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天氣預報一樣,及時監測疫情?上海這樣做……|疫情|預報|監測|...

2020-12-24 健康界

文/劉雪惠 

這兩天,成都疫情再起,整個城市連夜排查密接者,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核酸檢測完畢,及時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

此前,在11月份上海浦東本地亦有確診病例。上海衛健委副主任秦淨在12月6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松江南院舉辦的「醫院全質量管理院長圓桌論壇」上,提及浦東疫情:「此次疫情,上海並沒有進行全員核酸檢測,而是有針對性精準檢測了5萬例。這是上海落實科學精準防控的表現,這樣可以減少社會代價,但也責任重大,絲毫疏漏不得」。

之所以能科學精準防控,他認為歸功於上海對疫情的儘可能科學精準的閉環管理。


加強發熱門診閉環管理

避免傳染病大流傳,得從源頭上做功夫。發熱哨點、發熱門診的建設,是非典時期遺留的財產,對其進一步正規化,可以從入口關、預檢關、診室關、檢查關開始,最終有效監測、控制病毒傳播,將病毒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去人群中猖獗。

從一開始,相關工作人員會對所有進院人員進行預檢分診,發現可疑人員送至發熱門診進一步診查,實現全程閉環管理。

全程閉環管理包括「落實首診負責制」,「加強病例排查」和「規範各工作流程」。

落實首診負責制,安排具有呼吸道傳染病感染性疾病診療經驗的醫務人員出診,加強流行病學問診,強化新冠肺炎臨床症狀早期識別。

加強病例排查,發熱門診全部患者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血常規檢測,必要時還要進行CT檢查,可疑患者應全部留觀,加強排查。

規範各工作流程,規範和細化發熱病人接診、篩查、留觀、轉診工作流程,防止發熱患者與其他患者進行密切接觸。

「我們也要思考能夠為後人留下些什麼遺產,發熱門診的進一步規範化建設,就是我們要為後人留下的遺產之一。」秦淨語重心長。

上海現在有127家標準發熱門診和200家發熱哨點,其中,127家標準發熱門診有80家能進行獨立的CT 檢測,這是上海的優勢。

目前,在建設發熱門診方面,上海會按照就診高峰期診療量建好發熱門診診室,留觀病房和防護,消毒用品準備等。按照要求,上海會進一步規範設置發熱門診,包括清潔區、診室、醫師、設備、信息系統全面規範化,實現掛號、就診、檢驗、檢查、取藥、治療「六不出門」。


進一步強化全市核酸檢測能力

秦淨認為,「如果再次爆發大規模疫情,按照上海市2500萬人口的規模,其核酸檢測能力可以保證民眾在4到5天完成全員檢測」。

病毒的人際傳播最為可怖,核酸檢測的速度一定要超過病毒在人際傳播的速度才行。上海各部門在這一方面逐步達成了共識。

全市正在積極落實三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二級綜合醫院的核酸樣本採集和檢測能力。36家城市檢測基地牽頭單位,達到每天5000份單管核酸檢測能力,每個轄區按照1萬人口數配置5名採樣人員,市級醫院按照綜合醫院300人,專科醫院100人規模組建機動採樣隊。

在核酸檢測時,對兩類人群進行區別對待:一是重點人群,實行應檢盡檢,這類重點人群主要有密切接觸者、境外入境人員、發熱門診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口岸檢疫和邊防檢查人員、監所工作人員、社會福利養老機構工作人員、農貿市場冷凍食品從業人員。其他人群則施行「願檢盡檢」措施。

採樣時,會注意區分健康人群和患者,設置採樣點,動態調整,優化就診流程,改善採樣服務體驗。

同時,縮短核酸檢測報告時間,儘可能出結果。例如,發熱、急診患者4小時出報告,普通門急診、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等人群在12小時內報告結果;「願檢盡檢」人群在24小時內報告結果。

