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者——千利休

2020-12-16 馬尚談績效

千利休,本姓田中,名叫與四郎,又名千宗易。田中與四郎最初是跟隨北向道陳學習東山流派的書院臺子,但後來道陳說,已經無所傳授,為了讓與四郎學習更加深奧的茶道,道陳為他介紹了第二任老師——武野紹鷗。成為紹鷗的弟子後,與四郎下定決心削髮為僧,並改名宗易,以示其拜師學藝的誠心。關於千利休的「千」字,來歷尚不清楚,但他的祖父叫田中千阿彌,據說是從千阿彌中取了「千」字。這些都沒有確切的依據。

在豐臣秀吉時期,秀吉性喜奢靡,打造了他引以為豪的黃金茶室。秀吉在宮中舉辦了金光閃閃的茶會,而輔佐工作的就是千宗易。不過,因為庶民沒有資格進宮,千宗易便被賜予了「利休居士」的稱號。相傳「利休」這個稱號是大德寺的古溪和尚所選,以御賜的形式賜予了千宗易。從此以後,千宗易便有了別號「利休」,並將他看作是天下第一的茶人。

在紹鷗死後,堺城主要有三大茶人,分別是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和千宗易。他們得到織田信長的欣賞,成為茶頭。信長死後,他們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頭。在秀吉時代,利休已經超越了比他資格更老的今井宗久和津田宗及,成了茶頭之首,深得秀吉寵愛。宗久比利休年長,他一直嚴守從紹鷗那裡學到的傳統臺子點茶。當時的點茶主要有書院臺子、數寄屋、茶屋、野外等四種點茶。利休則不同,特別是步入老年後,他徹底貫徹了草庵的「侘」茶事,認為臺子是數寄屋中無用的裝飾,據說即便有弟子請求他教授臺子點茶,他也會拒絕。對於利休的這種做法,今井宗久一直持批評態度。

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利休在七十歲的高齡被秀吉勒令切腹自殺,利休做為一名町人,地位過於顯赫,擁有的權勢讓利休能隨心所欲,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是千利休倒臺的根本原因,歷史上傳說的死因有木像門、高價售器,女不嫁秀吉等,甚至還有利休密謀毒殺秀吉之說,這些不在本文的論述範疇,只是時代背景而已。

利休流的茶道,現在已經是日本茶道的中心,其茶道精髓的繼承者是利休子孫中的三千家。三千家指的是表千家、裡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官休庵)。三千家在明治以後才開始興盛,在明治之前的江戶時代,利休門下的弟子以遠州流、石州流等較有勢力,這些流派作為面向將軍、大名的茶道,影響力很大,但在明治之後逐漸被三千家取代。明治時代提倡四民平等,將軍、大名、武士階層逐漸沒落,原本為町人茶道的三千家,自然成了全國的茶道中心。因為三千家的先祖是千利休,所以千利休才會如此出名。

如今的日本,只要提到茶道,就會格外關注點茶方式及茶道流派,這並非是好現象。表千家和裡千家存在什麼差別,官休庵有什麼不同之處,遠州流、石州流有什麼特點,大家只關注這些問題,而這瑣碎的細節其實都無所謂。特別是利休,根本不會在意這些細節。在利休看來,所謂茶之道,最關鍵的是要真心對待客人,不斷為客人著想,才能實現茶道。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不要擔心自己的某些行為遭到別人的恥笑,這是紹鷗、利休的教誨。從多角度研究細緻的茶道禮法是必要的,但如果忘了茶道的根本,一切都無從談起。

前面說到,今井宗久和千利休是有矛盾的,同為當時的茶頭,一山不容二虎,必然會有一決勝負的衝突,這場衝突發生在一次茶會上。豐臣秀吉命令今井宗久和千利休表演臺子巡迴點茶,就是按照順序依次以臺子點茶的方式獻茶。據說秀吉命令他們展示古流最正統的臺子點茶,這對今井宗久來說,不在話下,但利休已經基本忘記了。最先由利休展示,他選擇了非常簡單的模式,流暢自如的完成了點茶。這使得在一旁觀看的今井宗久大為吃驚,在上座觀看的秀吉也極為驚訝:「我在信長公在世時見過臺子點茶,不是這樣的,你的點茶方式是騙人的吧。」利休滿不在乎地回答:「古流太繁瑣,故而簡略。」這讓秀吉無言以對。

