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鮨」字如何東渡日本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張天慜

  昨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隆重開幕。從今天起至22日,亞洲美食節等面向大眾的豐富活動也將正式開啟,市民能夠在活動中切身感受到亞洲文明大發展、文化大交流、人民大聯歡的喜慶氛圍。

  亞洲美食,歷來是亞洲文明的一張閃亮名片。在這次亞洲美食節中,深受人們喜愛的壽司依然是餐桌上的重要角色。日本美食「壽司」,其名由日語「sushi」直接音譯而來,在日文中寫作「鮨」或「鮓」。有趣的是,如今日文中用來指代壽司的「鮨」字,在古代中國竟有「鹹魚」之意。那麼,中國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做鹹魚的?壽司的主要成分是醋飯,也就是用鹽和白醋浸泡後的米飯,這種鹽醋並用的烹飪方式又是從何而來?

  追溯文明的歷史進程,我們會發現鹽和醋的使用最初不是為了調味,而是為了貯存食物,壽司也正是起源於此;「鮨」字的東渡,更折射了漢字在亞洲傳播的奇妙旅程。在中國魚米變身為日本壽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亞洲文明因交流而豐富,因交流而精彩……

  古代中國的鹹魚

  在中國,鹽的普及略早於醋。古人會用海鹽塗遍魚身,令其自然發酵後即得鹹魚,這基本就是「鮨」(yì)最原始的模樣了。「鮨」字最早作為鯢魚出現在古籍《山海經》中:「水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這種鯢魚因叫聲如小孩啼哭遂得名娃娃魚,據說食用之後可治癒狂躁。再將「鮨」拆開來看,右部「旨」字在古代有美味的意思,所以「鮨」就可理解為好吃的娃娃魚。此後有辭書之祖美譽的《爾雅》則給出了更專業的解釋,其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此處的「羹」為肉醬之意,而攪碎的魚醬是為「鮨」。所謂的醬,其中應有鹹味,故魚醬的味道自然也和鹹魚類似。戰國時雖也有釀醋作坊,但百姓更愛用鹽。鹽的存在,即刺激了食客的味蕾,又延長了食材的壽命,所以「鮨」這道美味開始在中國變得流行。

  除「鮨」字之外,壽司在日文中也可用「鮓」(zhǎ)字指代。這個字早在《說文解字》就有「鮓,藏魚也」的表述,「藏」為收藏、貯存之意,故「藏魚」理應為醃製的鹹魚。還有為解密萬物而著的《釋名》中也有相關記載:「鮓,滓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即有一種菜品名為「鮓滓」,先用鹽、米將魚醃製發酵後剁碎,再煮熟便可食用。綜上所述,可見「鮓」與「鮨」大體相同,皆有鹹魚之意,兩者的區別就是「鮓」字在中國流傳時間長,至宋元時期依然流行,而「鮨」字則隨著漢字的傳播在日本落地,成為了沿用至今的常見字。

  「鮨」字如何東渡日本

  唐代日本史籍《古語拾遺》中有「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的記載,可見早期的日本應該還沒有文字,人們僅靠語言來相互交流。那麼,漢字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呢?

  據考古發現,日本迄今最古老的漢字遺蹟出土於公元前1世紀(彌生中期)的棺墓裡,為西漢時期製造的直徑為7.4釐米的連弧紋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而可以確定年代記錄的遺蹟可參見《後漢書》:「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緩。」此處所提及的金印現收藏於日本福岡博物館。此後,魏明帝曹叡同樣用贈予金印的方式來和日本互動,《三國志·魏志》載:「(倭邪馬臺國)卑彌呼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魏廷封其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並賜「銅鏡百枚」。以上兩個金印內所刻的「漢倭奴國王」與「親魏倭王」皆為漢字。據史載,從景初二年(238年)到正始九年(248年),魏倭雙方使者往返兩國有6次之多,此時倭人恐已能初步使用漢字。

  漢字大規模傳入到日本要歸功於「渡來人」,主要是指從古代中國或朝鮮半島去往日本的人。據藤堂明保著《漢字的過去與未來》所述,「渡來人」最早應是因葛城襲金彥遠徵朝鮮帶回,在應神十四(公元403年)到二六年(公元415年)間,日本古籍中關於「渡來人」的相關記載開始增多。據《日本書記》記載,應神十五年(公元404年),百濟國(東漢時古中國東北地區扶餘人在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派阿直歧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漢文;應神十六年(公元405年),又派學者王仁來日本,成為太子師傅:「王仁自百濟來,太子蕪道稚郎子師之,習諸典籍。」(《日本書記》)書寫漢文在當時是一門專業技術,這些「渡來人」中的很大一部分會專門從事文書工作,後稱為「史部」。

