來說,是彼此的成就。交織而成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的饗宴,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但在被視為瀰漫著粗浮氣息的時代,能夠專心去成就一瞬的絢爛,是一種雋永的深意。茶會對客人來說,喝到一杯感懷於心的茶湯,他也許不會看到背後瑣碎的過程,但正是這些不斷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日常瑣屑,讓小小的茶湯能夠幻化萬千的心意。

  茶會結束的時候,打包整理器具、家具收拾整理搬運——又回到最初的空落,似乎一切了無痕跡。朋友來告別,有了依依不捨的傷感,這也許是一場茶事另一個不在預料中的提醒,對每個當下珍惜就好。

喝茶,真的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常會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總是小心地說: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隨便喝喝。不管這謹慎的態度是不是謙虛,其實懂不懂茶對大多數人來說,真的不那麼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覺還不錯,能接著喝下去就足夠了。

喝了那麼多茶,面對茶的類別,還是一知半解。

這就是差一個能召喚神龍的六大基本茶類。


1、發酵篇


六大茶類的劃分基礎是在製作中,由茶葉發酵的不同程度決定的。發酵程度同時影響著茶的口感和功效,這就是為什麼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所在。

發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溫和,比如紅茶、黑茶就適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發酵或是輕度發酵的茶,茶性微寒,適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較弱的人應適量。


2、品類篇



3、衝泡篇


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茶性,順應茶性泡出來的茶,才能最大發揮茶的口感、香氣、湯色。六大茶的衝泡方式多種多樣,只要記住綠茶和黃茶不要悶著,其它想怎麼泡就怎麼泡,沒有特定的衝泡手法,別人告訴你的方式不見得適合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喜歡就好。


4、儲存篇



5、功效篇


綠茶

六大茶類之首。

零發酵,茶多酚最多。

性微寒,微苦,回甘。

清熱祛燥,提神醒腦。

不適合腸胃較弱的人群。


白茶

茶中珍品。

輕度發酵,茶性清涼。

滋味清淡、回甘。

富含茶多糖,適合降糖需求人群。


黃茶

中國獨有茶類。

湯色杏黃清澈。

輕微發酵,口感清爽香醇。

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

提神醒腦,消食化滯。


烏龍(青茶)

綠葉鑲紅邊,綠茶+紅茶之和。

又叫青茶,屬半發酵茶。

降血脂、膽固醇,適合三高人群。

提神醒腦,不宜空腹飲用。


紅茶

世界人民最愛。

茶性溫潤,無刺激。

口感甜醇。

調節脾胃功能,適宜腸胃不好的人群。


黑茶

紅、濃、陳、醇。

後發酵茶類,微生物發酵。

香氣獨特,口感醇厚。

改善腸道環境,調節脂肪代謝。


中國茶道全流程

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云:
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清代。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字畫、建築、天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餬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閒。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茶道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

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①煎茶 ②鬥茶 ③工夫茶

「茶聖」陸羽煎茶

鬥茶圖卷

趙孟頫: 鬥茶圖 (元代畫家)

而喝飲茶歷史發展到現在,人們對茶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改進,以使飲茶這一過程更加豐富細膩。現今中國功夫茶操作規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稱為功夫茶十三程式。

圖片文字來自新浪博客作者:清竹大叔(下同)

一、行茶注點,如人飲水,各有異趣

 二、溫壺:茶欲展香必先溫壺,作為行茶前的暖身動作。熱水可在壺內停留片刻,同時可進行賞茶。

三、賞茶:從觀賞茶葉的外形,進而期待茶湯,是引導客人走入茶人預構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溫盅:壺水可直接溫盅,應專注於每一環節的注水傾湯,當做指尖運氣的練習。

 五、溫杯:夏天溫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則可分別預熱。待茶出湯前再將杯中之水傾出,有利聚香。