此外,對於民眾的核酸檢驗成果,會利用上海「健康雲」,以電子信息儲存的方式,落實結果互認,信息及時送達被檢測者,加強結果的再利用,亦減少結果的誤差。

「集合五大天團,悉心救治確診病人」

如若在核酸檢測以後,發現有確診的病例,應該怎麼辦?秦淨談到,上海所有確診病例都會集中到兩家定點醫院進行集中救治,其中成人病例集中到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兒童病例則集中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進行救治。

這些病例在收治途中,如何避免感染給其他人?通過指定市急救中心作為定點轉運機構,對現有急救資源和隊伍進行統一調配,確保確診病例集中轉運,做到「專車轉運、分級分類、集約高效」。

至於病例救治問題,秦淨表示上海將集中最優秀的醫療專家,抽調全市涵蓋呼吸、重症醫學、感染、中醫藥、影像等重點學科領域臨床骨幹組建醫療隊,全面做好病例救治工作準備。

「此次疫情就從上海瑞金、仁濟、六院、市一和十院,5家三甲醫院重症醫學科調任了主任級專家組成了『五大天團』,前往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對重症病例進行診治」。

除了安排精銳力量來救治病人,在定點醫院裡還會集中全市最好等醫療設備,配置足夠的體外膜肺氧合(ECMO)、呼吸機、連續腎臟替代(CRRT)等搶救設施設備,並輔以專門團隊,全面支撐治療團隊救治工作。


要是再有類似於武漢那般大規模疫情,秦淨也坦白說道,僅有這兩家定點醫院,這種儲備是不夠的,為此他們亦以高標準高要求,準備了另外兩家醫院,共有4家醫院,平戰結合,以備不時之需。


「中國不可能爆發第二波疫情」


對於此次發生在上海浦東的疫情,相關密接者及時接受了核酸檢測,檢查了上萬人,只有一例核酸陰性,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胡必傑認為這歸功於上海對於密接工作做得好,加上民眾自覺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病毒的人際傳播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胡必傑說:「也正是由於新冠在人際傳播方面控制得很好,目前零零星星報導出來的新冠病例都是因為從物品到人的傳播,而比較少有人際傳播。但不能因此忽略其在人際傳播的可能性以及快速性」。談及下一步的傳播策略,胡必傑認為:「下一步主要抓人、物同防、共防。」

對於中國在秋冬季是否會爆發第二波疫情?胡必傑和上海公共衛生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均表示:不會。但是局部會有散發病例如星星之火般燃起。

「上海的本土病例除了11月份新增兩例,主要的疫情威脅來源於境外輸入病例,目前,上海已經收容了來自82個國家的境外輸入病例,數量已經超過1000多例,佔全國的其他地方四分之一有餘。其中,來源最多的是英國、美國和俄羅斯,超過了100例。」秦淨在分析上海的疫情數據的時候如是說道。

嚴防輸入性病例,這是長期工作。秦淨表明:「現在每天都還會持續輸入個位數或更多的病例,目前就處在國家四月份提出的常態化防控階段」。進一步強化醫療機構新冠病毒常態化檢測,這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環。

疫情仍在蠢蠢欲動,公共衛生防疫系統也在精細管理與運行之中,上海市衛健委與疾控中心防疫指揮部跟社區管理、120轉運系統、醫療機構和集中隔離點協同配合,以期實現轉運轉送閉環、醫療救治閉環、數據管理閉環。

「未來,像天氣預報一樣,及時預報監測疫情」

「未來,爭取像天氣預報一樣,及時預報監測疫情」,盧洪洲話音鏗鏘有力。他認為公共衛生防疫體系需要進一步強化和鞏固。不僅僅要監測像COVID-19引起的疫情,也要儘可能監測未知病毒引發的不明原因的疫情,把好生命安全這一關。