  至於漢籍何時傳入日本,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裡有如下記載:「又科賜百濟國,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彌吉師,即《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並十一卷,付是人即貢進。」此條記載中所列出的書目是否準確,學界尚且存疑,不過「渡來人」既然能在日本傳授漢文,其中必會用到中國典籍。由此推斷,漢籍可能是在公元5世紀前後正式傳入日本。

  但是,如今日文中常見的「鮨」字,在兩漢之後的典籍裡卻銷聲匿跡了。從字體演變的角度來看,「鮨」字只有小篆體的形式,在之前的金文、和之後的隸書中,這個字都沒有再次出現。眾所周知,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推行「書同文」的政策下,由丞相李斯負責創製的文字。作為全國範圍內首個統一使用的字體,小篆非常適合於對外的文化傳播,以上漢賜金印等遺蹟所載的字體也均為小篆。東漢時隸書興起,此後中國已無「鮨」,故可推斷「鮨」字東渡的時間約為兩漢之交,很可能源於民間交流。

  (本段參考資料:潘鈞《日本漢字的確立及其歷史演變》,商務印書館,2013)

  醋飯的誕生

  西漢桓寬《鹽鐵論》言:「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自漢武帝起,國家開始施行鹽鐵專賣政策,禁止私人經營。舉措一出,政府的收入瞬間增加,但百姓卻不知去何處買鹽,且鹽價也略有提升。之後的政策雖率有改動,但很多食客已逐漸擺脫了對鹽的依賴,並開始用醋來替代。

  古人以菜為副食,為了蓄菜過冬,百姓就開始加工泡菜,民間稱之為「菹」(zū),這是「酸味」在中國興起的原因之一。《釋名》記載:「菹,阻也。生釀之,遂使阻於寒溫之間,不得爛也。」《說文解字》言:「菹,酢菜也。」講的就是酸菜。

  據說醋起源於酒,《列子·天瑞》曰:「醯幾生乎酒」,《說文解字》中,「醯」就是「酸」的意思。醋的記載在漢朝開始湧現,例如《周禮》載:「醯(xī)人掌五齊、七菹,凡醯物。」鄭玄注曰:「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齏,全物若 為菹。」,這裡所說的「醯醬」,是釀造的酸味醬汁。

  自古江南高溫多雨,土質肥沃深厚,本身就有利於水稻的生長,後來又有會稽太守馬臻築鏡湖塘,溉田九千餘頃,使當地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此後周邊各地均效仿其法,稻作物發展一時興盛。因稻米產量喜人,民間興起了一番釀醋熱潮。東漢農學著作《四民月令》中就有對釀醋時間的記錄,四月立夏後、五月芒種後均可做「酢」,「酢」就是「醋」的本字,可見醋在漢朝已開始大量生產。當醋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時,醋飯的誕生也就不遠了。

  所謂的魚米之鄉,自古就是氣候溼潤、物產豐富之地,但醋飯的誕生或是無心插柳。據南方某地民間傳說,當地多魚多米,百姓做飯就略顯隨意,有人將魚、肉和米放在一起貯存,半年過後竟有醋香溢出,且魚、肉皆未變質、尚可食用,眾人因此受到啟發,醋後來就廣泛用在了食品防腐上。

  隨著江南的稻穀飄香,「醋飯」也借勢在日本興起。在中國秦漢時期,隔海相望的日本正處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有關這個階段日本社會的大飛躍,兩國專家都認為很可能與早期移民密切相關。在此之前的繩文時代,農耕在日本尚未普及,人們通過狩獵採集來獲取食物,其過程驚險無比,又要面臨防腐難題。到了彌生時代,日本已廣泛開始種植稻作物,人們不必再為填飽肚子而與野獸搏鬥。掌握了農耕技術後,日本人就用稻米醃製活魚或鮮肉,待有醋味溢出,即宣告成功。

  就在魚肉送進嘴裡的一瞬間,人們不可避免地會順帶吃一口米,咀嚼過後口感反而更加細膩,從此魚和醋飯這對組合大受好評,漸漸就演變成為今天壽司的模樣。在日語中,「鮨」字作為壽司的學名發音為「sushi」,含義也從最初的「鹹魚」轉變為「醋魚」,其中「sui」就有醋或酸的含義,中文「壽司」也正是從「sushi」音譯而來。

