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總公司香港和記黃埔集團(以下簡稱「和黃」)的要求下,百佳超市在香港、澳門、內地的共有1萬多名員工的345家連鎖店,正式由屈臣氏集團變更為和黃新成立的香港百佳公司,後者仍是屈臣氏的全資子公司。
儘管「和黃」一再強調「百佳超市一切照舊,絕對沒有變化」,也絕不會「很快被賣掉」,但坊間關於李嘉誠欲出售有40年歷史的百佳超市,甚至從香港撤資的傳言,還是傳得如火如荼。香港《蘋果日報》甚至直斥其「口不對心」。
出售百佳傳言四起,「和黃」數次予以否認
7月19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和黃」從今年6月起,便已計劃以10億至2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旗下的百佳超市,並聘請高盛與美林負責該項交易,並將在8月中旬以前完成。該報導還稱,李嘉誠已準備退出「已趨於成熟而成長緩慢的香港超市市場」。
次日,「和黃」發表聲明,稱旗下屈臣氏集團正就以百佳為主要品牌的超市零售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雖然這一評估既未設定時間表,也「不保證該評估會達致任何交易」。
香港《星島日報》援引「和黃」主席李嘉誠的發言稱,這是「正常的商業活動,請大家不要胡亂猜測,亦沒有政治考慮」,並同時表示無意從香港撤資。
但《華爾街日報》隨後的報導中,繼續言之鑿鑿地寫道,「和黃」證實,該公司正在考慮出售旗下的百佳超市業務,還稱「和黃未披露潛在買家身份,也沒有公布交易財務細節」。
美國彭博社稱,「和黃」已將百佳財務資料寄發給亞洲及歐洲的潛在買家,並將遞交標書的期限定在8月16日。
英國路透社則表示,日本零售巨頭永旺和中資企業華潤創業,都在考慮「吃下」這塊蛋糕,獨佔香港零售業鰲頭。
因為按照去年英國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估計,2012年百佳在本港市場佔有率約為33.1%,緊隨主要對手惠康的39.8%之後,遠遠超出其他零售商。瑞信、摩根斯坦利等投行券商,也紛紛表示看好「和黃」出售百佳。
短短幾天時間,百佳作價已呈「爆發性增長態勢」。《華爾街日報》第二篇報導中提到,若考慮到其主要競爭對手惠康超市的估值,百佳作價可能達30億至40億美元。
7月23日,百佳超市發表書面聲明,稱百佳員工籤署勞動合同的僱傭者,將由屈臣氏轉移至香港百佳公司,員工在籤署同意書後便可完成手續,這一轉移是為適應「香港越來越多新法規的引入」和「集團的全球發展」。
書面聲明如是解釋上述改變:「不同的零售業務適用不同的規定,因此我們決定將它們歸置於各自的實體。」
24日,屈臣氏公共關係總經理倪文玲告訴《澳門商業時報》,86%的員工已同意轉移,工資和福利待遇都將保持不變。
她再次否認「百佳超市可能很快被賣掉」的傳言。「和黃」再次駁斥出售傳聞為「毫無根據的指責和猜測」,「百佳超市一切照舊,絕對沒有變化。管理操作、增長計劃和所有者都沒有任何改變」。港媒稱,「和黃」還承諾按原計劃拓展業務,年底前再多開30家連鎖店。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因變動深感不安的百佳員工,紛紛向香港工商業聯合會和總工會尋求幫助。工會也批評「和黃」未能向員工解釋原因或提供其他選擇。
澳門總工會和勞工事務局則告訴《澳門商業時報》,迄今沒有收到百佳員工的投訴,「我們會密切關注這一問題進展,看員工是否會因集團最新決定受影響」。
出售百佳折射香港市場重大隱患?