 六、納茶:球形或體積小的茶可直接經茶則入壺,膨鬆或條形茶則可藉助茶匙,先往後松茶再推前。若茶則太小,可把茶則當滑溜梯,邊轉動茶倉邊溜茶。唯茶則不應停靠在壺口,恐沾溼。

 七、注湯:水應煮沸再依茶類需要而降溫,燒水壺點注時可注意由低注點再直線拉高,待水滿至壺約七八分時,再壓低以斷水,如書法的提筆與按筆,點注時指尖應自然運氣。氣壓低悶時壺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壺追熱的動作,先循壺外圈後往內圈淋,或右手從五點鐘方向運水切入。

 八、候場:壺是茶修行的道場,一如面對結跏趺坐的行者,應避免心浮氣躁,幹擾茶湯的氣場。茶人在候湯的片刻可目視壺而作觀想,心定神閒。

九、出湯:傾壺瞬間應如跳水員騰空一躍之勢,可先放開壺蓋,到一定角度在扣緊,然後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鬆手臂,待茶湯幾近傾出,再做個回壺的動作將剩餘茶湯盡出,避免久浸苦澀。

 十、分茶:斟茶時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點微微朝內,便於控制湯流。利用拇指與中指力量運轉茶盅,使茶湯一如橄欖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傳杯:淺託能突出杯身線條,但不易將杯託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著杯身角度將茶傳送出去,並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狀,避免茶湯濺出。

十二、去渣:當茶湯高潮退去漸趨平淡時,應適時停下。觀賞葉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後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態,莊嚴感懷。

 十三、清壺:去渣後以熱水滌蕩壺體,並借水之旋力將茶末瞬間傾出。食指扣入鋬內,以中指與拇指運轉壺身,唯壺嘴應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飲茶十三式看起來過於繁瑣,但對真正熱愛飲茶之人而言,卻不必可少。如蘇東坡詩句所寫:「從來佳茗似佳人。」可見飲茶個中之味,餘味無窮。

中國茶道常用禪語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佛教對茶道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如名山名寺產名茶,佛教推動了茶葉的生產;寺廟施茶,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寺中以茶禮佛,以茶敬客,豐富了茶禮的表現形式;然而最重要的貢獻當屬把禪語、佛典、公案融入茶事活動,為中國茶道注入了靈魂。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

無成為禪語出於趙州和尚的無公案。從前有一個僧人問趙州和尚:門前那隻狗是否有佛性? 發問的僧人心裡想,佛經中寫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狗自然有佛性,師父回答一定是有。可是趙州和尚回答卻是無。

趙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會不懂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他為什麼偏要說無呢?這是這段禪宗公案的關鍵。按理講,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狗是眾生之一,狗當然亦有佛性,可見趙州和尚所說的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

 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誰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慧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後來慧能便成了禪宗六祖。

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

茶學界普遍認為,只有了悟了"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這一禪語典出《維摩經.菩薩品第四》。據該經記載:有一天光嚴童子為尋求適於修行的清靜場所,決心離開喧鬧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時,正巧遇到維摩詰居士。

光嚴童子問他:你從哪裡來?

我從道場來。

道場在哪裡?

直心是道場。

聽到維摩詰居士講直心是道場,光嚴童子大悟。既然直心是道場,那麼又何必要離開這喧鬧的都市去四處尋找清靜的修身之地呢?

「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純一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維摩詰也稱為維摩,是與佛祖同時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眾多,資財無數,一方面瀟灑人生,遊戲風塵,享受世間富貴,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薩,在佛教界被喻為火中生蓮花。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直心是道場"是茶人喜愛的座右銘。

三、平常心是道

這一禪語出自《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諗禪師在其修行之初曾問師父泉普願:

如何是道?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後來廣為流傳,成為千古名言。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按世俗常規去辦事的主觀能動之心徹底忘卻,而保持一顆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這則公案的含義十分豐富,茶道和禪宗一樣,通過提倡平常心是道來強調隨性適意,安閒無為,應緣投物,隨機應變。日常生活中處處有禪,事事是道。我們提倡平常心是道,還體現了禪宗與茶道對解放人性的追求,以及直面聲色世界,用心去擁抱大自然的現實態度。

