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都說日曬的好,那白茶的日光萎凋,究竟是不是概念炒作?

2020-12-11 騰訊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肖戰很火。

火到這位流量明星引起了人民評論等頂級官媒的關注。

在全國抗疫的階段,還有誰的受關注程度能超過新冠的?

絕無僅有。

最開始,是肖戰的粉絲,與同人文的創作者掐上了。以同人文作者改名刪文而告終。

然粉絲戰鬥力強大,最終瘓及登載同人文的平臺,導致該平臺被主管部門封禁,在國內無法訪問。

於是同人文群體起而攻之。抵制肖戰的代言。

這一役同人文群體勝,肖戰工作室道歉,肖戰粉絲頭頭道歉。

接下來事態還在發展中,最終走向如何,仍難預料。

殺敵一千,自傷八百。

這件事情的涉事多方,其實並無一人可以全身而退。

人紅是非多,這是古訓。

白茶,茶圈近些年最火的流量小花,也開足了馬力,在被黑的路上,一路馳騁。

近來就有茶友頻繁來問:聽說,白茶的日光萎凋是概念炒作?有這回事嗎?

概念炒作?

白茶還不需要!

《2》

日光萎凋,是白茶最高級的一種加工方式。

為什麼這麼說,這得從日光萎凋的幾大好處開始說起。

日光萎凋的第一大好處,是陽光殺菌。

在茶葉的生長和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茶葉要與空氣接觸。

而空氣中,有數不盡的細菌。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身上圍繞著的空氣裡,就有數以千億計的細菌,在分裂,在死亡,在遊動。

只不過我們看不見它們罷了。只不過我們的抵抗力強大到不懼怕它們罷了。

請注意,這裡講的是細菌,不是病毒。

細菌和病毒是兩回事,大家別被新近流行的病毒給誤導了。一看到講微生物就自動跳轉識別為「病毒」。

當然空氣中有細菌,很正常。人類幾千年來,就是與這些細菌,相愛相殺而存活下去的——有益菌輔助了我們的部分身體機能,有害菌讓我們生了病,我們又找出藥來,殺死了它,從此獲得免疫。

而陽光,就是人類幾千年來所發現的,最乾淨最環保最簡單的「殺菌燈」——它隨時就有,隨地就有,取用方便,還不用付費。

多麼地便利。

當白茶的青葉採摘下來,進入萎凋環節時,它們需要被及時攤晾,而在攤晾的過程中,接觸到的空氣的潔淨程度,對白茶未來的品質,是會有影響的。

像太姥山那樣的高山茶區,人跡罕至,天高雲淡,空氣乾淨通透,原本就雜質極少。

再賦以日光萎凋,讓陽光做加持護佑,那製作出來的茶葉,豈不是品質更優?口感更好?

肯定的!

而若是沒有日光萎凋,只能放室內萎凋,那麼,由於普通的廠房室內是沒有陽光的,失去了這一天然的殺菌燈,茶葉少了護持,品質,肯定不如陽光曬過的茶葉,那麼蓬鬆,那麼舒朗,那麼有朝氣。

就像陽光曬乾的被套和室內陰乾的被套,蓋在身上的感覺,能一樣嗎?

《3》

日光萎凋的第二個好處是,提升茶葉的成熟度。

我們知道,茶青採摘下來的時候,是脆生生的,是一片片汁液飽滿的樹葉。

嗯,就像是沙漠中的旅人邂逅了一根青瓜。

每個細胞裡都充滿著鮮嫩的物質。那股子鮮勁,一掐就能掐出水來。

這樣的鮮,是不能吃的。雖然花香馥鬱,卻很苦很澀。

地裡新採的鶴嘴白,上海青,萵筍葉子,也不能現採下來就吃啊,嚼著都是苦的。

那是在吃草,不是在吃菜。

菜是炒熟了才可以吃的。加點油,讓菜裡的維生素溶解出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白茶也是一樣的。

