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到底賣不賣百佳超市?

2020-12-14 青年參考

李嘉誠到底賣不賣百佳超市?

本報記者 高珮莙 《 青年參考 》( 2013年07月31日   26 版)

    圖片來源 CFP

    8月1日,在總公司香港和記黃埔集團(以下簡稱「和黃」)的要求下,百佳超市在香港、澳門、內地的共有1萬多名員工的345家連鎖店,正式由屈臣氏集團變更為和黃新成立的香港百佳公司,後者仍是屈臣氏的全資子公司。

    儘管「和黃」一再強調「百佳超市一切照舊,絕對沒有變化」,也絕不會「很快被賣掉」,但坊間關於李嘉誠欲出售有40年歷史的百佳超市,甚至從香港撤資的傳言,還是傳得如火如荼。香港《蘋果日報》甚至直斥其「口不對心」。

    出售百佳傳言四起,「和黃」數次予以否認

    7月19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和黃」從今年6月起,便已計劃以10億至2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旗下的百佳超市,並聘請高盛與美林負責該項交易,並將在8月中旬以前完成。該報導還稱,李嘉誠已準備退出「已趨於成熟而成長緩慢的香港超市市場」。

    次日,「和黃」發表聲明,稱旗下屈臣氏集團正就以百佳為主要品牌的超市零售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雖然這一評估既未設定時間表,也「不保證該評估會達致任何交易」。

    香港《星島日報》援引「和黃」主席李嘉誠的發言稱,這是「正常的商業活動,請大家不要胡亂猜測,亦沒有政治考慮」,並同時表示無意從香港撤資。

    但《華爾街日報》隨後的報導中,繼續言之鑿鑿地寫道,「和黃」證實,該公司正在考慮出售旗下的百佳超市業務,還稱「和黃未披露潛在買家身份,也沒有公布交易財務細節」。

    美國彭博社稱,「和黃」已將百佳財務資料寄發給亞洲及歐洲的潛在買家,並將遞交標書的期限定在8月16日。

    英國路透社則表示,日本零售巨頭永旺和中資企業華潤創業,都在考慮「吃下」這塊蛋糕,獨佔香港零售業鰲頭。

    因為按照去年英國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估計,2012年百佳在本港市場佔有率約為33.1%,緊隨主要對手惠康的39.8%之後,遠遠超出其他零售商。瑞信、摩根斯坦利等投行券商,也紛紛表示看好「和黃」出售百佳。

    短短幾天時間,百佳作價已呈「爆發性增長態勢」。《華爾街日報》第二篇報導中提到,若考慮到其主要競爭對手惠康超市的估值,百佳作價可能達30億至40億美元。

    7月23日,百佳超市發表書面聲明,稱百佳員工籤署勞動合同的僱傭者,將由屈臣氏轉移至香港百佳公司,員工在籤署同意書後便可完成手續,這一轉移是為適應「香港越來越多新法規的引入」和「集團的全球發展」。

    書面聲明如是解釋上述改變:「不同的零售業務適用不同的規定,因此我們決定將它們歸置於各自的實體。」

    24日,屈臣氏公共關係總經理倪文玲告訴《澳門商業時報》,86%的員工已同意轉移,工資和福利待遇都將保持不變。

    她再次否認「百佳超市可能很快被賣掉」的傳言。「和黃」再次駁斥出售傳聞為「毫無根據的指責和猜測」,「百佳超市一切照舊,絕對沒有變化。管理操作、增長計劃和所有者都沒有任何改變」。港媒稱,「和黃」還承諾按原計劃拓展業務,年底前再多開30家連鎖店。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因變動深感不安的百佳員工,紛紛向香港工商業聯合會和總工會尋求幫助。工會也批評「和黃」未能向員工解釋原因或提供其他選擇。

    澳門總工會和勞工事務局則告訴《澳門商業時報》,迄今沒有收到百佳員工的投訴,「我們會密切關注這一問題進展,看員工是否會因集團最新決定受影響」。

    出售百佳折射香港市場重大隱患?