公共衛生防疫體系是保證公共秩序正常進行的第一道防線。盧洪洲認為,上海在穩健推進國家下達的公共衛生防疫策略。公共衛生上遊築壩,從源頭控制健康危險因素、減少發病、延緩重病、增加上遊健康人群;減少下遊疾病人群,控制疾病增量,降低疾病負擔,同時也對醫療體系減負、提質增效。

下一步應當充分發揮疾控機構的核心作用:當好偵察兵,增強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和預警能力;組好戰鬥隊,及時落實各項疾病防抗和健康因素幹預措施;建好消防隊,應對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和突發事件;組好參謀部,助推公共政策措施、規範和標準的持續轉化。

(* 根據演講內容撰寫,有刪節,未經本人確認)

相關焦點

  • > 監測與預報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中央氣象臺推進全球天氣監測預報服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 通訊員曹勇報導 1月31日,記者從中央氣象臺獲悉,影響北美地區的強寒潮將東移至加拿大中東部、美國中東部等地,預計2月1日至3日,強冷空氣將繼續影響北美洲,大風降溫雨雪天氣齊登場。
  • 如何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流行病?
    在2003年非典事件之後,我國就先後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並制定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適用於傳染病疫情的報告制度,讓衛生醫療機構能夠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分級上報。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印度尼西亞藉助風雲衛星提高監測預報能力
    參加此次培訓受益匪淺,印尼氣象部門主要運用這些衛星產品進行短時天氣預報、天氣條件分析、火情監測及複雜的雲團監測。中國的氣象衛星產品具有較好的解析度,十分利於印尼氣象部門監測天氣。我們利用MICAPS和SMART系統,以及風雲衛星數據製作天氣產品,提高了氣象預報的準確性。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科技的進步當然是好事,不過,馬學款覺得,這也給預報員們帶來了「幸福的煩惱」:「現在,每一種產品提供的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預報員要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地提取關鍵的有效信息,要在各種不確定性裡面,敏銳地把握確定性的東西。每一次預報都是一個糾結的過程。」 「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從觀測,到數據處理,到預報結果出來,是一個系統工程。
  • 我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如何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問吧!
    我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如何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地震
  • 守望的前哨 走進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
    在颱風中觀風測雨,在赤潮裡監測採樣,守護海洋環境,助力防災減災,數十年來,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一代代員工堅守崗位,不斷加強能力建設,探索「一站多能」發展方向,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赤潮暴發後,為了進一步掌握一線數據,儘快形成報告,泉州中心迅速開展赤潮應急監測,根據《海洋調查規範》《海洋監測規範》《赤潮監測技術規程》,持續監測赤潮發生的位置、水色、面積、種類和常規化學要素,及時上傳應急監測通報。除石獅東埔碼頭海域外,泉州中心還與泉州沿海各縣市區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聯繫,加強泉州灣、惠安沿岸海域的監視監測工作。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  長期以來,風雲衛星為颱風的監測預報提供了重要支撐。靜止氣象衛星重點在於颱風的實時定位定強,並監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造成的風雨影響。極軌氣象衛星具有大氣三維探測能力,可以揭示颱風內部熱力和雲雨結構,為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依據。
  • 科學大院:疫情之下,天氣預報也會受影響?
    但是,要想實現覆蓋範圍更廣、預報更準確的天氣預報,這些數據又必不可少。怎麼辦?中國國家級地面氣象站分布(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航空公司氣象數據的加入幫了大忙。可以說,民航飛機提供的氣象數據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氣象衛星。目前,絕大部分民航飛機都安裝了相當先進的氣象設備——機載都卜勒氣象雷達(WXR)。
  • ​廈門新增先進監測系統 氣象預報可精確到街道
    廈門新增先進監測系統 氣象預報準確率將提高「局部地區」在哪?可精確到街道!廈門市氣象局局長葛小清昨日接聽市長專線時透露,「十四五」期間,廈門將進一步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將達到88%以上,暴雨預警準確率將達到90%以上,24小時颱風路徑平均預報誤差將控制在60千米以內。天氣預報,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要報準廈門每一個角落的天氣並不容易,廈門山區多、地形複雜,給精準預報帶來不少困難。