相關焦點

  • 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鮨」字如何東渡日本-中新網
    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張天慜  昨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隆重開幕。從今天起至22日,亞洲美食節等面向大眾的豐富活動也將正式開啟,市民能夠在活動中切身感受到亞洲文明大發展、文化大交流、人民大聯歡的喜慶氛圍。  亞洲美食,歷來是亞洲文明的一張閃亮名片。
  • 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張天慜  昨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隆重開幕。從今天起至22日,亞洲美食節等面向大眾的豐富活動也將正式開啟,市民能夠在活動中切身感受到亞洲文明大發展、文化大交流、人民大聯歡的喜慶氛圍。  亞洲美食,歷來是亞洲文明的一張閃亮名片。
  • 從「鹹魚」到「壽司」,餐桌上美味間有多少「歷史秘密」?
    眾所周知,壽司的主要成分是醋飯,也就是用鹽和白醋浸泡後的米飯,待到每一粒大米都充分滲入酸味後即可備用。但是,為什麼要在香噴噴的米飯中加入白醋呢?追溯文明的歷史進程,我們會發現鹽和醋的使用最初不是為了調味,而是為了貯存食物,壽司也正是起源於此。有趣的是,如今日文中用來指代壽司的「鮨」字,在古代中國竟有「鹹魚」之意。那麼,「鹹魚」究竟是如何變身為「壽司」的呢?
  • 「鮨」字怎麼讀?
    美食圈的朋友們聚會,有人問為什麼很多日本料理店名字裡都出現「鮨」這個字?
  • 古代日本人吃壽司可真奢侈 | 日本歷史
    大約在8世紀,這種古老的壽司由中國傳入日本,在日本,壽司的正確寫法是「鮨」或「鮓」,兩字的發音都是「Sushi」,「鮓」這一寫法則更為古老點,在日本的一些壽司店和居酒屋門上掛著的布簾上面還寫著繁體 「鮨」字。
  • 舌尖皇上丨你不知道的日本壽司!
    壽司作為經典的日本美食,壽司也深受現代年輕人的喜愛。壽司的樣式有很多種,有菜的,有刺身的,還有魚子醬的等等,樣式之多可以很好地照顧到每個人的口味。但是說到壽司背後的故事可能有些小夥伴就不知道了,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下關於壽司的故事。故事可能不全,歡迎大家補充。
  • 日本風味小吃店——大鮨壽司連鎖店合肥已有多家
    這裡說的是大鮨壽司,連鎖店在合肥已有多家,都開在繁華大商場裡。大鮨壽司名字很日本,實際很本土,是同慶樓名下的日本風味小吃店。有集團大酒店支撐,價廉物美也是必須的,如酒店口號:「最『俏』的花式壽司」、「最新鮮最好吃的三文魚僅售9元」。依同慶樓小吃店的傳統,除了網購促銷還有掃碼送菜、消費送券等許多活動。小店依日本風情布置,安靜、溫馨、別致。
  • 日本遊客嫌棄中國飯菜不精緻網友你們的壽司都是源自中國
    全網追蹤】   日本是一個和中國有很深淵源的國家,他們一直學習模仿,我們5000年的文化,不僅有文字,佛學經典,還有飲食的文化的輸出。在受同一種文化薰陶後,難免有時候我們兩國人在某一方面會有相似性。
  • 日本壽司文化
    壽司是一種日本傳統美食,日本古代時候的壽司,是用鹽和米醃製的鹹魚,後經演變形成如今的壽司。「壽司」在日本古代寫作「鮨」(すし),本意是「鹹魚」。「壽司」這一名稱,是「鮨」字的萬葉假名寫法。外文名sushi或zushi。所以我們會看到日本壽司店門口通常會掛一塊「鮨」字的門帘。
  • 關於日本壽司的歷史
    壽司在人們心中的第一印象是醋的米飯糰上放新鮮的魚暇之類的海鮮,蘸著醬油和綠芥末吃的一種食品。而事實上,壽司在日本本地有很多種類,形狀上也各有差異。用金槍魚的肥肉部分作壽司始於大正時代;進入昭和時代以後,海膽醬和鮭魚子也成了作壽司的常用材料。壽司的「壽」字本來是「醋」,日語的發音都是「su」。還有,壽司原來是寫成「鮨」(su shi)的,意思是用醋泡過的魚肉。原來的真正的壽司主要是以「斑鰶魚」和「青花魚」等為材料的。
  • 日本料理店裡掛著的「鮨」為何物?
    鮨為何物「鮨(yi4)」這個漢字,恐怕現在全中國知道怎麼讀的人屈指可數(輸入方法:在拼音輸入法下輸入yi,再往後翻77頁)。但是在日本,大街小巷都能見到這個字。原來在日文裡它就是壽司的意思,讀為「Sushi」,而現在最常用的寫法「壽司」,是之後根據讀音生造出來的詞語。
