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休茶碗的啟示 日本茶道系列 · 碗與筅的追求

2021-02-07 弘益茶道美學


                                                    

我在《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與流》一書的封面設計中,以日本著名的大德寺高洞院的茶室松向軒為背景,襯託出兩個代表茶道源流的著名茶碗。


上方是圓形絢麗的宋代曜變天目茶碗,日本國寶。代表中國古代如日中天、傾流漫洩的燦爛傳統文化中的茶之源。


下面露出黑厚蜿蜒邊沿的是利休樂燒茶碗,樂長次郎作「大黑」。象徵承受著中華茶文化與禪結合脫變成的日本茶道。

 

啟承著一味香茶,

源流出異色千秋。

 


天目茶碗除作為茶文化的衣缽載體外,其華麗的釉變成就了千年浪漫。


為什麼天目碗內會呈現出比外壁要爛絢百倍的景色呢?


在通透的窯火中,因造型及地球引力的關係,會使碗內外的氣氛及釉的成色過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這些與器型、部位、釉色的成分、氧化還原、窯溫都有關係。更加上窯工常年的經驗,這些都不是那個時代日本的技術可以企及的。

 

千利休作為一個絕頂的開創性茶人,擁有創造茶具、茶禮、茶規的一切權威,他絕對不會沒有想過使他的茶碗也呈現出燦爛。


只是不僅在當時,就是現在也沒有人再現出同樣的曜變天目。

 

但是,我們在黑樂燒茶碗中,難道沒有看到與曜變天目同樣的絢爛嗎?


那就是深諳的碗底託顯出的充滿濃綠泡沫的抹茶!


那泡沫宛然一期一會的曜變,這,才是日本茶道所追求的真實的茶,黑樂燒茶碗中的燦爛。利休如此的實現了他自己的耀變。

 

茶文化中,縱有道具千千萬,禮節萬萬千,只有茶碗才與人產生最終接觸。


無論古今的真茶人、知茶人、究茶人、觀茶人、尋茶人.都要首先通過茶碗來體茶、聞茶、品茶、吃茶.進而達文、悟詩、醒書、夢畫.

 

這也是筆者為什麼在這裡以茶碗為開篇介紹日本茶道文化的緣由。

 

在珠光以茶筅「適應環境」之後出來「改造環境」的,正是桃山時代的茶人、珠光的孫弟子千利休。他也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

 

千利休從十七歲開始學茶,後來成為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兩代將軍的茶頭,六十歲被譽為天下第一茶人,步入事業的頂峰。


他在日本茶道史上的最大功績是從禪院茶、書院茶、草庵茶中採精汲髓,承繼珠光的衣缽,從精神及樣式上奠定了今天日本茶道的基本流式,並融注進近乎完善的精神性以及藝術性,將「為道具而茶」的價值偏頗徹底扭轉到「為茶而道具」的軌道。由此被後人譽為茶聖。

 

在千利休對日本茶道的諸多貢獻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創作出造型新穎的樂燒茶碗。這是他對茶理解的物化結晶,也是先代茶人村田珠光沒有解決的「環境」問題。

 


 

看上去只是將一個飲茶道具從V形改為U形,但在清規戒律深嚴的禪宗世界和武士社會,是無人輕易敢於涉足這個近乎神聖的領域的。


雖然沒有法律約束,但茶禮對於禪宗就是律儀,茶湯對於武家勝似格典。其中最堂而皇之的天目茶碗又是「天下人」幕府將軍的最愛,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呢?