白茶青葉也需要日光,讓日光把茶葉變得成熟一點——細胞內的化學成份快速氧化、聚合與降解。

在溫和陽光的加熱下(適宜溫度約在15℃與40℃之間,超過40℃容易使茶葉變黑,低於15℃,細胞活躍不起來),白茶青葉中的細胞們,開始活躍起來,細胞內的液體加速流動,運行,一系列影響著茶葉品質的重要化學變化,開始產生。

比如,茶青中的呈色物質葉綠素,會在葉綠素酶(chloro一phyllase)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開始分解,緩慢消失。

比如,茶氨酸和茶多酚,也會在黴促作用下,開始分解。

多餘的那部分茶氨酸和茶多酚,隨著陽光下細胞內水分汽化的蒸發,順著葉脈,一併離開了葉片。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物質,在陽光加溫的作用下,生成新的物質。形成更成熟的、有別於青葉的香氣和滋味——也就是略熟一些的口感,像青菜過了油,那種熟度。

而如果不是日光萎凋,是室內萎凋,失去了陽光這個天然的「加熱器」,茶青內的物質轉化,便不會這麼快速,這麼靈便,這麼完美。

口感和香氣,便不會如此成熟而有風韻。

《4》

日光萎凋的第三個好處是,速度快,不致漚壞茶青。

白茶工藝簡單,只有萎凋和烘乾兩道。

萎凋與烘乾,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茶葉失去水分,幹透(含水量降到8.5%以下)。

既然這些水分,早晚都要離開茶青的葉細胞,那麼,早離開,必定會比晚離開,對茶葉未來良好品質的形成,更有好處。

能讓水分提早提開茶青的葉片,最有效、最簡單、最直接、最穩妥、最環保的方式,是日光萎凋。

對,陽光才可以讓茶葉儘快萎凋。

而室內萎凋,沒有陽光的加溫,沒有室外自然風的溫柔吹拂,僅憑室內的溫度和模擬的溫度,僅憑室內那九牛一毛的風力和模擬的呆板的風力,是不能讓茶青迅速失去多餘的水分的。

這種不能儘快失去水分的茶青,到製作成成品茶之後,衝泡起來,就會從茶湯中,喝到一股子不鮮爽,不清爽,不靈動的味道。

當然,這種味道一般人喝不出來。

只有制茶的人,茶季時天天扎在廠裡做茶的人,天天試新茶,喝新茶的人,不停地從茶青萎凋第一天開始喝,一直喝到它烘乾為止的人,是喝不出來差別的。

不好意思,村姑用了兩年的時間,春茶季紮根在山上廠裡,終於,有幸名列,能喝得出這種味道的人當中的一個。

[畫外音]

李麻花:你不誇誇自己就難受是不是?

村姑陳:喝歪了嘴才學會的新技能,還不讓人顯擺顯擺?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你懂不?

