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延續千年的傳統節日,自古以來,民間都有採集芳香藥草,曬乾後再縫製成香囊贈與親人好友的習俗,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鳳羽,這一傳統習俗被人們不斷傳承演繹。
在大理洱源鳳羽鎮鳳翔村一座古樸幽靜的宅院裡,馬奶奶正和幾位老姐妹縫製香囊,色彩斑斕的布料和姐妹幾人的歡聲笑語將靜謐的庭院渲染得格外熱鬧。
記者趙麗娟:我手裡的這串香囊就是馬奶奶和她的姐妹們一起縫製的,裡面有小猴子、小鸚鵡還有小老虎。這串小香囊看起來古樸大方、色彩豔麗,聞起來還有一股淡淡的草藥味,我們一起來問問奶奶裡面究竟裝了什麼好東西?
馬榮映:這裡面裝的是艾草,還有馬蹄香。它作用是清熱解毒,聞起來是有一股香味。
記者:奶奶,這個小香囊要怎麼佩戴?
馬榮映:每年五月端午節的時候,三歲以前的小嬰兒,這兩隻小老虎就訂在帽子的前面,這串小鸚鵡這些,就是戴在帽子的後面後腦勺上。
記者:那有什麼作用呢?
馬榮映:用它闢邪、還有納福,還能清熱解毒,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每年端午前夕,馬奶奶家可熱鬧了,親戚來了,左鄰右舍也來了,都來和奶奶學做香囊。
馬榮映:我八歲的時候就跟外婆學習縫香囊,一直就縫下去,每年都縫。
奶奶說,這幾十年來,她帶了不少徒弟,她相信製作香囊的技藝會一直傳承下去。
馬榮映:我的兩個兒子媳婦,兩個姑娘,她們都說這個傳統很好,要讓我教她們,現在她們個個都學會了,個個都會縫了,她們說你眼睛看不見了,我們也要把它傳承下去。
今年已80歲高齡的馬奶奶依然耳聰目明,從材料選取、雛形裁剪到縫合、填充香料、收口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絲不苟。
記者:這隻小老虎已經完成了之前所有的工序,只剩下最後的收口這個步驟了,那麼剛才奶奶已經收我為徒,那我就來實踐實踐。
馬榮映:針線要小一點,四隻腳要一樣,不要長一隻短一隻,四隻腳縫出來以後,香料要用筷子緊緊的塞緊,以後才封口,縫出來才緊緊的,才好看。
一枚小小的香囊,承載著美好的祝願,帶著母親的溫度翻越千山萬水,成為了遠方遊子回味鄉愁的文化符號。
洱源其它各地以形式多樣的習俗來歡度節日,包粽子、掛艾葉、戴香包,體現著不同的風土人情。
一大早,金大媽家的白族小院就熱鬧了起來 ,一家老小齊上陣,圍著提前精心準備的優質糯米、粽葉、大棗、火腿、粽繩等包粽子的所需物品,一邊談笑一邊為家人包粽子。在金大媽手把手的現場「教學」後一粒粒晶瑩的糯米,一片片清香的粽葉,在一雙雙巧手間不停地穿梭,變化成了一個個包裹著生活甜蜜的精緻粽子。
縣城居民金利珍:每年端午節,都把子女召集回來一起包粽子,包好以後送給親戚朋友,一起感受民俗文化,過一個歡快的端午節。
李燦梅說跟著金大媽學習粽子的製作方法,不僅練就了一門新手藝,與大家同做同吃,還收穫了滿滿的甜蜜快樂。
縣城居民李燦梅:我非常喜歡朋友聚在一起包粽子的這種感覺,它能夠促進我們朋友和家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還有我們自己包的粽子吃起來更香、更甜。
記者來到市場看到豆沙、火腿、綠豆各種口味的粽子,新鮮的艾葉、巧手縫製的香包應有盡有,透出濃濃的節日味道。
粽子銷售商楊桂萍:大家對傳統節日越來越重視,我家的粽子也越來越好賣,有很多品種都是自己家純手工製作,一年可以銷售三萬個。
牛街鄉村民馮亮娟:今天特意過來買粽葉回去自己包,包自己喜歡的口味,歡歡樂樂的過個端午節。
圖文:趙麗娟 王磊 趙喜杏 楊松燕
為你點讚!危急時刻,大理公交駕駛員救助昏倒路人,緊急送醫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