 

功能性的道具一旦被賦於宗教及政治色彩,便難免逐漸發展成莊嚴端重甚至充滿過分裝飾性的形式感。


天目茶碗作為禪寺茶禮中的道具,其禮法、用法、環境、對象與後來的書院茶大不相同,與草庵茶相去更遠。


這種結構的茶具被放置在盞託上,除易於端拿及具有穩定的功能性之外,也因其作為佛前供具而被設計得如同佛座的蓮花。從五瓣蓮葉的造型上可以聯想到一花開五葉,與佛禪有著深厚的關聯。


可想而知,在佛教進入中國後,敬茶被當成多麼神聖的禮典。


 

這種傳統在今天的日本,也還被作為最高的禮儀遺留在佛前。每年一度由最權威的茶家巡迴向各個山門獻茶是佛界最隆重的式典。




值得品味的是,原自日本本土信仰的神宗好似因羨慕外來的佛禪,不知從什麼年代開始也一年一度的享受起人間的茶供養。



 

這不禁使人想到:自古,西方的佛與東海的神,是否都是為了神奇的茶而與大陸打起交道的呢?


不論是唐僧翻火焰山去西天,還是遣唐使渡重洋自東瀛來,都是神佛在操縱著人偶,讓人類費盡千辛萬苦去修煉,而自己卻得到茶的永久滋潤。


看來神佛在對茶的認識上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而且成了歷史的最大贏家!

 

而今天,茶的母國的人們終於又到了可以自己主宰茶的時代,卻在追求著自己也不明的「道」,操演著沒有明確目的的「藝」,探究著早已淡薄膚淺的「禪」.


不知何時也能像神佛那樣,超脫在無色皆空裡聞茶自樂呢?

 

儘管在日本神與佛同樣都在受用著茶供養,但還是有一點差異是神沒有向佛和盤接受的:


在獻茶儀式上,同為放置在盞託上的茶碗,向神獻茶的碗卻是千利休式的樂燒茶碗,而不是天目茶碗。盞託與放置茶具的臺架都是由原木所制(上圖)。

 

原木是日本自然信仰的物化體現,最典型的是神社建築,最有代表性的是伊勢神宮。



伊勢神宮的原木建築     

   

伊勢神宮原木製獻花臺

 

佛是外來宗教,茶隨佛而來,所以為佛獻茶使用原裝的天目茶具才是最大的禮敬。通常禪院茶禮使用的漆制盞託被稱為「天目臺」。在茶道的茶禮中向尊貴的來客敬茶時,多使用木製盞託,又叫「貴人臺」。


在這些細微處體現出披上和風外衣的草庵茶道從唐佛制式的禪院茶的脫化。也看得出,日本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並沒有丟下自己的祖宗。這也是為什麼外來文化到了日本後,最後都變成了日本風味的原因。



 

接受,也需要自信!

改造,更需要根性!

不能為了接受就囫圇吞棗。

也不能將改造只看成天翻地覆。 

日本茶道的茶碗也有自己變化的門道。


書院不是方丈,服務的「上帝」也未乘蓮花。榻榻米自古就是神聖的領域,所以書院茶禮將茶碗請下了佛壇——茶盞,卻登上榻榻米這個神壇。


但是,不用託盞的天目茶碗放在榻榻米上,不用說矮小的碗底沒有安定感,就是一斜到底的碗壁也使得茶人無從下手收放。


 

 

書院茶時代,側重的只是飲茶環境與飲茶器具的講究。還因為將軍武士並不自己操作點茶,所以根本不知道茶人的點點辛苦,顧及的只是飲完茶後欣賞碗內的曜變、枯葉、鼠毫.還有諸多的奢華唐物,這才是將軍武士們的風花雪月。

 

到了茶人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草庵茶時代,企望按照自我的感受在四個半榻榻米小茶室中,在自己做的茶碗裡攪動宇宙、品味春秋,這種心境就是今人也完全可以理解。


這也是樂燒茶碗產生的精神根源。

 

千利休時為豐臣秀吉的第一茶頭,又是很多上層武士的茶湯師匠,在當時具有絕大的權威。又時值日本的文化由唐風向和風轉化,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他的做為。

 

樂燒茶碗不僅具有古樸大氣的外觀、方便端拿的造型、易於觀賞的直壁,其最大的特徵還是從機能角度為茶道的根本「點茶」開創出了良好的環境空間。

 