當然,室內萎凋,雖然跟日光萎凋相比,制出來的茶葉品質會差一截,但幸好一般人也喝不懂,感覺上來說差不太多。

最怕的是渥堆。

把大量的茶青葉,倒在室內的地上,堆積成一座小山。

堆上幾個小時再攤晾。

這種方式,會讓茶葉堆疊而升溫,這不但會讓茶葉內的水分和多餘的物質大量渚留在細胞內,生成苦澀味,還會破壞茶葉的葉脈,讓葉脈大量壞死,影響未來的陳化與轉化。

並且,渥堆還會讓白茶提前發酵、過度發酵,導致葉綠素大量迅速消失,生成茶紅素,從而形成磚紅色、茶褐色、咖啡色的葉片。

《5》

白茶紅了,是非自然多了。

日光萎凋是好事,但日光萎凋卻並非噱頭。

日光萎凋很麻煩,需要好天氣的配合。

所以,一部分在茶季到福鼎看茶的人,由於呆的時間短,正巧那幾天沒有碰上日光萎凋,便立刻斷言——福鼎白茶沒有日光萎凋,都是炒作。

發個圈,拍個視頻,寫個文章,藉機對日光萎凋大肆鞭笞。

而其實,在茶季的大多數時候,陽光都是很好的。陽光都可以連續幾天降臨的。

因為,做日光萎凋,並不是需要那種強烈到暴曬的陽光、那種人早到晚都豔陽高照的陽光。

那是冬天的厚棉被才需要的,可不是嬌嫩的白茶。

白茶需要的是適宜的溫度,適當的陽光,適度的微風。

今天曬夠了,明天再曬。並不是一定要持續灼熱地曬著它,像是青藏高原的孩子,曬出兩朵高原紅來。

白茶對陽光的需求,適度就好。到位就好。過之,反而不及。

以福鼎的獨特氣候特徵來講,春茶季,雖然不能說天天都是陽光普照,但有一半的時間有陽光,卻是可以輕鬆實現的。

那就足以生產出內質豐富,香氣高揚,湯水淳和綿柔的日曬好白茶來了。

《6》

真相,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了解的。

正如日光萎凋身上所籠罩的那些陰霾。

很多時候,人家要黑你,並不是你做錯了什麼,只因為你是你,就足夠招黑了。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福鼎白茶收穫了名與利,那麼自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陰謀論者的本能,就是看到什麼他從來沒見過的現象,都默認為是炒作,是陰謀,是別有用心......