輪到宗久點茶,他的內心一定是無法平靜,因為剛剛目睹了利休那意想不到的簡單點茶方式,他的頭腦陷入了一片混亂,可能還有驚恐。這就導致了本來爛熟於胸的點茶技巧,在這天出現了紕漏,宗久的手在抖,當他用勺子從茶釜舀出熱水,準備倒入天目茶碗時,把水灑落在了茶碗外面。這絕對是出乎意料的失誤,由於精神上的動搖,宗久的操作出現了失誤,最終決定了勝負。對於這樣的結果,利休發表了什麼樣的言論,並沒有記載,森伯認為,利休可能會這樣說:「簡乃古心,繁乃雜心。」,史書記載,自此之後,宗久的弟子漸漸都轉投到利休門下。用古雅之心點的茶湯和用雜念之心點的茶湯,哪個更能體現出道?

利休的古拙質樸奠定了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思想基礎,去掉茶事中為形式而存在的形式,用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才是利休最想表演的點茶。

相關焦點

  •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開創寂茶之道!
    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日本本土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在今天的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友人、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
  • 【大家紅茶】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千利休生於1522年(1522—1591),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茶道宗師,人稱茶聖,本名田中與四郎,家紋是「獨樂
  • 千利休,日本茶道巔峰之人的雙面人生
    把茶道作為了一種藝術在完成他們的使命,而且在這其中也是有很多的藝術大家,比如千利休就是日本的茶聖。他的一生就是把自己和藝術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正如日本美學大師岡倉天心所著的《茶之書》裡面說了一句話;茶道大師們努力使自己成為藝術,而非藝術家。
  • 茶道宗師千利休
    何為茶道?有這麼一個人,他的名字因秀吉而來,他最後也是因秀吉而死。千利休一直被認為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1585年豐臣秀吉在皇宮開設茶會,向正親町天皇獻茶,準備同時就任關白、太政大臣並接受天皇賜姓豐臣。此時主持獻茶的千宗易也被一同賜名「利休」。
  • 淡泊無畏的茶道祖師千利休,因一件小事被秀吉殺害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茶道佔有很大的地位,那為什麼茶道會如此的重要呢?那是因為通過飲茶可以對人們進行禮儀的教育,並且提高道德的修養。但是大家知道茶是由唐代的中國傳到日本的嗎?日本對於傳統茶文化的繼承十分得當,茶道在日本很快得到迅速發展,時至今日,茶道依舊是日本人生活的規範和心靈的寄託。那麼日本茶道的祖師究竟是誰呢?他就是千利休,是戰國時代的茶道第一人。這位茶道祖師的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是有名的茶道師,而千利休本人和他的茶道對日本的茶道發展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所以他與他的家族已經成為了日本茶道最高端的象徵。
  • 豐臣秀吉為什麼要殺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日本禪師村田珠光將唐朝傳來的茶具與日本本土茶具相結合,在茶道中引入民間和歌「冷枯」的意境。隨後,珠光的再傳弟子武野紹鷗在原基礎上發展出意境「枯而寒」的茶道。後來師承邵鷗的千利休集二人之長,將茶道和禪宗相結合,成就了今日日本茶道的雛形,茶道是日本精神的象徵,寄託了日本人的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
  • 尋訪千利休:茶道心境禪意化解焦慮無聊,重拾生活之美
    他生於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時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他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 。千利休幼年開始學習茶道,18歲拜珠光的再傳弟子,武野紹鷗為師。
  • 千利休:日本茶道始祖 佛祖共殺直指人心
    千利休畫像受禪宗影響最深的是日本的茶道了。所謂茶道,就是通過點茶和飲茶對人們進行禮儀的教育和道德的修煉。自唐代中國的茶與飲茶文化傳入日本後,茶道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如今,茶道已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結晶和其文化的代表,也已成為日本人生活的規範和心靈的寄託。作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及其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千利休家族後來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徵。他不畏權貴,曾對當時的實權人物豐臣秀吉進行過冷靜地批判,並不斷地追求美的真諦,使茶道達到了一種「和敬靜寂」(わけいせいじやく)的深奧境界。
  • 用茶道直指人心的千利休
  • 千利休茶道之感悟
