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有家「規矩最多」的面,在微博上被刷爆了。
不會拌麵的請到別處吃。
不喜歡吃乾拌麵的,請別來本店。
不打包、不出堂、不收徒、不加盟。
聽說他在吃麵時間也有講究,要求出鍋後3-10分鐘左右。感覺這家老闆好「歪」,作為面腦殼的團長肯定要去拔拔草。
這家門店位於蓮桂路,其實就在川師大附中對面。而且鬥大的店招,「飛遠」就看到了。
團長去的時候已經接近1點,等吃麵的客人,可以用暴多來形容。大家都是一副全力吃麵的模樣,根本無視左右人的眼光。
好不容易落座,就看到麵店裡面「扎眼」的標語:不喜歡吃乾拌麵的吃貨別來本店。
還有吃乾拌麵的誤區教學:不要沒拌勻就吃,不要邊拌邊吃,不要加水……
老闆還很得意地說,每天只賣到2點「剎割」,昨天1點就收攤了。團長正準備點碗燙青菜,老闆手一揮:「沒有了,賣完了。」
麵館只賣一種面——幹板雜醬面,3種選擇:1兩、2兩、3兩。
生意有好火爆呢?從早上7點開門到下午2點收攤,可賣100多斤面。流水化作業分工明細,因為老闆用左手,所以叫「左撇子麵館」。
還可以根據顧客要求,定製麵條的長短。雜醬紹子、青豇豆「敞放」,除非你說不要,澆頭真的很足。
在這裡吃麵,拌麵才是重點。
老闆看到你不熟練,也不得罵你,會耐心地說:「你該從下面往上翻,把沉底的澆頭拌出來。」
下圖是經過老闆指導後的拌麵流程,老闆還補充一句,看到你面的顏色就曉得你拌對沒有!
面的澆頭很足,把墊在下面的花生翻出來還是脆的,就著豇豆吃一大口,層次感很豐富。
團長本人是超愛這種掛醬面,但同事們不太喜歡。有人說鹹,有人覺得很hou。
由於麵條是棍棍面,偏硬。不過個人覺得應該再辣一點,看似味很足,實際上一點也不辣,更多是醬香味。
記得小時候團長學校門口的素椒雜醬面是花生顆顆加熟油海椒和芝麻粒的複合型味型,這家和記憶中的味道有很大區別。
不過有外省的胖友,喜歡吃甜口味型的,還是覺得這家不錯。
門口的泡菜賣相十足,很多吃客都是一口泡菜一口面。團長三個人花了28元,來吃個新鮮還是可以的。
除了這家爆紅的雜醬面,其實團長心中有自己的保留「菜單」。他們不出名,甚至大眾點評上都不好搜到,但口碑確實槓槓滴。
{ 中道街不止有康二姐,還有老媽雜醬}
中道街被康二姐串串帶火,很少有人注意一個狹小的店鋪,躲在角落裡面招牌都掉色了,也不是很熱門。
不過到了飯點,客人就開始慢慢進來了。特色素椒雜醬面是必點,幾乎人手一碗。
但是味道偏傳統,而且吃多了素椒雜醬想換口味,團長比較推薦爛肉豇豆面。
脆豇豆點綴了紅辣椒,加了一點紹子,還有麻醬調味,甜中帶辣,又不搶戲。吃起來層次很豐富。
{ 吃了七八年的麵館,每到中午爆滿}
作為東門狗的團長,最愛的就是這家鐵門雜醬面。
也是只賣中午,天天爆滿,而且位置也很偏。但抵不住來吃麵人的熱情,很少有人點一兩的。
團長掏心掏肺地講,雜醬面絕對是我吃過的,口感和味道最為豐富的。剛煮過芯的麵條帶著一點嚼勁,口感非常合適。
胡椒的麻口與雜醬的濃稠綿密,吃起來回味無窮。不軟不硬的青翠豇豆擺在哪,每次都忍不住加一大勺。
這家店又是煙火氣很重的店鋪,經常來吃的都是老街坊,所以很多時候隔壁桌都是熟人,有種像在哪個親戚家吃麵一樣親切。
其實成都大大小小的麵館很多,在日新月異的現今,團長覺得堅持傳統才是對食物最大的尊重,我們不是不喜歡創新,只是傳統技術才有他獨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