當你凝望著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著你。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萎凋」是白茶製作的關鍵步驟?
    今天要介紹的福鼎白茶,自然也是太姥山水的產物。福鼎白茶的製作工藝是一絕,不炒不揉,盡顯茶本味,常聽人說「萎凋」是白茶製作的關鍵性步驟,甚至能決定白茶的品質。註:本文配圖均來自攝圖網1.首先,了解一下福鼎茶人常用的幾種「萎凋」方式福鼎白茶傳統工藝的製作工序很簡單,只有「萎凋」和「乾燥」兩個過程,今天重點說「萎凋」。福鼎茶人常用的「萎凋」方式主要有三種:自然(日光)萎凋、室內萎凋、複式萎凋。
  • 福鼎白茶的日光萎凋就是在太陽下暴曬?你以為是在曬被子嗎?
    日光萎凋俗稱「純日曬」,顧名思義,是在太陽光下進行萎凋這個工序。白茶鮮葉採摘下來後,需薄且比例均勻的將茶葉攤晾於竹篩之上,通過適當的太陽光熱度使白茶鮮葉緩慢的走水,達到萎凋要求。茶葉萎蔫的過程中,其內部水分蒸發且與氧氣相接觸,使其內含物質得到水解氧化,促進活性酶物質甦醒,葡萄糖、胺基酸、多酚氧化物等物質得到積累。故而,形成白茶獨特的內質特點和後期陳化的基本要求。
  • 說說日曬白茶的幾大誤區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伴隨著爭議而生長。比如福鼎白茶的純日曬。早先,有些人認為,純日曬是不可能的,是你們福鼎人在吹牛。「為什麼這麼上綱上線?!」村姑陳極為納悶於茶友的激烈。茶友說,你說純日曬,那晚上沒太陽,你怎麼曬?「我.晚上當然不曬茶啊!
  • 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的白茶有何區別?
    請問一下,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做出來的白茶,有什麼區別?懂茶帝、福建省福鼎市製作白茶37年的資深人士林啟貴回答:日光萎凋的時間一般是36個小時左右,而室內萎凋如果溫度高一些,20多個小時就可以了。日光萎凋的茶葉,外觀看上去顯灰暗,而室內萎凋的更青綠一些。
  • 日光萎凋的白茶,究竟該是何種綠色呢?今天一次性跟你講清楚
    太烈的陽光,太熱的溫度,白茶那麼嬌嫩的身子,會被曬傷,烤焦的。那就不是日光萎凋白茶了,是燒烤白茶。日光萎凋的目的,是讓茶葉溫和地,比平時加快一點失去水分。並且,是在不傷害茶葉,不破壞茶葉內質這個大前提之下進行的。所以,日光萎凋不需要陽光太烈。
  • 白茶——大道至簡
    白茶是一款人工痕跡最少,最接近自然的茶,它的初制工藝看似簡單,但制出真正的好白茶並非易事。正如茶農所說:制白茶風險大,天熱變紅天冷變黑。下面我們來淺談白茶的製作過程:茶樹栽培-茶葉採摘-曬(晾)幹-毛茶-通焙-篩簸-揀剔-復火-精茶-裝箱白茶傳統工藝製作工序只有萎凋和乾燥兩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奧妙無窮。萎凋方式有:自然(日光)萎凋、室內萎凋、複式萎凋等,乾燥有炭火烘焙和烘乾機烘焙兩種方式。
  • 白茶是怎麼製成的?
    白茶需要經過萎凋與乾燥這2大工藝,其中萎凋工藝很重要,是形成白茶風味的關鍵因素。就像前面所說的,白茶產地有很多,每個地方在加工工藝上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像福鼎就比較喜歡日曬萎凋,而政和喜歡室內萎凋,兩種萎凋方式都可以,但因為不同製作方法,之後的成品茶會有些區別,算是各有千秋。
  • 福鼎白茶,真的可以一曬到底嗎?不,這是外行人對白茶的誤解!
    茶友發來一個問題,說,最近福鼎白茶的工藝有改良?「工藝改良?這麼大的事兒,怎麼村姑陳沒聽說過啊。」滿肚子狐疑中,村姑陳放下杯子,細細開始詢問:「你從哪聽來的?都改了什麼啊?」茶友說,他也是聽來的,據說福鼎的工藝裡不再烘乾了,只是萎凋,用日光萎凋,一曬到底。這論調當下就得到了村姑陳的哂笑:「哈哈,不可能。你肯定聽錯了。
  • 安吉白茶是綠茶,政和白茶是白茶,怎麼分?何為白茶?白牡丹也是一款茶
    如果把安吉白茶當作是白茶,那你就陷入誤區啦。明明都叫xx白茶,為什麼還有這樣的區別?這時所說的白茶,只是通過其顏色來辨別的,白色只是茶樹的生物學特性,實際上就是白化茶品種,安吉白茶就是如此,從加工工藝上來講,它是綠茶家族的成員。
  • 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有什麼區別?
    福鼎日光萎凋白牡丹  雖說,白茶的基本工藝過程都叫「萎凋、乾燥」。但細講起來,差別巨大。白茶工藝的區別,最大的就在「萎凋」這個步驟,萎凋方式方法、時間長短的差異,造就了最後眾多風格各異的白茶口味。  政和地域整體較福鼎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再加上政和因雨季與茶季重疊,政和當地的特色建築,是板房、廊橋,以前白茶的萎凋,就是在這些通風良好的板房、廊橋內進行。