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個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 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且不論,如今的事怎麼做? 僧人滿頭霧水,莫明其妙,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指點。 崇慧禪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意思是長空萬古永存,風月朝朝不同。隱指佛法與天地同存,不依達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著眼自身,著眼現實,著眼當前,而不管達摩來否。

五、橫眠豎坐

典出《五燈會元》卷十一。蘊聰禪師嗣法於首山省念禪師,達到大悟後住襄州谷隱山傳道說法。有一天一個僧人問他:什麼是道? 蘊聰禪師回答:車子碾,馬兒踏的就是道。 來僧又請教:什麼是道中人? 禪師答:倒著睡,豎著坐的就是道中人。

這個典故與千利休的茶道即燒水點茶是同一境界。橫眠豎坐是人的固有習性。求道即是隨緣任運,破除我執與法執。達到人性的徹底解放,獲得完全的自由,無拘無束地做到橫著睡、豎著坐。道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之中,獲得了人性解放的人即是道中之人。

六、月印千江水

典出《五燈會元》卷十四。典故反映了悟道成佛的心路。

有個僧人問道隱禪師:什麼是成佛之路? 禪師答:神妙地指示著人的靈機的,就是那碧波澄澈的秋水中映現著的月亮。 僧人又問:三家同時來邀請,不知去誰家才好? 道隱禪師回答:月印千江水,門門盡有僧。 禪宗精神和茶道義理一樣,好比月印千江水,普照大千世界,誰悟了它,誰就能見性成佛。

七、不如拋卻去尋春

典出《柳亭詩語》。宋代理學家朱熹寫了首詩:川原紅綠一時新,暮雨朝晴更可人;書冊埋頭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

陸象山聽到後高興地說:元晦(朱熹字元晦)到現在總算是覺悟了!

禪宗認為,對禪的追求,不應當把自己關在書齋或埋頭在古籍中,而應當到大自然中去。中國茶道特別崇尚親近自然,觀照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因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理智慧的顯現。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八、青山不礙白雲飛

典出《五燈會元》卷三。有個僧人問河南紫玉山的道通禪師:怎樣才能夠從三界中解脫出來? 道通禪師不回答而反問:你在裡邊已待多少時間了?

僧人又問:究竟如何解脫? 禪師說:青山不礙白雲飛。

佛教把世俗世界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超脫三界才能超脫生死輪迴,達到涅磐的境界。道通禪師把青山比做囚禁思想、束縛人性的戒律,而人性如白雲,只要白雲想飛,青山是阻礙不了的。

九、日日是好日

典出《雲門廣錄》卷中,《碧巖錄》亦有載,其大意是有一次上堂時,妙總禪師說:雲門文偃曾對弟子說『十五號以前暫且不問,十五號後的日子怎樣,請每人說一句。』 沒等眾人回答,他自己就說『日日是好日』。妙總禪師認為雲門文偃把佛法和世間法都說完全了。

如下禪語也是茶人十分喜歡並經常引用的:

吃茶去。

看腳下。

柳綠花紅。

獨坐大雄峰。

春來草自青。

雲在青山水在瓶。

永夜無風月獨清。

摘茶更莫別思量。

天共白雲曉,水和明月流。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中國茶道暗語


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

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


喝茶是長輩的,用食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


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步就方之外,還得先敬客人來賓然後自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衝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主人衝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裡面有雜質不宜喝飲,很多地方有「頭衝腳惜(音同),二衝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衝茶就是欺侮人家。


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衝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主人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有時因自己工作關係飲茶時間長會誤工作或是客人的話不投機,客人夜訪影響睡眠,主人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辭,否則會惹主人沒趣。