事實上,媒體的猜測並非空穴來風。畢竟,在李嘉誠的商業帝國中,百佳只佔據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版圖還在日益縮小。
據香港經濟通通訊社報導,2012年,這家經營定位為較高檔美食業務的超市,收益總額為217億港元,僅佔集團整體營業額的5.5%,加之超市利潤一向不高,最高利潤不到9億港元。去年「和黃」年報將百佳、豐澤、屈臣氏酒窖等零售業務合併公布,也不過佔集團總利潤的不到3%。
而在屈臣氏集團中,百佳的貢獻也遠遠不及以經營個人護理用品為主的屈臣氏。尤其是在內地,由於「缺乏供應鏈和規模優勢」,只有62家分店的百佳超市,屢因經營不善而陷入關門歇業的境地。
香港《文匯報》撰文分析稱,「和黃」擬出售百佳超市,折射出香港市場環境的重大隱患已逐漸顯現,若不採取積極措施予以改善,會導致市場吸引力漸失,整體競爭力削弱。
地產租金昂貴,讓香港零售業舉步維艱甚至難以為繼,最近租金飆升,更讓其喘不過氣來。該報稱,在高通脹情況下,傳統零售行業和其他很多行業一樣,面臨人工成本直線上升的問題。雖然百佳仍是香港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的超市連鎖企業,但在高成本擠壓和大量小型平價超市的圍追堵截下,已很難再現當年高增長的黃金期。
另外,電子商務等新興零售業模式興起,數量龐大的網上消費正逐漸蠶食傳統零售業的生存空間,也給傳統超市帶來極大考驗。
《文匯報》還猜測,泛政治化趨勢加劇和仇商情緒上升,讓香港「社會撕裂動蕩,市場狀況和預期趨劣」,是李嘉誠欲出售百佳,甚至撤資香港的原因之一。
出售百佳的流言傳開後,立即有輿論懷疑「李嘉誠不滿梁振英」,甚至說梁振英「趕走首富」。「和黃」要求員工由屈臣氏轉籤百佳時,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發表「殺到來,準備鬥爭」的激進言論,派人到百佳超市向員工派發宣傳單,煽動員工不要籤協議。
對此,不僅李嘉誠本人反覆強調公司調整內部架構,是純粹的「商業決定」,香港政界人士也紛紛站出「闢謠」。
香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個別企業在任何時候計劃改變投資組合,都是純商業決定,外界不必過多猜測。
政務司司長鄭林月娥也告訴香港有線電視臺,李嘉誠一向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及本地慈善工作。
「無論是操作環境還是整體情況,香港的現狀都很好,人們不需要過於敏感。」她如是告訴《華爾街日報》。
市民反對擋不住出售腳步?
提起百佳這家開了40年、專賣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老字號平價超市,許多香港市民都會備感親切。也正因如此,「和黃」出售百佳的傳言開始流傳後,李嘉誠「放棄香港」的決定,也引來了同樣激烈的尖銳批評。
「太無情了!想想多年來我們給李嘉誠送上了所有的錢,卻只換來他這樣的嘲弄輕蔑。」《南華早報》23日這樣引述香港居民的憤怒。
《華爾街日報》說,在香港這樣一個貧富分化嚴重的城市,人們對李嘉誠這個白手起家、創造商業奇蹟的本土富豪既尊敬又憎惡,這樣的情緒在出售百佳的消息面前格外強烈。
香港媒體對這位「超人」的商業頭腦推崇備至,但近年來人們對他的怨恨也達頂點,甚至經常在抗議活動中稱他是「吸血鬼」。
「富人害怕了,再次用腳投票。」一位網民在新浪微博上寫道,「對富人的仇恨與他們的生意一同擴張,這當然會破壞其投資欲。」
《南華早報》分析,儘管「和黃」否認,但它確實仍在繼續出售百佳超市的腳步,「不要驚訝,因為有足夠理由卸下這一束縛」。
時代已經變了。曾經的金字招牌百佳漸漸黯淡,屈臣氏卻一路高歌猛進。在本世紀早期,屈臣氏先後收購英國美妝品牌Superdrug、德國日用品連鎖店Rossmann和法國香水化妝品零售店馬裡奧諾,成為健康與美容行業的國際巨頭。
從2007年進入內地至今,屈臣氏已在各大城市開了1000多家分店。去年,屈臣氏連鎖店貢獻了屈臣氏集團超過80%的營業利潤。
香港已是成熟而完全飽和的市場,因此內地業務至關重要。但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超市巨頭參與競爭,讓百佳的發展前景愈加慘澹。而在香港,打擊地方壟斷的新競爭法,也讓百佳生存艱難。
瑞信發表報告指出,目前百佳佔「和黃」整體零售業務收入約14.63%,出售百佳可增加現金流,轉為投資包括內地保健、美容在內的高增長業務,預計「和黃」未來將在內地每年增設250間保健及美容連鎖店。
香港《信報》則稱,出售百佳可能讓「和黃」獲得20億美元的現金收入,雖然並不算多,卻能在歐洲市場上併購企業,發揮更大作用。
凱基證券亞洲營運總監鄺民彬告訴《華爾街日報》,此舉可能部分與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有關,他在去年7月分家時,接過了家族商業帝國的班。「這是不同的一代,新一代可能想更廣泛地擴張業務,擁有更全球化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