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股票大跌、外部質疑後的騰訊,在進行內部組織架構調整後,再度攜手永輝往零售棋盤上「落子」。
10月25日下午,屈臣氏集團、永輝及騰訊舉行聯合發布會宣布,三方組建新合營公司「百佳永輝」,並將整合屈臣氏集團旗下百佳超市,以及永輝超市在廣東省的商超業務。
北方的朋友可能對百佳比較陌生,簡單介紹下,百佳超市是長江和記旗下屈臣氏集團全資擁有的附屬品牌,同時也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李嘉誠曾想出售百佳,卻因價格未達預期,而沒將它賣出去。
此次,三方聯手成立合資公司,給人一種「強強聯手」的感覺,不過換個角度觀察,我們也能看到李嘉誠的「長和」是在曲線脫手百佳超市的大陸業務。
百佳,請換上永輝、騰訊的「馬甲」
10月24日,永輝已經發布了相關公告。
永輝將其持有100%廣東永輝股權及100%深圳永輝出資置入合資公司,估值 6.23億元,佔股 50%;百佳中國則置入96.67%廣州百佳股權及現金 1899萬元,估值5.02億元,合計佔股 40%;騰訊以現金1.25億元增資,佔比 10%。
(新公司股權情況)
新公司將由獨立團隊日常管理營運。具體業務方面,永輝和屈臣氏集團將會分別把旗下廣東地區「Bravo永輝超市」業務、旗下中國「百佳」與中國「TASTE」品牌,共計70餘間門店注入「百佳永輝」新公司,未來所有店鋪均使用「百佳永輝」品牌。
新公司董事會由 6 名董事組成,永輝超市有權委派 3 名董事,百佳中國有權委派 2 名董事,騰訊有權委派 1 名董事。董事會設一名董事長,由永輝超市委派的董事擔任。
廣州百佳、江門百佳、東莞國貿三家公司的法人均為臣氏集團首席營運總監倪文玲,虎嗅·高街高參查詢啟信寶顯示,在倪文玲名下有6家百佳品牌相關公司,其中四川百佳、武漢百佳、上海百佳三家都是已註銷的狀態。
這意味著,百佳在大陸的業務僅剩廣東三家公司,這次合作後,大陸的百佳超市品牌將全部變成「百佳永輝」。
看似一場三方力量的聯手:兩家老的零售公司把廣東業務裝進了新公司,而一家網際網路巨頭(騰訊)在做科技賦能零售的裝飾,但單從百佳角度來看,就猶如換上了永輝與騰訊編織的「馬甲」(此前,雙方合作已有「衛星倉」項目)——智慧零售,期待著煥發新春。
百佳心酸史:李嘉誠想賣,卻沒賣掉
說多了,都是淚——李氏家族早就不想要百佳了。
1984年,百佳超市進入深圳蛇口,開設了內地首家超市門店,成為首家登陸內地的外資零售商。要知道,蛇口工業區正是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藉助李嘉誠的背景,百佳超市坐擁各種資源,讓同行難以望其項背,但百佳在內地卻一直水土不服。
例如上海市場。1994年10月份,百佳超市在上海開設了首家門店,定位中高端超市,但是2000年年初,百佳超市卻將14家門店以「一元錢」的價格轉給了頂頂鮮超市;2006年年底,百佳超市捲土重來,首次在楊浦區國和路開出大賣場業態,然而兩年後,百佳超市國和購物廣場又悄然停業; 2011年年初,百佳重新規劃,以高端超市TASTE品牌在上海古北地區新開一家門店,但是最終在2012年5月份還是沒能逃出關店的命運。
百佳在上海的「三進三出」,正是百佳在中國發展坎坷的縮影。最初百佳超市以小型門店切入市場,90年代開始逐漸加大門店面積,在1999年增加了10000平方米的大賣場業態。而在90年代,外資的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本土的永輝、物美都是靠大賣場快速跑馬圈地,百佳在學習調整,但晚了。
這與百佳的基因有關。香港地方不大,也使得百佳超市的門店也都是小店,百佳做大型業態的經驗不足,而且在香港,百佳與惠康兩個品牌近乎壟斷,經營壓力比不上內外資混戰的內地市場。2010年年初,百佳超市曾對外宣布,今後將不再開設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賣場,而將專注於發展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的超市,回歸自己擅長的小業態。
大陸市場打不開,電商又在蠶食傳統零售的生存空間,香港市場也已見頂,據香港經濟通通訊社報導,2012年百佳共有345家連鎖門店(內地的62家),不過收益總額為217億港元,僅佔集團整體營業額的5.5%,加之超市利潤一向不高,李嘉誠有了賣掉百佳的心思。