    事實上,媒體的猜測並非空穴來風。畢竟,在李嘉誠的商業帝國中,百佳只佔據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版圖還在日益縮小。

    據香港經濟通通訊社報導,2012年,這家經營定位為較高檔美食業務的超市,收益總額為217億港元,僅佔集團整體營業額的5.5%,加之超市利潤一向不高,最高利潤不到9億港元。去年「和黃」年報將百佳、豐澤、屈臣氏酒窖等零售業務合併公布,也不過佔集團總利潤的不到3%。

    而在屈臣氏集團中,百佳的貢獻也遠遠不及以經營個人護理用品為主的屈臣氏。尤其是在內地,由於「缺乏供應鏈和規模優勢」,只有62家分店的百佳超市,屢因經營不善而陷入關門歇業的境地。

    香港《文匯報》撰文分析稱,「和黃」擬出售百佳超市,折射出香港市場環境的重大隱患已逐漸顯現,若不採取積極措施予以改善,會導致市場吸引力漸失,整體競爭力削弱。

    地產租金昂貴,讓香港零售業舉步維艱甚至難以為繼,最近租金飆升,更讓其喘不過氣來。該報稱,在高通脹情況下,傳統零售行業和其他很多行業一樣,面臨人工成本直線上升的問題。雖然百佳仍是香港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的超市連鎖企業,但在高成本擠壓和大量小型平價超市的圍追堵截下,已很難再現當年高增長的黃金期。

    另外,電子商務等新興零售業模式興起,數量龐大的網上消費正逐漸蠶食傳統零售業的生存空間,也給傳統超市帶來極大考驗。

    《文匯報》還猜測,泛政治化趨勢加劇和仇商情緒上升,讓香港「社會撕裂動蕩,市場狀況和預期趨劣」,是李嘉誠欲出售百佳,甚至撤資香港的原因之一。

    出售百佳的流言傳開後,立即有輿論懷疑「李嘉誠不滿梁振英」,甚至說梁振英「趕走首富」。「和黃」要求員工由屈臣氏轉籤百佳時,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發表「殺到來,準備鬥爭」的激進言論,派人到百佳超市向員工派發宣傳單,煽動員工不要籤協議。

    對此,不僅李嘉誠本人反覆強調公司調整內部架構,是純粹的「商業決定」,香港政界人士也紛紛站出「闢謠」。

    香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個別企業在任何時候計劃改變投資組合,都是純商業決定,外界不必過多猜測。

    政務司司長鄭林月娥也告訴香港有線電視臺,李嘉誠一向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及本地慈善工作。

    「無論是操作環境還是整體情況,香港的現狀都很好,人們不需要過於敏感。」她如是告訴《華爾街日報》。

    市民反對擋不住出售腳步?

    提起百佳這家開了40年、專賣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老字號平價超市,許多香港市民都會備感親切。也正因如此,「和黃」出售百佳的傳言開始流傳後,李嘉誠「放棄香港」的決定,也引來了同樣激烈的尖銳批評。

    「太無情了!想想多年來我們給李嘉誠送上了所有的錢,卻只換來他這樣的嘲弄輕蔑。」《南華早報》23日這樣引述香港居民的憤怒。

    《華爾街日報》說,在香港這樣一個貧富分化嚴重的城市,人們對李嘉誠這個白手起家、創造商業奇蹟的本土富豪既尊敬又憎惡,這樣的情緒在出售百佳的消息面前格外強烈。

    香港媒體對這位「超人」的商業頭腦推崇備至,但近年來人們對他的怨恨也達頂點,甚至經常在抗議活動中稱他是「吸血鬼」。

    「富人害怕了,再次用腳投票。」一位網民在新浪微博上寫道,「對富人的仇恨與他們的生意一同擴張,這當然會破壞其投資欲。」

    《南華早報》分析,儘管「和黃」否認,但它確實仍在繼續出售百佳超市的腳步,「不要驚訝,因為有足夠理由卸下這一束縛」。

    時代已經變了。曾經的金字招牌百佳漸漸黯淡,屈臣氏卻一路高歌猛進。在本世紀早期,屈臣氏先後收購英國美妝品牌Superdrug、德國日用品連鎖店Rossmann和法國香水化妝品零售店馬裡奧諾,成為健康與美容行業的國際巨頭。