  • 《書城》專稿|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但在所有的食用魚中,註上觀念色彩的、打上人生況味的又是什麼魚?筆者以為就是秋刀魚(さんま)。秋刀魚脊背青黑,腹部銀光閃閃,身姿細長精悍,嘴角呈尖形,宛如一把寒氣逼人的日本刀。但如果要問:秋刀魚是什麼味?該如何回答?秋刀魚日本人說去問貓。貓說去問哭泣的大叔。哭泣的大叔說去問失戀的女孩。
  • 吃壽司必知的日文小知識!「鮓」、「鮨」你知道怎麼念嗎?
    壽司在全球都有一定人氣,相信大家也吃不少,對於壽司的日文「壽司(すしSushi)」應該也不會陌生,不過其實在日本有關壽司的專用名字有很多種,今天我們就用文字來多了解了解壽司吧!壽司店常看到的「鮓」、「鮨」怎麼念?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壽司的日文是「SUSHI」,但原來在日文中,念作「SUSHI」的還有另外兩個漢字:「鮓」跟「鮨」,到底三個字有什麼分別呢?
  • 壽司起源於中國 卻讓日本延續了近千年,最終形成具有意義的食物
    流轉到今時今日,關西大阪京都一帶的醃製魚壽司料理,稱為「鮓」,這是一個現在已經不太用的漢字。而另一個現在也已經不太用的漢字「鮨」,則是指流行在關東東京一帶的生鮮魚壽司。▲ 大家通過紀錄片《壽司之神》了解的是日本壽司的一個種類:江戶前壽司,鮨「すし」這個日語發音,其實可以對應三個日文漢字,分別寫作「鮓」、「鮨」、「壽司」。すし是由「酸(す)し」這個古代語而來。「鮨」這個字本身,比「鮓」還要古老,《爾雅·釋器》中記「冰,脂也。
  • 日本壽司種類有哪些?春夏秋冬之中 品嘗什麼魚最時令?
    壽司,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料理之一。不僅在日本、乃至世界各地,各種以壽司為主打的高級料理店,或是親民的迴轉壽司店都多不勝數。那麼關於壽司的種類,壽司的用餐小知識,大家是否有了解呢?壽司起源壽司起源於東南亞的湄公河沿岸,在八世紀左右引入日本。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六)壽司
    這種方式起源於日本本土。這種方式費時費力,不久便發展成乾脆用醋泡魚肉的方式。廣義上的壽司則是指凡是在拌過醋的飯內加進其他餡的食物。當時是一些商旅,用醋醃製飯糰,再加上海產或肉類,壓成一小塊,作為沿途的食糧,廣泛流傳於日本,但在其他地區卻罕見。當時的配料更用上各種剌身(生魚片),併名為「江戶散鮨」亦稱「握鮨」,即是現今最受歡迎的壽司。壽司「SUSHI」、「酸」即是酸醃製的食物。
  • 日本壽司的過去與現在(圖)
    現在人們一提到壽司,馬上就會聯想到加醋的米飯糰上放新鮮的魚暇之類的海鮮,蘸著醬油和綠芥茉吃的一種食品。其實在日本各地壽司的種類很多,其形狀大多數都與上述壽司形狀完全不一樣。    壽司的"壽"字本來是"醋",日語的發音都是"su"。還有,壽司原來是寫成"鮨(su shi)的,意思是用醋泡過的魚肉。原來的真正的壽司主要是以"斑鰶魚"和"青花魚"等為材料的。   現在,壽司成了高級飯菜的代名詞,可是,最初壽司是小攤上的一種"小吃",也可以說是日式"快餐"。
  • 拒絕米其林三星的壽司之
    【廚師的匠人精神是什麼?】 他們, 幾十年堅持如一,窮盡一生磨練技能 他們, 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提高技藝,怎樣才能更精進一步 在日本料理界,一直流傳著「江戶前料理三大神」的神話,他們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
  • 古早日本壽司,原來有這麼多品種?
    而最初的壽司,也並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酸味的變遷壽司從誕生之初就是帶有酸味的,中國南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泰國的東北部、寮國、柬埔寨,以及日本的滋賀縣等地區到現在仍保留著傳統的製作方式。在日本,這種古老的壽司被稱作「熟れ鮨」(熟成壽司),而「熟れ」也就是發酵成熟之意,其發酵過程最短也需要半年的時間,長者可達 1~2 年。米飯經發酵後產生酸味並變得黏稠,食用時須將其棄去。滋賀縣的熟成壽司現在已成為當地知名的鄉土料理。
  • 【鮨雲】這家壽司店竟敢用「鮨」做招牌?!
    如果您去過日本,就會發現當地的壽司料理又被寫作「鮨」或者「鮓」(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招牌),不用懷疑,這兩個字確實發源於中國,可惜從明代起就從大眾菜譜之中消失了。」字首現於《爾雅.釋器》,其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