在這之前的茶湯道具都選自現有的「唐物」,樂燒茶碗則開闢了創造茶道具的先河。

 

探險,要限於極致的尺度。

創造,需權衡最善的把握。

 

對道具的功能性及精神性有著獨自理解與追求的千利休並沒有對先輩珠光近乎完美的茶筅提出異議,而是在把握尺度中創造了樂燒茶碗,與珠光茶筅構成日本茶道具中最完璧的組合。

 

珠光與利休,這兩位相隔近百年、境遇且不同的茶人具有的共同特點是:


理解傳統精神卻不局限於表面樣式,在保留功能性的同時為追求更優化、更合理而去創造。


他們以及後人正是以這種精神創生並傳承了持續至今、與時代息息呼應、久而不衰的日本茶道。


這點,也應該作為今天所有茶人的底蘊精神。 

 

 


日本茶道是宗教的產物。


它具有其特有的精神性,在歷史發展中成為綜合的文化藝術體系也有其特定的緣由脈絡。

 

我們了解禪茶的歷史緣由,是為了從一個非常的角度學習先人的智慧,通過這些智慧,再反省自己的眼前足下。

 

今人應該理解的一點是: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人並不都是為禪、為道而生活的。


在與宗教沒有深厚關聯的社會環境中,喝茶時完全沒有必要糾禪而不放、一條道走到黑!

 

應該去尋找適合自己口唇感觸的茶碗,攪動出使自己耳目味蕾愉悅歡暢的茶飲,追求超脫自我俗常如忘我夢中的茶境,這樣,每個人的茶碗裡,也就會顯露出自我的禪,獨家的道來。

 

一花五瓣中,哪一個沒有自己的禪露?獨自的道眼呢?

 

這,也許才是東方的神與西方的佛千百年來「興風作浪」,使人類在歷盡千辛萬苦後應該得到的褒獎。

 

先祖給我們留下這一片綠葉,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輕鬆在其中呢?

 

同時,作為茶中人,在一切都順理成章的今天,溫故一個簡單的茶碗與茶筅的故事,會否受到些感觸?而想到在當世應該或怎樣給自己的後人也留下些能夠稱之為傳統的真實呢?


日本茶道系列 · 碗與筅的追求完。請靜待下篇.


看完文章

喜歡就分享到朋友圈
最下方可以寫留言
寫得精彩
就約茶 


(此為原創作品。責任編輯:杜丹丹)




安迪日本茶道系列文章


碗與筅的追求|日本茶道系列

珠光茶筅 | 日本茶道系列 · 碗與筅的追求



弘益撰稿人 我們歡迎各界書寫愛好人士加入弘益撰稿人隊伍,通過弘益平臺傳播你對茶、生活、美學的思行感知。詳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師微信詳詢(wechashi)