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無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無色還在衝,是對客人冷淡,不盡地主之誼;二是由於上一點引申對人不恭,辦事不認真,效果不顯著,欲有「某人無茶色」。


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於俗語「茶三酒四禿桃二」而來,總認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為伍,便於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風景遊玩就以二人為宜,二人便於統一意見,滿足遊興。

【中國茶道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託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託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託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鑑」「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臺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中國茶道是美的哲學

中國茶道是美的哲學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國茶道可稱之為美的哲學。歸納起來主要基於五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國茶道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們不是佛學大師,而是大哲學家。如老子、孔子、莊子、以及《周易》的作者等等。

其二、中國茶道美學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如「和」、「道」、「氣」、「神」、「氣韻」、「意境」等等。

其三、中國茶道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念。

其四、中國茶道美學強調的不是從美學的一般表現形式上去欣賞和理解茶道美而是從「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出發,要求「滌除玄鑑」、「澄懷味象」從小茶壺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機,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國茶道美學不僅僅是茶事活動中追求美感的理論指導,更重要的是從哲學的高度,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看茶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茶人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像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茶道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

我國茶道審美文化的最顯著特徵之一,即乃虛靜之美也。

追溯歷史,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對於虛靜之說,就曾經有過種種論述,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也……虛靜之說,本是根底於道家的審美學說。虛者,即虛無之謂也。就大處來說,天地本是從虛無而來,萬物本是由虛無而生。至於就小處來說,即如我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這個虛靜之美,其「虛」與「靜」之間的辯證關係則亦不例外。這就是說,靜乃始於虛也。有虛才有靜,無虛則無靜。虛靜之間的辯證關係之真諦,即在於此。

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極富我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規」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稱沉寂之美、靜寂之美,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這是因為,日本茶道文化屬於禪道文化,亦即佛門文化的性質。故爾就日本茶道來說,他們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審美的過程中,其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需要表達佛門的教義並教規。這就正如日本禪師寂庵宗澤所說的那樣: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這證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質來說,它只不過是一種禪道模式。他們奉行的茶道美學,則是禪味至上主義的禪道美學,始終至虔至誠地追求充滿禪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來說,他們很難體悟中國茶道的虛靜之美。試想,若讓心界的全部空間充滿宗教的教義、教規,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如此境況,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虛靜之美可言呢。當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無可厚非的。這裡作出兩種不同性質的茶道審美文化的比較,旨在說明因兩國國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審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異。正視這一點,則更有利於彼此之間開展茶道文化交流,便於求同存異,取長補短。

關於中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對於日常品茗審美而言,並非空泛,仔細品味,有助於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獲得審美感悟。其實虛靜之說並不玄奧,只需明白一點,即靜乃始於虛也,在內心世界的空間裡,在受到外物之苦時,在品茗審美之前,需把心靈空間的擠軋之物、堆壘之物,儘量排解開去,靜下神來,定下心來,開始走進品茗審美的境界,靜靜領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種種美感,以及賞鑑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擇器之美、擇水之美、擇侶之美、擇境之美。這一切,不正是屬於虛靜之美的境界麼﹖

由此可知,歷代詩人兼茶人在從事詠茶的創作生活中,在茶道審美的感悟並吟詠中,自然皆離不開亦虛亦靜的精神氛圍與精神境界。尤其當心靈世界的靜氛形成之時,則更給茶道審美感悟並詠茶創作營造了最佳契機。禪有禪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審美與詠茶創作來說,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靈氣,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韻的美感,這一切皆跟所謂禪悟迥乎其異。需知,由茶悟而升華,即堪達於無窮美妙的藝術境界,甚至達於像盧仝在《七碗茶詩》中所謳歌的那般如夢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靈,如御清風的詩性境界。這正是中國茶道及其審美文化,包括虛靜之美所達到的一種最高精神境界和藝術境界。