    從2007年進入內地至今,屈臣氏已在各大城市開了1000多家分店。去年,屈臣氏連鎖店貢獻了屈臣氏集團超過80%的營業利潤。

    香港已是成熟而完全飽和的市場,因此內地業務至關重要。但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超市巨頭參與競爭,讓百佳的發展前景愈加慘澹。而在香港,打擊地方壟斷的新競爭法,也讓百佳生存艱難。

    瑞信發表報告指出,目前百佳佔「和黃」整體零售業務收入約14.63%,出售百佳可增加現金流,轉為投資包括內地保健、美容在內的高增長業務,預計「和黃」未來將在內地每年增設250間保健及美容連鎖店。

    香港《信報》則稱,出售百佳可能讓「和黃」獲得20億美元的現金收入,雖然並不算多,卻能在歐洲市場上併購企業,發揮更大作用。

    凱基證券亞洲營運總監鄺民彬告訴《華爾街日報》,此舉可能部分與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有關,他在去年7月分家時,接過了家族商業帝國的班。「這是不同的一代,新一代可能想更廣泛地擴張業務,擁有更全球化的視角。」

    8月1日,在總公司香港和記黃埔集團(以下簡稱「和黃」)的要求下,百佳超市在香港、澳門、內地的共有1萬多名員工的345家連鎖店,正式由屈臣氏集團變更為和黃新成立的香港百佳公司,後者仍是屈臣氏的全資子公司。

    儘管「和黃」一再強調「百佳超市一切照舊,絕對沒有變化」,也絕不會「很快被賣掉」,但坊間關於李嘉誠欲出售有40年歷史的百佳超市,甚至從香港撤資的傳言,還是傳得如火如荼。香港《蘋果日報》甚至直斥其「口不對心」。

    出售百佳傳言四起,「和黃」數次予以否認

    7月19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和黃」從今年6月起,便已計劃以10億至2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旗下的百佳超市,並聘請高盛與美林負責該項交易,並將在8月中旬以前完成。該報導還稱,李嘉誠已準備退出「已趨於成熟而成長緩慢的香港超市市場」。

    次日,「和黃」發表聲明,稱旗下屈臣氏集團正就以百佳為主要品牌的超市零售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雖然這一評估既未設定時間表,也「不保證該評估會達致任何交易」。

    香港《星島日報》援引「和黃」主席李嘉誠的發言稱,這是「正常的商業活動,請大家不要胡亂猜測,亦沒有政治考慮」,並同時表示無意從香港撤資。

    但《華爾街日報》隨後的報導中,繼續言之鑿鑿地寫道,「和黃」證實,該公司正在考慮出售旗下的百佳超市業務,還稱「和黃未披露潛在買家身份,也沒有公布交易財務細節」。

    美國彭博社稱,「和黃」已將百佳財務資料寄發給亞洲及歐洲的潛在買家,並將遞交標書的期限定在8月16日。

    英國路透社則表示,日本零售巨頭永旺和中資企業華潤創業,都在考慮「吃下」這塊蛋糕,獨佔香港零售業鰲頭。

    因為按照去年英國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估計,2012年百佳在本港市場佔有率約為33.1%,緊隨主要對手惠康的39.8%之後,遠遠超出其他零售商。瑞信、摩根斯坦利等投行券商,也紛紛表示看好「和黃」出售百佳。

    短短幾天時間,百佳作價已呈「爆發性增長態勢」。《華爾街日報》第二篇報導中提到,若考慮到其主要競爭對手惠康超市的估值,百佳作價可能達30億至40億美元。

    7月23日,百佳超市發表書面聲明,稱百佳員工籤署勞動合同的僱傭者,將由屈臣氏轉移至香港百佳公司,員工在籤署同意書後便可完成手續,這一轉移是為適應「香港越來越多新法規的引入」和「集團的全球發展」。

