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碗是茶道的靈魂,是最重要的茶道具,也是第一的茶道具,同時也是種類最為豐富的茶道具。日本的茶碗並沒有中國的碗的種類那麼多和豐富,隨著歷史的發展,基本發展出三期的趨勢,即從中國進口的唐物茶碗,從朝鮮進口的高麗茶碗,日本本國生產的和物茶碗。其中,高麗茶碗的種類最多。
唐物是指從中國進口的東西總稱,包括唐物茶碗,唐物茶入,唐物茶壺,唐物花入等等。中國向日本出口瓷器,要追溯到唐代,所以叫做「唐物」,當時是以贈送和私人攜帶的方式,把大量中國的瓷器帶回日本,不過唐代的瓷器技術其實還不是很高明。
茶入 松屋肩衝
宋代大量瓷器出口到日本,這個時候,唐物茶碗和中國茶道在日本流行開來,這是唐物茶碗的鼎盛時期。德川幕府成立以後,日本茶道發生了重大轉型,這個時候,高麗茶碗替代了唐物茶碗的地位,直到今天,唐物茶碗的觀賞和藝術價值都超過了使用價值,但是日本茶道講究的主要是使用價值。其實中國各種各樣的瓷器,都出口到日本過,但是出口瓷器並非精品,和清宮舊藏的差距非常大,但是日本人還是非常珍惜。
唐物茶碗主要有5大類別,分別為天目茶碗、青磁茶碗(青瓷茶碗)、染付茶碗(青花瓷)、赤繪茶碗(五彩瓷)、安南茶碗(古越南)。其中,以天目茶碗最為名貴。
青磁茶碗 馬蝗絆
天目茶碗本來是指日本僧人帶回的黑色茶碗,日本的僧人多在天目山修行,從那裡帶回了茶碗,主要是當時福建建州窯生產的一種叫做建盞的茶碗。後來,日本人把所有的黑釉碗都叫做天目茶碗,所以天目茶碗並不特指建盞。
天目茶碗,又稱為「唐物天目」,包括建窯的禾目天目(兔毫建盞),油滴天目(鷓鴣斑),曜變天目,俗稱建州三天目;吉州窯的木葉天目,玳皮天目,龜鱉天目,俗稱吉州三天目;另外,還有黃天目和灰披天目。在油滴天目中,除了建窯的鷓鴣斑外,日本也將磁州窯的油滴歸於同類。
註:安南是古代越南北部的一個邦,也就是古越南,這個地方時而被中國吞併,時而成為中國的屬國,所以這裡的瓷器,在日本也被劃入唐物。而越南也是當時少數掌握瓷器燒造的國家,技術來自於中國。
⊙ 建州三天目
禾目天目
禾目天目 京都博物館藏
禾目天目,中國人叫做兔毫建盞,是建州窯的主要產品,由於極厚的掛釉在燒造的時候產生了流動,所以產生了一條一條的圖案,這也是「窯變」的一種。是宋代非常常見的一種碗,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的古玩市場上都有大量的存世。其中,毫色泛綠為佳,而泛藍則為極品。但是禾目天目由於數量太多,所以並沒有特別有名的藏品。
油滴天目
油滴天目(建窯)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油滴天目有兩種,一種是建窯油滴,在中國叫做「鷓鴣斑」,因為花紋像鷓鴣鳥的羽毛。還有一種叫磁州油滴,在中國叫做「雨點釉」,兩種碗一種是南方瓷,一種是北方瓷,風格迥然不同。油滴天目是建州窯另外一種施釉方式而成的碗,但是成功率非常低,所以傳到日本就非常珍貴了。油滴天目因為釉銀色,看上去就像油掛在上面而得名,又以滴中帶藍為上佳。
油滴天目(建窯) 日本松平直國美術館藏
油滴天目(磁州)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油滴天目(磁州) 德川美術館藏
曜變天目
曜變天目 靜嘉堂文庫藏
曜變天目是油滴天目偶然而成的珍品,在全世界被認定為曜變的只有3隻(第4個,大佛次郎為亞曜變)。堪稱是謎一般的茶碗。曜變茶碗可能是由於油滴中空氣爆裂卻沒有傷及碗面而成的,所以油滴附近有異常耀眼的藍色。曜變茶碗在古代中國被認為不好看,所以中國大陸發現了一些被砸碎的曜變瓷片。
以上三種,都是來自於福建的建窯,所以又叫做建州三天目,是日本茶碗中,最為高級的品種。
⊙ 吉州三天目
木葉天目
木葉天目
木葉天目又叫做樹葉盞,是宋代江西吉州窯的有名作品。吉州窯在燒之前,用一種特殊的貼花技術,把樹葉,剪紙等貼在碗面,然後上釉燒造,這樣就會出現奇特的花紋。在喝茶的時候,就好像一片樹葉漂浮在水面上,很有意思。木葉天目一般都是大口徑的鬥笠盞,是江西吉州窯非常普遍的一種產品。
鱉甲天目
鱉甲天目(花鹿紋)
在《大正名器鑑》一書出版前,日本人並不區分玳皮天目和鱉甲天目。鱉甲天目和玳皮天目的外觀迥然不同,在中國,兩種碗一直區別,玳皮天目叫做貼花盞,而鱉甲天目叫做虎皮盞。其實主要的區別還是在碗內表面。鱉甲天目是宋代吉州窯的名品,用類似建窯的掛釉方式形成很有意思的類似老虎皮的花紋。器形和木葉天目一樣,大多是大口徑盞。
玳皮天目
玳皮天目
玳皮天目,也稱為「玳玻天目」、「玳瑁天目」,是吉州窯最為精美的茶碗。在日本,有一件玳皮天目被評定為國寶。玳皮天目的上釉方式和鱉甲相似,但是內部都使用貼花的技術,圖案一般都是吉祥的動物,文字,其中以龍鳳,生肖,花草,最為眾多。而窯變形成的和鈞窯相似的黃色花紋,表現出了非常細膩的質感,堪稱是唐物中最為華麗的茶碗。
以上三種,都是來自於江西的吉州窯,所以又叫做吉州三天目。比起建州三天目,吉州三天目的名氣要略微遜色。
⊙ 黃天目與灰披天目
黃天目
黃天目 永青文庫藏
黃天目和灰披天目的外觀非常相似,都是南宋時代和元代南方燒造的黃色建盞。其燒造的方式和傳統的宋代建窯有了很大的區別。是在釉料中加入草木灰形成特殊曜變的茶碗,能夠造就星雲一般的效果。在中國,黃天目茶碗很容易和北方的劣化青瓷混淆,並且認為是比較低檔的茶具。但是黃天目在日本茶道的轉型期被重視,其普通的外觀,受到日本茶人的一致好評。
黃天目
灰披天目
灰被天目 德川美術館
灰披天目,也為「灰被天目」,其時間跨度要比黃天目大,最早是指一批建窯的失敗品,即掛黑釉失敗,或者忘記掛黑釉的建盞,所以盞面沒有出現黑色,而全部是內層的黃釉,看上去就好像覆蓋了一層灰一樣而得名。元時代,建窯沒落後,這種黃釉碗因為技術的沒落而大量出現,並且少量出口到了日本。和黃天目一樣,並不起眼的顏色,沒有花紋,甚至是非常古樸的顏色,大大激起了日本人的美感體驗,因為日本人非常偏愛灰披天目茶碗。
灰被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