    千利休,1522年生於日本堺市,死於1591年4月21日,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利休七則一、點茶以品茶為前提。為隨時可用沸水而備好炭三、插花猶如長在野外四、夏天要做到涼快,冬天要保暖五、計劃時限應適度提前六、即使不下雨也備好雨傘七、以心待客四規七則圍繞著「心」而展開,故千裡休茶道思想的中心是
  • 日本茶道鼻祖的人生傳奇——《尋訪千利休》
    我並不精於茶道,但是出於對日本文化的興趣,略讀到有關日本茶道的文字,那種靜和禪祥之美,剃去浮躁,蘊含著日本文化對茶文化的獨特解讀,而也是在閱讀的時候知道了千利休的名字,日本茶道的鼻祖級人物,這樣的地位,如同王羲之之於中國書法。  我在按圖索驥的查詢千利休的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張熟悉的海報原來拍攝的電影《尋訪千利休》就是講述這位日本茶聖一生的故事。
  • 千利休:茶道即禪心
    但千利休放棄了商業,投身於追尋智慧和認識自我。他著迷於佛教禪宗,給一些大師們當學徒,帶著所剩無幾的財物過著漂泊鄉間的生活。今天我們銘記他是因為他在改進和提升"chanoyu" (日本茶道)上的貢獻。 日本人從9世紀就開始飲茶,此習俗由商人和僧侶從中國傳入。這種飲品被認為健康、寧靜且陶冶情操。而把茶道升華到一個更加細緻、深邃的哲學地位是千利休的成就。
  • 關於茶道|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的兩則小故事了解一下
    人物介紹:千利休(1522年——1591年),生於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創立「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有時候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但是實際上在一個真正有修為的人的眼裡,人一舉一動體現出人的不同的層次,我們就比如喝茶來說,現在我們通過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的兩則故事,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這個行為的區別。
  •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爭: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
    同在織田信長門下為莫逆之交,豐臣秀吉師從千利休學習茶道,後一統日本卻以莫須有的"僭越"罪名賜死曾經的師父。 一個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一個日本戰國時期的一代梟雄,同樣推崇日本茶道的二人師徒反目勢同水火,究其根源,有茶道茶藝的立場之爭,更有新舊勢力的此消彼長。 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千利休為其點茶後,從容說道:「這世上,只有美的事物能讓我低頭。」隨後便切腹自戕。電影《尋訪千利休》以此倒敘,開始了對千利休傳奇一生的回溯,透過電影的詮釋,更可以窺探深植於日本人內心的文化性格,和那份對生活美學近乎極致的追求。
  • 茶道巨匠的隕落-論千利休之死
    電影劇照其三,便是2者對於茶道本質的態度的差別。這種精神若是由利休這樣名聞天下的人有意無意的傳播出去,那對作為統治者的秀吉是個極大的威脅。這種2人心理上巨大的裂痕就是秀吉必致利休於死地的理由。否則,即使利休失勢不再得寵,秀吉也未必會對自己的茶道師匠下此毒手吧。(完)
  • 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集簡約風格茶道為大成,因為擔任戰國三雄之一豐臣秀吉的首席茶師,因此他擁有至高的權利而徹底改革了日本茶道的面貌。 千利休定下了茶道初學者的七項守則,稱為「利休七則」。
  • 日本茶道的「三千家」
    現在喜歡日本茶道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了,所以很多遊客特意在來日本旅遊的時候,選擇找一個茶室來體驗茶道。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於茶的好壞並不是很會品鑑,而使館君也是推薦大家著重感受茶道的文化和氣氛。很多人在體驗之前,都看到過宣傳單上寫著「表千家」或者「裡千家」,那麼這個「千家」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講一下。
  • 茶人 千利休
    日本茶道源於宋,茶道用茶與茶具、點茶之法皆由在宋遊學的日僧榮西禪師帶回日本,經各大茶人發展,以村田珠光為始祖,經武野紹鷗發展侘茶,直到千利休為大成,結合日本的器物(和物),用自己的禪宗思維和審美創造了一套茶道方式: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裡,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物,在閒靜中追求樂趣。
  •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這個概念,則是由15世紀的僧人村田珠光最早提出。村田珠將其參禪後的感悟融入於茶道之中,由此開創了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向世人普及的是千利休。千利休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同時,千利休強調體味「本心」,並主張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豐臣秀吉成為攝政關白後舉行的第一次宮中茶會由千利休指導,也是在這次茶會上「利休」的道號由正親町天皇賜予。