  • 【白茶】為何六大茶類中白茶最特殊?
    日常喝白茶、泡白茶,大多數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喜歡淡一點或者濃一點,會選擇即刻出湯或是悶一會兒,亦或者是為了達到這款白茶的最佳口感會選擇相應的泡法。 白茶一直是六大茶類中比較特殊的存在,跟其它五大茶類相比,白茶,可謂是中國茶裡的極簡主義:製作最為簡單自然,工序最少。
  • 同樣是原產地,福鼎白茶與政和白茶的真正區別在哪裡?四點說清楚
    義芳君說茶 | 第678期原創茶說說起白茶,那可是近年來的「顯茶」,風頭正勁,一股「白茶風」熱熱鬧鬧地席捲各地茶桌,讓白茶這個中國六大名茶裡的小類茶得以在眾多老大哥面前風光了一把。不過,如果問及白茶產自哪裡呢?
  • 高檔白茶只選嫩芽,你對高檔茶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你說這樣的「宮廷菜」珍貴嗎?那必然是珍貴的,一道菜、一份湯,背後是多少廢棄的雞和魚?但你要說它珍貴,卻也不盡然,歸根究底,這些食材來得普通,品質並不算上乘,只是架不住選料的精細罷了。茶葉亦是如此,選嫩芽便是「高檔白茶」?
  • 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大PK,到底哪個更好?
    今年四五月份去福建幾個茶區走了一圈看看,把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一些認識,來說說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純屬個人觀點。先說說自己的結論:兩個地方的白茶都各有優勢。如果買了做禮品,福鼎的白毫銀針、政和的牡丹王都是極好的選擇。
  • 左手福鼎,右手政和,雙非遺傳承人聯袂打造的收藏級白茶,你也可以擁有
    早在清末民初,它們各佔半壁江山,構成了白茶外銷的巔峰時期。如今,收藏白茶,單收任一分支,都不算真正完整地收藏白茶。 政和高山林密,以「精瘦型」的政和大白、福安大白和一部分小菜種為主,採用複式萎凋。政和白茶香氣高銳,滋味濃強有勁,且獨具別樣的高山韻味。福鼎瀕臨東海,以「飽滿型」的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為主,萎凋過程多有日光參與,常用喝得到陽光的滋味,來形容福鼎白茶的柔和甜醇,協調糯滑。一山一海,收藏佳品,是為【山海藏】。
  • 判斷您的白茶餅工藝是不是日光萎凋,第一眼,先看顏色!
    在散茶期,同一批採下來,同樣的日光萎凋,同樣的烘乾儲存。不同在於,一個散放著存箱,一個壓成餅存箱。兩年之後,它們綻放出了不同的光華。這就是壓餅工藝賦予白茶的新的魅力。工藝好的,產區正的,才有可能經過陳化之後,轉化成優質的老白茶。好的產區,是指白茶的核心產區,比如福鼎。比如福鼎的太姥山。好的工藝,則要求茶青在加工製作時,要經過日光萎凋,以及薄攤萎凋。
  • 三年陳的白茶一定會有藥香嗎?那可未必
    同時,茶青剛摘下來後還殘留著陽光的溫度,日光的溫度再加上水分,悶在一起相互作用後,使茶氨酸嚴重流失,清新鮮爽的香氣也漸漸消散,這樣怎麼能製作出品質優良的白茶呢?除了及時攤薄攤晾,日光萎凋還講究離地70公分,光照不能太強,掌控好風力。
  • 白茶壽眉分青葉紅葉?不好意思,白茶國標只看壽眉的等級
    有一種茶葉,頂著不屬於自己的名字,還要將原本屬於那名字的茶葉,擠到角落,佔據冒名頂替人家的頭銜,招搖過市。什麼茶這麼囂張?白茶中的「紅葉壽眉」是也。提出這個概念的同時,還打著為茶友著想的藉口,說什麼「國標太複雜了,還是用青葉紅葉區分壽眉最好。」真是如此麼?當然不是。白茶的國標聽起來嚴肅,可真有像提出概念之人說得那麼複雜麼?不可能。
  • 悠喜歡白茶的陽光味道嗎
    說說被帶歪了的味道來自陽光的味道,其實多年制茶的同行都知道,白茶的滋味跟純日曬沒有直接關係,過強的陽光乾燥只會給白茶帶來不舒服的日曬氣息。白茶在萎凋的時候,前期如果有適量的散射光,可以增強一些酶的活性,促進香氣濃鬱,滋味醇厚,這是指自然萎凋和複式萎凋的情況下。
  • 白茶的第一衝茶湯,究竟是茶的精華,還是洗茶水?
    那今日便來論論:白茶第一衝,究竟是精華,還是洗茶水?《2》確實不是所有的茶葉,第一衝都可以喝一次和李麻花誤入了做舊白茶的茶廠,才知道原來隨意製作的茶葉,在加工過程中竟然會散發出如此惡臭。那用袖子掩住口鼻,都止不住的刺激氣味,無孔不入的滲透。似乎連衣服都沾染上那恐怖的氣味,趕快找個地方換一身,連頭髮也需要仔細洗淨殘留的氣息。這樣的茶葉,在第一衝的時候,自然是不敢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