    書面聲明如是解釋上述改變:「不同的零售業務適用不同的規定,因此我們決定將它們歸置於各自的實體。」

    24日,屈臣氏公共關係總經理倪文玲告訴《澳門商業時報》,86%的員工已同意轉移,工資和福利待遇都將保持不變。

    她再次否認「百佳超市可能很快被賣掉」的傳言。「和黃」再次駁斥出售傳聞為「毫無根據的指責和猜測」,「百佳超市一切照舊,絕對沒有變化。管理操作、增長計劃和所有者都沒有任何改變」。港媒稱,「和黃」還承諾按原計劃拓展業務,年底前再多開30家連鎖店。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因變動深感不安的百佳員工,紛紛向香港工商業聯合會和總工會尋求幫助。工會也批評「和黃」未能向員工解釋原因或提供其他選擇。

    澳門總工會和勞工事務局則告訴《澳門商業時報》,迄今沒有收到百佳員工的投訴,「我們會密切關注這一問題進展,看員工是否會因集團最新決定受影響」。

    出售百佳折射香港市場重大隱患?

    事實上,媒體的猜測並非空穴來風。畢竟,在李嘉誠的商業帝國中,百佳只佔據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版圖還在日益縮小。

    據香港經濟通通訊社報導,2012年,這家經營定位為較高檔美食業務的超市,收益總額為217億港元,僅佔集團整體營業額的5.5%,加之超市利潤一向不高,最高利潤不到9億港元。去年「和黃」年報將百佳、豐澤、屈臣氏酒窖等零售業務合併公布,也不過佔集團總利潤的不到3%。

    而在屈臣氏集團中,百佳的貢獻也遠遠不及以經營個人護理用品為主的屈臣氏。尤其是在內地,由於「缺乏供應鏈和規模優勢」,只有62家分店的百佳超市,屢因經營不善而陷入關門歇業的境地。

    香港《文匯報》撰文分析稱,「和黃」擬出售百佳超市,折射出香港市場環境的重大隱患已逐漸顯現,若不採取積極措施予以改善,會導致市場吸引力漸失,整體競爭力削弱。

    地產租金昂貴,讓香港零售業舉步維艱甚至難以為繼,最近租金飆升,更讓其喘不過氣來。該報稱,在高通脹情況下,傳統零售行業和其他很多行業一樣,面臨人工成本直線上升的問題。雖然百佳仍是香港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的超市連鎖企業,但在高成本擠壓和大量小型平價超市的圍追堵截下,已很難再現當年高增長的黃金期。

    另外,電子商務等新興零售業模式興起,數量龐大的網上消費正逐漸蠶食傳統零售業的生存空間,也給傳統超市帶來極大考驗。

    《文匯報》還猜測,泛政治化趨勢加劇和仇商情緒上升,讓香港「社會撕裂動蕩,市場狀況和預期趨劣」,是李嘉誠欲出售百佳,甚至撤資香港的原因之一。

    出售百佳的流言傳開後,立即有輿論懷疑「李嘉誠不滿梁振英」,甚至說梁振英「趕走首富」。「和黃」要求員工由屈臣氏轉籤百佳時,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發表「殺到來,準備鬥爭」的激進言論,派人到百佳超市向員工派發宣傳單,煽動員工不要籤協議。

    對此,不僅李嘉誠本人反覆強調公司調整內部架構,是純粹的「商業決定」,香港政界人士也紛紛站出「闢謠」。

    香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個別企業在任何時候計劃改變投資組合,都是純商業決定,外界不必過多猜測。

    政務司司長鄭林月娥也告訴香港有線電視臺,李嘉誠一向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及本地慈善工作。

    「無論是操作環境還是整體情況,香港的現狀都很好,人們不需要過於敏感。」她如是告訴《華爾街日報》。

    市民反對擋不住出售腳步?