推薦關注


新聞客戶端

今日頭條:弘益茶道美學

搜狐:弘益茶道美學微刊

網易:弘益茶道美學


生活美學家 微信 shmx-123

生活美學主題 視頻/音頻/攝影 


視頻專區

騰訊視頻  優酷視頻 

搜索「美學壇」播放


微店

弘益生活茶

微信服務號 chashiyhm


相關焦點

  • 茶碗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隱藏在茶碗中的殘心禪意
    公元1215年,由榮西獻上的二月茶治癒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自此,飲茶更為風行。此後不久,1235年,日僧圓爾辯圓入宋求法,並帶回徑山寺茶種種在自己的家鄉靜岡。自此,日本茶道「禪茶一味」的寺僧傳統被牢固地確立下來。
  • 吾是利休
    日本茶道源於宋,茶道用茶與茶具、點茶之法皆由在宋遊學的日僧榮西禪師帶回日本,經各大茶人發展,以村田珠光為始祖,經武野紹鷗發展侘茶,直到千利休為大成,結合日本的器物(和物),用自己的禪宗思維和審美創造了一套茶道方式: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裡,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物,在閒靜中追求樂趣。
  • 日本的茶碗怎麼那麼「醜」?
    日本茶道的茶碗起源於宋盞 日本茶道使用的茶碗被公認地分為舶來品茶碗、日本樂窯茶碗、日本國產茶碗、現代茶碗這四類。其中舶來品茶碗中的從中國傳來的「天目」茶碗和從朝鮮傳來的「井戶」茶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反映了日本茶道早期的面貌形態。
  • 利休 我所挑選的器物,都會留下傳說
  • 利休的茶室——管窺日本茶道
    茶人們把喝茶與禪宗一起倒進調酒器,漂亮地混合。利休的茶室——待庵在茶庭中,我們已經看到茶人的努力與偽裝,接著就進入茶室看看。當然,要進就進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利休的茶室,日本的國寶---待庵,猜猜有多大?很大,兩個半塌塌米那麼大,是的,別懷疑。
  • 茶碗都有哪些形狀?
    這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價值最高、最為考究的一種,甚至被作為所有茶道具的代稱。茶碗是陶製的,因此直接體現了日本陶器工藝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樂窯」、「織部窯」、「志野窯」出產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導下,由能工巧匠生產出來的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兩個重要來源是中國的天目山建州窯和高麗國
  • 【大家紅茶】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是日本茶界的一個傳奇,對侍茶的美感的追求其實已經與茶本身無關,是真正上升到了一種藝術哲學的高度!
  • 日本茶文化丨最全的日本茶道入門級攻略!
    千家是以千利休為流祖的茶道流派。明治維新後茶道一度衰落,表千家因為有了迅速發展的三井家族的支持,度過了危機,迎來了重興。之後,日本在學校教育中增加了修習茶道這一內容,修習茶道作為一項固有修養的內容在公眾層面被推廣,茶道不僅開始被一般日本國民所接受,並進一步向海外普及,如今已成為最能代表日本的傳統文化而備受世界矚目。
  • 日本最早為茶道所生產的茶碗是長次郎與千利體合力開發的樂燒茶碗
    日本最早為茶道所生產的茶碗是長次郎與千利體合力開發的樂燒茶碗備前燒是古代備前國的國燒名產,是日本全國有數的須惠陶產地,桃山時代末期就開始進入了大規模共同窯的產業生產。一開始生產的是日用生活雜器的壺、甕、大缽等,受到千利體和古田織部的喜好影響,慢慢的才加入了花入、水質、建水、茶入、茶碗、蓋置等茶陶的生產。備前燒樸素的風格,一直是草庵茶人追求的茶陶品項之一。明治維新後,失去的藩主的保護,洋風潮流至上的風潮中,日本傳統風格濃厚的備前燒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共同大窯廢窯,茶陶工匠們紛紛的轉職,有些工匠轉而生產土管、煉瓦製造。
  • 隱藏在茶碗的殘心禪意(下)
    樂茶碗根據釉色分為赤樂與黑樂兩種。赤樂施紅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試燒成功的品種;黑樂施黑釉,黑中泛褐,富於變幻,給人以溫厚的感覺。利休曾選取長次郎燒制的七件樂茶碗精品組成所謂「利休七式」(或稱「長次郎七式」),分別是赤樂的「早船」、「檢校」、「木守」、「臨濟」與黑樂的「大黑」、「缽開」、「東陽坊」,作為長次郎樂茶碗的代表。今僅存「早船」、「大黑」、「東陽坊」三件而已。
  • 歷代茶碗之美!