或問,這虛靜之「靜」,是不是意味著自始至終需「靜」得鴉雀無聲,需「靜」得肅穆莊嚴,如日本茶道那般地枯寂呢﹖當然不是這樣。中國茶道審美文化中的虛靜之說,實質上是指心靈世界的虛靜,至於外界環境的寧靜,兼顧即可。只要自我心靈不失虛靜,則茗敘也罷、說笑也罷、聽曲也罷、賞戲也罷,在啜茗中興之所至,或則朗吟,或則放歌,或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無不可。無怪蜀都一帶茶館,歷來盛行擺龍門陣,那就叫做靜中有鬧,鬧中有靜,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我想,這可以說是虛靜之美的一種動態樣式,動態風貌罷。

【各種材質「茶船」】

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始於南朝。清代寂園叟《陶雅》中提到:「盞託,謂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盞則託作圓形而不空其中。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可見船形茶託出現於明代。其用途以承茶盞防燙手之用,後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

清乾隆

松石綠地粉彩花卉紋茶船一對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茶船

清乾隆

大型烏龜殼茶船

清乾隆

銅胎畫琺瑯茶船

清嘉慶

外纏枝花內團鶴祥雲暗八仙紋青花茶船一對

清嘉慶

景德鎮窯青花茶船

清嘉慶

粉彩纏枝蓮紋福壽茶船

清嘉慶

外纏枝花內團鶴祥雲暗八仙紋青花茶船

清嘉慶

松石綠釉纏枝花卉壽字紋茶船

清藍地八寶穿花紋茶船

清代

脫胎漆器茶船

相關焦點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中國的茶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與風貌。中國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時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通過茶事活動,引導個人在凝心品飲美的享受過程中完成品格修養,實現和諧安樂之道,是中國茶道的核心。
  • 亞洲哪個國家最講究茶道 日本或中國?
    哪個國家最講究茶道一般就2個選擇,要麼中國,要麼日本,其實最早的日本茶道起源是中國,中國是產量最多的茶葉大國,但如果說到哪個國家最講究茶道,認為還是日本。中國茶道,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講究了,中國茶葉傳入日本,約在漢代就開始了。
  • 中國四大茶道之禪宗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發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發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發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禪宗茶道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中國式茶道 茶道師 研修班
    內心深處的寧靜,一招一式的從容,遇事不亂的淡定,健康清美的狀態,靜氣自然地散發.是一個茶人對天、地、人、茶、事最深層的敬重……中國式茶道:是生命原理、天人合一、茶禪一如在茶人與茶席行雲流水間的充分呈現。中國式茶道:是茶道與太極、茶道與禪修、茶道與瑜伽、茶道與養生、茶道美學與人文藝術的完美融合。
  • 日本茶文化丨最全的日本茶道入門級攻略!
    茶道起源於中國,在鎌倉時代(1185~1333)傳到日本,並逐漸本土化,到了室町時代中期,足利幕府將軍義政的時代,一休禪師的弟子村田珠光在修業期間
  • 中國茶道和茶藝的區別是什麼?
    茶藝是中國臺灣的說法,茶道日本提的比較多,下面就來簡單介紹「茶道」和「茶藝」的概念。本人於2017年在美國擔任漢語志願者教師,在教授文化課時發現,美國學生對中國的茶文化一點都不了解,只是聽過日本的茶道。筆者通過閱讀新聞報導、知網論文和學術專著發現,很多記者和學者將茶文化、茶道、茶藝這三者混為一談。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日本茶道緣起日本的茶道確實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產生,這個連日本茶道千家家元千宗室也曾經撰文論證過中國的《茶經》對日本茶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與最澄和尚同船歸國的真言宗空海和尚也是茶葉的擁躉,在離開中國後,怕再也喝不到茶,也帶了茶籽回國種植。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是飲茶已經作為佛教法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崇福寺大僧都永忠和尚曾經留學中國三十年,回國後就在崇福寺種植茶葉。那麼這三個人跟茶文化推廣有什麼關係呢?最終都匯聚到了第四個人--嵯峨天皇身上。
  • 中國茶道知識 - 百度經驗