    提起百佳這家開了40年、專賣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老字號平價超市,許多香港市民都會備感親切。也正因如此,「和黃」出售百佳的傳言開始流傳後,李嘉誠「放棄香港」的決定,也引來了同樣激烈的尖銳批評。

    「太無情了!想想多年來我們給李嘉誠送上了所有的錢,卻只換來他這樣的嘲弄輕蔑。」《南華早報》23日這樣引述香港居民的憤怒。

    《華爾街日報》說,在香港這樣一個貧富分化嚴重的城市,人們對李嘉誠這個白手起家、創造商業奇蹟的本土富豪既尊敬又憎惡,這樣的情緒在出售百佳的消息面前格外強烈。

    香港媒體對這位「超人」的商業頭腦推崇備至,但近年來人們對他的怨恨也達頂點,甚至經常在抗議活動中稱他是「吸血鬼」。

    「富人害怕了,再次用腳投票。」一位網民在新浪微博上寫道,「對富人的仇恨與他們的生意一同擴張,這當然會破壞其投資欲。」

    《南華早報》分析,儘管「和黃」否認,但它確實仍在繼續出售百佳超市的腳步,「不要驚訝,因為有足夠理由卸下這一束縛」。

    時代已經變了。曾經的金字招牌百佳漸漸黯淡,屈臣氏卻一路高歌猛進。在本世紀早期,屈臣氏先後收購英國美妝品牌Superdrug、德國日用品連鎖店Rossmann和法國香水化妝品零售店馬裡奧諾,成為健康與美容行業的國際巨頭。

    從2007年進入內地至今,屈臣氏已在各大城市開了1000多家分店。去年,屈臣氏連鎖店貢獻了屈臣氏集團超過80%的營業利潤。

    香港已是成熟而完全飽和的市場,因此內地業務至關重要。但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超市巨頭參與競爭,讓百佳的發展前景愈加慘澹。而在香港,打擊地方壟斷的新競爭法,也讓百佳生存艱難。

    瑞信發表報告指出,目前百佳佔「和黃」整體零售業務收入約14.63%,出售百佳可增加現金流,轉為投資包括內地保健、美容在內的高增長業務,預計「和黃」未來將在內地每年增設250間保健及美容連鎖店。

    香港《信報》則稱,出售百佳可能讓「和黃」獲得20億美元的現金收入,雖然並不算多,卻能在歐洲市場上併購企業,發揮更大作用。

    凱基證券亞洲營運總監鄺民彬告訴《華爾街日報》,此舉可能部分與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有關,他在去年7月分家時,接過了家族商業帝國的班。「這是不同的一代,新一代可能想更廣泛地擴張業務,擁有更全球化的視角。」

