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出售和記黃埔旗下的百佳超市!雖然相關人士一再強調,這不過是一般的商業行為,但香港輿論依然一片譁然。百佳堪稱香港零售業翹楚,李嘉誠為何放盤?是簡單的商業行為還是背後另有乾坤?有媒體甚至揣測,這是華人首富李嘉誠準備從香港撤資的信號……
業績下滑或是主因
擁有40年歷史的香港百佳超市品牌,由李嘉誠「和黃」的另一零售品牌屈臣氏持有,佔據香港超市份額超過三成。在粵港澳地區,百佳店面共345家,2012年營業總額217億港元。在一片大好形勢下,李嘉誠放盤百佳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
雖然截至今日,出售百佳的消息沒有正式宣布,但「和黃」已經明確表示,屈臣氏集團正在就百佳的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而李嘉誠本人也回應媒體追訪說:「這是一個正常的商業活動」,可見出售百佳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確有其事。
據估算,百佳市值約為20億美元,對實力雄厚的「和黃」來說不過爾爾,但外界喜歡聯想,前一陣「和黃」發生碼頭罷工等連串因素也被糾纏進來,出售百佳顯得越發敏感。李嘉誠不滿香港營商環境、要從香港撤資……種種揣測甚囂塵上。
不過,主流觀點還是業績因素。數據顯示,2012年百佳超市345間門店收益僅佔「和黃」整體營業額的5.5%。另據「和黃」年報顯示,2012年其零售業務的稅前利潤增長率從2010年的38%跌到了8%,具體就百佳而言,毛利也僅有2%至3%。分析認為,在李嘉誠看來,這樣的資產回報率過於低廉。《華爾街日報》指出,超市市場比較成熟,因而增長緩慢,是李嘉誠退出的部分原因。
近年來,百佳在華東、華中地區屢次陷入經營不善的境地。「缺乏供應鏈和規模優勢,令百佳在內地難與沃爾瑪、家樂福等零售巨頭競爭。」有業內人士說。於是,有分析認為,在內地市場進展不順,也促使李嘉誠準備放手。
欲大舉進軍歐洲市場
李嘉誠在資本市場向來長袖善舞,出售低回報的資產套現,轉而投入高回報的產業。這次出手百佳換回資金,李嘉誠又將劍指何方?脫港入歐是外界普遍的猜測。
早在幾年前,歐洲媒體就刊出李嘉誠欲進軍歐洲的消息。如今借百佳事件,有媒體更盤點出近幾年他在歐洲投資的連串大手筆。
報導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藉資產價格下跌和歐元疲軟之機,斥資數十億美元購入歐洲大筆基建和電訊資產,其中包括以155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水務、燃氣資產;以13億歐元收購奧地利3G通訊業務;以7.18億港元收購加拿大電廠資產,還以97億港元購入荷蘭能源公司。另有報表顯示,2010年「和黃」歐洲業務佔整個集團盈利的比重是19%,2012年底,該比例已經增長到34%。
面對媒體的詢問,「和黃」拒絕評論對歐洲市場投資的判斷,但不可否認的是,「和黃」目前是英國最大的亞洲投資者,另據市場傳言,「和黃」還有意收購英國曼徹斯特機場。此外,有媒體透露,李嘉誠的「長和系」正在與西班牙最大的電信公司談判,有意收購其在愛爾蘭的手機運營商O2業務。
出售百佳可能獲得大約20億美元收入,從資產回報率和連串動作看,李嘉誠很有可能利用這筆現金,在歐洲市場博取更大效益。
香港營商環境需改變
外媒援引一些知情人士的話稱,華潤創業、日本永旺、泰國首富謝國民、法國超市巨頭家樂福等都是潛在買家,但最終花落誰家還不得而知。但李嘉誠商業帝國之重要,絕對有資格讓外界關注這樁尚無結果的交易。
廣東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說:「中國超市業態將來肯定會出現被幾個大品牌壟斷的情況,正如國美、蘇寧雄霸家電賣場一樣,這一動作已經開始。」
有分析指出,出售百佳可能成為零售業進一步整合的前奏,李嘉誠對於旗下零售業務的放棄,至少是一針催化劑,使一批企業對零售業的未來心寒或「死心」。
此外,有輿論指出,李嘉誠若「脫港入歐」,對香港特區政府反省香港營商環境也是提醒。香港《文匯報》社評說,必須看到的是,香港營商環境確實出現了一些變化。首先,地產租金昂貴,令香港零售業舉步維艱甚至難以為繼,香港零售業向來受制於高租金。其次,社會泛政治化和仇富情緒上升。文章強調,特區政府和各界均有責任避免香港營商環境繼續惡化。
本文轉載來自:人民日報,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