    在唐代,茶盞常被稱為茶碗(盌」、茶」。在唐代詩文中,茶甌出現的頻次要遠高於茶碗。 茶碗的詩文,有:盧仝《七碗茶》的「一碗喉吻潤……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王維《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的「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茶甌的詩文,有:邊塞詩人岑參《暮秋會嚴京兆後廳竹齋》的「甌香茶色嫩,窗冷竹聲幹」;姚合《杏溪十首·杏水》的「我來持茗甌,日屢此來嘗」。
  • 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者——千利休
    利休在七十歲的高齡被秀吉勒令切腹自殺,利休做為一名町人,地位過於顯赫,擁有的權勢讓利休能隨心所欲,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是千利休倒臺的根本原因,歷史上傳說的死因有木像門、高價售器,女不嫁秀吉等,甚至還有利休密謀毒殺秀吉之說,這些不在本文的論述範疇,只是時代背景而已。利休流的茶道,現在已經是日本茶道的中心,其茶道精髓的繼承者是利休子孫中的三千家。
  • 關於茶道|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的兩則小故事了解一下
    人物介紹:千利休(1522年——1591年),生於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創立「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有時候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但是實際上在一個真正有修為的人的眼裡,人一舉一動體現出人的不同的層次,我們就比如喝茶來說,現在我們通過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的兩則故事,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這個行為的區別。
  • 日本茶道之茶具
    著名煎茶道「小川流」的創史人可進在其著作《飲茶說》一書中曾談到:「茶具無論新舊漢和重要在於可以活用。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
  • 什麼是日本茶道?
    15世紀中葉,日本奈良寺高僧村田珠光(1423—1502年),在僧侶間流行的中國飲茶風俗禮儀基礎上,融合日本民族文化,創立日本茶道。據近代研究分析,日本茶道與杭州餘杭徑山茶宴有密切關係。16世紀下半葉,茶道高僧千利休,集各茶道流派之大成,改進珠光時代以後加入的繁文縟節,去其繁冗,成為大眾化一派茶道的創始人,使茶道更合美學的禮儀,適於民間流傳,並提出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 日本的茶道文化
    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 豐臣秀吉為什麼要殺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日本禪師村田珠光將唐朝傳來的茶具與日本本土茶具相結合,在茶道中引入民間和歌「冷枯」的意境。隨後,珠光的再傳弟子武野紹鷗在原基礎上發展出意境「枯而寒」的茶道。後來師承邵鷗的千利休集二人之長,將茶道和禪宗相結合,成就了今日日本茶道的雛形,茶道是日本精神的象徵,寄託了日本人的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
  • 筅 SEN 來自日本京都的那抹綠
    哎呀 好久沒有更新了 謝謝寶寶們沒有取關我最近發現了一家新開的日式茶室店主夫婦很喜愛日本茶道 多次赴日本遊玩並學習決定把京都的味道帶來廣州「筅」是茶筅的筅 是古時烹茶的一種調茶工具使用很講究 也是現代日本茶道的必備工具之一可見店主夫婦對日本茶道的喜愛
  • 重回利休:千宗旦時代的茶人與千家茶道的再次崛起 / Sen no Sōtan & the Rikyu Family
    》,對日本茶道的進程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喜愛的茶道具有唐銅鳳凰風爐、三木町棚,還有道入燒制的御紋茶碗,以及表千家在重要茶事中會拿出來使用的「稲妻」名碗。宗徧著有《茶道便蒙抄》(延寶8年刊,1680)、《茶道要録》、《利休茶道具図絵》等書,《茶道便蒙抄》是最早公開刊行的千家茶道著作。他在江戶的門人還有豪商岡村宗伯、鳥井宗逸、榎本宗吾等人。
  • 這種來自福建的茶碗,畫出日本茶道七百年文化主線
    [摘要]福建黑碗製造於宋代,持續到元初,以後就再沒有製造過。但它從宋代中國來到日本,卻成為日本茶道文化的一條主線。天目山的禪寺把建盞名器中「油滴碗」作為供佛神器使用,而它獨特的魅力也迷倒了到中國留學、去天目山參禪的日本僧人,他們把許多「油滴碗」拿到日本,並起名為「天目碗」,這種天目碗究竟是建盞中哪一類型的茶碗,學界有不同看法。在鎌倉、室町及安土桃山時代,日本人常把建盞和天目分類為不同的茶碗,但是後來把這類中國鐵釉黑茶碗統稱「天目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