相關焦點

  • 李嘉誠為何要賣百佳超市?
    上周末,香港市場傳出和記黃埔將要出售旗下連鎖零售企業百佳超市的消息。因為和記黃埔與李嘉誠聯繫在一起,而李嘉誠又是華人首富,在香港工商界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所以這則消息一出,便引起了高度關注,各界人士紛紛加以解讀。
  • 李嘉誠暫不賣百佳 或與屈臣氏打包上市
    原標題:李嘉誠暫不賣百佳 或與屈臣氏打包上市  業內認為因買家出價不及心理預期 有「一石二鳥」之效  日前,和黃髮布公告稱決定「不會於此刻以私人交易方式出售其百佳業務」,並且將擴大策略性評估範圍至屈臣氏有限公司所有零售業務,務求涵蓋可為公司帶來最高價值及未來增長潛力之所有選擇,包括於適當市場就所有或部分業務公開招股的可能性
  • 李嘉誠放棄賣百佳超市 擬捆綁屈臣氏打包上市
    10月19日消息,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全香港關注的百佳超市賣盤事件,擾攘三個月後,和記黃埔(0013)昨宣布擱置出售計劃,改為百佳業務仍與屈臣氏捆綁,並研究將屈臣氏整體零售業務打包上市。  市場相信,潛在買家出價未達和記黃埔「心水」,是導致其放棄出售計劃的主因。
  • 李嘉誠放棄出售百佳超市計劃
    ,該公司決定不會於此刻以私人交易方式出售百佳超市業務。此前的6月份,和記黃埔啟動百佳超市的出售交易,該公司希望通過出售百佳超市獲得30億至40億美元。百佳超市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另一家是惠康超市。Nielsen Homescan的信息顯示,百佳超市在香港新鮮食品和消費品市場的份額為19%,惠康超市的份額為15%。百佳超市目前處於盈利狀態。
  • 李嘉誠放棄出售百佳超市計劃(圖)
    CFP 資料  早報訊 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和記黃埔,00013.HK)10月18日晚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決定不會於此刻以私人交易方式出售百佳超市業務。公告續稱,該公司「惟將繼續加速落實增長策略,特別專注於中國內地市場」。
  • 不賣百佳超市 李嘉誠71.6億出售東方匯經中心
    原標題:李嘉誠71.6億出售東方匯經中心李嘉誠將小陸家嘴的東方匯經中心整棟出售,是所稱的投資套現還是「棄亞入歐」戰略中的一舉,市場將拭目以待。李嘉誠將小陸家嘴的東方匯經中心整棟出售終於塵埃落定,交易價格定格在71.6億元。
  • 李嘉誠出售百佳超市 否認是撤資香港先兆
    百佳超市   和訊股票消息 昨日外電引述消息稱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00013-HK)計劃出售旗下「超市巨無霸」百佳,價格最高達156億港元。和黃今早證實正在對百佳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但強調無意從香港撤資。
  • 李嘉誠拋售旗下百佳超市 誰是最終接盤者?
    李嘉誠拋售旗下百佳超市 誰是最終接盤者?不過,對此消息,沃爾瑪中國公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不對市場流言或傳聞作出評價」。百佳中國公司方面也敷衍地說,「僅是傳聞。」到目前為止,上述被提及的接盤者均是業內傳言,未有一家正式確認。  昨天,有外媒報導稱,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正考慮入標競購和黃旗下百佳超市。該報導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李嘉誠的和記黃埔集團已設定8月16日為百佳超市第一回合競購截止日,估值最高達40億美元。
  • 百佳超市停售與屈臣氏的上市:李嘉誠玩轉吸金術
    百佳超市的停售與屈臣氏的上市李嘉誠玩轉吸金術市場廣為流傳的和黃 (013)出售百佳超市一案被突然叫停,改為考慮將屈臣氏零售業務連同百佳,整體或部分分拆上市。消息人士指出,屈臣氏連同百佳超市,或可能於中國香港及倫敦兩地上市,集資額或者高達780億港元。
  • 曾"逼走"家樂福 李嘉誠旗下百佳超市重返上海灘
    六年前黯然退出上海的李嘉誠旗下的百佳超市,今年終於要捲土重來。記者昨日從楊浦區經委獲悉,百佳在上海的第一家大賣場已經完成選址。百佳華東區公關負責人昨日向記者透露,「首店」有望年底前開張。此外,未來3年內,百佳計劃在上海開設8~10家大賣場。