    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 茶具 、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 中國茶道的復興
    茶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多,剛才講到,日本茶道成為日本茶文化中非常燦爛的標誌。      茶道是從中國傳入日本,但是到了日本有很多變化。日本茶道的含義與中國茶道的含義不同。在中國文化中,茶道一般所指更為廣泛,泛指茶的文化,用「茶道」更加突出的茶文化根本的精神和理念。
  • 中國茶道全流程,你知道嗎?
    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清代。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字畫、建築、天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餬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
  • 中國茶道:茶道即人道,茶道於人,不過靜怡真
    說到咱中國的茶道,相信每個人都能說出來那麼幾句,自古大家都知道茶道裡包含了滿滿的人生道理,茶禪講究一個「靜」字,古人還講究以茶會友,茶道也是禮節的體現,懂茶道的人自然也懂什麼叫做平心靜氣、修身養性,怪不得喜歡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到了那個時候都是看透人生了吧,自然能品懂茶中的道理。
  • 傳承中國千年茶道思想 打造一間專業茶道教室
    茶道歷史回顧中國茶道思想的形成一個重要的標誌,是《陸羽茶經》的問世。陸羽生活的時代,經歷了大唐最鼎盛的開元盛世,也遇上了「安史之亂」。同時佛教在開元盛世達到了巔峰,禪宗進入全盛時期,煎茶和參禪融為一體,茶已成為寺院文化裡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了茶道思想中的瑰寶「禪茶」,煎茶和參禪的相遇,形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道」。「茶道」文化中的「道」,在這裡就是指「禪」。
  • 什麼是茶道?看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區別就懂得一二
    茶自誕生至今到已經歷經幾千年,茶文化越來越被人感知,大家對茶道的感悟也是越來越深刻了,那麼到底什麼是茶道呢?對茶道的理解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可以通過了解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一些區別來理解茶道。先看看日本茶道吧。日本茶道四個字概括——和、敬、清、寂。
  • 茶道:中國茶道常用禪語
    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佛教對茶道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如名山名寺產名茶,佛教推動了茶葉的生產;寺廟施茶,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寺中以茶禮佛,以茶敬客,豐富了茶禮的表現形式;然而最重要的貢獻當屬把禪語、佛典、公案融入茶事活動,為中國茶道注入了靈魂。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
  • 中國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 茶道琴音 茶道全流程圖解,難得一見!
    ,茶道是我們先祖留下來的一筆精神財富,我們若能將其發揚光大,也是美事一件,十三道茶道操作流程如下:【第五道:衝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 中國茶道與「化」文化
    中國茶道中理想的生活狀態認為,身生活與心生活是無限相通而合一的。另外,在身心生活的感通下,從「有我之境」上升到「無我之境」,將得吾人之生命拉入藝術世界。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從發現、利用到現在,經歷千年之久。發展至一定時期,茶,不單只是物質飲品,還是茶文化的象徵,使得中國茶道漸漸成型。中國茶道中蘊含著修養心性的文化信仰與生活理想。
  • 中國茶葉在發展和傳播中產生茶道,那何為中國的茶道呢?
    茶,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象徵性的符號;茶不只是解渴而已,而是充滿著大宇宙的智慧及禪機,是上天賜予人們最富生機的恩典。十年,百年乃千年之後,仍留下今人飲茶,愛茗的風尚及社會形態,猶如今人詠頌唐宋茶詩,傳頌唐人,宋人的茶世界。
  • 淺談茶道——最簡茶道論
    範增平老師認為:茶道與茶藝是「體」和「用」的關係,可以用方法論來清楚區別。「道」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是形而上的;「藝」是有形的,表現於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現出來的就是藝。只有藝才能真正表演,道是無法表演的。茶藝偏向科學,茶道偏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