2013年7月,華爾街日報爆出了百佳超市尋求出售的消息,當時「和黃」多次否認,但隨後,百佳超市正式由屈臣氏集團業務變更為「和黃」新成立的香港百佳公司(後者仍是屈臣氏的全資子公司),並要求要求員工由屈臣氏轉籤百佳。李嘉誠"甩掉包袱"是無可厚非的,不過他出售百佳,卻被解讀為撤資香港的表現,引發香港朋友們的強烈不滿。
這場「百佳競購」大戲歷時三個月,2013年10月18日,「和黃」公告稱暫停出售百佳。多家財團出價未達預期,百佳超市出售計劃最終泡湯。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有內部人士稱,「李嘉誠已放話,此事到此為止,現在百佳要繼續加速落實增長策略,尤其是專注於中國內地市場。」
事實則是百佳在內地市場業務逐步收縮,2014年9月退出雲南,2016年3月退出成都,將業務收縮到以廣東為主的南中國區。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曾認為,百佳在程度孤軍深入,門店最多時只有6家,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採購話語權並未掌握在自己手裡,「退出成都的真正原因是虧損嚴重」。
昨日永輝的公告中披露了三家百佳公司的經營情況,2018年上半年,廣州百佳淨利潤412.2萬,江門百佳淨利潤6.7萬,東莞國貿則虧損284.1萬。對於屈臣氏集團而言,百佳的大陸業務已是雞肋。
百佳、永輝、騰訊,如何各取所需
深圳是百佳登陸的第一站,臨近香港,外籍人士也多,跟香港的生活習慣比較接近。目前百佳在廣東有50餘家門店,分布在江門、佛山、深圳、中山、廣州、珠海、東莞等七個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也是騰訊的大本營,而廣東省自然是騰訊必須深耕的地盤,目前已有多個廣東地區市政府與騰訊籤署「智慧城市」方面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參與合資,是騰訊對本地零售的進一步滲透。從地理位置看,三方一拍即合。與百佳、永輝合資深度捆綁落地智慧零售,也符合騰訊向產業網際網路轉型的方向。
對於合資公司的發展,在此次發布會上,永輝和屈臣氏都提到會很快開新店,並先做穩廣東市場。
永輝超市創始人張軒寧表示,「先把兩家超市的品牌前端先做融合,然後做中後臺的結合,廣東省區有 1 億多人口,我們兩家合併完之後有 70 來家店,未來開店的速度應該會更快,第一個目標我們先快速達到年銷售 100 億人民幣,第二個目標加上中後臺的賦能,做深做透。」 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黎啟明也稱,「合營公司目標是做到廣東省最完善,最快速生長的超市。」
在業務方面,永輝已與騰訊在門店選址、大數據營銷、數位化改造、線上商城搭建、到家場景挖掘等各個方面進行嘗試。今年1月,家樂福就宣布和騰訊、永輝籤訂初步的股權投資意向書,5月在上海開出了自己的首家智慧門店「Le Marche」, 此次三方合作,也是騰訊、永輝智慧零售的再一次輸出。「雲」業務,則是騰訊和永輝都想做出成績的版塊,如此編織的「馬甲」才更牢固。
張軒寧還提到這次也是永輝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一次橫向區域合作,永輝有許多農產品產地直採,可以提供安全、健康、高性價比的食物,提供安全、健康、高性價比生鮮食品。百佳則有很多獨有創新的商品,會帶來更多廣東地區的用戶。
「供應鏈的商品分核心商品、基礎商品和創新的商品,核心商品融合量越大,它的供應鏈點對點,每一個交互環節都可以效率得到提升。」張軒寧表示。
此外,組建合資公司,永輝股權最多,董事長也由永輝委派,經營重任自然要永輝多分擔。騰訊則繼續延續不佔主導,少量入股的作風,智慧零售定位「工具箱」,重點還是在營銷端,用自己的技術工具盤活線下門店,將自己的業務變現。
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副總經理田江雪表示:「騰訊還是希望深入利用七大數位化工具,從公眾號、小程序、支付、雲到社交廣告能夠綜合幫助零售商打造新一代的零售體驗,攏聚線上全渠道的流量資源,同時實現用數據化更好地驅動決策,驅動運營。」
如此看來,故事的開始已經勾勒了「宏偉藍圖」,但結局真如想像的那麼美好麼?比不上「騰百萬」的高大上,但三方散夥的殘局還歷歷在目,祝願此次新婚三方「修得共枕眠」。
本文轉載來自:虎嗅.高街高參 範向東,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