  • 李嘉誠旗下百佳超市領了1.6億港元補貼!林鄭月娥喊話降價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18日公布,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第二期「保就業」計劃,並要求香港兩大連鎖超市必須在領取補貼期間為顧客或非政府機構提供更多現金券或折扣優惠。 林鄭月娥強調,特區政府無意特別針對一些很小型的商鋪或街頭街尾賣雜貨的商鋪,上述要求只是針對百佳和惠康兩大連鎖超市。
  • 李嘉誠的另類投資 百佳超市將引進人造蛋
    李嘉誠的另類投資 百佳超市將引進人造蛋 京華時報 2014/6/20 16:47:00 人造雞蛋,這一在中國內地與假雞蛋幾乎畫等號的詞,可能會隨著香港富豪李嘉誠投資的人造雞蛋上市而逐漸正名。
  • 李嘉誠放棄出售百佳超市 改為業務與屈臣氏捆綁
    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近日宣布擱置出售百佳超市計劃,改為百佳業務仍與屈臣氏捆綁,並研究將屈臣氏整體零售業務打包上市。
  • 李嘉誠出售百佳超市引起熱議 業績下滑或是主要原因
    李嘉誠出售和記黃埔旗下的百佳超市!雖然相關人士一再強調,這不過是一般的商業行為,但香港輿論依然一片譁然。百佳堪稱香港零售業翹楚,李嘉誠為何放盤?是簡單的商業行為還是背後另有乾坤?有媒體甚至揣測,這是華人首富李嘉誠準備從香港撤資的信號……   業績下滑或是主因   擁有40年歷史的香港百佳超市品牌,由李嘉誠「和黃」的另一零售品牌屈臣氏持有,佔據香港超市份額超過三成。在粵港澳地區,百佳店面共345家,2012年營業總額217億港元。在一片大好形勢下,李嘉誠放盤百佳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
  • 李嘉誠的百佳超市,在大本營廣州也不行了
    如果不是頻頻關店的消息傳出,我們都快要把這家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超市——百佳超市忘記了。  3 月初百佳關閉了在成都的三家門店,從此完全退出了成都市場。  敗走成都的同時,百佳在廣州也不太行了。2 月 29 日,位於中旅商城的百佳超市關閉,它是廣州首家百佳超市,迄今已有 17 年的歷史。而位於廣州天河區楓葉路珠江俊園的分店也於 3 月 7 日結業。  百佳相關負責人稱,關店因為租金太貴經營成本較高,需要優化分店選址。 「這是一個商業決定,百佳將繼續著力於華南市場,尋找更適合的位置開店。」
  • 李嘉誠的百佳超市敗走成都?三家門店都將關閉(2)
    ,他表示,百佳超市和新城市廣場租約已經到期,不再續約。自2005年開始,百佳超市和新城市廣場方面籤署了為期十年的合同,當時營業面積達到17000平方米包括一樓店中店和負一樓超市,去年9月左右百佳超市將一樓交出,百佳超市只運營13000平方米的超市,業主方也是積極續約,但百佳出於自身戰略考慮以及新城市廣場自己的優化業態的考慮,雙重因素下最終關店,後期新城市廣場將引進其他超市品牌入駐,不過相關品牌還是處於保密階段。
  • 李嘉誠欲將旗下超市變現 和黃稱無意從香港撤資
    李嘉誠欲將旗下超市變現 和黃稱無意從香港撤資  昨日,外媒報導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擬出售百佳超級市場業務,作價約10億~20億美元。  與上述超市的關店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百佳超市在中國內地計劃新開門店20家,截至目前已開12家,此前受廣大市民關注的百佳正佳廣場店的改造升級也已接近尾聲。「升級照常,即將開業,業態定位為高端超市。」百佳超市相關負責人說。
  • 李嘉誠沒賣掉的百佳 為何換上了永輝、騰訊的「馬甲」?
    10月25日下午,屈臣氏集團、永輝及騰訊舉行聯合發布會宣布,三方組建新合營公司「百佳永輝」,並將整合屈臣氏集團旗下百佳超市,以及永輝超市在廣東省的商超業務。   北方的朋友可能對百佳比較陌生,簡單介紹下,百佳超市是長江和記旗下屈臣氏集團全資擁有的附屬品牌,同時也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李嘉誠曾想出售百佳,卻因價格未達預期,而沒將它賣出去。
  • 和記黃埔不賣百佳 捆綁屈臣氏整體上市
    李嘉誠 和訊股票消息 據香港文匯報訊 全港關注的百佳超市賣盤事件,擾攘三個月後,和黃(0013)昨宣布擱置出售計劃,改為百佳業務仍與屈臣氏捆綁,並研究將屈臣氏整體零售業務打包上市。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早前強調集團「不撤資不遷冊」,和黃昨指,將繼續加速落實增長策略,特別專注於中國內地市場;同時,公司不會考慮放棄任何上述業務的控制權。
  • 李嘉誠旗下百佳超市大瘦身 在蓉再關一店?是三店齊關
    (原標題:李嘉誠旗下百佳超市大瘦身 在蓉再關一店?公開資料顯示,百佳超市隸屬和記黃埔,是香港市場兩大連鎖超市之一,但其在內地市場的經營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