  • 通海縣召開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培訓會
    為切實做好通海縣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工作,11月30日,通海縣召開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培訓會,參加培訓的有各鄉鎮(街道)分管領導、林業負責人、森防員、護林員、森防站全體人員等共70餘人。培訓會針對通海縣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提出具體要求。同時圍繞松材線蟲病、紅火蟻、鏽色棕櫚象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預報、排查、松材線蟲病精細化管理平臺、遠程診斷智能平臺等進行了詳細講解。
  • 「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後,上海仍按時發布了3天霾天氣預報
    2017年1月18日5時,上海市氣象局按時發布了3天霾天氣預報。 上海市氣象局發布於1月18日5時的霾天氣預報 圖片來源:上海天氣網  1月17日夜間,一則某省「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圖片流傳於微博上,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些媒體官微、氣象科普大V和氣象臺主持人紛紛轉載
  • 今年汛期,天氣預報真的不準嗎,為什麼會這樣?
    俗話說得好,做得多錯的多,預報精度、要素、時限要求的增多,必然意味著誤差點更多,給人的感覺是天氣預報更不準,實際上天氣預報是在進步。二、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超級計算機模式的預報精度下降。你沒看錯,新冠疫情會影響天氣預報。
  • 講真的,新冠疫情令全球天氣預報更不準?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影響氣象領域也不例外疫情之下會有多少氣象觀測缺失?天氣預報會否因此變得不準?近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 、世界氣象組織(WMO)以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都關注了疫情對氣象觀測和預報的影響 ——WMO關注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對觀測系統的影響WMO的全球觀測系統是WMO193個會員國和地區向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天氣與氣候服務及產品的支柱
  • 最新天氣預報來了,請注意防範!
    各鄉鎮(街道)、市直各部門、各人民團體:據省氣象部門預報,受冷空氣影響,近期我省有兩次明顯降雪天氣過程。2月24日白天到夜間,石家莊、滄州以南地區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其中石家莊南部、衡水南部、邢臺、邯鄲有中到大雪,2月28日至3月1日,北部地區有小雪,其他地區有小雨或雨夾雪。
  • 「天氣預報」裡的民生「大文章」
    沒想到的是,天氣預報也可以這樣做,在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上更加精細,使預報的準確性和參考價值大增。  同一時間,地處都蘭縣諾木洪農場種植戶謝守忠收到了格爾木市諾木洪氣象站發來的提示簡訊:諾木洪地區20日夜間可能會出現沙塵天氣,請種植戶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做好田間管理。「摻了沙子的枸杞根本沒人要,幸好氣象站的簡訊發得及時,要不我這些枸杞就全完了。」謝守忠便早早地用塑料布蓋住了曬場上正在晾曬的枸杞。
  • 「技術·航天」空間天氣預報(上)——空間天氣預報概述
    說到天氣預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十幾年前一家人圍著電視等新聞聯播播完後的天氣預報,還是現在手機上查看方便及時的天氣預報APP,都說明天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已深入到方方面面,人們對於天氣狀況非常關心。航天活動中,也是一樣,在航天活動中有一類天氣預報叫做空間天氣預報。什麼是空間天氣預報?
  • 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低於美國 靠服務補償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趙竹青)氣象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今日在中國科協「媒體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上表示,天氣預報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率不大可能,不過,我國的天氣預報是在技術水平略有不足的情況下,力爭為老百姓服務。 他坦言,在預報方面,我們和美國有差距。但他同時表示,國外面臨的災害形勢跟我們不一樣,所以無需這樣簡單去比較。
  • 張慶偉在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極端天氣工作
    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黑龍江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工作,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堅守在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一線的交通民警、幹部職工、清冰雪作業人員表示慰問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